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9108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Word格式.docx

多元文化的阻碍,使得他更注重个性的张扬。

他擅长西蜀,观峨嵋之连峰迭嶂,览三峡之奔湍走壑,宏伟的自然景观给诗人的是开阔的心境。

青年出蜀后,历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想象天马行空,不可缚羁,这也养成了李白不受束缚的性格。

且李白受庄子自由独立思想阻碍较深,自有种仙风道骨。

他一生在追求他的政治理想,自恃才高的他,不拘礼法,兀傲特立,不肯俯事权贵自然招来权贵的嫉恨。

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接触,对现实政治状况的真实了解和感受,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冲突,使他的诗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超脱,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么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高兴颜”。

2李杜代表诗作创作风格比较

李杜创作的全然区别在哪里呢?

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

“李杜创作的最全然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述,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

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份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

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

因此容易被人熟悉,李白诗歌形象主若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此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熟悉。

”我很赞同这些观点,只是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

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

“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

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

“唯公函章,横被六合。

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

“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读之那么神驰八极,测之那么心怀四溟。

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

“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那么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

“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

”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点的。

认真体味,我感觉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

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点;

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

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组成物我不分的精湛境遇。

2.1李杜诗作创作的大体不同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点确实是的他的主体性原那么。

很多研究者喜爱用“情感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点。

我以为仅仅如此说仍是不够的。

杜甫也有很多情感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

萧涤非先生说:

“他固然有大悲、盛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

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情感,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利用七古这一诗体。

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同谷县作歌七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能够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页)。

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那么表此刻:

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述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

咱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讲明。

明白得这首诗应该牢牢抓住诗人形象那个主体,仅仅把本诗明白得为描述奇丽的山川景象,或在诗歌的寓意上过量猜想都会阻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

咱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

这首诗显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说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

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

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扬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

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奇全数统摄起来任意驱遣。

自然景物已再也不是刻画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述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

正是在如此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进程中,诗人的精神取得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取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点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述的一些重要特点。

他不是将刻画对象看成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坏,加以咀嚼,再用情感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

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

有的研究者以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观点。

咱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

若是说《蜀道难》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

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情感的进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

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

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腾。

这一切都在诗人那个主体的包举之内。

沈德潜说:

“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

”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那个“迹”仍是有的,这确实是诗人思想情感进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那个特点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

探讨一下杜诗处置主客观关系,咱们发觉,诗人在描述方式上是把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作深切细致的刻划;

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述对象当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

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

“思力沉厚,他人只是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乃至十二分。

”试以《丽人行》说明。

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挖苦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

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乃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衣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表现出客观性的特点。

诗人正是在如此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挖苦的目的。

正如浦起龙所说:

“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

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咱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一起的特点,确实是都显现了诗人的形象。

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情感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述上仍然层次分明。

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

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当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

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刻画表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点判然有别。

2.2李杜诗作创作精神的比较

程千帆先生说:

“他(指李白)酷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而对其中不能令人中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肯意同意,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招架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壮大的精神力量。

这或许确实是李白的专门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切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

”(《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要紧不同。

杜甫直面人一辈子,忧国忧民;

李白也不满现实,他尽管已被现实“牢笼”,却不肯意同意,反过来却想征服它。

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

直接招架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讲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乃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缘故。

他自称:

“常时论酒逐风光,壮心遂与功名疏。

”(《赠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酷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界:

“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

”(《下途归石门故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

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

”(《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仍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刻画反而不那么细致)。

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类瑰丽奇险境遇的显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叫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

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显现的一轮海日,耳入耳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眼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

突然,各类神灵异物纷纷显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喧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荣夺目,异彩纷呈。

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由长叹一声: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

”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觅适意的生活了。

但是在山水中就能够摆脱现实的“牢笼”吗?

回答自然是不是定的。

诗人不能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高兴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以为,这首诗的主观用意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如此很有消极意味的思想。

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才是人一辈子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

只是象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

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刻画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显现实生活的不惬意。

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庞大的落差产生的壮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的地方。

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切揭露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

他关切国事、同情人民,不管是叙事纪行的,仍是抒发情怀的,多数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硕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期气息。

通过一部杜诗,咱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各类表现和历史缘故,诚如浦起龙所说:

“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

”(《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归纳和深切细致的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

徐而庵说: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

”(《说唐诗》)说得确实是这种不同。

咱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楚。

诗一开始就勾画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凄惨场面,接着通过对话揭露出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庞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

诗人的情感是强烈的,关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但是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面的描摹流露出来。

诗人凄惨哀悯的情感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当中而且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回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成杜诗沉郁抑扬风格的重要缘故。

李白创作那么表现出主体性特点,诗人驰骋造化,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情感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服客体的进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精湛境遇,这是不是能够说是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大体缘故呢?

2.3李杜诗作追求理想的不同比较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

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可叹》)可是咱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不同。

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他不屑走一样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以为是“入世”和“避世”这一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

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一辈子追求--这确实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入世”也好,“避世”也好,都被李白看成实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方式,“入世”确信自我价值,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避世”摆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一辈子理想,“入世”和“避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确实是李白的独特的地方。

李白的那个专门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

在李白诗歌中常常显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大,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风度,表现出贪恋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这是李白所专门向往的。

李白与杜甫对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很有不同的。

杜甫入仕的道路超级艰巨,他三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取得皇帝赏识,才取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取得展现政治才能的机遇。

杜甫从政失败后,加倍执着追求理想政治,加倍关注社会现实,目光加倍深邃锐利,情感加倍沉郁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切人民疾苦的诗篇,艰巨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取得精神的解放。

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进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情感、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

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尽管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白诗歌给予人的精神阻碍却是超越时期,深广久远的。

有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

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

“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

《屠纬真文集》说:

