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6740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外纺织工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对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化纖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生絲、亞麻等傳統纖維品種,由於加工技術尚難有重大突破,則呈現出萎縮的態勢。

  2.紡織工業的産品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

一是紡織品的加工程度不斷提高。

以纖維産品的出口額爲例,1960~1997年,紡織品和成衣出口額分別增長了31倍和146倍;

纖維、紡織品與成衣在世界纖維出口額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19:

66:

15轉換爲8:

43:

49,纖維和紡織品下降了11和23個百分點,成衣則增加了34個百分點。

紡織品貿易中的加工程度呈快速上升的趨勢。

二是裝飾、産業用紡織品生産製造技術的進步,使其在紡織品中比重不斷增加,例如工業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大多超過了30%,極大豐富了紡織工業的産業領域。

  3.紡織機械有了重要的改進,大大提高了紡織工業的勞動生産率。

儘管紡織機械工作的基本原理以及紡織機械的外觀未有大的改變,但是紡織機械的內在性能卻有了重要的進步。

以氣流紡紗機和無梭織布機爲代表的新型紡織機械的出現和大量使用,既改進了紡織産品的質量,也大幅度提高了紡織工業的生産效率。

1997年,全球無梭棉織機的比重已超過30%。

在印染、服裝等行業中,由於技術裝備的改進,産品的附加價值有了明顯的提高。

  4.新的工藝層出不窮。

纖維的混紡技術、精梳技術、印染行業的後整理工藝等等,以及印染、服裝行業的諸多技術訣竅,已經成爲提高紡織工業産品質量和附加價值的重要途徑。

  5.在全球紡織貿易快速增長的同時,新的管理技術和營銷方式,已經成爲企業追求更大的市場份額和高額利潤的主要手段。

  (三)世界紡織工業的全球化趨勢

  近年來,世界紡織工業的全球化趨勢已充分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世界纖維製品的貿易額迅速增加。

在紡織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世界纖維製品的貿易量也在迅速增長。

據有關資料顯示,1960年世界纖維産品的出口額僅爲79億美元,1997年猛增到3923億美元,增長了49.7倍,年均增長11.1%,遠遠高於同期國際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

其中,纖維出口增長了20倍,紡織品增長了31倍,成衣增長了158倍。

目前,纖維品出口額占全球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在7.0%以上。

  2.亞洲已成爲世界主要纖維製品的生産地區。

隨著國際間産業轉移,亞洲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紡織工業實現了快速增長。

1980~1998年,棉紗産量中國增長了0.85倍,印度增長了0.94倍,巴基斯坦增長了3倍;

棉布産量中國增長了0.50倍,印度增長了0.72倍,巴基斯坦增長了20.8倍;

化纖産量中國增長了10.5倍,印度增長了6.9倍,巴基斯坦增長了70倍。

現在亞洲已成爲世界主要的紡織品生産地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亞洲紡織工業的生産能力和實物産量均已超過世界總量的70%。

在國際貿易也佔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亞洲主要纖維製品出口國家的約占全球出口總額45%。

  3.當今世界纖維製品的主要市場在歐美地區。

由於這一地區人均GDP高,纖維的人均消費量也較高。

以1998年爲例,美國的人均纖維消費量爲39千克,西歐平均爲19.4千克,遠遠高於世界的人均水平。

1998年全球成衣進口大國除日本、香港地區以外,主要是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其進口額約爲全球進口額的75%。

  4.在亞洲等新興工業化地區紡織工業迅速增長的同時,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的紡織工業仍保持了很大規模。

由於這些國家的工業技術雄厚,一般來說,其産品的附加價值普遍較高。

以1998年爲例,全球纖維製品出口額排列第一位是德國,義大利位居第三,美國第七,法國第八,盧森堡/比利時第九,英國第十一,荷蘭第十四,以上8國的出口額高達全球出口總額的40%。

  5.在紡織工業全球化的進程中,市場的區域化傾向日益顯現。

隨著區域性經濟組織的出現,在區域內的貿易實現了自由化,而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成爲了區域間貿易的障礙。

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實行的"

原産地規則"

後,其內部的纖維貿易額由1993年60億美元,增加到了1998年的184億美元,貿易規模擴大了3倍;

