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现状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郑州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现状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现状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逐步分化的趋势。
定量测算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标准方法是计算基尼系数,基尼
系数的经济含义:
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重。
基尼系数越大,居民
收入差距越大。
定量测算的结果,1999年我市的基尼系数为0.58,大大高于全国
0.46的平均水平。
按照国际上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
示绝对平均;
0.3-0.4表示较为合理;
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
具体到一个地区,判
断基尼系数多少为合理,还得看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它的历史演变以及居民的心理
承受能力等等。
因此,我市目前的基尼系数已大大超出合理范围,1997年我市的基
尼系数是0.56,1999年是0.58,可见我市居民收入的差距是持续扩大的。
居民收入
差距过大的问题可以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看得很清楚,因此,收入分配中不合理问
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城乡差异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之间始终保持着定差距,90年代前期城乡差距明显反弹,中期略有缩小,但1998年以后,在波动中
呈现扩大的趋势(表1),1999年城乡差距为2.29:
1。
由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
一指标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标并不完全可比,而且,前者往往容易被低估(比如,城镇居民享有一些不计作收入的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的福利待遇等),而后者
则往往容易被高估(比如,一些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等),因此,如果将两者调整
到可比状态则差距会更大。
据粗略测算,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约为3:
1,
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差距则扩大为4:
1左右。
表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
年份
1978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倍数
2.64
1.89
2.18
2.01
2.11
2.15
2.16
2.38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69
2.81
3.39
2.75
2.43
2.21
2.06
2.29
注:
(1)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
(2)因1992年以前城镇居民没有可支配收入资料,用“生活费收入“代替计算,趋势大致相同。
2、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扩大。
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46.8元,
相当于农村居民(134元)的2.55倍;
20多年来,这种差距虽有波动,但格局基本
没有改变(表2),至V1999年,城镇居民为5065元,相当于农村居民(1737元)的
2.91倍;
从1985年到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6.8倍,农村居民仅
增长4.5倍;
1999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仅是城镇居民的46%占我市人口总
35%勺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额占到居民消费总额的68.5%
表2:
城乡居民消费比较
1980
3.37
2.55
2.54
2.60
3.11
2.68
2.91
3.28
年份*
2.92
4.03
4.05
3.61
2.86
3.24
3.03
以农村居民消费为1。
城乡差距的波动和扩大,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和政策成因。
1978-1985年间二
者
差距是缩小的,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广大的农村掀起了改革的热潮,推行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
了生产力;
国家多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了工农产品价格的"
剪刀差"
;
同时大力推进以乡镇企业为支柱的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迅速提高了农民的
收入水平,而此时,城市改革尚未全面开始,城镇居民收入仍然处于常规增长状态,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也就成为必然。
1985年以后,改革在城市
逐
步展开,收入分配制度随之更新,加上城镇具有比农村优越的就业环境和受教育条件,更容易得到致富信息和机会,所以,城镇居民很快再次拉开了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阶层差异
这里所讲的“阶层”主要是指按收入水平划分的不同组别的家庭户,即所谓的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等。
1、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扩大。
1999年,最高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2907元,是最低收入户2569元的5倍,绝对差额为10338元,比1985年的822元增加了
9516元;
最高收入户与困难户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866元扩大为1999年的10723元,
二者收入差距倍数从3.2倍提升至5.9倍(表3)。
表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
最高收入户
/最低收入户(倍)
/困难户(倍)
-最低收入户
-困难户
2.9
3.2
822
866
1694
1774
4.8
5.8
7266
7586
3.7
4.2
6632
6925
4.1
4.9
8094
8538
8283
8657
5.0
5.9
10338
10723
2、国家城调总队1999年的一项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趋
势。
调查表明:
高收入层和贫困层在城镇家庭逐步形成,20%勺高收入户占总收
入
的42.4%,20%勺低收入户占总收入的6.5%,其中最贫穷的10%勺家庭仅占全部收入
的2.2%。
高收入层主要集中在影视演员、作家和运动员、部分个体和私营企业
主、
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中高级雇员、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房地产部门的开发商与经理、
部分企业承包者和技术入股者、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领先者、著名专家和律师等,
这些人不到总人群的1%家庭年总收入一般在20万元以上。
贫困层主要包括:
下
岗职工、失业人员、早退休或內定退休人员、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因疾病、年
老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者。
3、农村居民家庭差距扩大。
1999年,最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是最低收入组的5.8倍,而1985年,最高收入水平是最低收入水平的3.7倍。
(四)行业间差距扩大与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并存
1、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从职工工资水平看,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距呈
