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7599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散文阅读十四全国文档格式.docx

他也可以很出世。

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

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

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2009年第12期《散文》)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吟咏对象是江南湖州“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作者既描绘这种竹子的婆娑风姿,又揭示其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写照。

C.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

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D.在作者看来,人生要随缘,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因为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E.本文采取对比、象征的手法,着力刻画了淡竹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解析:

选CE。

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没有对淡竹进行正面描写,所以“描绘这种竹子的婆娑风姿”无从谈起。

B.无中生有,况艺术形象不能与作者完全等同。

D.从倒数第二段内容可知,文中称颂的是“云淡风清”“坦荡潇洒”的人生。

6.文中两次说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

形式上:

总括全文,呼应开头。

内容上:

深化主题,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淡竹的赞美之情)。

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把淡竹与其他事物对比,突出淡竹的正直,虚心和淡泊的情怀,又联想到了历史与现实中具有淡竹精神的伟人凡人,赞美了坚持操守,淡泊名利者的高尚品质。

表明心灵自由,精神丰富,坦荡潇洒的人生态度。

(大意如此即可)

2.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

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

这只蝴蝶,或者大鹏。

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

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

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

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

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

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

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

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

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

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

庄子选择了突围。

庄子冲天而起。

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

庄子完成了自己。

因为有了翅膀。

因为舍弃。

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

“我富甲天下。

”我们有这种气魄吗?

没有。

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

因为庄子家贫。

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

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

庄子是有翅膀的人。

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

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

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

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

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

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

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

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

凭什么?

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

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

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

思想使人轻盈。

金钱使人沉重。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

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

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我飞不起来。

因为我的沉重。

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

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

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散文》2008年第3期)

1、结合全文,说说“庄子的翅膀”的具体含义。

(3分)

2、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3、“沉重是自找的”结合原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作者在结尾说“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的?

而对生活带来的“沉重”,你会如何呢?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庄子的翅膀”在文中指不慕名利、清心寡欲的思想。

指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

细致而真切地描写自己步入中年时候陷入生活“沼泽”的“沉重”感受,用意在于激起读者共鸣,调动读者体验,从而引出“庄子的翅膀”于现代人生活的重大意义。

自然引出下文,与庄子“轻盈”的生活构成对比,为写“庄子的翅膀”作铺垫和衬托。

作者认为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生命的沉重”主要源于人类对金钱的无尽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

(6分

示例:

①这里表现出作者既渴望拥有庄子那样轻盈的“翅膀”,挣脱现实名利的羁绊;

又觉得人生在世,还应持有一种现实思想,脚踏实地,与世沉浮。

这是一种将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矛盾思想,实际上是愤激之词,表现了作者因陷人生活困境而不能自拔的深切无奈,更深刻的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崇敬,对理想人生状态的强烈渴望。

(4分)②而对生活带来的“沉重”,我们应该正视,还应该理智地应对,我们既应扎根于现实,又应始终葆有庄子那种旷达轻盈的思想,应努力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摆脱现实带来的“沉重”之感,笑对生活。

(2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白鹅

丰子恺

这白鹅,是一位将有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我一看这姿态,想道:

"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

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

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

轧轧"

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

鸭的"

,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

鹅的"

,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

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

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

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

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评剧里的净角出场。

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

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我们的鹅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

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

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

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

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

真是架子十足的!

鹅,不拘它如何高傲,我们始终要养它,直到房子卖脱为止。

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欢喜它。

物质上的供献,是生蛋。

它每天或隔天生一个蛋,篱边特设一堆稻草,鹅蹲伏在稻草中了,便是要生蛋了。

家里的小孩子更兴奋,站在它旁边等候。

鹅蛋真是大,有鸡蛋的四倍呢!

主母的蛋篓子内积得多了,就拿来制盐蛋,一个盐鹅蛋,一家人吃不了!

