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7081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

《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

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

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

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依据?

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

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从外国“拿”什么呢?

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

……好,你来。

生7:

最后一句: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说的太好了。

大家鼓励一下。

(生鼓掌)

生8:

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很有道理。

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

“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鲁迅反对“送去”?

生10:

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下的文化交流的,也就是说,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

说得太好了。

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好,哪个同学?

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

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

我觉得就是讽刺。

“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

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

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

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

(生笑)

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

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儿骂错了人呢?

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

单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

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下)

生14:

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

……好,你说说吧。

生15:

……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

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说不好。

看书。

“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

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

“托尼思想,魏晋文章。

”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

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什么心理?

中国人的自大心理。

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能具体分析吗?

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

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

你分析得也有道理。

盲目自大的背后其实是自卑,从这个意义上讲,送古画、送古董、送活人,若不是媚外,就是盲目的自大,或者是以虚幻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

“发扬国光”“中华地大物博”一类的宣传很容易使人陶醉于往昔的辉煌而不思进取,其结果只能是任人欺凌和宰割。

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

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

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

好,你来。

生17:

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

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

(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

生18:

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是比喻。

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

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占有,挑选。

“占有”就是“要拿来”。

“挑选”就是——

(小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拿来什么?

文化遗产。

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

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当代的文化。

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一把火烧光……是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废物”。

也有人将其概括为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

(这部分下一篇有比较精彩的设计!

生20:

看见鱼翅,吃掉;

看见鸦片,送到药房;

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

鱼翅指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鸦片是只是有毒吗?

有害但在医学上有麻醉止疼的作用,所以要让发挥其有益的一面。

鲁迅针对当时一些人的盲目自大心理,提出要“别求新声于异邦”,“观四向而听八方”,鲁迅说过,即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其目的是建设新文艺,进而改变国民的精神,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当然,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

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

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

课下以此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作文。

(小声)唉!

怎么?

有意见?

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

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

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是不规范的句子。

我觉得用“大宅子”来比喻外来文化不恰当?

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

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我也有同感,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拿来主义》是谈文化遗产的继承的,原因也与“大宅子”这个比喻有关。

“因为祖上的阴功”很容易让人误解。

我们应当把这个比喻放在文章整体中去理解,“祖上的阴功”“偷来的、抢来的、做了女婿换来的”其实是为了捎带给某些人以讽刺,不是为了转换话题,一般称为“挂角一将”的写法。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

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

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

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

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

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资料2

2014“全国各省市高中语文获奖课例赏鉴”专辑约稿——拿来主义

(《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14年7—8期合刊)

2013年11月3日至7日《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与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江苏省扬州中学联合主办第四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该课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评闫敬霞获奖课例《拿来主义》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

尽管闫敬霞老师曾获得深圳市高中语文现场教学大赛特等奖,但参加全国性大赛能否获奖不少老师还是心存疑问的。

一是《拿来主义》太难,学生不一定喜欢。

二是赛前“准备不足”,无精美课件,也无令人折服的教学流程。

三是教法“太大胆”。

先让学生预习质疑,然后整合学生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

问题刁钻古怪怎么办?

老师无法操控的因素很多。

比赛揭晓,闫敬霞老师执教的《拿来主义》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品读闫敬霞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不难发现,这节课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散发着语文独特的芳香。

回归教学的本真

回归教学本真体现在教学中始终“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

参加全国性教学大赛,她备课的重点不是放在预设自己的教学流程,而是放在研究学生,预测学情。

课前预习,她要求学生就文章的结构、语言、观点等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分类整合。

课堂上,她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并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即时进行教学调控,真正实现“用教材教”“以学定教”。

回归语文的本真

回归语文的本真,即把语文当语文来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通俗地讲,即从语言入手,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品味,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提升语文的素养。

纵观闫老师这节课,她传承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经验,切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重视“读”。

读的要求有别。

预习时默读:

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重点段落朗读:

理解文意,概括大意。

关键句子品读:

咀嚼语言,感受差异。

运用了反语的句子带着表情读:

读出讽刺意味,读出情感。

读的方式多样。

有浏览,有朗读;

有全班齐读,有个体朗读;

有学生研读,有老师范读。

通过“读”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言,研究语言,披文入情,把握主旨。

重视“写”。

检查预习时,先听写字词,这在中学观摩课上实属罕见。

但从检测结果看,不少学生将“残羹冷炙”、“吝啬”中的“羹”和“吝”写错,表明这一做法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课文上完后,让学生以“鲁迅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促进读写结合,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重视“品”。

不仅品文题,品词语,还品语句。

如,“总之,我们要拿来”,通过词语的重读,辨析作者强调的重点。

更为精彩的是,引导学生品标点符号。

如,研究第九段中的分号和句号,让学生从这一段的标点设置与第十段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之间的对应关系,揣摩标点符号在彰显行文思路方面的作用。

汉语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一词一句之间,这节课正是通过斟词酌句,甚至标点符号,让学生领悟到文字背后深藏着的大智慧,感受到鲁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思想。

回归杂文教学的本真

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着强大的理性力量,文笔犀利、幽默幽默、睿智、深刻。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魅力?

闫敬霞老师从杂文兼有“议论性”“形象性”的特点出发,因体而教,从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出了杂文的特点。

抓文脉,品“理趣”:

分析说了什么理,按怎样的逻辑顺序来说理。

问题链为:

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

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

怎样“拿来”;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抓语言,品“文趣”:

研究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方式来说理。

侧重研究文中的比喻论证(“大宅子”“烟灯烟枪”等),褒词贬用(“丰富”“大度”等),遣词准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标点符号传情达意,杂文的语言特点等。

这节课还特别注重思维训练。

在学生困惑处点拨。

如,针对学生“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之疑惑,老师巧设一连串问题为学生铺路搭桥:

“第一段写的是什么?

