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740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

《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消化器文档格式.docx

牛羊唇粘膜上长有角质的锥状乳头。

马唇长而灵活,是采食的主要器官;

上唇长而薄,表面正中有一纵沟;

下唇较短厚,其腹侧有一明显的丘形隆起,称颏。

猪唇活动性小,口裂很大,上唇与鼻相连构成吻突,下唇尖小。

犬唇薄而灵活,有许多触毛,人中明显,口裂大。

(二)颊(bucca)位于口腔两侧,参与咀嚼和吸吮作用。

颊外覆皮肤,内衬粘膜,其间为颊肌。

颊腺(gllbuccales)分布于颊粘膜下和肌肉内。

牛、羊颊粘膜上有许多圆锥状乳头,尖端向后。

在与第5(牛)或第3(马)上颊齿相对的颊粘膜上有腮腺管的开口。

(三)硬腭(palatumdurum)构成固有口腔的顶,向后与软腭延续。

切齿骨腭突、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部构成其骨质基础。

粘膜厚而坚实,上皮高度角质化,粘膜中无腺体,粘膜下有丰富的静脉丛。

反刍兽硬腭前端无上切齿,该处粘膜形成一对半月形厚而致密的角质板,称齿枕(pulvinusdentalis)。

硬腭正中有一条纵行的腭缝(raphepalati),腭缝两侧有横行的腭褶(rugaepalatinae),牛约有20条,马16-18条,猪20-22条。

牛腭褶的游离缘呈锯齿状,马、猪、羊的光滑。

腭缝前端有一突起,为切齿乳头(papillaincisiva)。

切齿乳头的两侧有切齿管(ductusincisivus)的开口(马的为盲端),管的另一端通鼻腔。

(四)口腔底和舌口腔底大部分被舌所占据,仅前部由下颌骨切齿部构成,表面覆有粘膜,粘膜上有一对乳头,为舌下阜(carunculasublingualis),马的下颌腺管、牛的下颌腺管和单口舌下腺管开口于此。

猪和犬的舌下阜小,位于舌系带附近。

舌(lingua)占据口腔底中、后部。

舌可分为舌尖,舌体和舌根三部。

舌尖(apexlinguae)为舌前端游离的部分,舌体为位于两侧颊齿之间的部分,附着于口腔底,舌根为附着于舌骨的部分。

舌尖和舌体交界处腹侧有与口腔底相连的粘膜褶,为舌系带(frenulumlinguae),马有一条,牛和猪有二条。

舌体(corpuslingae)与舌根(radixlinguae)以腭舌弓为界。

舌由粘膜和肌肉组成。

舌粘膜被覆于舌表面,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舌背的粘膜较厚,角质化程度也较高,并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突起,称舌乳头。

有些舌乳头上分布有味蕾,为味觉器官。

舌根背侧的粘膜内还含有淋巴上皮器官,称舌扁桃体(tonsillalingualis)。

舌的肌肉为横纹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来肌。

舌固有肌起、止点均在舌内,由三种方向不同且互相垂直的纵、横和垂直肌纤维组成;

舌外来肌起始于舌骨和下颌骨,止于舌内,有茎突舌肌,舌骨舌肌,颏舌肌。

此外,舌骨肌也参与舌的活动。

由于两组舌肌的肌束在舌内成不同的方向交织,使舌的运动非常灵活。

牛的舌圆而厚,表面粗糙,舌尖灵活,是采食的主要器官。

舌背后部有一椭圆形的隆起,为舌圆枕(toruslinguae),其前方为深浅不等的舌窝(fossalinguae)。

舌乳头有五种:

