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7712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某个人具有的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traits):

社区或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注意:

虽然一个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而且这些特质的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不同而各异。

b、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traits):

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的一个人的外部行为特点。

根源特质(sourcetraits):

处于人格结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砖石。

3、人格动力:

机能自主

机能自主是其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

指一个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4、健康成熟的人格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2、人格动力:

能、外能和辅助

能(erg):

能是指先天的心理生理倾向,使个体对某些事物做强烈的反应,并产生特殊情感,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来更好地实现某个目标。

是本体性特质,稳定的动机单元,会增减变化但永远不会消失。

外能:

也是一种动力性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及外界因素,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外能又可以分为情操和态度。

辅助:

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所谓辅助。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它包括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称为人格层次模型。

类型(typelevel)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由特质构成,它对个体所有的行为系统有弥散性的影响,使个体的思想、兴趣、生活方式、社交行为、情绪反应乃至价值观都表现出特有的风格。

特质(traitlevel)对行为系统也有广泛影响,但往往只局限于某些方面。

习惯反应(habitualresponse,简称HR)是在相同环境中导致再次发生的特定反应。

特殊反应(specificresponse,简称SR)是个体对一次实验中的反应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反应,这种反应见到过一次,可能是个体的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的特征。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内外倾:

内倾者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天生比外倾者的高。

神经质:

高神经质者边缘系统的激活阈限值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微弱的刺激做出典型的过度反应。

精神质:

至今尚未发现大脑中有关精神质的解剖结构。

艾森克认为精神质可能与男

性雄性激素分泌有关。

第四章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1、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结构:

本我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完美原则

3、焦虑:

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现实焦虑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

(客体焦虑)

神经质焦虑是由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我冲动导致不良结果而产生的焦虑。

道德焦虑是由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导致的羞耻感和内疚感。

4、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投射、退行、转化、补偿、合理化、升华、反向作用

5、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五阶段

口唇期(oralstage,0—1岁)

肛门期(analstage,1—3岁)

性器期(phallicstage,3—6岁)

潜伏期(latentstage,7岁至青春期)

两性期(genitalstage,青春期以后)

人格前三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人格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

贡献:

1、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

2、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3、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

4、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局限

1.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而贬低意识过程。

2.把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当成是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分夸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

3.弗洛伊德的概念、理论与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乏操作性的,因而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4.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特别是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正因为如此,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是“残缺的心理学”。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人格结构: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自我(Ego)是意识的中心。

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为情结。

集体潜意识:

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部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集体潜意识主要内容是原型(ArchetypeorPrototype),深埋在心灵之中,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

荣格认为,这些原型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可能性,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

主要的原型有:

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等。

(1)人格面具:

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使人在社会中获益。

(2)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3)阴影:

是人性的阴暗面,是恶的源头。

(4)自性:

在集体无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

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绪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以一种稳定感和“一体”(oneness)感。

心灵能量,心灵能量的运行遵循守恒律和熵律。

3、人格发展:

在《心理的结构与动力》中,荣格把人生划分为4阶段:

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青年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

中年期(从35岁或40岁到老年期)中年危机。

原因:

如日中天,事业有成,社会地位和家庭都比较满意的时期,但也容易出问题,如中年期心理危机。

解决:

心灵的真空→必须寻找新的价值来填补,拓展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

要顺利度过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老年期

4、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比较

(一)心理动力上的分歧

1、弗洛伊德在其本能论中把性本能称为里比多,认为里比多是人最基本的驱动力,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

2、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后来他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

(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1、弗洛伊德重视前半生和早期经验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2、荣格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他重视后半生对人的影响。

中年期是他最关注的时期。

(三)概念体系上的差异

1、弗洛伊德以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为研究对象,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系统。

如果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则正常发展,反之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

2、荣格除了研究无意识外,还研究人格差异。

他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

它们在“自性”原型的统一指挥下,把人格的所有成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研究倾向的不同

1、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属于生物本能的取向。

2、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学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取向。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主要概念:

器官缺陷与补偿、克服自卑与追求优越、社会兴趣、生活风格等

2、生活风格:

指一个人早期的生活道路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模式。

3、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

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

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自卑情结:

由于过分自卑而感到万念俱灰,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

4、正常人自卑感、补偿与追求优越的关系

人的自卑感使人希望通过补偿加以克服。

而若没有自卑感,人就不会确立追求优越的目标,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

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此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都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自卑感作为动力是从后面推动人,追求优越是从前面引导人;

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在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中,人格得以发展。

当一种补偿得以完成时,个体会发现新的自卑,受到新的优越目标的牵引,从而向更高的优越努力。

5、社会兴趣:

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的需要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生活风格类型:

控制型;

索取型;

回避型;

