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5540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单位与结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思考并讨论:

分别横向、纵向观察和比较下列词语构成的特定关系:

组合关系

abcdef

替聚花猫把杯子碰倒了

换合弟弟把作业写完了

关关太阳把雪晒化了

系系皮鞋把脚磨破了

名词介词名词动词谓词助词

图(7)

(一)组合关系、聚合关系与词的功能

(1)词的语法功能

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5页)

l.词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如作主语、谓语等;

2.词跟词结合的功能,如前加“不”、“很”或后带“了”、“着”等;

3.词所具有的表示类别作用的功能,实际就是词的语实际就是词的语法意是词的语法意义,如计数功能、指代功能、连接功能等。

(二)语法功能与词的语法类型

分类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是发现客观事物内在性质和本质的认识手段之一。

语言的表征过程如下:

命名范畴化分类组织关系高级表征规则体系

图式句法关系认知方式制约下的宏观规则

语义关系

思考:

1、词类划分的标准。

2、说出划分词类的鉴别成分,举例说明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具体步骤。

3、确定下列词的语法类型:

看、书、突然、忽然、明白、明明、明显。

(1)词类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参考:

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29-38页)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是按词所具有的同的语法功能所划分出来的类别。

我们对词类的认识,来自西方印欧语语言学。

印欧语里词有形态标记,入句后又各有形态变化,印欧语划分词类根据的就词的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

汉语的词既没有形态标记,更没有形态变化,而且从语法功能上来看,也不像印欧语(如英语、俄语等)那样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如基本上名词作主宾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副词作状语,等等。

在汉语里,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对多的对应,一个词往往往既能作主宾语,又能作谓语,又能作定语或状语。

划分词类的依据,前人曾提出过三种依据:

词的形态,词的语法意义,词的语法功能。

从理论上来说,这三种依据中的任何一种,可以成为我们划分词类的依据。

但就划分汉语词类说,最佳的依是词的语法功能。

根据词的形态进行词的语的语法分类,对于像印欧那样有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譬如对俄语、英语等,是非常可行的,划分起来也十分简单明了。

但不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仅仅依据词的语法意义给词分类,缺乏可操作性。

对外缺乏排他性,对内缺乏一致性,操作起来会相当困难。

就汉语来说,比较现实的路子,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进行词的分。

从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认识。

任何语言里的词和词之间总存在着组合关和词的聚合关系。

句法结构就是词的组合关系的产物,是词的组合物。

将同一种组合关系里处于相同语法位置的词归为一类,这体现了词的聚合关系,词类就是词的聚合关系的产物。

具有相同法功能的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

而词的聚合关系又总是以词的组合关系为前提的。

(1)词与词之间的二维关系图显示了现汉语里“把”字句的典型格式和词类序列模式。

从词与词之间所存在的组合、聚合关系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词类是按照词在句法结构中起的作用(即词的语法功能)所分出来的类。

既然如此,划分词类当然应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2)根据语法功能划分词类的操作程序

词的语法功能具体指什么?

从理论上来说,词的形态,词的法意义,词的语法功能,这三种依据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成为我们划分词类的依据,只是就划分汉语词类说,最佳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形态、词的语法意义、词的语法功能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词的语法功能是词的语法意义的一种外在表现,而词的形态又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给词具体分类的过程中,其分类根据可以从上面这三方面去提取。

比如说,计数功能,只有数词有,而且也存在一个词有不同层面的计数含义,所以在分类过程中我们也不妨可以直接以这类词的语法意义——计数功能来作为划分数词的分类标准。

都可以作为我们提取划分汉语词类标准的依据:

3.词所具有的表示类别作用的功能,实际就是词的语法意义,如计数功能、指代功能、连接功能等。

词所具有的表示类别作用的功能,实际就是词的语实际就是词的语法意是词的语法意义,如计数功能、指代功能、连接功能等。

操作程序案例分析:

