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4875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州一模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③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④家和万事兴

⑤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

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④⑤③*C.⑤③①②④D.④①②⑤③

【本语段有两层意思:

关于和平的道理;

中国与亚洲各国和谐相处的愿望。

在两者之间,“家和万事兴,中国是亚太大家庭的一员”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

嘉淦故家贫,耕且读。

康熙五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世宗初即位,命诸臣皆得上封事。

嘉淦上疏陈三事:

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上召诸大臣示之,且曰:

“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

”大学士朱轼侍,徐对曰:

“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

”上良久笑曰:

“朕亦且服其胆。

”擢国子监司业。

雍正四年,迁祭酒,命在南书房行走。

教习宋镐、方从仁等期满引见,嘉淦言镐等皆可用;

上诘之,又言从仁实不堪用。

上乃大怒,斥嘉淦反覆欺罔,夺职,交刑部治罪,当挟诈欺公律拟斩。

上语诸大臣曰:

“孙嘉淦太戆,然不爱钱。

”命免罪,在户部银库效力行走。

嘉淦出狱,径诣库。

果亲王允礼时领户部,疑嘉淦故大臣,被黜,不屑会计事;

又闻蜚语谓嘉淦沽名,收银皆不足。

乃莅视,嘉淦方持衡称量,与吏卒杂坐均劳苦。

询所收银,则别置一所,覆之,无丝毫赢绌。

事上闻,上愈重嘉淦。

十二年,命署河东盐政。

十三年八月,高宗即位,召嘉淦来京,以侍郎候补。

迁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

河南郑州有疑狱,命使者往勘,仍不得实。

上命嘉淦往讯,得其冤状,十余人尽脱之。

乾隆三年四月,迁吏部尚书,仍兼管刑部事。

九月,直隶总督李卫劾总河朱藻贪劣误工,命偕尚书讷亲往鞫,得实,论如律。

十月,授直隶总督。

时畿辅酒禁甚严,罹法者众。

嘉淦疏言:

“孟子曰‘君子不以所养人者害人’,本为民生计,而滋扰乃至此,则立法不可不慎也。

”疏上,诏弛禁。

十七年,进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十八年十二月,卒,年七十有一,谥文定。

嘉淦居官为八约,曰:

“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用以自戒。

既以直谏有声,乾隆初,疏匡主德,尤为时所慕。

四年,京师市井传嘉淦疏稿论劾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高宗谕步军统领、巡城御史严禁。

十六年,或又传嘉淦疏稿斥言上失德有五不可解、十大过,云贵总督硕色以闻。

命求所从来,遣使者督谳。

转相连染,历六省,更三岁,乃坐江西卫千总卢鲁生伪为,罪至死。

高宗知无与嘉淦事,眷不替,嘉淦益自抑。

尝著书述《春秋》义,自以为不足,毁之。

(《清史稿》)

【参考译文】

嘉淦家原本贫穷,他边耕种边读书。

康熙五十二年成为进士,改任庶吉士,得到检讨职务。

世宗刚即位时,下令众臣都可以给皇帝写秘密奏章。

孙嘉淦上疏禀奏三件事:

请求皇帝亲睦自家亲属,停止施行捐款买官的措施,裁撤在西部的军力。

皇帝召集诸位大臣,将奏章拿给大家看,继而说道:

“翰林院竟然容留这样轻狂的士子吗?

”大学士朱轼陪侍在皇帝身旁,缓缓回答道:

“孙嘉淦的确狂妄,不过我佩服他的胆量。

”皇帝过了好一会儿笑着说:

“我也佩服他胆大。

”提拔孙嘉淦为国子监司业。

雍正四年,升任国子监祭酒,让他当值南书房行走。

教习宋镐、方从仁等任职期满受到皇帝接见,孙嘉淦进言说宋镐等人都可以重用;

皇帝深入追问孙嘉淦,他又说方从仁实在难当大任。

皇帝于是大怒,斥责孙嘉淦言辞前后矛盾欺君罔上,削除他的官职,交给刑部治罪,判他挟私欺诈朝廷,依照法律建议处斩。

皇帝对众大臣说:

“孙嘉淦太愚直,不过他不贪求钱财。

”下令免除他的罪责,让他在户部银库效力行走。

孙嘉淦出狱后,径直到户部银库当值。

果亲王允礼当时兼管户部,疑心孙嘉淦原是大臣,遭受贬黜,会不屑于从事财务杂事;

又听流言说孙嘉淦沽名钓誉,收银入库时不认真导致分量都不够。

果亲王于是到场视察,只见孙嘉淦正手执衡器称量,跟下吏仆役杂坐在一起,跟他们同样辛苦出力。

问到他收纳的银两,原来另放一处,认真核查,发现没有丝毫多余或不足。

把实情上奏皇帝后,皇帝更加器重孙嘉淦。

雍正十二年,下令他代理河东盐政。

雍正十三年八月,高宗即位,召孙嘉淦来京,以侍郎身份候补。

升任刑部尚书,统管国子监事务。

河南郑州有疑难案件,朝廷派使者前去查勘,还是不能查明真相。

皇帝指派孙嘉淦前去审理,查明其中冤情,使十多个人全都免罪。

乾隆三年四月,改任吏部尚书,照原兼管刑部事务。

九月,直隶总督李卫弹劾总河朱藻贪婪卑劣耽误工程,朝廷派孙嘉淦与尚书星讷亲身前去审理,查明实情,依照法律治罪。

十月,孙嘉淦被任命为直隶总督。

当时国都及附近一带实行禁酒令,执行得特别严厉,犯法入罪的人很多。

孙嘉淦上疏道:

“孟子说‘君子不拿养活人的东西来加害人’,禁酒本来是为百姓生活着想,反而滋扰百姓到如此地步,由此看来设立法令不能不慎重考虑啊。

”奏章呈给皇帝之后,皇帝下诏解除这项禁令。

十七年,再次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十八年十二月,孙嘉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赠谥号为文定。

孙嘉淦任官设定八条守则,这就是:

“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

与同僚相处礼貌尊重而不自高自大;

避让争权夺势之处;

建功立业而不沽名钓誉;

办事务求善始善终不留尾巴;

语言简明删除冗词赘句;

自守本分不结党营私;

支出收入要清楚节俭。

”用八约来警戒自己。

他早就已经凭直言劝谏得到赞誉,乾隆年初,他上疏匡正皇帝治理天下的伦理道德,更是得到当代人的敬慕。

四年,京师市民中传播孙嘉淦上奏弹劾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的抄录稿件,高宗下令让步军统领、巡城御史严禁传播。

十六年,有人又在传播孙嘉淦上奏斥责皇帝无道,说皇帝存在“五不可解、十大过”缺陷的抄录稿件,云贵总督硕色把这事报告了皇帝。

皇帝下令追查事情根由,派出使者监理审查。

事情辗转牵连,涉及六省,用了三年时间,才判定是江西卫千总卢鲁生假托孙嘉淦名义伪造文稿犯罪,判处死刑。

高宗得知不关孙嘉淦事,加恩不贬黜孙嘉淦,孙嘉淦更加自我警戒。

他曾经著书阐述《春秋》的义理,自己感到立论有缺陷,就将自己的著作销毁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覆之,无丝毫赢绌。

覆:

查验

B.得实,论如律。

论:

判罪

C.疏上,诏弛禁。

弛:

解除

*D.乃坐江西卫千总卢鲁生伪为,罪至死。

坐:

因……而犯罪

【判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询所收银,则别置一所②则立法不可不慎也

*B.①上乃大怒,斥嘉淦反覆欺罔②乃莅视,嘉淦方持衡称量

C.①嘉淦故家贫,耕且读②朕亦且服其胆

D.①嘉淦方持衡称量,与吏卒杂坐均劳苦②高宗知无与嘉淦事,眷不替

【于是】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B.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C.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D.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世宗雍正皇帝刚即位,孙嘉淦上密奏给皇帝,其越级上奏的行为触怒了皇帝。

后经朱轼婉转劝解,皇帝怒气消解。

B.孙嘉淦认为宋镐等人堪当大任,后在皇帝追问下,孙嘉淦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

皇帝对此深为不满。

C.有流言说孙嘉淦沽名钓誉,在户部银库收银马虎。

果亲王允礼亲自验问,证实孙嘉淦一丝不苟。

D.有人假托孙嘉淦名义散布攻击鄂尔泰、张廷玉甚至皇帝的言论。

此事与孙嘉淦无关,孙嘉淦还是采取了“无则加勉”的态度。

【“越级上奏的僭越行为”不对。

皇帝“命诸臣皆得上封事”。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上召诸大臣示之,且曰:

(2)上命嘉淦往讯,得其冤状,十余人尽脱之。

(3)尝著书述《春秋》义,自以为不足,毁之。

(1)(4分)皇帝召集诸位大臣,将奏章拿给大家看,继而说道:

”关注点:

示、乃(竟然)、容(容留、容忍)、句意。

(2)(3分)皇帝指派孙嘉淦前去审理,查明其中冤情,使十多个人全都免罪。

关注点:

讯(审问)、得(发现(事情))、脱(脱罪)。

(3)(3分)他曾经著书阐述《春秋》的义理,自己感到立论有缺陷,就将自己的著作销毁了。

“毁之”、句意。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1)这首诗写法上虚实结合。

请概述诗中虚写了哪些情景。

(3分)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1)虚写了两个情景:

回忆中风雪飘飞的环境中友人从眼前这条路上离去的情境;

想象中与友人化为两只黄鹄飞回故乡的情景。

(答对1点2分,2点3分)

(2)表现了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之情(或:

间接反映了不能与友人同回故乡的惆怅之情)。

(2分)友人已去,不可追及;

(1分)现实种种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

(1分)愿望只能在想象中实现。

(2分)本小题最多得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作答,多答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______;

______,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2)______;

______。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3)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

(柳永《望海潮》)

(4)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字的,该横线不得分。

任选3题,多答则按前3题计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12—13题为选择题。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古语讲“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制度要起作用、要发挥功能,都离不开作为制度主体的人的参与配合。

没有相应的制度意识及社会氛围,没有人的接受、认同、遵循,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就是没牙的老虎。

这些年,我们的制度制定了不少,从宏观的基础性制度到微观的条例章程,大到国家社会层面的制度安排,小到邻里家庭的公约守则,可谓涉及方方面面,但许多制度作用的发挥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制度甚至名存实亡。

制度哲学把这种现象叫“制度空转”:

看起来制度在那里努力地做功,但就是对现实社会产生不了影响,因为没有人在意它、维护它,更没有人遵守它。

也许有人会说,制度就是刚性规范,只要我们把制度内容写得明明白白,把制度条文定得没有漏洞,做到科学严密,怎么会有人敢公然挑战制度的权威?

从道理上讲,此话不假,但就制度运行的历史与现实来看,这实在是一厢情愿。

其实,人与制度的博弈贯穿人类社会制度演化的全过程。

在遵守制度中对付制度,在既定制度框架下琢磨趋利避害的策略,运用正当合法的程序让制度变革导向有利于自己的轨道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现实社会中制度演化运行的常态。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民间俗语,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了黄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等等,其实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人与制度博弈关系的形象表达。

退一步讲,就算人们主观上真想不折不扣遵守制度,不去打什么“擦边球”,不去刻意“钻制度的空子”,也会发现制度事实上是有“边”的,制度不可能没有“空子”。

所谓制度,“制”是边界,“度”是空间。

任何制度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所属领域,越出边界就不起作用,也起不了作用。

比如,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甚至确定人们的地位高下,但面对人们的偏好、感情、信仰等这些“超理性”的问题只能保持沉默,硬去干预反而会添乱;

又如,不能用美国法律管制中国事务,也不能用党纪要求普通群众,明朝的尚方宝剑斩不了清朝的官等。

这些都是制度常识。

至于“度”,更是制度的本质属性。

制度可以细化,但不可能无限细化。

即使把制度设计得再严密、把制度的篱笆扎得再紧,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间依然存在、也必须存在。

遵守制度时选择上限还是下限,偏左一点还是靠右一些,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制度绩效。

类似的行为累积起来,天长日久,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

制度是有成本的,制度的实现需要消耗资源,需要配套条件,如果所有这些投入超过该制度所能产生的绩效,这一制度就会得不偿失;

还有,制度必然烙有深深的时代印记,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早产”或滞后社会发展阶段“赖场”都会给社会带来闹剧以至悲剧;

至于说制度异化,更是制度的一大隐痛,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例证就是“潜规则”。

当现实生活中“潜规则”大行其道、受人追捧,“显规则”退隐式微甚至遭人耻笑时,制度就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制度经济学把意识形态引入制度,并作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

制度是明明白白的条文规则,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思想,怎么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合到一块?

