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思考Word格式.docx
《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思考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不仅能有效提高组织工作资源的管理效率,而且关系到组织工作效能的高低。
在整个社会组织化程度、系统化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组织部门在组织资源的调配管理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只有树立科学的组织工作资源观,有效开发、利用、整合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资源和组织部门资源,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和环节,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用到刀刃上,切实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二、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组织工作资源。
根据经济学的定义,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要素的总称。
所谓组织工作资源,就是指我们各级党组织在开展组织工作过程中,能够调动、支配、利用和依靠的内部与外部、有形与无形等各种资源的总和。
广义上通常包括党的组织架构、党的组织建设理论体系、方法措施、工作机制,以及广大党员、干部、人才资源,等等。
狭义上主要包括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以及组织部门自身等方面资源。
组织工作资源是我们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开展组织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要素。
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就是要立足于组织工作的职能,在深入分析组织工作资源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谋划系统化、运作规范化、检验效能化、成果务实化的基本要求,加大对各种组织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力度,不断扩大我们党的组织优势,推动经济更快发展、事业更大进步、社会更广泛和谐。
――谋划系统化。
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说到底是一个系统谋划的管理理念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资源管理过程中开发与利用、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开源与节流、使用与永续、限度与替代、涵养与贮备等各个方面关系,就是要将孤立、松散的资源进行全盘整合,潜在、隐性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垃圾”、闲置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有限、紧缺的资源进行珍惜保护,内部、外部的资源进行良性互动,不断探索资源管理新模式,对各种组织工作资源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努力实现资源管理系统化,组织工作科学化。
――运作规范化。
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就是要在继承组织工作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组织工作规律的认识,针对各类组织资源、不同工作内容,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规范组织工作运行模式,避免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
――检验效能化。
与经济建设一样,检验组织工作也要讲效能。
这里的效能不仅是工作上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发挥功能的效益;
不仅注重提升速度、质量,追求效率,还要注重降低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这是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基本立场。
――成果务实化。
如何将务虚的组织工作务实化,关乎组织工作资源观的价值取向。
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将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党的形象与党员、干部、人才的形象相结合,将党的建设与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结合,以是否取得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是否取得了党员、干部、人才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实干效果,是否取得了人民群众得实惠、满意度提高的实践效果,作为检验组织工作成果的根本标准。
三、当前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思想认识不够重视。
由于对资源观的内涵理解不深,意义认识不足,对如何开发、利用、整合组织工作资源的研究探索不够,部分基层党组织还不能全面、系统地对如何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进行理论上的总结。
由于受传统的“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组织工作仅是组织部门工作”、“组织工作神秘化”等思维、理念的束缚,还不善于把组织工作放到国内外大背景中去思考,放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放到党的工作大局中去把握;
还不能大胆拓展组织工作领域,延伸组织工作触角,增强组织工作的渗透性,扩大组织工作资源的覆盖面;
还不能积极采取开放的工作举措,构建开放的组织系统,打造开放的组工干部队伍,增强社会参与度和信任感。
二是一些组织工作资源分布不够合理。
由于受观念、体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工作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够平衡的问题。
从层级分布上看,上级组织拥有的资源较多,下级组织拥有的资源较少;
从地域分布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拥有的资源较多,贫困边远地区拥有的资源较少;
从行业分布上看,大量人才积聚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而分布在农业、小型企业、非公企业等经济建设一线的人才相对较少。
从分布结构上看,县市一级科研人才、开发人才、创新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偏少,特别是高素质、懂项目、精通专业的高层次领导人才比较急缺。
三是一些组织工作资源开发、配置不够科学。
在农村,部分基层组织呈“边缘化”态势,有的地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村党组织“负债运行”,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有的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
在二产(工业企业)、三产(服务业)领域,党组织覆盖率还偏低。
在“两新”组织,特别是民间组织、小团体等社会资源与党的组织资源脱钩,作用没能完全发挥。
在党员队伍资源上,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后继乏人。
以我市为例,10019名农村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5.3%,35岁以下的仅占15%,并且这部分党员80%以上在外务工经商。
同时,一些党员自身素质不高,宗旨意识淡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在干部资源配置上,各级党组织仍然是以行政配置方式为主,还不适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配置资源,市场配置率较小,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缺位现象,如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岗相适,还容易导致因人设岗,机构设置重复,机构臃肿,编制膨胀,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是一些组织工作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受政策性障碍、体制机制的制约,组织工作资源在盘活存量和扩充总量上做得不够。
如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存在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学非所用等现象,基层感到左右为难。
在干部选拔使用上,一些地方对干部队伍“年轻化”理解片面,致使许多35岁以上干部提拔难、45岁以上感觉“车到站”,造成干部热情消退、组织资源浪费。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对“两新”组织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缺乏有效管理,使其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其潜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施展。
在服务中心工作中,许多经济社会管理活动都要求组织部门参与其中,而且往往要求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致使组织部门职能上“越位”,组工干部疲惫不堪,还导致“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对组织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办法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攻关。
五是一些组织工作资源管理比较落后。
在管理理念上,一些地方仍然拘泥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和方法,对现代的资源管理理念,如现代管理科学、人力资源开发、行为科学等,没有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管理手段上,习惯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不善于借助和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视频等手段开发、利用、整合组织工作资源,不善于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过分依赖行政手段调配组织工作资源。
