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5140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管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主要贡献: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主要内容:

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所谓“理想的”组织形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明确分工,每个职位的权力和义务都应有明确的规定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培训来实行

4、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

5、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韦伯认为:

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各种管理工作及当时日益增多的各种大型组织。

科层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美]马克斯.阿博特(M.G.Abbott):

最早提出学校组织有许多特征符合韦伯原则,认为学校组织具有分工的专业化特点;

学校内部有着明确的和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的理性化程度高;

教职员是按照自己的职务、责任、工作量领取工资,等等。

反对意见:

首先,企业和政府机关是一元化权力,学校是二元化权力结构

其次,企业和政府机关是按铁的规律办事,而学校组织内人与人的关系相对要松散一些

第三,学校中的学术和学生团体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学校的行政组织具有高度的结构化和集体性,学校管理对待两类人员应该有所区别

三、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管理过程之父”: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主要理论内容:

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项职能

(1)技术活动:

生产、制造、加工

(2)商业活动:

购买、销售、交换

(3)财务活动:

资金的筹措和运用

(4)安全活动:

设备的维护和职工的安全

(5)会计活动:

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

(6)管理活动: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的14条原则

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

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

10、秩序11、公正12、保持人员的稳定

13、首创精神14、团队精神

法约尔关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关于管理过程和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

乔治.埃尔顿.梅约(GeorgeEltonMayo)

1、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忽视了人的因素,引起了工人的不满,20世纪20年代前后,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的斗争日益高涨;

2、资产阶级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再依靠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有效控制工人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

3、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认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一些学者开始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研究企业中人的问题

二、梅约实验

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由哈佛大学教授主持,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影响程度的实验,实验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工厂照明试验(1924-1927)

目的:

考察照明对生产率的影响

结论:

工场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一项微不足道且难以准确测量的因素

第二阶段: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

测试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

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进工人改变工作态度,提高产量

第三阶段:

大规模访问与调查(1928-1931)

进一步研究工人的工作态度及可能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因素

“任何以为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

非正式组织研究试验或团体行为试验

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效应”:

对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至少在初期)可以导致佳绩。

三、理论要点

梅约: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年)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以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极其与周围人的关系。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士气”,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行为科学研究的分期:

前期:

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以梅约的霍桑实验开始

后期:

1949年美国芝加哥讨论会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

1953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的定义:

广义:

凡是采取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都是行为科学

狭义:

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进一步控制人的行为的学科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理论(人性假设理论)

2、关于人的管理和动机的理论(激励理论)

3、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群体理论)

4、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领导行为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

标志着由物的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向着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的时代的转移,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促进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景观

人性假说

1、”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假设

[美]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M.McGregor)提出X理论来描述这种人性假说:

(1)多数人十分懒惰,他们总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甘心情愿受别人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

(5)大多数的人往往缺乏理智,容易受其他人煽动;

那些理智的,能克制自己情感冲动的人则应当担任管理的责任

2、“社会人”(socialman)假设

[美]梅约:

(1)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

(2)工业革命与工业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义,因此只能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

(3)员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更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控制更为重要

(4)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社会人”假设的意义在于它使大家认识到,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情谊、地位十分重要,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

3、“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man)假设

[美]管理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认为人除了有社会需求以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各种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

麦格雷戈提出Y理论概括这一假设: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

(4)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5)人追求个人目标和欲望的满足和实现组织目标并不矛盾,只要领导有方,个人会处理好组织和个人的关系

4、“复杂人”(complexman)假说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的假设。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层次也因人而异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一个统一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时间、任何个人的统一的管理方式。

人性假说中还有"工具人","决策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象X理论是"工具人"中的吧?