其实,这是对制度运行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

制度是看得见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看不见的制度。

有了对制度权威的认同,就会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了对制度价值的共识,面对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间就不会“过”也不会“不及”,甚至当碰到制度不完善或有缺陷时还会按照制度的价值导向自觉救场补台。

指出制度的局限及其困境,绝非贬低制度、不信任制度,而是为了消除迷信、走出误区,还制度以本来面目,给制度以准确定位,让制度做它该做和能做的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制度、发挥好制度的作用。

我们应把制度变革与发展看作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既重视作为制度客体的规则内容的科学化,也关注作为制度主体的人的意识培育,还要营造崇尚制度的社会氛围。

三管齐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制度建设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作者:

辛鸣《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7日)

12.下列不属于文中所述制度的“局限”与“困境”的两项是(5分)

A.制度制定了不少,但许多制度作用的发挥并不尽如人意。

B.人与制度的博弈贯穿人类社会制度演化的全过程。

C.制度可以细化,但不可能无限细化,存在自由裁量空间。

*D.制度的实现需要消耗资源,需要配套条件。

*E.意识形态被引入制度,并作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D当“所有这些投入超过该制度所能产生的绩效”时,才是陷入困境;

E这是解决问题的积极措施。

(A、B是困境,C是局限。

13.下列不属于“人与制度博弈关系形象表达”的一项是(3分)

A.打擦边球

B.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C.先上车,后补票

*D.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超出了“在遵守制度中对付制度,在既定制度框架下琢磨趋利避害的策略,运用正当合法的程序让制度变革导向有利于自己的轨道”的范围。

14.按文意,引入制度并作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作简述。

【一是对制度权威的认同,二是对制度价值的共识。

15.2015年1月30日晚,新疆青河县阿尕什敖包乡牧民别热克·

萨吾特,在附近一处矿区转悠,发现地面上裸露着一块重达近8公斤的“狗头金”。

很快,从新华社、《人民日报》到普通各种媒体,从“有关”法律专家到显然“无关”的普通网民,热议纷纷。

有人认为狗头金是矿产,应该按照《矿产资源法》把狗头金充公;

更多的人认为狗头金属于“无主物”,应该按照《物权法》,让牧民通过“先占”取得所有权;

还有人说,如果狗头金要充公,那么以前很多和田人在河里、山上捡到的玉石不也要充公?

国家管得过来吗?

请结合文意,选取上述情况的两点(两个侧面)进行分析、解释。

【①对于狗头金的处置,有人认为适用《矿产资源法》,有人认为适用《物权法》,可见制度事实上是有“边”的,制度不可能没有“空子”。

②从“有关”法律专家到显然“无关”的普通网民,热议纷纷,说明人们在意制度,崇尚制度的社会氛围已(初步)形成。

③多数人认为应该让牧民通过“先占”取得所有权,说明在“以人为本”的形势下,人们希望让制度变革有利于保护公民私人的权益。

④(担心)捡到的宝物都要充公,会让国家管不过来,说明制度成本投入如果超过该制度所能产生的绩效,这一制度就会得不偿失。

⑤关于狗头金事件的争议,说明要重视作为制度客体的规则内容的科学化。

(每答对一点得2分,本题最多得4分。

脱离文意的分析、解释不给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木屐的彼岸

里翔

①游走于广州的长街深巷,尤其是老西关,随处可见麻石铺砌的青石板路。

这使我想起那首家喻户晓的广东童谣: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可以想象,人们穿着木屐踩在青石板路上忙里忙外时,一种悦耳的声响引人遐想,“嘀嗒—嘀嗒”,仿佛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或是牛毛细雨打在窗棂上的声音。

多年以后,这些熟悉的声响仍盘旋于脑海里,遗憾的是,俱往矣,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情景已难以再现,渐渐地,在时光深处陷入沉寂。

②木屐最让人怀念的地方,不光是它与青石板路触碰时的声响,还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

木屐在古代早已流行,据说晋文公是第一个穿木屐的人。

《释名·

释衣服》曾记载:

“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

③几十年前的广州,木屐的潮流还造就了木屐店的红火。

前些天,访遍老城的犄角旮旯,寻觅木屐店的踪迹,未果。

从网上得知,天河那边有一家连锁的木屐店,谁知过去一瞧,让我大失所望,那个档口卖的是日式木屐。

我特意问老板,“有广州人穿的那种木屐吗?