扩大趋势,1985年,工资最高的行业是建筑业,为1373元,是最低行业农林牧渔
业的1.8倍。
1998年,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达11341元,是最低行
业采
掘业4624元的2.45倍,最低行业与最高行业的绝对差距由1985年的612元扩大为
6717元(表4)。
表4:
职工行业平均工资差异情况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1999年
收入最高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元)
1373
2345
7371
11341
11411
收入最低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元)
761
1342
4073
4624
6076
高低之比(倍)
1.8
1.75
1.81
2.45
1.88
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绝对差
(元)
612
1003
3050
6717
5335
2、行业内部平均主义依然比较严重。
首先,从行业内部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工
资看,工资报酬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相关程度不高,未能体现“高知高资”。
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
1997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工资仅分别相当于中专、高中和
小学毕业生平均工资的1.26、1.33和1.51倍(表5),工改以来变化不大。
其次,从行业内部不同级别的职工工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前行政22个级别,
工资
最高500多元,最低仅20多元,行政一级工资相当于22级的20多倍,1985年工资制
度改革后,工资调整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组成的结构工资,
行业内部工资差别大大缩小。
1990年公务员制度改革后,行政22级调整为15级,经
过几次调整后,行政最高级别国家主席工资为1380-1755元,而我市最高级别地、市级工资为800-1215元,行政15级办事员工资为315-480元,二者差距为485-735元,
二者之比为2.5倍,行业内部工资差别不大,平均主义倾向依然比较严重。
表5:
各行业内部不同文化程度分组的职工工资情况比较
行业
大学本科平均工资
初中平
均工资
小学平均工资(元)
大学/中专
(倍)
大学/高中
大学/小学
农林牧渔业
8406
6820
6332
1.15
1.21
1.33
采掘业
8313
7067
6482
1.13
1.12
1.28
制造业
10748
6794
6271
1.52
1.71
电力煤气及自来水
生产和供应业
12362
9609
9662
1.35
建筑业
12111
7144
6426
1.44
1.63
1.88
地质勘探水
利管理业
10497
6747
5917
1.45
1.40
1.77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
11376
8787
7807
1.16
1.24
1.46
批发零售
贸易餐饮业
9869
6895
6118
1.61
金融保险业
11192
9570
7100
1.01
1.27
1.58
房地产业
12543
9809
7245
1.73
社会服务业
10533
6132
6363
1.43
1.66
卫生体育社
会福利业
11495
8388
7554
1.31
1.36
教育文化艺术广播
电影电视业
10669
8001
7684
1.32
1.39
科研综合技
术服务业
11939
8622
8073
1.37
1.48
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0053
8082
6255
平均工资
10807
7898
7019
1.26
1.54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国民经济的不良循环
(一)第一是宏观面上的不良循环。
它是建立在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基础上由高收
入阶层居民的支付行为引起的,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可用于四方面支付:
一是对大多
数居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品进行消费;
二是对奢侈品进行消费;
三是用于投资;
四是用来增加储蓄。
第一种支出,由于高收入居民对必需消费品的消费已基本达到
饱和,不管收入如何变化,他们都不会大量的增加对一般消费品的消费,它对基本
商品市场的启动,即使收入增加再多,其作用也十分有限。
第二种支出,由于我们
的高收入阶层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快速形成的,对于这部分居民超越必需消费品的
奢侈品的消费,一般普通生产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实现这种消费,其中相当大的部
分需进口。
第三种支出即投资,在目前工、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价格疲软和
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投资工业和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而会选择
一些非物质生产部门,尤其是那些容易引发泡沫经济的房地产部门,金融衍生部门,
超越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迎合高收入阶层需要的旅游和其他服务等行业。
第
四
种用于增加储蓄的支出,实质上是形成食利资产,由于这些储蓄是建立在居民收入
差距过大的基础上,它对经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经济繁荣时推动经济过热,在经济紧缩时推动经济过冷;
在价格上涨时推动物价迅速上涨,在价格下跌
时推动物价快速下跌。
所有这些表明,目前我市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矛盾就是这些结
果的具体体现:
从生产的角度看,在以GDR为标识的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大量产品的产量却增长不多甚至下降;
从市场的角度看,按照一般的规律,利率下
降,储蓄应该减少,消费应该增加,物价应该回升,而我们却是,随着利率一再下
调,居民储蓄反而继续增长,消费品市场启动不倒位,物价长时间持续下降;
从投
资角度看,一方面是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经济措施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
却是民间投资的启动严重乏力。
这些矛盾的交织,使我市国民经济在宏观上出现不
良循环。
(二)第二是工农产品和城乡经济的不良循环。
毫无疑问,近年来,我市农业在生
产和交易上面临着越来越不利的形势。
在生产上,由于劳动力转移受阻,耕地减少,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
在农产品交易方面,从粮食、畜牧
到水产品价格一路下跌,且幅度大大超过农业生产资料和在农村销售的工业品,农
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和价值剪刀差都扩大了,农民收入增长放慢,农民构成了收入分
配关系中的低极。
农民收入水平低,对工业品的购买力较弱,工业的发展理所当然
地得不到农村这个市场的支持,于是在我市工农业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
农业不能为工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工业也不能为农业提供足够的市场,两个市场相
互掣肘。
冷静地分析目前我市的经济形势,工农产品“卖难”不是进入了所谓的“产品过剩”,而仅仅是工农业生产不良循环的结果。
这种不良循环的起点是农民
收入低,农民在国民经济的分配中没有拿到应有的份额,继而严重影响到工业和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对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几点认识
(一)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都有
不同程度提高,同时也确实存在分配不公问题,有些方面甚至还十分突出。
需要指
出的是,这一时期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及一些问题的产生,是由我们国家现实国情
所决定的,不是哪一个地区所能改变的,同时也是由不发达到发达、由一样贫穷走
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