在管理体制上,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
从内部而言,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人才工作作为当前组织部门三大块具体工作,彼此独立;
机关、企业、城市社区党建资源与农村党建资源融合性还不强,城乡一体、城乡互促的党建工作格局没有完全形成;
区域之间党建资源的联系、交流、共享上没有完全开放。
从外部而言,组织工作资源与党委其他部门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互动共享的深度和广度也还不够,组织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干部监督等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还应进一步紧密,沟通还应进一步深化,信息还应进一步互通;
组织工作与干部、党员、群众的互动还不够,神秘感、距离感在某些工作领域显得比较突出。
四、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具体措施
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科学开发、利用、整合组织工作资源的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必须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切入,抓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迫切需要开发、利用、整合的组织工作资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着眼于构建“大组织”、“大党建”新格局,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观念上先进,才能在行动上保持先进。
要以改革、创新、开放精神,参考经济学、管理学理论,逐步确立组织工作资源观,不断构建“大组织”、“大党建”新格局。
要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思维模式,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自觉把开发、利用、整合组织工作资源放在党委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去实施,牢牢把握大局,自觉服从大局,有效服务大局。
要强化效率观念、成本观念,谋划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推进工作要科学安排、简洁有效,落实工作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通过资源整合,努力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工作资源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要摒弃“组织工作仅是组织部门的工作”的观念,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资源的调控、配置作用,注重组织工作资源与其他经济社会工作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条块结合、统筹推进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组织工作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应新的实践要求。
(二)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不断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资源的配置管理。
李源潮同志曾指出,“组织部门出生产力、干部是最大生产力”。
组织工作的生产力就是通过班子的领导力、干部的执行力来实现的。
当然,这取决于我们能否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配置,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考察、识别、使用和淘汰干部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当前,应在“四个注重”上做文章,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一是注重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中,考察、识别、使用和淘汰一批干部。
始终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为发展选用干部,在发展中选用干部,选用发展型干部,围绕班子结构优化和干部队伍活力的增强,认真抓好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调整工作,选好配强发展型的领导班子。
特别是要注重在应对金融危机、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中考察识别干部,在完成重大任务、解决复杂矛盾中考察识别干部,对那些敢抓敢管、克难攻坚、经受考验、业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优先提拔重用,引导各级干部积极投身经济发展的实践。
同时,对那些贯彻执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积极、不主动、不见成效的干部,要果断进行调整,及时作出处理;
对那些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坚决调离关键岗位,甚至予以降职、免职。
二是注重结合实绩考核、“一票否决”责任制落实等情况,考察、识别、使用和淘汰一批干部。
针对实绩考核中存在的一绩多用、多人一绩“吃大锅饭”的现象,探索把实绩考核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全部纳为考评对象,使考核结果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领导干部的工作努力程度和能力水平。
还积极探索绩效动态考核体系,实行以年度工作实绩考核、动态跟踪管理考核、民主测评和社会公认度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措施,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实绩,使考评结果成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表模的最有力依据。
同时,加大对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专项评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工作考评结果作为调整干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拓宽干部“下”的渠道。
三是注重结合干部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效能建设以及遵纪守法等事项,考察、识别、使用和淘汰一批干部。
要打破干部监督工作封闭运行的格局,构建开放的干部监督体系,形成干部监督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对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的检查,加强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监督,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和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
要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经常性教育,对在干部监督、执纪执法中挂上号的干部,加大函询和谈话的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失责。
同时,注重运用机关效能建设的成果,动真碰硬,坚决治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软”、“吃、拿、卡、要”等现象,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把队伍中的不良风气遏制下去,把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
四是注重在差额比较、公开竞争中,考察、识别、使用和淘汰一批干部。
今后干部工作将更加注重管理规范,要认真履行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用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质量。
要逐步规范干部提名程序,选择部分单位就扩大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以及谈话推荐范围、在二轮推荐中实行实名推荐进行试点;
建立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分析制度,完善防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具体办法;
积极探索以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为主要内容的差额选任办法;
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扩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范围。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交流和任职回避等规定,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三)着眼于促进科学发展,不断促进人才队伍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支撑,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当前,重点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人才的身份限制、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等进行配套改革和完善,改进人才市场管理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人才市场,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资源配置。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调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工作年度计划和目标任务。
加强与各部门特别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明确责任,加强考核,调动各方面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努力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势。
