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7756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 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

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a≥[f(x)]max,;

a≤f(x)a≤[f(x)]min;

7.

(1)(a>

0,a≠1,b>

0,n∈R+);

(2)logaN=(a>

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

0,a≠1,N>

0);

8.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9.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5)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

一看开口方向;

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13.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4.掌握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

(b–ac≠0)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非奇非偶函数

奇函数

当b-ac>

0时:

分别在上单调递减;

当b-ac<

分别在上单调递增;

在上单调递增;

y

X

o

X=-c

Y=a

x

三、数列

1.由Sn求an,an={注意验证a1是否包含在后面an的公式中,若不符合要单独列出。

一般已知条件中含an与Sn的关系的数列题均可考虑用上述公式;

2.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4.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或最小)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解决;

5.熟记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在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勿忘分类讨论思想;

6.等差数列中,am=an+(n-m)d,;

等比数列中,an=amqn-m;

q=;

7.当m+n=p+q(m、n、p、q∈N*)时,对等差数列{an}有:

am+an=ap+aq;

对等比数列{an}有:

aman=apaq;

8.若{an}、{bn}是等差数列,则{kan+bbn}(k、b、a是非零常数)是等差数列;

若{an}、{bn}是等比数列,则{kan}、{anbn}等也是等比数列;

9.等差(或等比)数列的“间隔相等的连续等长片断和序列”(如a1+a2+a3,a4+a5+a6,a7+a8+a9…)仍是等差(或等比)数列;

10.对等差数列{an},当项数为2n时,S偶—S奇=nd;

项数为2n-1时,S奇-S偶=a中(n∈N*);

11.若一阶线性递归数列an=kan-1+b(k≠0,k≠1),则总可以将其改写变形成如下形式:

(n≥2),于是可依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求出其通项公式;

四、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符号规律记忆口诀:

一全正,二正弦,三是切,四余弦;

2.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概括;

3.记住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

4.熟知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倍公式,正余弦定理,处理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问题勿忘三内角和等于1800,一般用正余弦定理实施边角互化;

5.正弦型函数的对称轴为;

对称中心为;

类似可得余弦函数型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6.

(1)正弦平方差公式:

sin2A-sin2B=sin(A+B)sin(A-B);

(2)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r=;

(3)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2R=

五、平面向量

1.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设a=(x1,y1),b=(x2,y2),为实数。

(1)向量式:

a∥b(b≠0)a=b;

(2)坐标式:

a∥b(b≠0)x1y2-x2y1=0;

2.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设a=(x1,y1),b=(x2,y2),

(1)向量式:

a⊥b(b≠0)ab=0;

(2)坐标式:

a⊥bx1x2+y1y2=0;

3.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其几何意义是ab等于a的长度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4.设A(x1,x2)、B(x2,y2),则S⊿AOB=;

5.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1)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

(2)若a=(x,y),则a2=aa=x2+y2,;

六、不等式

1.掌握不等式性质,注意使用条件;

2.掌握几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二次、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尤其注意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含参数的不等式;

勿忘数轴标根法,零点分区间法;

3.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在使用a+b≥(a>

0,b>

0)时要符合“一正二定三相等”;

注意均值不等式的一些变形,如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

1.设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A(x1,y1)、B(x2,y2)、C(x3,y3),则⊿ABC的重心G为();

2.直线l1:

A1x+B1y+C1=0与l2:

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

3.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是;

4.Ax2+Bxy+Cy2+Dx+Ey+F=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

A=C≠0且B=0且D2+E2-4AF>

0;

5.过圆x2+y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

x0x+y0y=r2;

6.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x-x1)(x-x2)+(y-y1)(y-y2)=0;

7.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根据实际问题的约束条件列出不等式;

(2)作出可行域,写出目标函数;

(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位置,从而获得最优解;

八、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焦半径公式:

设P(x0,y0)为椭圆(a>

b>

0)上任一点,焦点为F1(-c,0),F2(c,0),则

(e为离心率);

2.双曲线焦半径公式:

设P(x0,y0)为双曲线(a>

0)上任一点,焦点为F1(-c,0),F2(c,0),则:

(1)当P点在右支上时,

(2)当P点在左支上时,

另:

双曲线(a>

0)的渐进线方程为;

3.抛物线焦半径公式:

设P(x0,y0)为抛物线y2=2px(p>

0)上任意一点,F为焦点,则;

y2=2px(p<0)上任意一点,F为焦点,则;

4.涉及圆锥曲线的问题勿忘用定义解题;