可以说,没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充分重视
个体劳动的差异和素质差异、适当拉开差距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营先富起来的改革,就没有我市经济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但是,我们确实应当看到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少,尤其是收入分配中贫富悬殊问题日趋突出,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贫富悬殊问题要具体分析。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这样两部分人率先富裕:
一是那些思想观念能跟上时代节拍、不因循守旧,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科
技人员、学者、文体特殊人才和高风险领域的执业者等群体(即所谓的“时代弄潮
儿”),他们合理合法地获得了高收入;
二是一些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钻政
卒
束
空子,甚至通过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非法活动而暴富的人
们。
对前者,我们应当予以鼓励和保护,对后者则必须尽快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的贫困问题也在积累,一是那些生活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而无力自保的人、以种地为生却只能靠天吃饭的农村人口,收
入水平相对低下,甚至连温饱问题也还未解决;
二是那些家庭负担沉重的城镇下岗
职工和失业人员,以及相当一部分原单位生产经营不景气的退休人员。
现阶段人们
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更多的表现为对各种非法不合理致富现象有意见,对贫困
人口的生活缺之保障有意见。
(三)居民收入差异的存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长期存在的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实行城市优先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是劳动要素在行业间
和城乡间流动性不强,客观上无助于居民通过职业转换缩小收入差距;
三是在改革
过程中,个人素质及职业、行为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收入结果;
四是经济结构调
整中,一部分劳动者出现了阶段性的收入递减;
五是在新旧体制转轨中,法制尚不
健全,政策不尽完善,使一些人寻得了一些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收入;
六是社会保
障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有效发挥助贫济困的作用。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
党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最早始于1978年
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其中讲道:
“在经济政
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
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
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
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
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152)。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和我市国民经济都
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确实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党的“允许一部
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
鉴于我市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配制度的进步提高,应在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予以调整。
(一)逐步实行向低收入者倾斜的分配政策
低收入群体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前多集中于文化素质偏低、丧失就业机会或就
业面较窄,以及工作收入不高的体力劳动者和一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员。
针对这
种状况,要在优先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可采
取的政策措施应主要围绕建立和完善全面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把社会救济和就业保障两方面的政策结合起来。
在社会救济方面可采用的政策包括,一是建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抓好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失业人员救济金制度的洛实工作,各
级政府和财政要在组织管理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切实解决贫困阶
层
和无收入人员的收入来源问题。
二是向低收入阶层提供相应的医疗、养老、教育
社会救济和保险以及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社会救助。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单纯依靠社会救济来解决是不能
达到目的的,共同富裕最终还是要通过解决就业这一最根本的问题来实现。
针对
目
前的情况,首先要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加强对用工单位的领导,制定和
落实鼓励录用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
另外,为中、低素质的劳动者提供相对充分的
就业机会,明确各单位录用中、低素质人员的比例,保障这部分人员的就业权利。
(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创造公平的竞争与分配环境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其前提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进而带动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
提高,但这些必须首先要有合理、公平的社会环境作为保证。
长期以来的分配制度
改革,虽然纠正了一些存在于分配领域的不合理现象,然而目前收入差距的扩大仍
然包含着许多不合理的成分。
从前面分析的情况看,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除个人
原因外,还包含着不少非经营性和非劳动性的因素,比较突出的如行业和就业性
质
等带来的收入差距。
分配领域中这些所谓合法但不合理现象的存在,既不符合促
进
效率提高、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宗旨,也难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因此,有必要
对目前的分配秩序和环境进行调整和规范。
1、明确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深刻理解先富带动
后富的政策,根据当前情况,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在继续贯彻按劳分配、优先效率
原则的同时,抑制不合理差距的扩大,避免产生两极分化,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
方向努力。
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要保证同劳动获得同等报酬,减少由于分配
不公所带来的收入差距,保护中低素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
在公平的环境中得到致富的机会。
2、加强对行业和部门收入分配规范和调控。
一是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实行必要的监控
制度和工资指导线的方法,并加强对这些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