用学过的词类划分的知识,确定“写”“大”“字”三个词的类型。

“写”“大”“字”三个词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

“字”主要作主语、宾语,“写”主要作谓语,“大”主要作定语。

从词跟词结合的功能看,“字”前可以出现数量,但不能加“不”、“很”,后面不能带“了”、“着”,而动词、形容词不能受数量限制,所以“字”是名词。

通过能否受数量成分限制,可以将名词与动词、形容词区分开来。

“写”和“大”前都可以加“不”,前面都不能出现数量,后面都可以带“了”、“着”。

但是“大”前可以加“很”,能否接受程度副词修饰是区分形容词和动词的鉴别成分,这就将“大”与“写”区分开来。

所以“写”是动词,“大”是形容词,“字”是名词。

能否接受程度副词修饰还是区分形容词和副词的鉴别成分。

例如,“突然”和“忽然”都表示发生得时间短促,出乎预料,都可以修饰动词,所以二者都可以充当副词,这是它们的共性。

但是“突然”前可以加“很”,而“忽然”前不能加“很”,所“突然”可以充当形容词,而“忽然”则只能充当副词。

讨论:

如何判断“看”“书”“高”“常常”是什么词性?

请说出原因和步骤。

(三)词类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层次性:

实词和虚词

体词和谓词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

名词

体词代词

实词

词类谓词动词

形容词

副词

虚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

(四)个体词和概括词

词类是对语言系统中概括词(类似“音位”概念)的分类,不是言语中个体词的分类。

“词”是指在一定语言片断里出现的“词的个体”,出现一次就算个。

例如:

(1)这本1书1好1还是那本2书2好2?

上面这个句子中的“本”“书”“好”分别出现了两次,究竟这个句子中算有几个词?

如果每一次使用一个词都跟该语言系统中其他地方出现的所有同音同义单位进行同一性抽象后所概括得到的“词的集合”,那么句

(1)中的“本”“书”“好”分都只能各算一个(系统性概括)词。

这种意义上的词称为“概括词”。

言语使用当中出现的词的个体不跟语言系统中其他同音同义单位进行同一性抽象概括,就是“个体词”。

我们所见到、听到的都是个体词。

概括词则完全是一种抽象的结果。

个体词抽象概括为概括词所遵循的原则是“同音同义”。

此类划分所指的词,只能是概括词。

(五)兼类词

理论角度定义:

同一个概括词兼有两种此类特性,同音同义而词性不同。

如“购物方便”“方便顾客”、“正式文件”“正式批准”。

教学应用角度的定义:

同字形、同音且意义密切相关而词性不同的词。

范围较为宽松。

如“锁名”“锁动”、“代表名”“代表动”。

中文信息处理角度的定义:

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

按照这一定义,以下所有从A到H的现象都可以看作兼类词(摘自陆俭明2004,47):

A.锁把门锁1上/买了一把锁2.

B.代表他代表1/我们班发言1他是人民的代表2

C.报告现在报告1大家一个好消息/这起事故你给写个报告2

D.死他爷爷死1了/这个人脑筋很死2

E.白那培刷得很白1/我白跑了一趟2

F.方便这儿交通很方便1/大大方便2了顾客

G.正式他是正式1代表/我正式2提出申请

H.研究他研究1人类史/这笔研究2经费只用于艾滋病研究3

练习题:

1、“这扇门很难锁,我花了八十块钱买了把锁,顺便买了两朵花”,其中有几个个体词?

几个概括词?

判定的标准是什么?

2、“交通方便”和“方便顾客”中的“方便”能否看作兼类词?

