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8930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冷固型油墨胶印文档格式.docx

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定,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540-1989 纸和纸板吸水性的测定法<

Cobb法)

  GB/T451.2-1989 纸和纸板定量的测定法

  GB/T463-1989  纸和纸板灰分的测定

  GB/T1545.2-1989 纸、纸板和纸浆水抽提液pH值的测定法

  GB/T2679.9-1993 纸和纸板粗糙度测定法<

印刷表面法)

  GB/T8941.3-1988 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测定法<

75°

角测定法)

  GB/T11500-1989 摄影透射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

  CIE出版物№15.21986色度学

  3 定义

  3.1 标准油墨 standardink

  用于四色印刷的油墨,在本标准墨层厚度范围内,在参照承印物上印刷时,此油墨遵循本标准的色度和透明度特性。

  3.2 标准四色油墨 standardinkset

  由黄、品红、青和黑油墨组成的完整的标准油墨组。

  3.3 原色 primarycolours

  由黄、品红、青油墨制备的单个印刷品的颜色,若这些印刷品是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制备的,并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色度特性,它们就是标准原色。

  3.4 二次色 secondarycolours

  由三种原色墨中的任意两种油墨依次叠印所得到的颜色。

  3.5 透明度 transparency

  不考虑散射光,油墨墨层透过和吸收光线的能力。

通常用测量散射光来表示。

  3.6 透明度测量值 transparencymeasurementvalues

  墨层厚度和原色墨叠印在黑底上的色差之间回归直线斜率的倒数。

  4 测试方法

  4.1 原理

  将被测油墨按照规定的墨层厚度印到参照承印物<

见附录A)上。

测量其颜色,若发现一个或多个印样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数值和公差,且油墨也符合透明度标准,则该油墨符合本标准。

  按规定的墨层厚度用三原色的每一种原色墨分别印在黑色底衬上评价油墨透明度。

对于每个印样,要测定叠印前后的CIELAB色差。

然后计算出每个原色墨的墨层厚度和色差之间的线性回归系数<

回归直线的斜率)。

老此系数的倒数是负数或大于本标准规定的数值,则油墨符合本标准。

<

详见附录F的说明和实例)。

  4.2 测试印样的制备

  4.2.1 色度值测试印样的制备

  依照下列规定的条件,每种油墨都制备多个测试印样,一种油墨各个印样的墨层厚度均不相同。

  用附录A规定的参照承印物制备印样,墨层厚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此种油墨墨层厚度数据范围内<

见5.3)。

  ——使用印刷适性仪制作印样。

  ——从印版到承印物直接印刷。

  ——环境温度应为<

24±

1)℃。

  ——在(1±

0.1)m/s速度和<

225±

25)N/cm的印刷线压力下制作印样。

  ——印版应是一个弹性体或覆盖橡皮市的辊子,肖氏硬度A为80~85。

  ——对于挥发性<

热固型)油墨,匀墨和着墨时间都不应大于20s。

不包括称重时间。

见4.2.4)。

  ——每印一次,输墨单元和印版都要清洗和再上墨。

  注:

清洗印版的溶剂会渗透到材料中,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保证溶剂完全挥发。

可两块印版交替使用。

  ——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质量由测量印刷前后印版的质量差确定,单位为g/m2<

克/平方M),墨层厚度单位μm<

微M),通过该油墨的密度和印刷面积计算。

  ——光固型油墨应使用单独的匀墨辊和特殊材质制成的印版。

  注:

详见附录B。

  4.2.2 用于评价透明度印样的制备

  应使用将被测油墨印到一个黑色底衬上的方法得到用于评价透明度的印样。

除了应使用白色承印物制作的情况外,按照附录C进行测量<

本标准4.3所述),黑色底衬的亮度L*应小于6。

  黑色底衬可以是预制的,或在具有相同遮盖力的涂料纸上印上一层或多层黑墨。

所选的黑墨应具有最小的光泽度,并且经被测油墨叠印后,其光泽度不发生较大变化。

  黑色底衬叠印彩色墨前,印样要有充分的时间干燥。

由于需要确定黑色底衬在彩色墨叠印前后的CIELAB值,叠印彩墨前要先对黑色底衬进行测量。

  然后,按照附录B,将被测油墨印到准备好的黑色底衬上,每个印样的墨层厚度都不一样,墨层厚度应在5.3规定的0.7μm~1.3μm范围内。

  4.2.3 测试印样的干燥

  所有印样在进行颜色测量前都应充分干燥。

氧化干燥型油墨需要放置24小时,光固型油墨干燥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辐射源,热固型油墨干燥应有适当设备,以使印样能尽快测量。