”“跟标题有什么关系?

”“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

”等等。

在学生无疑处生疑。

如,“总之我们要拿来——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为什么?

”在疑问解决后追问。

如,“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

”在文本解读后拓展。

如,“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为什么?

”……

总之,闫敬霞老师这节课,看似简单、平实,其实是对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也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拿来主义》教学实录

执教老师: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闫敬霞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听写生词。

(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吝啬、孱头、国粹

(课件显示答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订正,其他同学互评。

“羹”“吝”错的比较多。

师(点评):

“羹”是会意字,由“羊”和“美”组成,意为美味的肉汤。

“吝”字要注意写法。

(检查第二个预习作业)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

(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点评。

(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八个组所提出来的问题)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选取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

有五个组的同学都对文章的开篇提出了质疑:

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

为什么不开门见山?

请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第一段)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

请大家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这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小声表达观点)

我的理解是为下文做铺垫。

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

先破后立。

很好。

(板书:

破、立)

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请大家看着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段写了什么?

(学生朗读第三段)

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音色非常美,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第三段写了什么呢?

还在写“送去”。

我有个疑问,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

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

请大家思考一下。

(这些问题是在对原文作思路梳理,很细,不知道你有无时间处理得这么细,可以不处理,但可以看看)

(学生小声讨论)

在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送去”。

“送去主义”会使得我们的后代一无所有。

这是从什么角度谈“送去主义”?

后果。

第三段是不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

不是,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

怎样“拿来”呢?

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七段。

(生集体朗诵)

(师用课件继续展示学生的问题)在这里,同学们又有疑问了。

陈纤叶同学提问说:

为何要写到“大宅子”?

大家思考一下。

其实我觉得这里的“大宅子”指的是外国的文化。

嗯。

作者写道,如果是反对这个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就用一把火烧光,这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极端现象,全盘否定,作者骂这些人是“昏蛋”。

羡慕这些旧主人,接受大宅子里的一切,全盘肯定,作者也不赞同,所以说他们是“废物”。

作者在这里是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是下定义吗?

请同学们读一下第八段的第一句话。

譬如罢!

譬如罢——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我认为是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的,请坐。

大家来看,大宅子,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一个比喻。

作者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刚才有同学说“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昏蛋”和“废物”分别指对待外来文化时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两种人,那么“孱头”指什么?

懦弱的人。

是。

“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指的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三种态度,作者认为这三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

师生合:

对。

怎样才是“占有,挑选”?

请同学们划出“大宅子”里的各种事物。

(学生划线)

“大宅子”里有什么?

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这四种事物,分别是什么类型?

鱼翅是什么类型的?

吃的。

山珍海味。

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说法,叫做“有益无害”,请大家用这种结构方式把后面的三种也概括出来。

鸦片是什么类型?

有益有害。

烟枪烟灯呢?

无害无益。

姨太太呢?

有害无益。

我们请刚才笑得比较灿烂的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针对这四种不同的类型,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对于有益无害的鱼翅,作者说“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也就是说,对于外国文化中有益无害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就是吸收。

鱼翅有糟粕吗?

(师生笑)

没有。

所以可以大胆吸收。

第二种,有益有害的呢?

有益有害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种,无益无害的,怎样对待呢?

仅仅是留一点观赏。

第四种呢?

要全盘否定。

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大宅子里有很多东西,有鱼翅,有鸦片,有烟枪烟灯,有姨太太,那么,怎么对待它们?

陈纤叶同学,现在你能不能自己解决你之前提出来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写“拿来主义”却提到了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面的东西?

陈纤叶:

作者提到“大宅子”主要是借此表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对于有利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取其精华;

对于有害的东西,要去其糟粕;

无益无害的,就拿来观赏、作纪念;

无益有害的,就完全否定。

作者在这里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者应该是“占有、挑选”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刚才听大家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句话的读法值得商榷。

“总之,我们要拿来。

”这句话有四个词:

总之、我们、要、拿来。

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

生齐读:

总之,我们要拿来。

(分别重读“总之”“我们”“要”“拿来”)

大家觉得要重读哪个词才比较合适?

重读“拿来”。

为什么?

标题就是“拿来主义”,重读“拿来”,是要强调突出主题。

是的。

那我们再来读一下。

(重读“拿来”)

在这一段中,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句话:

有同学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者可否调换顺序。

(课件展示学生所提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能否举手示意我,我想认识一下。

提问题的女生:

这是我们整个组的问题。

你们是第几组?

第三组。

好,第三组提出了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胡啸、任世业、常惠林、乔璐、杨卓凡五位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使用、存放、毁灭”能不能换成“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这也是在问顺序问题。

我来自深圳,以前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深圳的同学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提到了第九段的标点。

请大家看一下,“鱼翅”这一句,“只不用它来宴大宾”,后面是什么标点?

分号。

“鸦片”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句号。

“烟枪烟灯”这一句是什么标点?

“姨太太”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句号!

深圳的同学问我:

老师,这四种难道不是并列关系吗?

为什么前面是分号,后面三个是句号?

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第三组提出来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顺序问题,看看标点和语序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关联,看看扬州中学的同学能不能帮深圳的同学解决这个标点的问题。

请同学们静思默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

有想法可以示意我。

好,这位女生。

(即刚才提出语序问题的同学)我发现同学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

非常好!

我觉得第九段和第十段其实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怎么对应的?

“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

“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

“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

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

所以顺序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