”老板一脸茫然,指着那些冰冷的木屐说,“这些都是啊。

我们的客人有很多广州人,我也是广州人。

”我不清楚老板是否明白我的意思,也许老板大智若愚,不想聊起与时下无关的往事。

但这一切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木屐从一种文化演化成一种记忆,它的光环也正变得暗淡。

④某个秋日的傍晚,再次回到昔日的住处,偶遇多年未见的街坊,她年逾古稀,儿孙满堂,十年前举家移居国外,最近独自回广州颐养天年。

聊起当年的往事,她便从卧室的床底拖出一个落满尘土的木箱,从里面找出一双陈旧的漆花屐,它尽显沧桑,但褪色的漆底上还隐约能看见斑斓的图案,仿佛岁月的刀痕忽略了它的存在。

灵动与真诚、淳朴与幽深,都镌刻在那双已然衰老的木屐里。

⑤时光荏苒,老城依然跟随着都市的步伐行进,但木屐却选择躲进历史的森林,从人群恍惚的目光淡出,蜷缩在人去楼空的记忆堡垒里。

这或是木屐的宿命使然。

从五味杂陈中捧起木屐破败的身躯,如同捧着一艘即将靠岸的舰艇,翻涌的海浪扑面而来。

科技迅疾地异化了人类的言行举止,现代化的魔掌无孔不入地伸进了千家万户。

无法想象,一百年后的人们是否还要靠自身的力量走路?

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伪命题,然而它却像若隐若现的精灵一样,让你不置可否。

⑥木屐,它在眼前静默不语,却反而在记忆的彼岸里散发出针尖般的光芒。

⑦万物皆有定数。

说实话,现在提起木屐,人们首先联想到的词语除了感叹,更多的是惋惜。

岭南素来雨水充沛,这让木屐的生命得以诞生,却未能延续。

换个角度想,木屐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生。

比如,盛夏时节,广州的街头,女士所穿的人字凉鞋不正是木屐的改良版吗?

⑧我笃信木屐是有彼岸的。

历经沧海桑田之后,终有一天还会归来,收获此起彼伏的掌声,抵达更为深邃的艺术高地。

(摘自《广州文艺》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16.请解释第③段画线句子(“木屐从一种文化演化成一种记忆”)的含意。

【答案示例:

几十年前,木屐在广州随处可见,而如今,已难觅其踪影。

(评分要点:

“文化”指此物普遍流行、可做地方标志;

(1分)“演化”指时间流逝,事物变化;

(1分)“记忆”指不复可见;

(1分)地点、范围1分。

)在示例中,“几十年前……而如今”得“演化”1分,“随处可见”得“文化”1分,“难觅其踪影”得“记忆”1分,“广州”得“地点、范围”1分。

与“文化”“演化”“记忆”相扣的词语不要求字面相同,只要意思对即可;

至于“地点、范围”,使用本文涉及的“广州”“广东”“岭南”均可。

17.本文第一段引用了一则广东童谣,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①奠定全文怀旧的基调;

(2分)②激发读者对逝去的生活的回忆,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关注;

(2分)③该童谣具有岭南文化特色,自然引出关于木屐的怀想,增强了文章的内涵与韵味。

(2分)本题最多得5分】

18.文章结尾说,“我笃信木屐是有彼岸的。

”这话浓缩了本文的意蕴,请你简要解读。

(6分)

①木屐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彼岸”是指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归宿。

②作者怀念木屐,其实是人们眷念传统文化,寻找精神家园心态的一种影射。

③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有解构,也有对精神家园的重构。

④这句话表明了作者重构精神家园的信心。

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可能暂时迷失精神家园,但不会永远迷失。

(每点2分,本题最多得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消灭噪声: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噪声作为一种环境现象,其存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社会学乃至“道义”根基,这便是人类与之斗争千百年,却始终难有太大作为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