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哲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和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一个基本问题和两个基本派别
一、一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为本。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具体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和机器
③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代表性观点:
2、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①客观唯心主义:
理念、绝对精神、道、上帝。
②主观唯心主义:
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2014.12.13
第四课:
一个概念、两组关系和一个原理
物质的概念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两组关系
1、物质和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相关观点:
2、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的不辩论的相关观点。
三、一个原理: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方法论要求:
(1)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
一个概念、一个作用和一个原理
意识的概念
1、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内容: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一个作用: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
第三课时(第六课)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014.12.15
第六课:
两个概念和两个原理
一、两个概念
1、实践的概念: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2、真理的概念:
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2)属性:
主观性(形式上)
客观性(内容上,基本属性)
绝对性(真理只有一个)
相对性(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二、两个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所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时(第七课和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2014.12.17
第七课:
一个概念、一个观点
联系的概念
1、含义:
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特征:
(1)普遍性:
①万事万物处在联系中。
②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
①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要求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从固有联系出发,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联系。
(3)多样性:
要求把握事物存在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一个观点:
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可以决定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
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在一定条件下,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4、相关观点:
第八课:
一个概念、两个观点
发展的概念
1、实质:
(1)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相关观点:
二、两个观点:
发展的观点
1、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要求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做好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要求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或坚持适度的原则。
)
(3)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再到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4)相关观点:
第五课时(第九课和第十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观
2014.12.20或12.22
第九课:
四个概念、一种方法和一种观点
一、四个概念
1、矛盾的概念: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
①斗争性:
相互排斥。
②同一性:
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的概念: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承认、分析、揭露和解决矛盾。
(3)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特殊性的概念: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
②正确认识是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相关观点:
4、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概念:
(1)主次矛盾:
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2)矛盾主次方面:
一对矛盾中,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3)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4)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二、一种方法:
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两分法)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一种观点:
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4、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承认、揭露、分析和解决矛盾)
5、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1)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十课:
一个概念
辩证否定的概念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
3、实质:
扬弃。
4、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5、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6、相关观点:
第六课时(第十一课和第十二课)历史唯物主义
2014.12.24
第十一课:
两个原理(社会历史观)
一、两个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实践
2、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
①一切为了群众
②一切依靠群众
③从群众中来
④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
三个概念、两个原理(人生价值观)
一、三个概念:
1、价值的概念
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评价人的价值:
主要看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价值)
2、价值观的概念:
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概念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称为价值选择。
(2)影响因素:
①社会历史性:
因时间、地点、条件而不同
②阶级性(阶级社会):
地位、阶级而不同
③因人而异:
立场、角度、人而不同
(3)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