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培训部分资料1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培训部分资料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培训部分资料1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
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逐渐占主导地位,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增强。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情绪的构成包括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如我感到我很开心),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如当人激动时,血压会升高等)和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如激动时会手舞足蹈)。
(二)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四种基本形式: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喜怒哀惧)
(三)情绪状态(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如愉快、喜悦的心境,往往使人感到“山笑水笑人欢笑”,悲伤的心情又会使人感到风花雪月也垂泪伤心。
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如勃然大怒、欣喜若狂等。
激情常常是由对个体具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所引起。
例如,“范进中举”,狂喜之下意识混乱、手舞足蹈、疯疯癫癫。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例如,人们遇到突然发生的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路上突然遇到歹徒抢劫等,使人们心理上高度警醒和紧张。
(四)情绪理论(早期的情绪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
情绪是由有机体的生理变化所引起的知觉的总和,先有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2、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刺激的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2)沙赫特-辛格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情绪经验来源于对刺激情境和自身生理唤醒的两方面的认知。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这种评价包括三个层次:
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为代表)
(1)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2)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3)情绪的激活与调节有四个基本过程:
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另外,一种情绪可以引起另一种情绪。
(如疲劳与痛苦结合可能引起愤怒)
三、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随着他们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1、情绪表现的两极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2、心境的变化:
(1)烦恼突然增多
(2)孤独
(3)压抑
3、反抗心理(父母、老师越反对的事越想做)
四、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特点,培养学生自我情绪的认知能力。
2、帮助学生学做驾驭情绪的主人,培养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
(1)帮助学生建立移情心,提高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同伴与小群体。
(3)帮助学生学做驾驭情绪的主人,把握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4)帮助学生学习情绪情感自我调控的方法,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就必须要教会他们控制、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①心里有烦恼,不闷在心里,而找朋友或家人倾诉。
②把压抑于心理的情绪冲动转向社会许可的其他活动(如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及体育锻炼)中去,使精神有所依托,获得新的更高的满足。
③心情不佳、忧愁郁闷或发怒时,最好去大自然中散步;
或是听音乐;
或看喜剧电影、幽默漫画等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一个内心的不快。
五、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1、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另外,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比如“勤劳”,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人格特征。
(2)稳定性。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中的“秉性”指的就是人格。
比如,一个内向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从入学到毕业都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3)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比如,高考落榜了,坚强的人能奋发拼搏,而懦弱的人就可能一蹶不振。
2、人格的结构(气质与性格、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气质与性格
①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脾气、秉性”。
孩子一出生,最先表现出的就是气质差异,有的爱哭好动,有的安静。
②性格(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2)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①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产生自卑,做事畏缩不前,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就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②自我体验(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当同学对你作积极评价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尊感;
作消极评价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感。
③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考试前挑灯夜战”。
六、人格发展理论(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口腔期(oralstage,0~1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analstage,1~3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
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phallic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对异性父母产生了性兴趣。
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latentstage,7岁至青春期)
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比如学习),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生殖期(genitalstage,青春期以后)
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
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岁)
婴儿期。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婴儿生理上的需要,发展其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如果个体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就可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
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感(1~3岁)
儿童早期。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使儿童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
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允许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以各种形式对其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
如果对他们的行为限制、惩罚与批评过多,就会使其产生羞怯感,怀疑或否定自身的能力,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另外,还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或控制,使他们既学会独立生活,又能服从一定的规定和要求,以便将来能遵守社会的秩序和法规。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学前期。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使儿童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此时应为他们提供尝试新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行动;
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做出与其他人的需要不相冲突的合乎实际的选择,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学龄期。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是儿童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应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设定具有挑战性同时又能够完成的目标,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就感,以培养其勤奋意识。
(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
青春期。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使青少年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比如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成人早期。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使青年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
成年中期。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使成年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生育、抚养和指导下一代,不断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
(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死亡)。
老年期(成年后期)。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使老年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和反思)
3、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
(2)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国家、民族)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控制、放纵型–对孩子过于溺爱、民主型–父母和孩子平等和谐,互相尊重)
(4)早年童年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
(5)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
(7)自我调控因素(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
七、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一)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3、易出现的心理与行为偏差
4、在探求实现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失败的情况,即统一性推迟和同一性混乱。
(二)性心理的特点:
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三)中学生异性交往:
1、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
男女之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明确责任感,这是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少男少女要遵循的行为准则。
2、青春期男女要正确认识:
男女有别,培养自己适应社会对两性角色的要求,正确看待自己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女性注意:
①发掘女性自身的优势。
优势:
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女性有交往能力优势,较强的管理能力;
女性比男性更细致,遵规守纪方面做得更好等。
女性注意:
转变依赖心理,娇气心理,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适宜的位置。
②正确认识男性的社会地位。
往往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
某方面享有特权;
交往面较广,承担更多的责任,心理压力较大。
男性注意:
克服“大男子主义”,不强求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能做到,有事业心,责任感,体贴别人,做生活中的强者。
③培养刚柔相济的人格。
刚柔相济的人格,既不是要求女性“男性化”,也不是要求男性“女性化”,而是强调“弹性”和“整合性”。
也就是指男女应该有的特质。
这种意识从小培养,从而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
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有责任感,有爱心,乐于为家庭付出等健康人格。
3、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
而那些只在同性同学中交朋友的人,往往缺乏健全的情感体验,不具备与异性沟通的社交能力,社交范围和生活圈子也比较狭小,人格发展不甚完善。
详细:
(一)中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长、第二性征出现、头面部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增强(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肌肉力量的增强、大脑的发育)
3、性的发育和成熟(性激素增多、性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八、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一)教师角色
1、设计者(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择什么测验手段)
2、信息源(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时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
3、指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
4、组织者和管理者(班级管理)
5、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
同时也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和分析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教师还可以寻求专家小组的支持)
7、终身学习者
(二)教师的特征(仅供参考)
1、严肃认真
2、耐心
3、灵活
4、好的素养
5、关怀、助人
6、高期望
7、对学生很友好
8、公正、诚实
9、一致
10、把学生看成许多个人
11、热情、喜欢教学
12、理解
13、善于组织
14、幽默感
15、在学科上知识渊博
九、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仅供参考)
(一)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阶段:
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自我实现理论
3、合理情绪疗法
(三)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1、端正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合理认识压力,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2、调适情感(情绪控制,合理宣泄,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3、改变行为(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寻求新的工作体验,调换环境,坚持锻炼)
4、全社会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