(1)丝状乳头(papillaefiliformes)分布于舌背的前部,尖端向后。

在牛,因高度角质化,使舌粗糙如木锉,摄入的草料不易从口腔滑落。

(2)圆锥乳头(papillaeconicae)和豆状乳头(papillaelentiformes)分布于舌圆枕,前者钝而呈锥状,后者呈圆而扁平的豆状。

丝状乳头、圆锥乳头和豆状乳头上皮中无味蕾,无味觉功能,仅起机械保护作用。

(3)菌状乳头(papillaefungiformes)分布于舌背和舌尖的边缘,呈大头针帽状,数量较多,上皮中有味蕾。

(4)轮廓乳头(papillaevallatae)分布于舌圆枕后部两侧,每侧有8~17个,轮廓乳头周围有一环状沟,沟内的上皮中含有味蕾。

2马的舌较长,舌尖扁平,舌体较大,舌乳头有四种。

(1)丝状乳头呈丝状,密布于舌背和舌尖两侧。

(2)菌状乳头呈大头针帽状突,数量较少,散布于舌背和舌的两侧。

(3)轮廓乳头一般有两个,位于舌背后部中线两侧,有时在两乳头之间的稍后方还有一个较小的乳头。

(4)叶状乳头(papillaefoliatae)左右各一个,位于腭舌弓前方、舌背两侧,略呈长椭圆形,由若干小叶状粘膜褶组成。

上皮中含有味蕾。

3猪的舌窄而长,舌尖薄,舌乳头与马的相似,除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外,舌根部尚有长而软的圆锥乳头分布。

4犬的舌前部宽而薄,后部较厚,灵活,舌背正中沟(sulcusmedianuslinguae)明显。

舌乳头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和圆锥乳头。

舌尖腹侧正中有一纵向的梭形条索,称蚓状体(lyssa),由纤维组织、肌组织和脂肪构成,大的蚓状体可长达4~5cm。

(五)齿(dentes))是体内最坚硬的器官,嵌于切齿骨和上、下颌骨的齿槽内。

上、下颌齿均排列成弓状,分别称上、下齿弓(arcusdentalessuperioretinferior),上齿弓较下齿弓略宽。

齿有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的作用。

1齿的种类齿依据形态、位置和功能可分为切齿、犬齿和颊齿。

切齿(dentesincisivi)位于齿弓前部,与唇相对,马、猪和犬的上、下切齿每侧各有3枚,牛无上切齿,下切齿每侧各有4枚,由内向外顺次称为门齿、内中间齿、外中间齿和边齿(隅齿)。

有人认为边齿是移位的犬齿。

犬齿(dentescanini)位于齿槽间隙处,猪、犬和公马每侧各一枚;

牛、羊无犬齿,母马一般无犬齿,但有时在下颌出现。

颊齿位于齿弓后部,分前臼齿和臼齿。

前臼齿(dentespremolares)上、下颌每侧3(牛、马)~4(猪、犬)枚。

臼齿(dentesmolares)上、下颌每侧3枚,犬上臼齿2枚。

2齿式不同家畜的牙齿数量可用齿式表示。

根据上、下齿弓每半侧各种齿的数目可写成齿式,即2×

(切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切齿*犬齿*前臼齿*臼齿)。

牛、马、猪、犬的齿式如下:

牛的恒齿式:

(0*0*3*3/4*0*3*3)

马的恒齿式:

(3*1*3(4)*3/3*1*3*3)猪的恒齿式:

(3*1*4*3/3*1*4*3)

犬的恒齿式:

(3*1*4*2/3*1*4*3)

3齿的世代家畜的齿在出生之后逐个长出,除臼齿及猪和犬的第1前臼齿外,其余齿长至一定年龄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更换一次。

更换前的牙齿为乳齿(dentesdecidui),更换后的牙齿为恒齿(dentespermanentes)。

乳齿一般较小,颜色较白,磨损较快。

牛、马、猪、犬的乳齿齿式如下:

牛的乳齿式:

(0*0*3*0/3*1*3*0)

马的乳齿式:

(3*1*3*0/3*1*3*0)

猪的乳齿式:

犬的乳齿式:

4齿的一般形态齿分为齿冠、齿颈和齿根三部分。

露于齿龈外、突出与口腔的部分为齿冠(coronadentis),被覆齿龈的部分为齿颈(cervixdentis),埋于齿槽内的部分为齿根(radixdentis)。