而NAFTA外國家的進口額則受到了較大影響。

  6.全球的紡織品貿易增長,有賴於國際經濟秩序的健康發展。

全球的紡織品貿易,曾長期游離於世貿組織體制之外。

1986年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提出《紡織品和服裝協定》(AgreementonTextilesandClothing,簡稱ATC),使紡織品貿易重新納入關貿總協定的軌道。

ATC的執行將對世界紡織品的貿易産生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紡織工業具有悠久的歷史,但非夕陽産業,一方面,紡織工業的産業格局仍處於變動之中,産品不斷推陳出新,新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産業不斷出現;

另一方面,紡織工業在世界工業中仍佔據重要地位,不僅一直是增長最快的工業部門之一,而且在世界貿易總量中也保持著較高的比重。

因此,近半個世紀以來,紡織工業與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保持了同樣的步伐,仍然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産業。

  紡織工業作爲與人類生活質量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産業,不僅因其與人類文明過程相伴而始終蘊育著內在的動力,而且也因在自身的現代化的進程中大量吸納人類在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領域的衆多的成果,而不斷拓展著全新的發展空間。

  二、中國紡織工業的現狀及其産業競爭力分析

  長期以來,中國紡織工業爲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1998年爲例,紡織工業企業達5萬多戶,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的10.8%,工業增加值占8.8%,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國商品出口的23.3%,淨創匯占全國的70.6%,村以上獨立核算企業職工人數爲1300多萬人,占全國工業職工人數的13.8%。

  中國紡織工業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産業體系化特徵

  棉花、蠶絲、羊毛、兔毛、苧亞麻等天然纖維資源十分豐富,化學纖維的生産量和自給率不斷提高;

勞動力資源供給充足,人均勞動成本處於較低水平,而勞動力的文化和技術素質卻具有競爭優勢。

  中國紡織工業現已形成擁有纖維、紡織、織造、染整、服裝等上、中、下游銜接配套的産業體系,生産能力不斷擴大,産品結構日趨多樣,出口産品以中檔爲主。

中國紡織工業的區域結構,初步形成了東部沿海以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産品生産爲主要、中西部以初加工産品生産爲主的互補性格局。

  中國紡織工業在生産和出口方面贏得了世界第一的大國地位

  目前,年纖維加工總量約占世界的1/4,棉紡、織造、毛紡、絲綢、服裝、化纖的生産能力均爲世界第一,出口創匯持續高速增長,最高年份達到455億美元,占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13.7%,穩居全球第一。

  

(一)中國紡織工業的現狀

  作爲正處於工業化階段中期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紡織工業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植下,在高速增長的同時,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也有了重大的變化。

主要的扶植政策有:

改革開放初期的"

六個優先"

的政策,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擴大城鎮就業的政策,出口創匯的優惠政策以及紡織工業三年脫困推出政策等等。

  1.中國紡織工業的總體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紡織工業的總體規模得到了高速擴張,棉紗、棉布、呢絨、服裝等主要紡織品的實物産量,躍居世界的首位。

1998年中國棉紗産量占全球總產量的31.24%,棉布産量占24.40%。

2000年與1980年相比,中國化纖産量增長了14.4倍,棉布增長了0.42倍,棉紗增長了1.25倍,呢絨增長了1.77倍,服裝(1999年)增長了15.93倍。

  2.在數量擴張的同時,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紡織工業産值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6。

到1997年爲止,紡織工業一直是是中國出口第一位的大宗産品(1998年爲機械産品),創匯額約占出口創匯總額的1/4~1/5。

目前仍是第一位的淨創匯産品,在世界纖維貿易中位居第二(若扣除香港地區的轉口貿易額,則名列世界第一)。

但是,從主要指標中,我們也可以看到,90年代以後大部分指標多有所下降。

  3.中國紡織工業企業改制速度提高很快。

1997年非國有紡織企業的産值,已占紡織業總產值的70.8%,服裝及製品業的95.4%,化纖製造業的74.8%,紡織機械的74.8%。

與此同時,大型批發市場的交易額增長很快,根據原國家紡織局課題組對全國18個大型紡織品批發市場的調查,1996年成交額爲1137億元,1997年爲1306億元,而1998年則高達1413億元,年均增長11.5%,與城市大型市場的紡織品滯銷形成鮮明的對照。

大型批發市場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非國有紡織企業的發展。

  4.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造,中國紡織工業的裝備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1997年中國有氣流紡57.8萬頭,位居世界第一,是1980年5.4萬頭的10.7倍;