3、分析“偶然”和“偶尔”的词性。

4、分析“提前”和“预先”的词性。

以上内容可参阅:

范晓(1990)词的功能分类,《烟台大学学报》第2期。

高更生(1995)汉语词分类的设想,《中国语言学报》第六期,商务印书馆。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吕叔湘(1955)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汉语的词类问题》,题》,中华书局。

王红旗(1991)汉语词类研究述评,《逻辑语言写作论丛》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枢(1991)兼类及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颂旨法研究和探索》第5辑,语文出版社。

袁毓林(1998)基于原型的汉语词类分析,《语言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91)词义和词类,(语法研究和探索)第5辑。

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什么是语义关系

词语之间发生两种关系,一种是句法关系,例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高度抽象,立足于符号之间的关系,不参考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种是语义关系,屈折语往往通过介词来表征,这就是语义关系,如“施事”“受事”“与事”。

语义关系参考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运动参与者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语义关系跟句法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如:

李伟不吃鸡。

鸡不吃了。

这两例句法关系都一样,都是主谓关系。

但其背后隐藏的语义关系是不同的,例1,“李伟”是动作的发出者,称为施事,“鸡”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受事。

例2,“鸡”可能是动作的发出者,也可能是动作的承受者。

因此,例2是歧义结构。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

动词跟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叫格关系,是各种语义关系的重点。

名词可跟动词直接组合,也可靠介词引人,因此介词也叫格标记。

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有:

1.施事 

 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用介词"

被、叫、让、给"

引进。

 

 李伟在休息。

飞进来一只小鸟。

被狗咬伤了。

2.受事  

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

把、将"

 擦桌子。

洗衣服。

3.系事  

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李伟累了。

天气很热。

4.与事  

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老师教他们舞蹈。

李伟捐给希望小学1万元。

老张跟李伟握手(吵架)。

老张在和李伟打乒乓球(争论)。

5.对象  

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

 我们学习雷锋。

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耐心教育。

大家向老师敬酒。

6.致使  

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可用介词"

使"

  我烫了一壶绍兴酒。

李伟振作起精神来。

7.结果 

 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李伟挖了个树坑。

李伟包了50个饺子。

8.工具

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可用介词"

用、拿"

 他在刻铜板。

胳膊上裹着纱布。

9.材料  

指动作行为使用的材料,可用介词"

用"

 墙上涂了一层漆。

他在给花浇水。

10.方式  

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存了个定期。

寄挂号。

11.处所  

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点、终点,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书放抽屉里。

去美国。

12.时间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用介词"

在、从、到"

  过中秋节。

我的课请排星期五。

13.目的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可用介词"

为、为了"

  出版社在催书稿。

他在跑工作。

14.原因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用介词"

因为"

 他在愁经费。

别计较他的话。

生他的气。

(三)名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

1,领属:

我们的教室;

李伟的汽车

2,处属:

门口的环境;

户外的温度

3.时属:

昨天的报纸;

未来的趋势

4.从属:

学校的职员;

李伟的妻子

5.隶属:

老虎的屁股;

李伟的胳膊

6.含属:

鲜花的芳香;

李伟的性格

7.质料:

貂皮的大衣;

红木的家具

8.来源:

中国的留学生;

贵州的白酒

9.种属:

一等奖的奖励;

四化的目标

10.相关:

李伟的消息;

雷锋的事迹

11.类属:

绿色的食品;

人工的心脏

12.比喻:

菩萨一般的性格;

历史的车轮

第四章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制约因素之一——语义特征

通过变换、替换发现和考察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制约因素之一——语义特征

思考题:

A1看书——看看书——看了看书——看了一个小时(的)书

A2跳舞——跳跳舞——跳了跳舞——跳了一个小时(的)舞

B1结婚——*结结婚——*结了结婚——*结了一个小时(的)婚

B2毕业——*毕毕业——*毕了毕业——*毕了一个小时(的)业

C1生病——*生生病——*生了生病——生了一周(的)病

C2养病——养养病——养了养病——养了一周(的)病

对比A1A2、B1B2和C1C2,归纳出异同。

格式之间的语义关系必然制约其句法关系,格式之间的语义关系制约下的句法关系必然在变换和替换过程中有所体现。

在汉语句法格式构成的网络当中,这两个句子只是动态的句子、词语关联网络当中的两个节点。

它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以隐性形式与其它相邻节点的相邻结构、词语发生组合、聚合姻亲关系。