工友上街买菜回来说:

今天菜市上有卖鹅蛋的,要四百元一个,我们的鹅每天挣四百元,一个月挣一万二,比我们做工的还好呢。

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

且说我这屋子,真是简陋极了:

篱笆之内,屋所占的只六方丈。

这六方丈上,建着三间平屋,共得六室,每室平均一方丈。

东边一间,平均划分为二,后室是家人的卧室,前室便是我的书房兼卧房。

三年以来,我坐卧写作,都在这一方丈内。

归熙甫《项脊轩记》中说: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又说:

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我只有想起这些话的时候,感觉得自己满足。

我的屋虽不上漏,可是墙是竹制的,单薄得很。

夏天九点钟以后,东墙上炙手可热,室内好比开放了热水汀。

竹篱之内的院子,薄薄的泥层下面尽是岩石,只能种些番茄、蚕豆、芭蕉之类,却不能种树木。

竹篱之外,坡岩起伏,尽是荒郊。

因此这小屋赤裸裸的,孤零零的,毫无依蔽。

风雨之日,泥泞载途,狗也懒得走过,环境荒凉更甚。

为避免这苦闷,我便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

而鹅给我的印象最深。

因为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

在这荒凉岑寂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

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

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我的小屋易主的前几天,我把这鹅送给住在小龙坎的朋友人家。

送出之后的几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

这感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的感觉完全相同,不过分量较为轻微而已。

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

所以这禽鸟比这房屋更是牵惹人情,更能使人留恋。

1946年夏于重庆

(节选自《丰子恺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作者写鹅,与鸭、狗作比较,请分别指出其比较的侧重点及意图。

(4分)

与鸭的比较:

与狗的比较:

2、请简要分析,文中为什么会写到归有光的《项脊轩记》?

3、作者认为鹅"

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

,请据文意归纳出鹅的"

精神的贡献"

4、文章赏析(8分)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1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8分)

⑴从"

鹅的高傲"

的行文线索的角度赏析《白鹅》

⑵从鹅的"

高傲"

的性格特点的角度赏析《白鹅》

1、鹅与鸭的比较:

从叫声、步态上比较,(1分)重在表现鹅从容、傲慢、看不起人的态度。

(1分)鹅与狗的比较:

从叫声上比较,(1分)重在表现鹅能看守门户,对任何人都厉声呵斥,像大爷的形象。

(1分)

2、借助有关《项脊轩记》的联想,表现出同为书房生活的简陋、孤苦;

(1分)我的书屋不漏,由此感觉出一点儿满足;

(1分)项脊轩有小鸟而我有白鹅,都有了苦中得乐的意味。

(2分)

3、高傲、有趣、可爱的白鹅,(1分)为简陋、荒凉的家园增添了生气,(1分)也抚慰了我苦闷、岑寂的情怀。

4、【答案提示】

⑴"

是文章的主线(2分)。

先写印象,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第一印象就是"

(2分);

接写性格,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刻画鹅的个性(2分);

归于共感,鹅对我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2分)。

⑵"

是这只白鹅性格的基本特征(2分)。

它高傲而可笑、可爱的形象,使作者简陋、荒凉的家园有了生气(2分),使作者苦闷、岑寂的心灵得到安慰(2分)。

白鹅是美好的,它是作者、也是人类的朋友(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

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

”“啊,骆驼。

”“干嘛呢,它们?

”“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

”“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叮玲铛琅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

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那儿是哪儿?

”奶奶说:

“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

”“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

”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

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

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

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

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

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

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

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

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

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

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

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

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

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

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

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

请简析你的理由。

2.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从童年生活回忆写起,而且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得细腻入微,请问: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3.简析“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这句话的作用。

(7分)

4.文章结尾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根据文章信息,适度推断,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赋予“故乡”的“新意”。

(8分)

1.我认为不行。

“消逝的钟声”中的“消逝”一词,概括了城市钟声不再的事实和由此而产生的怅惘之情,有概括文章主旨的“点睛”之功。

“钟声”显然过于宽泛,“飘在天空中的钟声”虽然也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但太偏离中心,可能会误导读者对本文的理解。

2.

(1)详写童年生活,意在突出(衬托)聆听“晚祷的钟声”的意外和惊喜;

(2)为后文作铺垫,使“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的“童年”显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倘若不详写童年生活片断,“我好像……童年”这样的句子就会只具“语言的空壳”)

3.这段文字以景物描写诗意化地表达聆听钟声时的美妙的心理感受,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借助环境的沉稳与宁静,烘托了极为纯净的钟声对“我”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表现了“我”归于沉稳而进入忘我境界。

4.故乡是曾经拥有过的超越时空限制的自由的心灵世界。

5.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老村与老屋

王兆胜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

因为它不仅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