無梭織機4.58萬台,是1983年0.1萬台的45倍,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位居世界第三,大大高於印度(30.9萬頭,0.7萬台)、巴基斯坦(14.5萬頭,1.32萬台)、墨西哥(10.0萬頭,1.45萬台)等主要棉布出口國的裝備水平。

  5.在中國紡織工業的內部,紡織業佔有絕對的優勢。

以總產值爲例,1999年紡織業總產值占全行業的57.86%,服裝業占24.77%,化纖業占15.38%,紡織機械占1.99%。

在紡織業中,棉紡織印染業占52.33%,針織業占12.86%,毛紡業占14.25%,絲織業占18.53%,麻紡業占2.01%。

從銷售收入看,1999年,紡織業銷售收入4148.17億元,占全行業的58.56%;

服裝業銷售收入1847.43億元,占全行業的26.12%,化纖業銷售收入942.80億元,占全行業的13.41%;

紡織機械的銷售收入133.39億元,占全行業的1.88%。

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中國紡織工業的行業結構。

  6.紡織工業的區域佈局上,出現了與工業化趨勢逆向的,由中西部向東部轉移的走向。

1995年與1985年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紡織工業的産值在全國的比重由69%上升到80%,增加了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中部地區則下降了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下降了4個百分點。

從近年來的紡織工業的運行效率看,東部地區江蘇、浙江、山東、上海等省市的紡織工業已經成爲全國的生産與盈利大省,全行業虧損的地區主要是中西部省區。

以2000年爲例,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還有11個地區虧損,其中,東部地區1個(遼寧),中部地區2個(江西、湖南),西部地區8個。

  7.受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影響,纖維製品的銷售增長緩慢。

1999年紡織工業産品銷售收入7071.79億元,較上年增長8.19%,低於全國消費品市場的增長幅度。

與出口貿易的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由於農業人口的收入增長緩慢,人均纖維消費量未有大的提高,2000年6.6千克,仍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8.經過多年的高速擴張以後,紡織工業已經成爲典型的微利産業。

1999年全國紡織工業的銷售利潤率僅爲1.98%,遠遠低於全國工業的平均水平。

其中,化纖業的銷售利潤率爲3.57%,服裝業爲3.34%,紡織機械爲1.51%,紡織業爲0.93%。

化纖與服裝業是紡織工業的盈利重點。

 中國紡織工業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得益於國家的改革和開放

  作爲中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産業之一,鼓勵非國有經濟一直是中國紡織工業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國有經濟在全國紡織工業的生産比重已降至不足1/5,而非國有經濟增長日趨見旺,其中民營經濟已接近生産總量的1/3,尤其是服裝生産和經營領域,出類撥萃的企業基本上屬於民營性質。

  中國紡織工業在對外開放中贏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在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不斷擴大出口同時,引進國外投資的規模也呈不斷擴大勢態。

據初步統計,外商企業在中國紡織工業的投資現已占到全國紡織固定資産投資的1/4。

  近兩年,以杜邦、東麗、帝人、巴斯夫等爲代表的國際著名跨國公司不同程度地對中國展開了大規模投資,紛紛把對中國紡織領域投資納入了跨國公司全球一體化戰略框架之中,這對中國紡織工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提供了有益條件。

  中國紡織工業發展還取決於自身産業結構的有效調整

  自90年代起,中國紡織工業開始探索和重點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其中1998年啓動的"

壓縮總量,調整結構"

工程是這一工作的核心步驟。

主要內容是:

壓縮1/4棉紡加工能力約1000萬落後棉紡錠,關閉一批資不抵債或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減少企業富餘人員,提高勞動生産率水平。

  截止1999年底,全國累計壓縮906萬落後棉紡錠,分流安置116萬人,國有紡織經濟的戰略性退出進一步取得實效,全行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國內市場供求狀況得到改觀,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紡織工業的企業資本結構、組織結構、産品結構逐步優化,爲下一步中國紡織工業實現産業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當前,紡織工業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一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嚴重,特別是初級加工能力增長過快。

二是技術裝備與紡織工業先進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三是富餘人員多,勞動生産率低。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日、意、德等紡織工業發達國家的年人均的勞動生産率在8萬美元,而1998年中國的勞産率爲17599元,按照現行匯率折算約爲2100美元,僅爲發達國家的1/38,較前有擴大的趨勢。

