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629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docx

高考黄冈市高三份模拟考试

2014年高考(426)黄冈市2014年高三4月份模拟考试

高考模拟

2014-04-222125

黄冈市2014年高三年级4月份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电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默契/提纲挈领   谪居/嫡传弟子   茁壮/相形见绌

 B.剽悍/虚无缥缈   拊掌/感人肺腑   下载/载歌载舞

 C.划算/出谋划策   斐然/流言蜚语   间距/间不容发

 D.倘若/风流倜傥   勾当/勾心斗角   稽首/无稽之谈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驳   深恶痛绝   责无旁待   心急如焚

 B.乖张   微不足道   穿流不息   气势磅礴

 C.烦躁   礼尚往来   残羹冷炙   稍纵即逝

 D.洗练   咬文嚼字   开城布公   锱铢必较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居住在两岸的是骨肉同胞。

“同胞”这个理念在中华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胞之间、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

 B.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上,韩国演员安圣基和中国演员汤唯相濡以沫,一同担任主持人成为电影节期间的一大热门话题。

 C.伊拉克政府曾几次计划减少巴格达市区检查站和隔离墙的数量,但是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总是如期而至,该项计划被迫取消。

 D.领导干部工作应该做到一言九鼎,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出成绩来,对造福百姓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更容不得“忽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务院颁布新的房地产政策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B.由于通货膨胀,低效率的资金运转、屡见报端的贪腐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资金不足,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无力支付庞大的养老金。

 C.苹果手机的销量最近开始下降,以前每天能卖上百台,现在只卖出两三台,有消息说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央视“3·15”曝光所造成的。

 D.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可年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

5.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选自《呐喊》,以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视角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是通过“我”的叙述来表现的。

 B.“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一句经典台词,他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在经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终于实现了为父报仇的心愿。

 C.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栩栩如生:

他斥责大白天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对他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而笑”;被人误解时,他也会急得指天发誓。

 D.王熙凤的形象在《红楼梦》中作了具体描写:

“心较比干多一窍”,“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

孔德立

   ①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既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又是排拒与融合其他学说的结晶。

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②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是孔子、曾子、子思这一系早期儒家谱系的传人。

孟子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面时咄咄逼人的墨家,孟子以“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毅然起而“辟墨”。

   ③“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

要击退墨家的进攻,必须彻底揭露兼爱的危害。

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

墨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说。

当孟子批评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亦为儒家所赞同。

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反击,他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女母的真爱情感。

这种特定的情感体验由血缘关系决定,而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依靠推论方式获得。

但墨家既承认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之爱,又认为这种爱可以用语言与推论方式施于他人。

墨子津津乐道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兼爱精神,实际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

孟子认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之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在仁爱与兼爱问题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因此,孟子才尖锐地批判墨家的‘兼爱”学说是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学。

   ④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

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

孟子在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

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的一面,很容易忽略墨学对孟子的影响。

简帛《五行》篇出土后,我们从子思五行说中发现了性善论的直接来源。

但是,子思与孟子对“仁、义、礼、智”的论述尚有一定距离。

子思的仁、义、礼、智既重外在之行,又重内心之德,德行并重。

而孟子已经把仁、义、礼、智完全转化为内心之德、人性之善。

子思并没有把人性与善画等号,而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

可见,善性已经成为做人的必然条件。

那么,孟子性善论的至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

   ⑤如果我们考虑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不难发现,墨子对“天”与“善”的论述正被孟子悄然吸收了。

《墨子》书中“天民”一词出现2次,《孟子》书中出现了3次。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词却不见于其他早期儒墨两家著作。

墨子把至善之天与民连接以来,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

“爱人利人以得福”,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

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贼”的主张,从“农与工肆”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举措。

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

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孟子“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影响。

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化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3月26日,有删节)

6.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墨家影响力十分巨大,以至“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B.面对墨家强大的势力,孟子作为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自觉担负起与墨家争鸣以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使命。

C.“兼爱”属于墨家的核心思想,与儒家“仁爱”说相比,虽然都有“爱”,但是两种学说却风马牛不相及。

 D.孟子挞伐墨家,是很善于选择突破口的,如他抓住墨家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来攻击墨家自身的理论缺陷。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孟子的攻伐,夷之运用求同思维方法用自认为是儒墨公认的主张来为自己辩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B.孟子认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不是从物质财富的多寡层面上讲的,而是从子女对父母的真情方面而言的。

 C.儒家认为子女对父母的真爱情感体验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由推论的方式获得。

 D.儒家认为墨家的“兼爱”思想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庸俗化了,容易模糊人与禽兽的区别,也使墨家沦为“无父”之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思想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这触及儒家的核心价值,因而遭到孟子的尖锐批判。

 B.孟子在对“仁、义、礼、智”的理解上,融合了墨家的思想,因为孟子性善论中的至善源头应该是墨家的思想。

 C.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从“农与工肆”选拔官吏的提议等提升民众地位的思想,也促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建立。

 D.孟子对墨学的借鉴是反其道而行之,如墨子主张“非乐”,孟子却倡导“与民同乐”,将其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桂林诸山记

(清)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

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

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

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

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

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

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

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馀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罄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

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

计行二里馀,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

吁,其危哉!

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

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

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熏亭。

堤柳阴翳,山溪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

洞甚狭,无火不能入。

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

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

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

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齿。

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夏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下足喻其多且怪也。

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下省山水之乐。

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

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注:

①晡食:

晚餐。

于于:

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

②窅(yǎo)渺:

深远广袤。

③郁肉漏脯:

不新鲜或腐败的肉。

④斩绝:

陡峭壁立,犹如被刀斩过一样。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三百六级诣其巅      诣:

达到

 B.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     俾:

使

 C.吁,其危哉          危:

 D.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省:

明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桂林“山之奇”的一组是(3分)

   ①一城烟火如绘②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③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④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⑥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山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

 B.抓住桂林山水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描写其他景点,随手刻画,下语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

 C.在记叙与描写中穿插着议论,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传达的理趣是相同。

 D.文章结尾补叙五十年前游览过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识山水之乐,衬托今天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