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568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

1、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2分)(B)

A.送别之情B.思归之心C.喜悦之意D.愤怒之思

2.“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2分)(A)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田家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

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

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

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3、秋夜山居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

织布机。

②野客:

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去雁(仅答“雁””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分)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2分)

示例:

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

(意对即可)

 

4、舟行〔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①浦:

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②挂龙:

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或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凸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评分说明:

“白鹭”、“水边"、“翻飞’’、“充满生机’’作为赋分点,缺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2分)

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评分说明:

“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1分;情感1分。

 

5、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注释:

①薝楹:

薝廊。

②更:

又。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分)

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答山1点给1分)。

2、请简要赏析第二句“淡磨明镜”的妙处。

(2分)

①照应前句的“平”字,表现雨后池塘波平如镜的静美。

②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雨后池水的清澈明亮。

3.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

节的图画?

(3分)

垂杨、荷叶,春季(答对1点给1分)。

4、诗题为《雨后池上》,那么,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2分)

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6、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1分)

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1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分)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1分)

 

7、咸阳值雨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2分)

示例一:

“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

“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

示例一:

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

示例二:

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

 

8、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

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9、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2分)

燕子衔泥筑巢(1分,答:

“燕子于飞”不得分),鸳鸯在恬然静睡(1分)。

2.本诗描绘的事初春景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4分)

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满2分为止,笼统和看到初春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

(答出“安适”、“喜悦”的意思即可)

 

10、阙题①(唐)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

②每:

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幽(请用诗

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3分)

示例:

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11、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

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分)

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

(或静的山

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12、晚春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13、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

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没有什么用处。

1.诗歌题目为“菊”,但是诗句中无一字提到“菊”,他是怎么写“菊”的?

试作简要分析。

首句告诉王孙不要把菊花比作蓬蒿,第二句交代九九重阳,典型的花就是菊花,把菊花插到两鬓,是古代人的习俗,第三句则写菊花的形态和香味,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

2.揣摩诗的最后一句,你从“不羡瓦松高体会”一句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分)

做人应不慕高位、不慕荣利;不追求地位之高,乐于为他人奉献自己。

 

14、

(一)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

①潭面:

指湖面。

②镜: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3分)

同:

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

(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

异:

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

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2分)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2分)

《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

每诗1分,计2分)

 

15、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萧瑟_,_明丽_。

(2分)

 

16、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

(1分)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2分)

“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评分:

共2分。

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秋夜曲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

①张仲素,中唐诗人。

其诗多为乐府歌词。

②漏水:

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3分)

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

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3分,每点1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2分)

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2分,“思念”“关心”各1分)

 

18、咏路[宋]邹浩①

赤路②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③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注释:

①邹浩,宋代学者、诗人。

诤臣,敢直谏。

遭佞臣诋毁屡被贬谪而无愧悔。

本诗便写于被朝廷逐放岭南期间。

②赤路:

炎荒之路。

③伊:

句首语气助词。

1.诗中所咏之“路”具有什么特征和含义?

(2分)

特征,曲折漫长、荒凉险恶、隐现俯仰。

含义,实指诗人远谪行走的路,寓指诗人的仕途之路(或人生之路、进谏之路等)。

2.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直遭忌、无罪被贬的痛楚、愤恨之情;表达了诗人面对仕途俯

仰、人生起伏而无悔无愧的感情。

 

19、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