  10.上世紀90年代以來,紡織工業數量擴張中的積累的矛盾日趨突出。

一是自1993年起,紡織工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

二是虧損額逐年擴大,從1993年的19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106億元(1997年爲80億元)。

三是虧損面大,1996年國有紡織企業虧損面爲42%,高出全國工業8個百分點;

虧損企業職工占國有紡織企業的50%;

全國大多數地區的國有紡織工業都出現了全行業的虧損。

由此可見,到1997年,紡織工業已成爲國民經濟中最困難的部門。

  爲了扭轉紡織工業的困難局面,國務院提出了"

鼓勵兼併、規範破産、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實施再就業工程"

的方針,圍繞中心城市的整體調整,堅定不移地走壓錠、重組、減員、增效的路子,對國有紡織企業實行戰略重組。

到2000年底,全行業累計淘汰落後棉紡錠940萬錠,毛紡錠28萬錠,分流下崗職工140萬人,有300戶特困企業實施了破産,400戶企業實施了兼併重組,累計核銷呆壞賬450億元。

經過努力,紡織工業扭轉了連續6年的全行業虧損的局面,在1999年實現整體扭虧的基礎上,2000年實現利潤290.07億元,爲上年的2.2倍,經濟效益與運行質量又有所提高。

  

(二)紡織工業競爭力的分析

  中國已經"

入世"

,作爲傳統産業的紡織工業,發展與增長的走勢如何?

是人們迫切關心的問題。

而産業的競爭力的分析是解析這一疑問的關鍵性因素。

本文將主要採用貿易競爭力指數作一比較分析。

從中我們看到,中國的纖維品的競爭力較80年代初有了較大的提高,大致保持在0.4~0.5之間。

  爲了對紡織工業的競爭力做進一步的分析和進行國際比較,從紡織品(面料、紗布)和服裝業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中看到,中國紡織品的競爭力近年來下降較快,明顯低於工業發達國家(如義大利、德國),也低於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如韓國、土耳其、泰國)。

而在服裝工業方面,中國的競爭力在0.9以上,位列全球第一,高於工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表現出明顯競爭優勢。

如果從産業內部的接續關係看,中國的紡織工業前項行業紡織品的競爭力較弱,後項最終産品服裝業的競爭力較強。

從國際交換關係來看,中國紡織品的競爭力較低,與棉紗及面料等産品的進口較多有關。

近年來部分沿海企業採用進口低支紗加工後出口(如牛仔布、牛仔服),而自身的能力轉而生産高支紗,在經濟上有其合理性;

從紡織工業最終産品看,進口部分面料,增長增加服裝的出口,在比較利益上也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現實。

當然,如何充分發揮現有的紡織業的生産能力(如前文所述,這在中國佔有很大的比重),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三)影響競爭力的因素分析

  貿易競爭力指數的比較,是有意義的。

但是,它較多地集中在國際分工與交換的方面。

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取得如此的成績也是來之不易的。

然而,關於影響競爭力因素的進一步的分析,對於我們全面把握紡織工業的全貌,更有重要的意義。

以下將圍繞紡織品與服裝兩大部門,對影響其競爭力的因素作一剖析。

  1.纖維製品的出口規模。

近年來中國纖維製品出口增長較快,在全球市場上佔有較大的份額。

以1998年爲例,紡織品出口額占全球出口額的8.50%,成衣占16.73%。

可以說,中國的纖維製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

規模優勢"

  2.纖維製品的價格。

儘管中國的紡織工業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是中國的纖維製品的價格低於發達國家。

以美國市場紡織品和服裝的價格看,中國的産品價格略高於世界的平均價格,但是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服裝的價格約爲英國的33%,義大利的26%,法國的22%;

紡織品的價格約爲英國77%,義大利的64%,法國的87%。

從這一組資料可以看出,中國纖維製品的國際競爭力優勢,集中在低檔次産品上;

低價格是贏得國際貿易優勢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服裝業提高産品質量(包括款式),增加出口與提高價格的空間很大。

  3.纖維製品的出口結構。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纖維製品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1991年成衣的出口金額90億美元,首次超過了紡織品的出口額。

1995年以來成衣出口的比重約占紡織製品的2/3左右。

在紡織品的細分品種上,棉紗、棉布的出口量逐年減少,T/C布、棉針織品、棉複製品的出口有較大的增長;

