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浦东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解析版三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三化学浦东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解析版三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浦东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解析版三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下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取一定量粗盐B.溶解C.过滤D.蒸发
12.被动吸烟者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滴,因此,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非常有必要.造
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D.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
13.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
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氧化反应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C.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D.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14.能正确理解3Fe+2O2
Fe2O3的是( )
A.表示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小于生成物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铁与氧气的质量比是3:
2
D.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守恒的
15.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间隔增大B.质量增大C.体积增大D.个数增多
16.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
”和“
”分别
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对上述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都是化合物B.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17.在体育比赛中,举重运动员常用白色的“镁粉”做防滑剂.“镁粉”的有效成分是碱式碳酸镁,他
不可燃,300℃即分解.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Mg5(OH)2(CO3)4
5MgO+X+4CO2,
则X的化学式为( )
A.O2B.COC.H2OD.Mg(OH)2
18.“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相等的O2和O3,他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3
B.1mol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
1023个原子
D.2克H2中含有1mol氢分子
19.1mol氮气和2mol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2mol甲分子.若以“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
子,以下微粒图示中可以表示甲分子的是( )
A.
B.
C.
D.
2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固体
C.向一定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二、填空题
21.填写表格
化学符号
①
2N
③
名称或意义
磷元素
②
3个过氧化氢分子
22.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它的化学式为C11H20N2O2,其由 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
中有 个原子;
其中 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青霉素的摩尔质量为 ;
2mol青霉素的分
子个数约为 个,含氮原子 mol.
23.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
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
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3)从应用角度:
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发生化合反应,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
②在生产工程中,N2→NH3→NO→HNO3,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过程是 .
③在反应III中发生的反应有:
2NO+O2→2NO2;
3NO2+H2O→2HNO3+ ;
其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 种,该反应过程中需要将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分离开,从所学知识的角度可以选用的方法是 .
(4)从环保角度:
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 (填标号).
A.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工厂通过加高烟囱解决废气排放问题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D.加速石油、煤等开采,快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简答题
24.铜也能生锈,绿色的铜锈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可以用以下装置获得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的三种氧化物.请你判断该反应的产物可能有黑色的CuO、 、H2O,判断的依据是 .
(1)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涉及该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 ,整个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 .
(2)实验结束时,必须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其目的是 .
25.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如图1操作,结构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填序号).
a.将烧杯换成水槽
b.导管伸入水中位置过深,气体无法逸出
c.先用手捂住试管壁,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
(2)写出图1中仪器的名称:
① ;
② .
(3)实验室若需要在常温下制取氧气,可以选用(从A﹣E)的装置组合有 ;
若用E装置收集气体时.开始在 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若需要用该反应获得比较平稳的氧气流,你的建议是 .
(4)若进一步对常温下该反应进行如下研究,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次序
1
4
5
6
10%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mL
30
二氧化锰粉末的用量/g
0.1
0.3
0.5
0.7
0.9
1.1
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时所用的时间/s
17
7
有学生认为收集相同体积氧气应用E装置,理由是 ;
从实验数据可知,本实验中二氧化锰粉末的最佳用量是 .
A.0.3gB.0.5gC.0.7gD.0.9g
(5)若需要用水将F装置中收集好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 (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6)实验室若用A装置制取0.96克氧气,则至少需要分解 摩尔的氯酸钾固体?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A.木已成舟B.火上烧油C.量体裁衣D.滴水成冰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
A、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木材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量体裁衣过程中,只是布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A.盐汽水B.矿泉水C.自来水D.蒸馏水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A、盐汽水中有盐、碳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矿泉水中有矿物质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自来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A.CaOB.CaCO3C.Ca(OH)2D.Ca(NO3)2
【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专题】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根据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进行解答.
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溶质是氢氧化钙,而溶剂是水,所以石灰水中含有Ca(OH)2.
C.
【点评】了解溶液的组成以及常见物质的俗称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A.
燃烧匙
漏斗
烧杯
D.
玻璃棒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判断.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四种仪器组成.
A、过滤时无需使用燃烧匙,故选项正确.