  4.2.4 热固型油墨的附加说明

  如果因热固型油墨中的矿物油挥发而导致传墨故障,需在传墨前加入适量溶剂油<

如亚麻仁油)。

加入量应尽量少,不能超过5%。

要注明加入量<

体积比),以便在用本标准评价油墨前,修正墨层厚度。

  4.3 颜色测量方法

  除了应使用至少由三张未印刷承印物组成的白色底衬的情况,应按附录C的方法测量印样。

  按附录C对印样进行光谱法测量时,应使用0°

/45°

或45°

/0°

几何条件测试仪,并应用CIE标准照明体D50和CIE1931<

)标准色度观测视场进行三刺激值计算。

应用CIELAB计算与参考值的颜色偏差,有关CIELAB色空间详见CIE出版物15.21986。

  5 颜色、透明度和墨层厚度范围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在5.3规定的墨层厚度范围内,其颜色应符合5.1中所规定的数据,其透明度应符合5.2的规定。

  5.1 色度值

  规定以两种形式表示色度,按附录C的步骤计算,这两种形式视为等效。

为了符合颜色规范,应按第4章中规定的方法,使印样墨层厚度在规定的范围内,油墨的颜色应在表1中L*、a*、b*数据限定的色差范围内。

  

表1 色度值<

几何条件,D50照明体,2°

视场)

油墨颜色 

三刺激值 

CIELAB值2)

误差

X

Y

Z

L*

a*

b*

ΔEab*

L*1>

Δa*

Δb*

73.21

78.49

7.40

91.00

-5.08

94.97

4.0

品红

36.11

18.40

16.42

49.98

76.02

-3.01

5.0

16.12

24.91

52.33

56.99

-39.16

45.99

3.0

2.47

2.52

2.14

18.01

0.80

-0.56

18.0

±

1.5

3.0

1)黑墨的L*没对称误差,只有上限。

2)色度值保留两位小数。

  1附录D给出了符合本标准油墨的典型光谱数据,以及8°

/d或d/8°

包括镜向)几何条件下的光谱参考数据。

  2 附录E给出了在两个几何条件下由CIE1931<

)标准色度观测视场和CIE照明体D65得到的三刺激值的参考数据,也给出了8°

包括镜向)几何条件和照明体D50下的三刺激值。

  5.2 透明度

  为了符合透明度规范,在按第4章给出的方法和原理测量油墨的透明度时,其值应大于表2所3的数据。

表2 透明度要求

油墨颜色

透明度<

测量值T)

0.12

0.08

0.20

  1 高透明度油墨<

一般为青墨)回归直线的斜率可能是0或负值。

这种情况下,可视其透明度值接近无穷大,因此符合本标准。

  2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同色度参数一样,参考附录中不提供用8°

/d或d/8°

包括镜向)几何条件测得的油墨透明度数据。

其主要原因见附录F,在此种几何条件下测得的结果对表面光泽度及其变化十分灵敏。

无论如何,这种方法对评价具有相近光泽度的油墨性能是有效的,附录F进行了简要描述。

  5.3 墨层厚度

  表3给出了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不同干燥类型油墨的墨层厚度范围。

表3 墨层厚度范围 μm

油墨类型

氧化干燥/渗透型

0.7~1.1

0.7~1.1 

0.7~1.1

0.9~1.3

光固化

0.7~1.3

0.7~1.3

0.9~1.3

卷筒纸热固型

0.7~1.3

0.9~1.3

附录A

标准的附录)参照承印物

  本标准采用无光学增亮剂的无机械木浆有光涂料纸,该承印物应具备如下特征:

  A1 色度值

  三刺激值          CIELAB值

  X=85.32          L*=95.46±

2.0

  Y=88.71          a*=-0.40±

1.0

  Z=67.96          b*=4.71±

1.5

  方法:

按4.3的规定<

,D50,2°

,白色底衬)

  A2 吸水性

  技术要求:

    10秒钟后增加2g/m2~5g/m2

      按GB/T1540。

  A3 光泽度

      70%~80%

        按GB/T8941.3。

  A4 质量

      <

150±

3)g/m2

        按GB/T451.2。

  A5 灰分

      20%~30%

        按GB/T463。

  A6 pH值

 8~10

  按GB/T1545.2.

  A7 粗糙度

  0.9μm~1.1μm在1N/mm2压力下

      按GB/T2679.9。

附录B

标准的附录)油墨印样制备

B1 原理

  用印刷适性仪和吸墨管,将定量的油墨均匀地印刷到一定面积的参照承印物上。

墨量用g/m2表示,或根据油墨的密度,以墨层厚度μm表示。

  B2 器械

  B2.1 印刷设备

  印刷适性仪,其匀墨器能在恒定的速度和压力下向印版均匀供墨并将油墨均匀转印到承印物上。

  B2.2 印版

  印版应具有抛光金属的非渗透表面,或用肖氏硬度80到85之间的合成橡胶或橡皮布覆盖。

  B2.3 吸墨管

  精确到0.01cm3。

  B2.4 分析天平

  精确到0.1mg

  B3 材料

  B3.1 印刷油墨:

被测油墨

  B3.2 承印物<

见附录A>

  B4 步骤

  B4.1 印版着墨

  用吸墨管将一定量的油墨均匀地分布到匀墨器上,调定油墨在匀墨器上的匀墨时间和印版的着墨时间,以保证油墨均匀分布。

通常每次匀墨和着墨时间为30s,挥发性<

热固型)油墨,每次匀墨和着墨时间不应超过20s<

见B4.5)。

  B4.2 油墨层厚度

  通过测量印版印刷前后的质量差确定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量。

油墨量C用g/m2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C=(m1-m2>

/A

  式中:

C--油墨量<

g/m2);

  m1——印刷前已着墨的印版质量<

g);

  m2——印刷后印版的质量<

  A——印刷面积<

m2)。

  按下面公式,用油墨密度,可将油墨量换算为以μm为单位的墨层厚度:

d--墨层厚度<

μm);

  c--油墨量<

  P——油墨密度。

  应保留两位小数。

B4.3 测试印样的干燥

  测试前,印样应充分干燥,应使用适当的干燥设备。

  B5 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印刷设备;

  制造商和型号,

  印版的材料和类型,

  印刷面积,

  ——承印物<

种类、供应商、数量);

  ——油墨<

名称、供应商、密度);