通过变换和替换可以发现直接或间接的远近姻亲关系。

任何词语和句子都与其他词语、句子发生或远或近的关联,形成众多拥有这样那样聚合特征的聚合体(集合),借助于特征彼此对立和交叉。

变换和替换是验证、求证直接或间接的远近姻亲关系的测试剂。

通过变换和替换可以考察发现制约组合、聚合规则的语义特征。

组合和聚合可能与语义特征有关。

一、什么是语义特征

词语的意义可以分解为更小的意义成分。

分解的目的:

寻找共同点和对立点。

参考1:

(102-122页)

某类词语特有的、对其句法格式和变换、替换条件产生制约作用的、与其他小类词语相互区别的义素,就是语义特征。

哪些词语跟那些词语组合,哪些词语跟那些词语形成聚合,这些制约条件往往跟语义特征有直接关系。

其表现形式就是对立与交叉。

语义特征就像一只无形的手,通过对立、交叉操纵着词语之间的组合、聚合条件。

二、语义特征制约着词项能否进入某个构式的条件

“(都)顺序词语N+了”的条件是,其中的N必须具备顺序意义,如:

(4)(今天/明天)星期三了。

(5)(现在)都大学生了。

这里的“星期三”、“大学生”本身具有“顺序性”意义,构式顺序的集合内部成员之间构成一个顺序性系统,顺序集合的成员呈系列推移。

词语自身携带封闭型顺序特征。

可以自由进入“封闭性顺序词语+了”构式。

而自身不携带封闭型顺序特征的词语难以进入该构式:

(6)*都桌子了。

“桌子”难以进入“顺序性推移名词+了”,是因为桌子很难构成一个顺序性系统语境,但是也不排除在特定条件下,在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强力帮助下,构成极为特殊的顺序性系统语境,这种情况下,“桌子”仍然可以有条件进入“顺序性推移名词+了”构式:

(7)下一个该往教室里搬什么了?

——桌子了。

可见,语义特征也可以在构式中临时获得,前提是特定语境建构起这一特征。

只要词语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进入一个临时的顺序系统中,作为该集合中的成员,就可以在这种条件下进入“顺序性名词N+了”,形成合格的顺序构式。

(8)下一站西直门了。

(9)下一站南京了。

单独看单个的词语,“西直门“南京”缺乏顺序性封闭系统特征,但是“下一站”这个特定的语境,激活并构成了一个顺序性集合的语境,这就为“顺序性名词N+了”提供了补充条件。

三、名词性成分的特征

(一)空间特征

数量——可数-不可数和界限特征

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事物——桌子、教室、大楼、校园、山峰、森林、海洋、陆地……。

这些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本身往往彼此之间呈现为界限不明确的连续体,如山峰和山坡、山谷之间;

大雨和中雨、小雨、毛毛雨之间……但是我们仍然把它们划分为彼此之间界限分明的离散体,如时区、经纬度等。

界限特征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

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本身都是没有边界的。

但是,人类认知的介入,这些概念作出了相应的改变。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办法,还可以人为地规定,如格林威治时间,地球上的经纬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至于年、月、日的切分,就更明显了。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和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都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365天5时48分46秒……,计量起来不方便。

为此,天文学家利用闰年、闰月的方法,人为地把界限不确切的时间转化为确切的界限。

凡此种种,都证明客观事物自身往往呈现为界限不明确的连续、广延的整体,而知识表征系统却可以把没有自然界限的对象转化为界限明确的离散个体。

这种现象体现在认知经验当中,就形成了概念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

因此界限特征依赖一定的心理干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认知的基本原则是简化原则。

空间图形、时间关系、事物关系在认知处理过程中,往往被最大限度地简化,简化的最终结果,是保留下最突出、最本质的区别性特征。

“界限”就属于最基本的区别特征之一,事物之间通过空间、时间等方面的界限特征来相互区别、对立。

界限特征有其特定的生理基础。

这在视觉感知上得到了实验证明。

视觉是人类基本的感知来源之一。

心理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指出,形状是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空间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部形象。