社会型

四、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

1、艾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这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的人的时期。

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2、人格的终生发展(8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

获得希望

2.自主对羞怯和怀疑(1—3):

获得意志

3.主动对内疚(3—5):

获得目的

4.勤奋对自卑(5—12):

获得能力

5.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20):

获得忠诚的品质

6.亲密对孤独(20—24):

获得爱的品质

7.繁殖对停滞(25—65):

获得关心的品质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

获得智慧的品质

第五章行为主义

一、两种条件反射

强化:

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的条件

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

泛化:

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

分化:

与泛化作用互补,指对事物的差异反应

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

二、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1、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驱力:

能够促使一个人去行动、具有足够强度的刺激,由它构成了人格的能量单位

线索:

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反应:

指信号所引发的行动,它受内驱力和线索共同诱发,旨在降低内驱力

强化:

指内驱力的降低。

任何引起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2、冲突及冲突的种类

冲突:

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相容的反应趋向相互竞争时的心理状态。

类型:

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3、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

指目的性行为遭受阻碍时的一种伴随状态。

攻击:

指以伤害某一有机体为目标的行为。

多拉德和米勒假设:

攻击总是受挫的后果,而挫折的存在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四个阶段: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自我调节: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估。

预期:

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第六章人本主义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强调基本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人际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为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实现,无论是安全感、归属关系、爱、价值感以及自尊等,都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

高峰体验:

一种身心融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在这种时刻,人会产生一种返璞归真或与自然合一的愉悦情绪。

二、简评

1.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看成是先天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类似本能的需要,过于强调生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使其理论带有一定的生物决定论色彩。

2.马斯洛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和选择的自我实现。

3.马斯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美国人,其研究是在典型的美国文化下进行的,而美国又是个体主义最强的国家,因而其理论不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性。

二、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理论

1、人格的自我理论

自我理论的出发点:

机体和现象场

机体:

指一切经验的所在地。

罗杰斯的全部思想基础就是认为人类的机体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的和自我指导的。

现象场:

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对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都赋予一定的主观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

自我概念:

代表个体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是自我意识(知觉)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2、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

两个基础假设:

人的行为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着;

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无条件积极关注

3、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1、治疗者与当事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2、当事人处在一种不和谐的状态,脆弱或焦虑不安

3、治疗者在此关系中是一致的或整合的

4、治疗者体验到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5、治疗者体验到对当事人的内在参考系的同理心,并力图把这种体验传达给当事人

6、治疗者对当事人的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传达给了当事人

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1、行为预测理论

期望-价值模型

行为潜能(BP)=预期(E)×

强化效价(RV)

一种行为在某种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个体对该行为的期望和强化值共同决定的。

2、相关概念

(1)行为潜能:

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预期:

表示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

(3)强化价值:

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心理价值而非实际价值)

(4)心理情景:

体验到的有意义情境。

人们总根据自己对外部刺激的感知而对情境作出反应。

3、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也称强化的内外控,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后所得报酬间的关系所持的一种信念。

(1)控制点产生的根源

研究表明,内控儿童的父母也是内控的,外控儿童的父母也倾向于外控。

在关系紧张的家庭和单亲家庭中,儿童容易形成外控。

(2)控制点与学业成就

研究表明,内控者的的考试成绩要好于外控者。

(3)控制点与身体健康

内控者会更多地参与有益健康的活动,因此比外控者更健康。

(4)控制点与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的心理更健康。

Ps: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参考

(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造成的差异与环境造成的差异之间成负相关。

社会对先天素质不同的人施加压力以使他们趋向社会上的大多数。

例如天生支配性强的人,社会鼓励他不要支配人,而对天生较服从的人,社会则鼓励他表现得自我肯定一些。

(二)学习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卡特尔认为,特质发展涉及三种学习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整合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中,个体建立起旧反应与新刺激间的联结。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是学习执行一种能产生强化的反应,个体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活动的。

整合学习是对一系列有层次结构的反应或反应组合的学习,它对整个人格结构的形成有更重要的作用,又称人格学习或结构学习。

通过整合学习,我们习得了对事物的积极或消极反应倾向,进而学会了权衡现实,根据不同情境抑制或表现不同行为。

(三)特质形成的年龄趋势

2-5岁是自我与超我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有许多冲突,是人格发展的危机时期,这一时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

6-13岁,儿童是无忧无虑的,继续发展其自我,并把爱扩展到父母和其他人。

青春期,身体结构发生迅速变化,增加了情绪的不稳定性,对社会难以把握和对性的兴趣,也产生了利他主义和对社会做贡献的念头

25-55岁稳定期,虽然这一时期生理机能有所下降,但因经验的积累,创造力可能有所增加。

情绪稳定性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