  ——油墨墨量<

g/m2)或墨层厚度<

  ——未规定的会改变印刷结果的其它内容。

附录C

标准的附录)印刷图象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

C1 定义和缩写

  C1.1 CIE国际照明委员会缩写。

  C1.2 CIE照明体CIEilluminants

  由CIE以相关的光谱能量分布定义的照明体A、D50、D65和其它照明体D。

  C1.3 照明体illumlnants

  以影响物体颜色波长范围定义的、以相应的光谱能量分布的辐射源。

  C1.4 测量照明体 measurement illuminants

  试样表面入射光的光通量特征。

  C1.5 辐亮度系数radiancefactor

  在特定的照明和观测条件下,物体的辐亮度与完全漫反射面或完全漫透射面的辐亮度之比。

  C1.6 反射系数 reflectance factor

  从印样上测量出的反射光通量与在同样位置上从完全漫反射体上测出的反射光通量之比。

  C1.7 试样底衬 sample backing

  放置被测试样的平面。

  C1.8 透射系数 trnsmittance factor

  透过被测样品遮盖的测量小孔的光通量与小孔上没有样品遮盖时的光通量之比。

  C1.9 带宽bandwidt

  在半能量点上光谱函数特性曲线的宽度。

C1 光谱测量仪器采用三角函数特性曲线。

  C2 光谱测量要求

  C2.1 仪器校准

  测量仪器应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标准校准。

C2 由于仪器的个性,不同种仪器测量数据会有所不同。

C12提供了不同仪器间达到一致的方法。

C2.2 测量照明体的波长范围和测量值的间隔

  以10nm为间隔,从340nm到780nm测量数据,400mm到700nm的数据必须测量,且间隔不得超过20nm。

光谱数据以10nm间隔的计算数据为依据,其光谱特性函数是以10nm为带宽的三角形。

C3 不同的仪器由于其间隔或特性函数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个误差可以通过对给定的间隔选择带通形态并根据已选择的带通形态和间隔应用适当的计算减小。

  C2.3 反射系数测量

  C2.3.1 试样底衬材料

  该材料不随光谱变化而变化,漫反射,并具有国际标准反射密度1.50±

0.20。

测量时,底衬放在试样下面或后面,用来消除由被测样品的背面引起的测量值的变化。

  C2.3.2 测量几何条件

  测量几何条件为45°

或0°

  C2.3.3 测量记录

  相对于所有波长范围内具有100%反射系数的理想漫反射体,测量的反射系数应乘以100,并精确到0.01%或等值的小数。

  C2.4 透射系数测量

  C2.4.1 测量几何条件

  测量几何条件为法线方向/漫射<

/d>

或漫射/法线方向<

d/0°

),并符合GB/T11500中所规定的几何条件或CIE15.2中所规定的几何条件。

  应记录测量几何条件和所用的积分球或乳白散射玻璃。

  C2.4.2 测量记录

  相对于所有波长范围内具有100%透射率的理想透射体,测量的透射系数应乘以100,并精确到0.01%或等值的小数。

  C3 色度计算要求,

  C3.1 三刺激值的计算

  计算三刺激值应根据CIED50照明体和CIE出版物15.2中的CIE1931标准色度观测视场<

通常指的是2°

视场标准观测条件),以10nm或20nm为间隔。

在CIED50照明体和2°

视场标准观测条件下,光谱反射和透射数据由间隔为10nm的表C1和间隔为20nm的表C2中给出。

推荐使用10nm间隔,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

C4 为与印刷图像精细度的尺寸更匹配,最好选择2°

视场标准观测条件,而不选10°

视场标准观测条件。

  如果以大于340nm的波长作为起始波长测量光谱数据,那么,应将表C1和表C2中所有小于起始测量波长的波长的加权因数数据求和并加到起始波长的测量数据中。

如果结束测量的光谱波长小于780nm,那么,应将表C1和表C2中所有大于结束测量波长的波长的加权因数数据求和,并加到结束波长的测量数据中。

  计算的一般形式为:

  反射                  透射

  X=

R<

λ)——波长为λ的反射系数;

  T<

λ)——波长为λ的透射系数;

  Wx<

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X的加权因数;

  Wy<

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Y的加权因数;

  Wz<

λ>

--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Z的加权因数。

  如果测量间隔小于10nm,可用注C10中的方法扩展数据的带通。

C5表C1和表C2中给定的加权因数基于C2.2节中所描述的三角形带通特性。

  Xn=96.422,Yn=100.00,Zn=82.521的值,用于色度计算。

C6 在表C1和表C2中X、Y、Z的汇总在核对数据时使用。

表C1 在以10nm为间隔,D50照明体和2°

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有物加权因数<

W)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570

7.132

8.902

0.020

350

580

8.540

8.112

0.015

360

0.001

590

9.255

6.829

0.010

370

0.005

600

9.8535

5.838

0.007

380

0.003

0.013

610

9.469

4.753

0.004

390

0.012

0.057

620

8.009

3.573

0.002

400

0.060

0.002

0.285

630

5.926

2.443

0.001

410

0.234

0.006

1.113

640

4.171

1.629

0.000

420

0.775

0.023

3.723

650

2.609

0.984

430

1.610

0.066

7.862

660

4.541

0.570

440

2.453

0.162

12.309

670

0.855

0.313

450

2.777

14.647

680

0.434

0.158

460

2.500

0.514

14.346

690

0.194

0.070

470

1.717

0.798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