不属于"经济人",还是看看书吧。

群体理论

群体的概念:

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群体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群体活动。

群体的分类:

正式群体:

由于工作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当工作完成后,群体解散或调整,人们不再隶属这个群体,关系即终止。

在这种群体中有明确的职责分配,每个人的言行受到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约束,其领导是上级正式任命或经群众选举产生的。

非正式群体:

由于情感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情感破裂,关系就自动结束。

这种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靠道义力量来约束群体成员的言行,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不是通过任命或选举产生,而是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n积极作用:

使个人有表达思想的机会,能提高士气;

可以促进人员的稳定;

有利于沟通和提高员工的自信心;

能减少紧张感,增加工作的舒适感;

增加内聚性,提高协作水平。

n消极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和价值观和组织产生差距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小群体集体抵制上级命令,强迫小群体内部一致性,从而影响组织正常的运行。

群体在管理中的作用:

1、归属作用2、认同作用3、支持作用

n领导理论

1、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美国管理学家怀特(RalphK.White)和李皮特(RonaldLippett)提出三种领导方式:

(1)权威式领导:

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

这种领导者要求下属绝对服从,并认为决策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2)民主式领导:

指领导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洽、合作一致地工作

(3)放任式领导:

组织成员或群体有完全的决策权,领导放任自流,领导的职责只是为下属提供信息并与企业外部进行联系,以有利于下属的工作。

2、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Leader-shipasacontinum)理论

提出者:

美国学者坦南鲍姆(RobertTannenbaum)和施莱特(WarrenSchliect)

n坦南鲍姆和施莱特认为:

这七种方式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标准,成功的经理不一定是独裁的人,也不一定是放任的人,而是在具体的情况下采取恰当行为的人,当需要果断指挥时,他善于指挥,当需要职工参与决策时,他能提供这种可能。

3、管理方格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布莱克(RobertR.Blake)和穆顿(JaneMouton)

n1.1型方式:

对工作和人都极不关心,这种领导只做一些维持自己职务的最低限度的工作,是“贫乏型的管理”n9.1型方式:

对工作极其关心,但忽略对人的关心,这种领导拥有很大的权力,强调有效地控制下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因此被称为“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n1.9型方式:

对人极关心,重视搞好关系和强调同事间的感情,但忽略工作的效果,是“乡村俱乐部型的管理”n5.5型方式:

既关心工作也关心人,程度适中,强调适可为止,但这种领导往往缺乏进取心,乐意维持现状,因此被称为“中庸之道型管理”n9.9型方式:

对人个工作都极关心,这种方式的领导者能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最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被称为“战斗集体型管理”

n第四节现代管理论丛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创始人:

切斯特.巴纳德

代表作:

《经理人员的职能》

主要观点:

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社会系统,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

管理人员的职能就是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占据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n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而协作系统能否存在,取决于三个方面:

——协作的效果,即能顺利完成协作的目标;

——协作的效率,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使协作成员的损失最小,得到的心理满足较高;

——协作的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

(2)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

——共同的目标;

——协作意愿

——信息联系

(3)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善于促使组织成员努力贡献,以实现组织目标

——规定组织目标

n2、现代决策理论

[美]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

(1)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

(2)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

——搜集情报阶段

——拟订计划阶段

——选定计划阶段

——评价计划阶段

(3)在决策的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5)一个组织的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但在组织内部的决策中,分权也是必须的

n3、系统管理学派

1937年,美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伯塔郎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

1963年,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weing)、约翰逊(R.A.Johnson)合著《系统理论与管理》

(1)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2)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企业中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其内部,存在着目标准则、技术、社会心理、组织结构、外界因素等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子系统。

(3)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致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致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4、经验主义学派

[美]德鲁克、欧内斯.戴尔(E.Dale)、威廉.纽曼(W.Newman)等人

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可以了解怎样管理。

(1)作为企业主要领导的经理主要工作应着重于两个方面:

——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经理作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2)十分重视建立合理组织结构的问题

德鲁克认为,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概括为:

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分权的联邦式结构;

矩阵结构;

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

系统结构。

n(3)重新评价了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

认为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只有经验学派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真正实用。