我们往往把圆形看作是一个与中心等距离的线条构成的封闭的图形;

把正方形看作是四条等长的线段构成的图形;

把立方体看作一个由6个正方形相互交接构成的图形。

我们把地球与天空相交接的图形看作是“一条地平线”,把无数个星星组成的密集的形状叫做“银河”或milkyway;

把道路叫做路线。

这说明我们倾向于赋予彼此之间呈现为连续性的事物以明朗的界限特征。

界限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确定时间的前提条件。

为了适应认识和称说的需求,人们往往要人为划分出客观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界限,如国际日期变更线、格林威治时间、地球经纬线、闰年和闰月。

即使是同类事物、相邻个体之间,在形体、色彩、性质、程度等方面彼此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原子之间、山脉之间、大陆架之间、寒带和温带、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光谱、相对论理论的时间与空间,到处充满连续性变化。

占据一定三维空间的事物个体之间区分得比较清楚,彼此之间的界限性比较显著,如桌子、人、汽车。

但是有些事物虽然也占据一定的空间,但是这些事物自身没有固定的形体,相互之间呈现为连续性,界限性不显著。

如“水”“沙子”。

要称说这些事物,往往靠其他容器来量化。

至于抽象的事物就根本没有什么界限可言。

用来称说它们的量词也往往是类别量词,如“种”“类”。

有界和无界并非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地球上本没有什么经纬线,也没有时间上的起点和终点,为了有效地认识和表述,必须给地球划定假想的经纬线,指定一个地方作为时间的起点——格林威治天文台,还要指定国际日期变更线,划分24个时区。

2004年2005年的公元纪年,也完全是以人类特定文化为基础,人为地通过契约而约定俗成的界限。

“有界”和“无界”的区别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条:

A无界事物内部是同质的,有界事物内部是异质的。

水和沙子、空气,分割以后还是水和沙子、空气,性质和功能没有改变。

而书本、椅子、房屋、生物包含不同的组成部分(椅子的腿和靠背),把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分割开来,就不再是椅子了。

B无界事物内部是同质的,因此可以伸缩;

有界事物内部是异质的,无法伸缩。

水和沙子、空气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结果仍然保持原来的属性。

而一把椅子再增加或减少之后,就不再是一把椅子了。

有界事物具有可重复性,无界事物没有可重复性。

表现在数量方面,可以有一把椅子、两把椅子……,有界事物在现代汉语当中往往有自身专用量词:

把、张、间、座、台、辆、件、双、只、副……,而水和沙子、空气则没有自身专用量词。

如果要称数,则要依靠容器或度量衡等其他外部计量工具临时借用作量词,如:

杯、桶、斤、克、升……

我们把通过一定形式手段将无界成分向有界成分转化的过程叫做“界化”。

界化是制约和影响现代汉语句法合格度的一个关键手段和途径。

在客观世界当中,事物的界限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但是体现在在认知世界以及语言系统当中,这些不同的界限并不一定得到全面显示,往往只择取某个方面、某个部分的界限加以凸显,甚至还会淡化、忽略某些方面的界限特征。

例如,“岛屿”“森林”“蜂群”的内部个体成员之间彼此分离,相互之间有明显的空间界限。

但是在认知世界以及语言系统当中,却往往忽略、淡化了内部个体之间的界限,倾向于把它们看作一个内部界限消失了的连续性整体。

体现在语言当中,往往将其处理为集合性成分,忽略、淡化了内部个体之间的界限,把许多个体看作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连续的整体。

再如,“人”在客观世界当中是有界的,个体之间空间上界限分明,可以进行计量。

但在认知世界以及语言系统当中,人却不一定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