切齿和犬齿齿根仅有一枚,颊齿齿根有2~4枚。

齿内部有腔为齿腔,齿根末端有孔为齿根尖孔,通齿腔(cavumdentis),齿腔内有齿髓(pulpadentis)。

齿髓为富含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有生长齿质和营养齿组织的作用。

齿髓在与齿质交接处有成齿质细胞(odontoblast),可继续形成次生齿质(secondarydentine),致使齿腔随年龄不断减小。

次生齿质因磨损在嚼面上出现时,色较暗,称齿星(dentalstar)。

齿还可根据齿冠的长短分为长冠齿和短冠齿。

马和牛的颊齿、马的切齿及猪的犬齿为长冠齿,齿冠长,齿颈不明显,部分齿冠埋于齿槽中,在一定年龄内随嚼面的磨损而不断长出。

长冠齿的嚼面上有1

(2)~4(5)个被覆有釉质的漏斗状的凹陷,为齿漏斗(infundibulumdentis),又称齿坎或黑窝;

随着齿的磨损,齿漏斗前方会出现齿星。

猪的切齿和颊齿、牛的切齿、马的犬齿及犬的齿为短冠齿,其嚼面无齿漏斗。

5齿的构造齿由三种高度钙化的齿质(dentinum)、釉质(enamelum)和粘合质(cementum)构成。

齿质构成齿的主体,略带黄色;

釉质最坚硬,乳白色,被覆于齿冠外面;

粘合质又称齿骨质,略呈黄色,在短冠齿包裹于齿根外面,在长冠齿从齿根包于整个齿的外面,并深入齿漏斗或釉质纵褶内。

6牛、马、猪齿的特点

⑴ 牛、羊齿的特点

牛无上切齿。

下切齿呈铲形,齿冠色白且短,无齿漏斗;

齿颈明显;

齿根圆细,嵌入齿槽内不深,略能摇动。

牛无犬齿。

牛的颊齿为月型齿(senelodont),前臼齿较小,3枚上前臼齿嚼面有一个半月形齿漏斗,3枚上臼齿各有2个齿漏斗,上颊齿各有3个齿根,2个在颊侧,2个在舌侧。

下前臼齿嚼面无真正的齿漏斗,仅形成釉质褶;

3个下臼齿各有2个齿漏斗,下颊齿各有2个齿根,一前一后。

羊也无上切齿,下切齿齿冠较窄,齿颈不明显,齿根嵌入齿槽内较深,较牢固。

⑵猪齿的特点

除犬齿为长冠齿外,切齿和颊齿为短冠齿。

恒切齿呈圆锥形,上切齿较小,方向近垂直,排列较疏;

下切齿方向近水平,排列较密。

乳犬齿小,恒犬齿发达。

公猪的犬齿比母猪的发达,呈弯曲的三棱形,下犬齿15-18cm,弯向后方,突出于口裂之外,上犬齿6-10cm,呈锥形,弯向后外方,不如上犬齿发达。

颊齿每侧7枚,前臼齿4个,属于切齿型,第1前臼齿较小,又称狼齿,有时不存在。

臼齿3个,属于丘齿型,后部臼齿的齿结节数目较多。

⑶马齿的特点

马切齿呈弯曲的楔形,下切齿的唇面有1条纵沟,上切齿有2条;

嚼面有一齿漏斗,随着齿的磨损,在齿漏斗前方逐渐出现齿星,磨面的形状也由横椭圆形变成圆形、三角形甚至纵椭圆形。

因此,根据马切齿的出齿、换齿、齿漏斗的磨损和消失、齿星的出现及磨面的形状,可作为年龄鉴别的依据。

犬齿为短冠齿,乳犬齿小,常不露出齿龈外。

公马的恒犬齿发达,呈弯曲的纺锤形。

颊齿属于多褶形齿,上颊齿磨面较宽,除第1前臼齿和最后臼齿为三角形外,近似正方形,嚼面有2个齿漏斗和5个齿星,齿根有3枚,2个在外侧,1个在内侧。

下颊齿磨面较窄,为长方形,嚼面无齿漏斗,有7个齿星,齿根有2个,一前一后。

7齿龈(gingiva)和齿周膜(periodontium)齿龈是包裹在齿颈周围和邻近骨上的粘膜,与口腔粘膜相延续,淡红色,神经分布较少;

无粘膜下组织,与齿颈和齿根部的齿周膜紧密相连。

齿周膜又称齿槽骨膜,为齿根与齿槽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将齿固着于齿槽内。

(六)口腔腺(glandulaeoris)为向口腔里分泌唾液的所有腺体,包括一些小型的壁内腺和三对大的壁外腺。

壁内腺为小唾液腺(glandulaesalivariaeminores),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

