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学案第1012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生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复习学案第1012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生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学案第1012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生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四项侵权:
割地、赔款、开埠、特权。
四大变化:
主权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冲击了自然经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开始向西方学习;
社会习俗日趋近代化。
[构图解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精巧识记] 《马关条约》中的“一、二、三、四”
一个特权: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赔二亿: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割三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开四口:
开发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构图解史] 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
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精巧识记] 列强侵华可以归纳为“二、三、四”
[构图解史]
(1)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2)近代列强侵华的冲击及中国的反应
探究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史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自主探究:
据史料一说明马克思是如何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
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句话的含义?
◆史料探究
[史论归纳]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社会政治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社会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3.思想文化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
促使古老的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探究点二 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史料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马关指出:
“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
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陆奥宗光《蹇蹇录》
根据史料,简评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
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发展趋势和失败原因
1.发展趋势
(1)由人民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
(2)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到逐步走向独立。
2.失败原因
(1)中国方面
①组织者方面的原因:
清政府统治腐败;
战前不做认真准备;
战争中妥协退让,避战自保;
打击、压制主战派;
一些将领贪生怕死。
这些都说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担当起领导反侵略的重任。
②经济、军事方面的原因: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落后于世界潮流。
同侵华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军事装备处于劣势。
③发动民众方面的原因:
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处于与人民对立的地位,不可能也认识不到人民的反侵略力量,因而不可能发动人民全面参加反侵略战争。
(2)资本主义国家方面
①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②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关系以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列强的共同侵略。
(3)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选择题例析]
【典例1】 (2018·
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考向。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步 审题干,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材料信息:
“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外交近代化的体现。
第三步 析选项,判定答案。
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
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
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
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甲午中日之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境地。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中日之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典例2】 (2018·
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借助外交为其战争服务;
清政府对国际舆论重要性的无知。
题干信息:
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让日本博取西方支持的手段;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日本的舆论宣传达到了为战争服务的目的;
清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对国际舆论重要性的无知。
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
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
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故C正确。
A、B、D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命题角度练]
角度1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英的影响
1.(2018·
江西五市八校联考)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衙门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行政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
B.开启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D.被迫对西方列强全面开放
2.(2018·
成都外国语学校一诊)《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
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
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
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
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出( )
A.英国尚未扭转对华交往劣势
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角度2 甲午中日战争时中日间的比较
3.(2018·
四川乐山调研)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的海军编制。
中日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4.(2018·
四川宜宾模拟)甲午战争成为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天演公理”。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
C.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D.进化论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角度3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5.(2018·
长沙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18·
石家庄质检)1894年《申报》写到: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
”该认识( )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B.高度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C.反映了中国舆论界虚骄自大的心态
D.力求坚定民众抗日信心
[真题综合练]
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
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浙江卷)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
“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北京卷)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
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
故事后的按语说:
“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
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
!
”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
近代列强侵华的启示
1.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屈辱与反思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围绕中国近代的屈辱与反思这一社会热点,可以考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由“浅蓝”走向“深蓝”
当前,我国正大力进行海军现代化建设。
中国海军由“浅蓝”走向“深蓝”是几代人的梦想。
从这一热点切入可考查百年中国屈辱史。
3.甲午中日战争启示:
能战方能止戈言和
甲午战争,可谓一个庞大帝国崩溃的临界点。
正如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指出的: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
”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进程,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遭此奇耻大辱,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因立场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因此能否从历史现象中看到本质,是能否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关键,而这也正是高考命题的能力要求之一。
【典例】 (2018·
广东深圳宝安调研)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
“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
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
”这段描述( )
A.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B.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
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
二、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事实
(1)历史时间的表达,常见的形式有:
世纪、年代、历史阶段术语、历史时期、朝代等。
这些是历史学科的常识知识,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也是分析历史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素。
(2)时空观念强调将所有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
高考考查特定史事与特定的时空和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形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1)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
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
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2)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
(1)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认知历史规律。
(2)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认知历史规律。
4.时空观念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1)无处不在
①“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
②时空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2)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阶段特征
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我们能归纳这个阶段的特征;
反之知道某个阶段的特征时,也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和空间。
【典例】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做出决定;
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地在中国漫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感悟体验]
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时中国被“惩罚”主要是因为清政府( )
A.大量销毁外国鸦片
B.承认义和团且纵容其反帝
C.帮助朝鲜镇压起义
D.拒绝列强的“修约”要求
课后跟踪训练(九)
一、选择题
郑州一模)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
另有一种平等观念。
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
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片面最惠国待遇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模拟)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
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材料可用来研究( )
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3.(2019·
云南省昆明市摸底)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曾国藩认为清政府“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至外患渐深,不可收拾”,他提出的对策是“惟赖守和议,绝无更改,用能中外相安”。
据此可知,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
A.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
B.体现了近代平等外交的理念
C.透露出弱国无外交的心态
D.对外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江苏扬州中学期末)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这主要是由于( )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河南中原十校联考)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与日本交战
D.这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7.(2018·
江西名校联考)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
西尔的报告( )
A.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
C.体现出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
D.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8.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9.(2019·
广西南宁市高三月考)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廷的割台讨论与各省官绅的反割台奏请几乎同时展开,台湾京官叶题雁等人的呈文中写道:
“议者必谓统筹大局,则京畿为重,海疆为轻故耳。
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
”这表明( )
A.甲午战败已使清廷人心尽失、统治瓦解
B.清朝的官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