(4)提倡实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

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者共同制定组织的目标;

同每一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围;

并用这些措施来作为经营一个单位和评价每一位成员贡献的指导。

实施目标管理的先决条件:

(1)高层管理者的参加;

(2)下级人员的参加;

(3)有充分的情报资料;

(4)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

(5)对由于实现目标管理而带来的风险要予以激励;

(6)对职工要有信心,相信职工能制定目标并承担实现目标的责任。

目标管理的三个步骤:

制定目标;

实现目标;

对成果的检查和评价

n5、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学派

早期:

[英]伯恩斯、斯托克

劳伦斯、洛尔施——《组织和环境》(1967)

[美]卢桑斯(F.Luthans)1976年出版《管理导论:

一种权变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

力图研究组织的个子系统内部和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1)过去的管理理论没有把管理和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其管理观点和技术和实践相脱节。

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n

(2)权变管理的结构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环境变数(包括外部环境变数和内部环境变数)

——管理变数(即各种理论所主张的管理观点和技术)

——权变关系(即独立环境变数同从属管理变数间的函数关系)

(3)要确定权变关系是复杂的,不能机械地加以解决。

权变管理的特征:

(1)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

(2)把一个组织看作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3)在领导方式方面,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一切以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个人和小组的行为特点以及领导者和职工的关系等因素而定

n6、管理科学学派

理论渊源:

二战期间,英国为了解决国防需要而产生“运筹学”(OperationalResearch—OR),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如:

统计判断、线形规划、排队论、博弈论、统筹法、模拟法、系统分析等。

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的概念: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管理科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1、提出问题;

2、建立一个代表所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式;

3、从模式中得出解决方案;

4、对模式和所得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

5、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

6、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n管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和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与经营问题。

这一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应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特征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管理科学理论的不足:

(1)把管理中与决策有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2)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大缺陷;

(3)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只依靠定量的分析,而忽视定性分析。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民主化原则

1、学校领导人要随时随地地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不搞一言堂,切戒家长作风;

2、有些重要工作,要通过会议形式,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的意见;

3、要为教职工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4、要采取各种形式,让有某种特长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校民主化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教工代表大会

二、科学化原则

1、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职责明确,各司其职)

2、有健全的指挥系统

—指挥统一,避免政出多门;

—指挥果断、有效,令行禁止;

—信息通畅

3、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静态管理:

即常规管理,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合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动态管理:

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来进行管理,与时俱进)

4、有科学的管理方法

5、有先进的管理手段

三、责任制原则

1、有合理的分工:

分工+合作,在分工的基础上组织有效的协作。

不能搞“大锅饭”

2、要有明确的职责

3、要有规范要求

4、要认真考核

5、要赏罚分明

正确理解学校管理的责任制原则:

1、不要把责任制作为管束教工的手段

2、责任制不等于“承包制”:

把升学指标分解,给各年级、教学组、教师定指标,超奖亏罚,违背了教学规律,容易造成“向钱看”

3、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要简单易行,不要太烦琐。

四、有效性原则

所谓有效,是指管理工作要讲究实效。

这里所说的“效”,包括效果、

效率、效益。

有效原则要求学校管理者能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物

力、时间等资源。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

要求:

1、合理安排时间;

2、注意发挥人的长处;

3、实施分级管理;

4、对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5、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发挥群众的智慧;

6、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已有条件的作用。

组织的意义、作用与分类

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理性地分工合作,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联系和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单位。

特点:

1、人们为共同的目标集合起来

2、群体中有严密的结构,包括专业分工、职务分配和工作委派等

3、有明确的活动规则

作用:

1、组织是社会活动的载体,是人们自觉地实现预定目标的工具

2、组织发挥着聚合人们力量的作用

3、组织发挥沟通作用,使人们的活动更具有效能和效率

4、组织发挥着教育作用

分类:

1、按目标为标准分类:

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2、以决策集中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