启动各领域人才新一轮摸底工作,充实更新专业人才信息库。
研究制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意见和措施,加强对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农村科普服务工作队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着力健全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体系,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支规模可观的农村技能人才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解决农村农业人才缺乏和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同时,积极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为人才当好“后勤部”上,注重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服务,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人才保健制度,完善分配激励制度,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干事创业的人才成长环境。
(四)着眼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资源的综合效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系统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提升组织资源的综合效益。
首先,逐步构建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
影响组织资源发挥效能的第一个内部因素就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不仅决定着基层组织的权力、资源分配,也决定着组织的决策、管理模式。
在欧美发达国家,层级较少、路径较短的扁平化管理已经成为改善工作效能的主要方式。
因此,我们也应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组织体系的实现途径,三套组织的班子成员相互兼职,主要负责人尽量实行“一肩挑”,这是扁平化管理的一种实现形式。
在这种组织结构里,党组织提供政治保证,进一步突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
自治组织体现基层民主,进一步体现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
经济组织提供物质支撑,进一步强化村级组织的经济功能,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拓展干部资源基数;
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双带”能力和创业本领;
要实施“兴村计划”,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实力;
要积极优化组织设置,加大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力度,找准党建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各类组织互融共生的结合点。
其次,规范完善党支部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
组织结构确定后,运行机制就是影响资源效能的关键性因素。
面对农村形势、任务的变化,就是要规范“三会治事”,明确界定“三会”职责范围。
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党组织实施决策的组织权,确保要事必议;
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的表决权,确保议而能决;
村委会负责实施决策的执行权,确保决而能行,形成分工明确而又联动协调的运行格局,实现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三会一课”、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拓宽村民行使民主权力渠道;
要切实推进资源、资产、资金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大民主评议基层干部力度,深化“说事”制度,建立通畅的群众诉求和意愿表达机制;
同时,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基层党员群众的民主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第三,着力形成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三联共建”的工作格局。
机关党员干部、工业、城市组织这三个方面资源相对村级组织属于外部因素。
哲学认为,事物发展取决于内外因的互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提供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外因提供变化发展的现实性。
“三联共建”就是将内外因有机结合,实现互动。
在人员上实行干群联动,通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户结对帮扶,建立广泛联系,使党员干部受教育,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实现双向受益、互惠共赢;
在产业上实行工农联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围绕以工补农,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之间的联系,既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又体现农业保障工业,推进产业互动;
在区域上实行城乡联创,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深入开展“城乡互联共建”活动,城乡联手推进“兴村计划”,充分整合运用城市资源,帮扶和带动农村发展。
通过“三联共建”,既有利于提高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的整体水平,也有利于逐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五)着眼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激发党员队伍资源的生机活力。
要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党员的实际,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
一是开发、整合在职党员资源。
深入开展“争先创优”等活动,鼓励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干事创业。
强化事业激励,对德才兼备、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党员,要根据其工作岗位,积极为其搭建事业发展和成长的舞台,为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党员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二是开发、整合流动党员资源。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服务与教育管理,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流动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共管的职责,搭建开发、整合流动党员资源的载体,积极做好在流动党员中建立党组织工作,重点建设好驻外流动党员服务站,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向社会化、开放式、服务型转变。
三是开发、整合无职党员资源。
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党员结对帮扶等制度,通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为他们搭建发挥作用的载体和舞台,切实解决无职党员“无权管事、无岗履责、无需理事”的问题。
要把整合无职党员资源工作与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整合分布在各领域、各行业的无职党员资源,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开发、整合离退休党员资源。
要通过有效载体,搭建离退休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开发、整合离退休党员中的老干部、老专家资源,让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余热。
(六)着眼于打造模范组织部门、过硬组工队伍,不断盘活组织系统内部资源的整体效能。
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是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主导力量。
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首要的是确立组织部门“一盘棋”理念,开发、利用、整合好组织系统内部资源,盘活“一盘棋”的整体效能。
目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组织部门内部的统筹协调。
理顺组织部门内部机构的工作关系,形成权责清晰、协调便利、信息通畅、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健全部办公会制度,加强科室之间的工作协调,统筹推进组织、干部、人才工作,使“三个轮子”和谐运转、相互促进;
建立工作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尤其要加强干部工作信息的沟通,打破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存在的“三块”工作相互分割的樊篱,打破干部教育、干部监督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脱节的现象,做到相互联通,信息共享。
二要搞好组织系统上下联动。
上级组织部门要利用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对下级组织部门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减少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消耗,降低重复探索的成本,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上级组织部门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各地富有成效的创新经验,为各地各部门有效开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