在成衣中,機織成衣出口的高於針織成衣的增長幅度。

  4.纖維製品的質量與品牌。

近年來,中國纖維製品的質量從總體上看是不斷提高的。

例如,部分國有企業與鄉鎮企業,經過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引進了大量的先進裝備,使中國棉紡工業的無接頭紗、高支紗的比重有所提高,精梳工藝已廣泛採用,可以說中國的棉紡製品生産能力已經可以滿足各類出口産品的需要。

但是,在成衣方面,尚未形成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這是影響中國成衣出口換彙的主要制約因素。

  5.纖維製品的市場與營銷。

當前,中國的纖維製品的出口市場主要是經濟發達國家與地區,與全球主要進口國高度重合。

因此,纖維製品的出口競爭異常激烈。

2000年,中國纖維製品的主要出口國家(地區)是:

日本132.78億美元,香港地區114.44億美元,美國60.20億美元,歐盟49.91億美元。

2000年,對設限地區出口118.8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2.82%;

非設限地區出口401.99億美元,占77.18%。

在貿易方式上,一般貿易的比重有了提高。

2000年纖維製品的出口中,一般貿易出口占55.55%,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占24.45%,來料加工貿易出口占18.61%,一般貿易出口較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

①但是,中國企業的營銷能力較差,生産企業大多採用承銷商來樣加工的銷售方式,離服裝發達國家的廠家(品牌)--專賣店的直銷方式,仍有很大的差距。

這種營銷方式,決定了中國的成衣出口只能以"

大路貨"

爲主,限制了産品價格的提升和競爭力的提高。

  6.纖維製品的成本因素分析。

纖維製品完全成本的國際比較,有較多的困難。

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相關的資料;

二是因管理體制與規範上的差異,存在一些不可比的因素。

例如,有些紡織工業發達國家固定資産的折舊率比較高,有的在10%以上,而中國企業的折舊率較低,但是由於國有企業的資産負債率高,生産過程中的期間成本普遍高於國外的企業。

又如,不同國家之間生産費用的分攤也有不可比的因素。

中國的企業往往將紡紗過程中的"

落地棉"

用於低支紗的生産,而經濟發達國家則往往將其作爲"

廢品"

處理了。

此外,各國的能源、水源的價格以及稅率等。

也有許多不可比因素。

因此,僅就勞動力成本和紡棉、化纖的因素作一分析。

  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紡織工業的勞動力成本與亞洲發展中國家相比,已無優勢可言。

從表15中可以看出,儘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約爲美國的5%,也明顯低於韓國、香港、臺灣等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但是與印度、印尼、泰國、巴基斯坦等國相比,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已不復存在。

  近20年來,中國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棉花作爲主要的經濟作物,價格增長很快。

以1997年爲例。

全國農產品的收購價格總指數爲525.3(1978年爲100),棉花爲645.4,即棉花價格增長了5.4倍,高於農產品價格總指數20%以上。

②長期以來棉花的經營未能完全放開,致使棉花的價格長期高於國際市場。

以1996年爲例,棉花收購價爲700元/50千克,較上年增長了28.5%,高於國際市場20%以上。

③棉花作爲棉紡業主要原料,其成本約占總成本的50%~60%,因此,紡棉價格的過快增長,對紡織工業、尤其是棉紡業産品價格及其國際競爭力産生了重要影響。

  化纖的價格,由於原油價格較高,致使中國的化纖的出廠價高於國際市場20%~30%。

對提高中國紡織品的競爭力産生了不利影響。

  7.紡織工業的企業規模。

從紡織與服裝業(化纖業除外)的國際經驗看,不存在明顯的"

規模經濟"

效應。

在資訊化時代,由於網路經濟的發展與推動,印染、服裝等行業出現了企業規模"

小型化"

的趨勢,即時生産(JustinTime)的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的流行特徵,資訊傳遞的高速化,使"

定制生産"

成爲了可能,極大地改變了紡織工業傳統的生産方式。

在這些方面,中國企業的機制與能力,與國際市場有著很大的距離。

  就化纖工業而言,它是典型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行業,規模經濟的特徵明顯。

中國的企業規模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

這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化纖企業平均規模不足5000噸絕大多數企業達不到經濟規模。

以聚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