5.共渐进线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为参数,≠0);

6.计算焦点弦长可利用上面的焦半径公式,

一般地,若斜率为k的直线被圆锥曲线所截得的弦为AB,A、B两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弦长

这里体现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

7.椭圆、双曲线的通径(最短弦)为,焦准距为p=,抛物线的通径为2p,焦准距为p;

双曲线(a>

0,b>

0)的焦点到渐进线的距离为b;

8.中心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双曲线方程可设为Ax2+Bx2=1;

9.抛物线y2=2px(p>

0)的焦点弦(过焦点的弦)为AB,A(x1,y1)、B(x2,y2),则有如下结论:

(1)=x1+x2+p;

(2)y1y2=-p2,x1x2=;

10.过椭圆(a>

0)左焦点的焦点弦为AB,则,过右焦点的弦;

11.对于y2=2px(p≠0)抛物线上的点的坐标可设为(,y0),以简化计算;

12.处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弦中点问题常用代点相减法,设A(x1,y1)、B(x2,y2)为椭圆(a>

0)上不同的两点,M(x0,y0)是AB的中点,则KABKOM=;

对于双曲线(a>

0),类似可得:

KAB.KOM=;

对于y2=2px(p≠0)抛物线有KAB=

13.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

直接通过建立x、y之间的关系,构成F(x,y)=0,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

(2)待定系数法:

所求曲线是所学过的曲线:

如直线,圆锥曲线等,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可;

(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

若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1,y1)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1,y1)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y的代数式表示x1、y1,再将x1、y1带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4)定义法:

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

(5)参数法:

当动点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y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九、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

2.已知:

直二面角M-AB-N中,AEM,BFN,∠EAB=,∠ABF=,异面直线AE与BF所成的角为,则

3.立平斜公式:

如图,AB和平面所成的角是,AC在平面内,AC和AB的射影AB成,设∠BAC=,则coscos=cos;

4.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平移法:

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

(2)补形法:

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5.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平面的垂线段、斜线段及斜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

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

6.二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

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

(2)三垂线法:

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3)垂面法:

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

(4)射影法:

利用面积射影公式S射=S原cos,其中为平面角的大小,此方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

特别:

对于一类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延伸两个半平面,使之相交出现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7.空间距离的求法

(1)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要求是给出公垂线,所以一般先利用垂直作出公垂线,然后再进行计算;

(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

二是不作出公垂线,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

8.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则S侧cos=S底;

9.已知:

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因此有cos2+cos2+cos2=1;

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则有cos2+cos2+cos2=2;

10.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与其体对角线长;

11.欧拉公式:

如果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为V,面数为F,棱数为E.那么V+F-E=2;

并且棱数E=各顶点连着的棱数和的一半=各面边数和的一半;

12.球的体积公式V=,表面积公式;

掌握球面上两点A、B间的距离求法:

(1)计算线段AB的长,

(2)计算球心角∠AOB的弧度数;

(3)用弧长公式计算劣弧AB的长;

十、排列组合和概率

1.排列数公式:

=n(n-1)(n-2)…(n-m+1)=(m≤n,m、n∈N*),当m=n时为全排列=n(n-1)(n-2)…3.2.1;

2.组合数公式:

(m≤n),;

3.组合数性质:

4.常用性质:

n.n!

=(n+1)!

-n!

(1≤r≤n);

5.二项式定理:

(1)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

(2)注意第r+1项二项式系数与第r+1系数的区别;

6.二项式系数具有下列性质:

(1)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2)若n为偶数,中间一项(第+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

若n为奇数,中间两项(第和+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

7.F(x)=(ax+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和为f

(1);

奇数项系数和为;

偶数项的系数和为;

8.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1)P(A)=;

(2)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公式为:

P(A+B)=P(A)+P(B);

(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为P(AB)=P(A)P(B);

(4)独立重复试验概率公式Pn(k)=(5)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与、与及事件与也都是互斥事件;

(6)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B至少有一个不发生的概率是1-P(AB)=1-P(A)P(B);

(6)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B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是1-P()=1-P()P();

理科选修内容基本知识

十、概率与统计

1.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能够写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由概率的性质可知,任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都具有下述两个性质:

(1)pi≥0,i=1,2,…;

(2)p1+p2+…=1;

2.二项分布:

记作~B(n,p),其中n,p为参数,并记;

3.记住以下重要公式和结论:

x1

X2

xn

P

P1

P2

Pn

(1)期望值E=x1p1+x2p2+…+xnpn+…;