壁外腺为大唾液腺(glandulaesalivariaemajores),包括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

舌下腺又分为单口舌下腺和多口舌下腺,前者见于反刍兽、猪和肉食兽,导管汇合为一支开口于口腔;

后者见于所有家畜,腺管小,有多条。

唾液有浸润饲料、利于咀嚼、便于吞咽、清洁口腔和参与消化的作用。

1牛的大唾液腺

(1)腮腺(glparotis)位于下颌支后方,淡红褐色,呈狭长倒三角形,上部宽厚,大部分位于咬肌后部的表面,下端窄小,弯向前下方,位于舌面静脉与上颌静脉的夹角内。

腺管起于腺体下部深面,伴随面血管沿咬肌的腹侧缘和前缘伸延,开口于与第5上颊齿相对的颊粘膜上。

绵羊的腮腺腺管横过咬肌外侧面,山羊的腺管行程与牛的相似,两者的腺管均开口于与第3、第4上颊齿相对的颊粘膜上。

(2)下颌腺(gl.mandibularis)比腮腺大,部分被腮腺覆盖,淡黄色,新月形,分叶明显,从寰椎翼腹侧向下向前沿下颌角延伸至下颌间隙,下端膨大呈球形,几乎与对侧腺体接触。

腺管起于腺体前缘中部,向前延伸越过二腹肌前腹的表面,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位于舌体和下颌骨之间的粘膜下,分为上、下两部。

上部为多口舌下腺(gl.sublingualispolystomatica),薄而呈淡黄色,由一串小叶组成,从下颌骨的切齿部向后延伸至腭舌弓,许多腺管直接开口于口腔底。

下部为单口舌下腺(gl.sublingualismonostomatica),其总导管伴随下颌腺管一同开口于舌下阜。

2马的大唾液腺

(1)腮腺很大,黄灰色,位于耳根下方、下颌骨后缘与寰椎翼之间,呈长四边形,后下角嵌于舌面静脉与上颌静脉的夹角内,腺小叶明显。

腮腺管起于腮腺前下部,由3~4条小支汇成,经下颌间隙向前伸延,至下颌骨面血管切迹处绕至面部,随同面动脉、面静脉沿咬肌前缘向上伸延,至颊部斜穿过颊肌,开口于与第3上颊齿相对的颊粘膜上的腮腺乳头。

(2)下颌腺比腮腺小,长而弯曲,位于腮腺和下颌骨的内侧,从寰椎翼腹侧向下向前延伸至舌骨体。

下颌腺管起于下颌腺的前端,向前伸延,经舌下腺内侧至口腔底前部,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最小,长而薄,位于舌体和下颌骨之间的粘膜下,从颏角向后伸至第4下颊齿处。

为多口舌下腺,腺管有30多条,短而弯曲,直接开口于口腔底的粘膜上。

3猪的大唾液腺

(1)腮腺很发达,呈三角形,淡黄色,位于耳根下方、下颌骨后缘的脂肪内。

腮腺管经下颌骨腹侧缘转至咬肌前缘,开口于与第4、第5上颊齿相对的颊粘膜上。

(2)下颌腺较小,淡红色,呈扁圆形,位于腮腺深面和下颌骨支内侧。

腺管始于腺的外侧面,沿多口舌下腺内侧面向前延伸,开口于舌系带处的舌下阜。

(3)舌下腺同样位于舌体和下颌骨之间的粘膜下,可分前、后两部。

前部较大,淡红色,为多口舌下腺,有8-10条导管,开口于舌体两侧的口腔底粘膜上;