B、过滤时需用漏斗制作过滤器,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
C、过滤时需用烧杯溶解、承接滤液,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
D、过滤时需用玻璃棒引流,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过滤操作的原理、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二氧化碳中的氧B.液氧中的氧
C.氧化镁中的氧D.水中的氧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游离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化合态.
A、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属于碳元素的化合态;
B、液氧中的氧元素存在于单质中,属于氧元素的游离态;
C、氧化镁中的氧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属于氧元素的化合态;
D、水中的氧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属于氧元素的化合态.
【点评】判断元素存在于游离态还是化合态时,只要判断元素存在于单质或化合物中即可.
A.银HgB.氖气Ne2
C.氧化铝Al2O3D.氯化铁FeCl2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
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
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A、银属于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Ag,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B、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Ne,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C、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
Al2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D、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
FeCl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单质(用元素符号或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
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饮用矿泉水.如图是某饮用天然水的部分商标图,图中列出了理化指标.这里的钙、镁、钾、钠指的是( )
A.单质B.原子C.分子D.元素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钙、镁、钾、钠”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某饮用天然水中的“钙、镁、钾、钠”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镁、钾、钠”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分子足球”C60发现之后不久,科学家相继又发现另一种“分子足球”N60.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是未来的火箭燃料.则N60属于( )
A.混合物B.化合物C.金属单质D.非金属单质
【分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金属单质;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
N60是由非金属元素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非金属单质.所以,A、B、C错误,D正确.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从物质的组成先判断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若是纯净物再从元素的组成判断是单质或化合物,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A.红磷:
产生大量的白烟B.镁条:
C.硫粉: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而不是明亮的红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不产生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
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物质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的区别.
A.CuSO4+2NaOH→Na2SO4+Cu(OH)2↓
B.H2CO3
C.CaCO3+H2O+CO2→Ca(HCO3)2
D.2Mg+CO2
【考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CuSO4+2NaOH→Na2SO4+Cu(OH)2↓,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H2CO3
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CaCO3+H2O+CO2→Ca(HCO3)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2Mg+CO2
2MgO+C,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取一定量粗盐
溶解
过滤
蒸发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分析】A、根据取用固体药品的原则进行分析;
B、根据溶解时的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C、根据过滤时的操作进行分析;
D、根据滤液蒸发的操作进行分析.
A、取用固体药品要用药匙,瓶盖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溶解时,将粗盐倒入烧杯中,加水溶解,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故B正确;
C、在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故C错误;
D、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防止液滴飞溅,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对粗盐提纯实验中的各步的操作要点进行了考查,要加以识记.
12.被动吸烟者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滴,因此,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非常有必要.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烟气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烟气分子向四周扩散,造成人们被动吸烟.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氧化反应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C.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D.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氧化反应.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分子种类要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及离子等.
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氧化汞,生成物是汞和氧气,因此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氧化汞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因此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故选项正确;
D、由图示可知: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而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项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及其物质的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解题.
A.表示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小于生成物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铁与氧气的质量比是3:
D.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守恒的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分析】A、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进行解答;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C、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参加反应的铁与氧气的质量比进行解答;
D、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物质的质量”是守恒进行解答.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在空气中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铁,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和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三氧化二铁的质量,所以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小于生成物的质量,故B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参加反应的铁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68:
64=21:
8,故C错误;
D、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物质的质量”是守恒,而不是物质的量,故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A.间隔增大B.质量增大C.体积增大D.个数增多
【分析】结合微观粒子的特征判断:
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粒子之间有间隙;
粒子都是不断运动的;
粒子间的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间隔会变大,故包装袋鼓起,而袋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发生变化.
【点评】了解利用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影响分子间隔的因素.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对上述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都是化合物B.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A、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都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单质,不正确;
B、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不正确;
C、生成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该物质就是氧化物,故可能是氧化物,正确;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不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图中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方面的内容.
17.在体育比赛中,举重运动员常用白色的“镁粉”做防滑剂.“镁粉”的有效成分是碱式碳酸镁,他不可燃,300℃即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