“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好坏在虚实间。

”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

“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

”却是王琦很有目光:

“一以国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

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好坏耶。

”(《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咱们明白,李白是受到庄子思想深刻阻碍的诗人。

龚自珍说:

“庄骚实二,不能够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最录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踊跃用世;

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二者本是一对矛盾,李白却专门好地统一于一身。

庄子强调以道观物: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自贵而贱。

”庄子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的境遇中,大小夭寿,无所轩轾。

他以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如此的自由境遇。

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确实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

试读他的《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彷徨?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季。

谁挥敦促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枉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以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李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

我感觉,本诗表现出李白对宇宙之无穷与人一辈子之有限的哲学试探。

现代西方哲学家多数主张自由是关于具有必然性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心境和境遇,也确实是对人一辈子现实要有一种宽广旷达的自由胸怀也÷

和胸怀,海德格尔乃至以为,这种胸怀要在对死的领会中才能达到。

能够说李白是达到这种境遇的诗人: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二为一,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在这种体验中也全然不存在什么外在的东西了。

3李杜诗作创作艺术特色比较

李白浪漫激情、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硕,意境奇异;

杜诗风格,大体上是“沉郁抑扬”,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转变,讲求炼字炼句。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从他的生平经历动身不难看出李白是一个不羁之人,他的好多作品都是一时兴起,斗酒百篇,诗仙的名讳也由此而来,他的诗大多飘逸灵动,流连山水,狂放不羁。

杜甫诗现实主义诗人,因为杜甫所处的是中晚唐时期,他经历了天朝有盛转衰的历程,诗歌亦是以忧国忧民为情感基调,又因为安史之乱和自身贫困,杜甫的诗大多很悲壮。

他的诗以国家为重,字里行间透漏着对国家的深沉的爱。

3.1李杜诗作创作环境比较

  青年时期的杜甫也曾“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结识了一大量闻名诗人。

那时的杜甫也曾年少气盛,自视甚高,“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仕途的受挫、中年生活的困苦,把他折磨得老气横秋,青年时期的盛气凌人慢慢剥蚀净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执著的注目和深邃的试探。

与李白相较,杜甫更多时刻接触的是基层的劳动人民,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与他深受儒家思想阻碍并发扬其仁民爱物思想分不开的。

曾经的“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在安史之乱后,随着战乱的来临、生活的艰苦,杜甫已完全改变,成了最底层人民的一分子。

他的深沉抑扬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相联系的。

老年的他漂泊不定,疾病缠身,忧伤国事,感怀身世,自不免百感交集,但诗中表现出的却是一种超越精神,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自己处于饥寒交迫,却唯愿“安得广厦万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2李杜诗作在人性、社会、战争方面的价值观比较

天才的李白注重的是自我,不肯受束缚的他表现出的是奔放,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表现的完满是个人的情怀,夸张的想象让人疑为天人,完全一个不食人世烟火的谪神仙。

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张扬个性,抒发自我。

他的诗歌也有涉及战乱,表现人世疾苦的。

如他的《古风》(其十九):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在最后点明了主题,是对战争的控诉。

  而杜甫诗那么不同,那是一种对战争、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切躯体会后的思想升华。

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在“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的境遇下却还想着“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辛酸,平人固骚屑”。

自己已是穷途末路,境遇凄惨,心中却还想着境遇比自己更凄惨的人。

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那种悲天悯人的思想有充分的表现。

“布衾连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两脚如麻未断绝”是对自己所处状况的描述,眼前的狼狈处境,触起了他对战乱以来所尝受痛楚的回忆,但他却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个人悲苦中,而是联想到天下和自己一样不幸的“寒士”,还发出了“安得广厦万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叹!

他那饱经忧患的一生,自觉地与那时那个历史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牢牢地联系在一路了,不管受到多大的冲击,受到多少折磨,他始终执著地关注着时政、战局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不管是忧伤仍是欢乐,都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了。

李白诗的世界是一个精神的世界,现实升华为幻境,奔放传神,高声地呐喊自己的生命、理想,当理想无法实现时,那么转为成了对统治者、对势利小人的恨,理想的实现也只能在梦中;

杜甫诗的世界却是那么的现实,他看到的、接触到的、听到的事物无一不细细吟出来,让人深深地感受那个时期的血泪灾难。

他往往能看到与自己一样遭遇或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民的疾苦,对自己不幸命运的自嘲,对他人的同情、质朴率真和高贵无私。

4综述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期诗坛的代表作家,在诗歌史上享有高贵的地位,他们的诗歌被普遍传播,成为后世学者所关注的两大学术课题。

李白和杜甫犹如双子座高悬于盛唐诗坛之上,若是说李白的要紧成绩是把浪漫主义推向顶峰,那么杜甫那么把现实主义推向顶峰[3]。

在诗歌的内容、文体和艺术风格上,李杜诗歌有所不同。

李白情感喷涌而出,杜甫那么反复咏叹。

李诗想象瑰奇,杜诗写实。

李诗奔放飘逸,杜诗沉郁抑扬。

李白将屈原开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推向巅峰,成为古代诗歌史中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增进唐诗一大转变,使题材转向时事,关注底层百姓,他具有集大成的性质,对后来者具有极大而深远的阻碍[4]。

致谢

本课题的顺利实施和论文的撰写是在导师***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的写作、修改都取得了***教师的指点和帮忙。

在此我对***教师致以真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激。

参考文献

1朱鉴威.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J].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2020,

(1).

2《唐诗三百首》.伊犁人民出版社.1996,(4).

3《中国古代诗概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2).

4《中国文学史》.,2005,(4).

作者简介

***,男,1984年10月诞生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2004年到2020年间,就读于内蒙古农业大学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历为大学本科。

曾担任食物院学生会宣传部长一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