后部为单口舌下腺,淡黄红色,腺管伸延向前,开口于下颌腺管开口附近。

4犬的大唾液腺

(1)腮腺小,呈不规则三角形。

背侧端围绕在耳廓的基部,腹侧端小并覆盖下颌腺。

腮腺管开口于相对第3上颊齿的颊粘膜,有时可见小的副腮腺。

(2)下颌腺常较腮腺大,可达5cm长,3cm宽,团块状,淡黄色,上部为腮腺覆盖。

下颌腺管开口于舌系带处并不明显的舌下阜。

(3)舌下腺淡红色,后部为单口舌下腺,腺管或开口于下颌腺管开口旁,或与之合并开口。

前部为多口舌下腺,有8~12条腺管,或直接开口于口腔,或与单口舌下腺管连接。

二咽(pharynx)和软腭

1.咽为漏斗状的肌-膜性囊,为呼吸道和消化管所共用,位于口腔和鼻腔后方,喉和食管的前上方。

咽腔(cavumpharyngis)分为口咽部、鼻咽部和喉咽部三部分。

口咽部(parsoralispharyngis)亦称咽峡,位于软腭和舌之间,前方经软腭、腭舌弓和舌根构成的咽口与口腔相通,后方直接通喉咽部。

牛口咽部侧壁上有腭扁桃体窦。

鼻咽部(parsnasalispharyngis)位于软腭背侧,前方经两个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后方直接通喉咽部。

两侧壁上各有一咽鼓管咽口(ostiumpharyngeumtubaeauditivae),经咽鼓管与中耳相通。

马的咽鼓管在颅底和咽后壁之间膨大,形成咽鼓管憩室(diverticulumtubaeauditivae)。

顶壁在牛、猪等有咽中隔。

喉咽部(parslaryngeapharyngis)为咽的后部,位于喉口背侧,较狭窄,后端分别经食管口和喉口与食管和喉相通。

底壁在喉口两侧有梨状隐窝,平时可供液体如唾液流过。

咽壁由粘膜、肌膜和外膜构成。

咽粘膜衬于咽腔内面,分为呼吸部和消化部。

软腭背侧面和腭咽弓以上为呼吸部,与鼻腔粘膜延续,覆以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软腭腹侧面和腭咽弓以下为消化部,与口腔粘膜延续,覆以复层扁平上皮。

咽粘膜内含有咽腺和淋巴组织。

猪的咽粘膜在食管口上方形成咽憩室,为一短盲管,长3-4cm。

咽的肌肉为横纹肌,包括三对缩肌(翼咽肌、腭咽肌、茎突咽前肌、舌骨咽肌、甲咽肌和环咽肌)和一对开张肌(茎突咽后肌),有缩小和开张咽腔的作用。

外膜是包围在咽肌外面的一层纤维膜。

咽粘膜内淋巴组织较发达,大量的淋巴组织构成淋巴器官,称扁桃体(tonsilla),其表面或较平滑或形成扁桃体滤泡(folliculitonsillares)。

在家畜,扁桃体主要有下列几群:

①舌扁桃体:

位于舌根部背侧。

②腭扁桃体(tonsillapalatina):

位于咽部侧壁,反刍兽腭扁桃体较发达,在牛长达3cm,并形成腭扁桃体窦,开口于口咽部侧壁上。

猪无腭扁桃体。

③腭帆扁桃体(tonsillavelipalatini):

位于软腭口腔面粘膜下,猪的特别发达。

④咽扁桃体(tonsillapharyngea):

位于鼻咽部顶壁。

⑤咽鼓管扁桃体(tonsillatubaria):

位于咽鼓管咽口的侧壁内。

⑥会厌旁扁桃体(tonsillaparaepiglottica):

位于会厌基部两侧,牛和马缺。

2.软腭(palatinummolle)为一含肌组织和腺体的粘膜褶,位于鼻咽部和口咽部之间。

前缘附着于腭骨水平部,后缘凹,为游离缘,称腭弓,包围在会厌前方。

在猪,游离缘正中常形成小的腭悬雍垂(uvulapalatina)。

软腭两侧与舌根和咽壁相连的粘膜褶,分别称腭舌弓(arcuspalatoglossus)和腭咽弓(arcuspalatopharyngeus)。

软腭在吞咽过程中起活瓣的作用。

吞咽时,软腭提起,会厌翻转盖住喉口,食物由口腔经咽进入食管。

呼吸时,软腭下垂,空气经咽到喉或鼻腔。

牛的软腭较短而厚。

猪的软腭也短而厚,但几乎呈水平位。

马的软腭较长,后缘伸达会厌基部,因此很难用口呼吸。

三食管

食管(oesophagus)为食物通过的长管道,连接于咽和胃之间,可分颈、胸、腹三部。

食管颈部始于喉与气管的背侧,至颈中部渐渐偏至气管的左侧,到胸腔前口处位于气管左背侧。

食管胸部位于胸纵隔内,又转至气管背侧,在胸主动脉下方向后延伸,牛大约在与第9肋骨(马在第13肋骨,猪在第12肋骨)相对处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食管腹部很短,开口于胃的贲门。