(2)方差D=

(3)标准差

(4)若~B(n,p),则E=np,D=npq,这里q=1-p;

4.掌握抽样的三种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包括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系统抽样,也叫等距离抽样;

(3)分层抽样,常用于某个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形;

5.总体分布的估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6.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

式中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7.正态曲线的性质:

(1)曲线在x=时处于最高点,由这一点向左、向右两边延伸时,曲线逐渐降低;

(2)曲线的对称轴位置由确定;

曲线的形状由确定,越大,曲线越矮胖;

反过来曲线越高瘦;

(3)曲线在x轴上方,并且关于直线x=对称;

8.利用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数值表计算一般正态分布的概率P(x1<

<

x2),可由变换而得,于是有P(x1<

x2)=;

9.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提出统计假设,确定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2)确定一次试验中的取值a是否落入范围;

(3)作出推断:

如果a∈,接受统计假设;

如果a,由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就拒绝假设;

十一、极限

1.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其步骤是:

(1)验证命题对于第一个自然数n=n0(k≥n0)时成立;

(2)假设n=k时成立,从而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3)得出结论。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其中两步在推理中的作用是:

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步证明时要一凑假设,二凑结论;

2.数列极限

(1)掌握数列极限的直观描述性定义;

(2)掌握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注意其适用条件:

一是数列{an}{bn}的极限都存在;

二是仅适用于有限个数列的和、差、积、商,对于无限个数列的和(或积),应先求和(或积),再求极限;

(3)常用的几个数列极限:

(C为常数);

,(<

1,q为常数);

(4)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0<

);

3.函数的极限:

(1)当x趋向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为a

(2)当时函数的极限为a

:

(3)掌握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4.函数的连续性:

(1)如果对函数f(x)在点x=x0处及其附近有定义,而且还有,就说函数f(x)在点x0处连续;

(2)若f(x)与g(x)都在点x0处连续,则f(x)±

g(x),f(x)g(x),(g(x)≠0)也在点x0处连续;

(3)若u(x)在点x0处连续,且f(u)在u0=u(x0)处连续,则复合函数f[u(x)]在点x0处也连续;

5.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都属于基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在定义域内每一点处都连续;

②基本初等函数及常数函数经有限次四则运算和复合后所得到的函数,都是初等函数.初等函数在定义域内每一点处都连续;

③连续函数的极限运算:

如果函数在点x0处有极限,那么;

十二、导数

1.导数的定义:

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2.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的导数步骤为:

(1)求函数的增量

(2)

(2)求平均变化率;

(3)取极限,得导数;

3.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如果函数y=f(x)在点x0处可导,那么函数y=f(x)在点x0处连续;

但是y=f(x)在点x0处连续却不一定可导;

4.导数的几何意义:

曲线y=f(x)在点P(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是相应地,切线方程是

5.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6.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7.复合函数的导数:

8.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那么f(x)为增函数;

如果那么f(x)为减函数;

如果在某个区间内恒有那么f(x)为常数;

(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

①求导数;

②求方程的根;

③检验在方程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大值;

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小值;

(3)求可导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①求y=f(x)在(a,b)内的极值;

②将y=f(x)在各极值点的极值与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十四、复数

1.理解复数、实数、虚数、纯虚数、模、辐角、辐角主值、共轭复数的概念和复数的几何表示;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以下结论:

(1)a+bi=c+dia=c且c=d(a,b,c,d∈R);

(2)复数是实数的条件:

①z=a+bi∈Rb=0(a,b∈R);

②z∈Rz=;

③z∈Rz2≥0;

3.复数是纯虚数的条件:

①z=a+bi是纯虚数a=0且b≠0(a,b∈R);

②z是纯虚数z+=0(z≠0);

③z是纯虚数z2<

0;

4.解答复数问题,要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求解(整体思想贯穿整个复数内容)。

如果遇到复数就设z=a+bi(a,b∈R),则有时会给问题的解答带来不必要的运算上困难,若能把握住复数的整体性质,充分运用整体思想,则能事半功倍;

5.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

(1)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按以下法则进行,设z1=a+bi,z2=c+di(a,b,c,d∈R);

z1±

z2=(a+b)±

(c+d)i.z1.z2=(a+bi)·

(c+di)=(ac-bd)+(ad+bc)I;

z1÷

z2=(z2≠0);

6.几个重要的结论:

6.运算律仍然成立:

(1)

7.进行复数的运算时,常要注意或适当变形创造条件,从而转化为关于计算问题.注意以下结论的灵活应用:

8.;

文科选修内容基本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