食管粘膜被覆复层扁平上皮,白色;

粘膜下组织很发达,有食管腺(gllesophageae);

肌膜在牛、犬全部为横纹肌,在马和猪,大部分为横纹肌,在距胃不远处移行为平滑肌。

食管外层在颈部为疏松结缔组织的外膜,在胸部和腹部为浆膜。

第二节牛(羊)的胃、肠、肝、胰

一胃

为消化管的膨大部分,位于腹腔内,在膈和肝的后方,前端以贲门接食管,后端以幽门连十二指肠。

胃有暂时贮存食物、分泌胃液、进行初步消化和推送实物进入十二指肠等作用。

家畜的胃分为多室胃和单室胃。

牛、羊的胃为多室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部。

前三胃无腺体分布,合称前胃(proventriculus),主要起贮存食物和发酵、分解粗纤维的作用,皱胃粘膜分布有消化腺,具有真正的消化作用,又称真胃。

(一)瘤胃(rumen)最大,约占四个胃室总容积的80%,为前后稍长、左右略扁的椭圆形大囊,占据腹腔左半部,其下半部还伸入腹腔右侧。

瘤胃前端(extremitascranialis)与第7~8肋间隙相对,后端(extremitascaudalis)伸达骨盆前口。

瘤胃的左侧面为壁面(faciesparietalis),凸,与脾、膈及左腹壁相接触;

右侧面为脏面(faciesvisceralis),与瓣胃、皱胃、肠、肝及胰等接触。

背侧弯(curvaturadorsalis)附着于膈脚和腰肌腹侧,腹侧弯(curvaturaventralis)隔着大网膜与腹腔底壁相接触。

瘤胃前、后有较深的前沟(sulcuscranialis)和后沟(sulcuscaudalis),左、右侧面有左、右纵沟(sulcuslongitudinalissinisteretsulcuslongitudinalisdexter),四沟围成环状,将瘤胃分为背囊(saccusdorsalis)和腹囊(saccusventralis)。

右纵沟向背侧发出右副沟(sulcusaccessoriusdexter),两沟之间围成瘤胃岛(insularuminis)。

由于瘤胃前、后沟较深,瘤胃背、腹囊在后端分别形成后背盲囊(saccuscecuscaudodorsalis)和后腹盲囊(saccuscecuscaudoventralis),在前端分别形成瘤胃房(atriumruminis)和瘤胃隐窝(recessusruminis)。

后背盲囊和后腹盲囊前方分别有背侧冠状沟(sulcuscoronariusdorsalis)和腹侧冠状沟(sulcuscoronariusventralis)为界。

在瘤胃壁的内面,与表面各沟相对应的加厚部分称肉柱,背囊和腹囊即以前、后肉柱(pilaecranialisetcaudalis)和左、右纵柱(pilaelongitudinalesdexteretsinister)围成的瘤胃内口(ostiumintraruminale)相交通。

瘤胃入口为贲门(cadia),位于瘤胃与网胃交界处,约与第7或第8肋中点相对。

在此处,瘤胃与网胃之间无明显的界线,形成一个穹隆,为胃房(atriumventriculi),曾称瘤胃前庭。

瘤胃借瘤网口(ostiumruminoreticulare)与网胃相通,瘤网口大,腹侧和两侧为瘤网褶(plicaruminoreticularis),瘤网褶外表的对应部分为瘤网沟(sulcusruminoreticularis)。

羊瘤胃腹囊较大,且大部分位于腹腔右侧;

后腹盲囊很大,后背盲囊不明显。

瘤胃壁由粘膜,粘膜下组织、肌膜和浆膜构成。

粘膜呈棕黑色或棕黄色,表面有无数密集的乳头,以腹囊和盲囊内的最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