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4635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版Word格式.docx

A.③①④②⑤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②⑤①D.②⑤③①④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

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

“书如是,儿何怠!

”父奇其意,许授《左氏》。

逾年,遂通览群史。

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

子玄上书,言:

“君不虚授,臣不虚受。

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

”又谓:

“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

”后嘉其直,不能用也。

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

介直自守,累岁不迁。

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

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

迁秘书少监。

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萧至忠数责论次①无功,又仕偃蹇②,乃奏记求罢去。

因为萧至忠上书,言著史之“五不可”,又言:

“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萧至忠得书,怅惜不许。

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史官曰:

“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

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讥评今古。

徐坚读之,叹曰: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

会其子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

卒,年六十一。

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

殁后,帝读《史通》,称善。

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取材于《新唐书》)

注释:

①论次:

编写。

②偃蹇:

困顿艰难。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课功殿,明赏罚课:

考核

B.擢太子率更令擢:

提拔

C.楚客等恶其言切切:

恳切

D.朝有论著辄豫豫:

通“与”,参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B.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乃奏记求罢去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

子玄请于执政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臣子)随便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授予官职不是恩惠。

B.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

C.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

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能统一。

D.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朝廷虽然重用他的才能,但却鄙薄他的为人。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知几少年时对《左传》颇感兴趣,听讲后还能辨析疑难。

父亲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就答应教授他《左传》。

B.刘知几因为萧至忠多次指责他编史无成效,加上仕途不顺等原因曾自请离职,萧至忠最终并未答应刘知几的请求。

C.刘知几在编写《武后实录》时,因为意愿不能实现,于是就写了《史通》来讥评今古,引来徐坚等人的不满。

D.刘知几自视极高,在史学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后因替犯罪的儿子求情而遭贬。

去世后,皇帝还是肯定了他的史学贡献。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5分)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取材于《墨子·

尚贤》)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8分)

①尔卜尔筮,。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

氓》)

②诚既勇兮又以武,。

(屈原《国殇》)

③,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⑤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

劝学》)

⑥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

逍遥游》)

⑧,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7分)

 

梅花引

荆溪阻雪

(南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①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以“白鸥问我泊孤舟”起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孤舟受阻的题意。

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以问句形式,直接回答了“是身留,是心留”的问题。

C.“花外楼,柳下舟”回忆和故友同游的情景,与眼前冷清凄寒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D.词中“旧游”“梦也”等词语的重叠使用,使作品表达的情感回环跌宕,读来韵味十足。

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我”的形象。

(4分)

③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愁情的?

请加以解说。

古诗词中写愁情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另外举例,赏析其表达效果。

(10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

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

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

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

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

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

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

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

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

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

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

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

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

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

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

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4.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放松和力度

王安忆

①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

因此,声音立不起来。

拉的是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却与大提琴相去甚远,是一种什么也不是的声音,这实在有点可悲。

我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

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

②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全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

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

这放松的感觉很不好找,老师教也教不会,看也看不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体会,去悟。

有时候,自以为放松了,实则却紧张得要命;

有时候,正糊里糊涂,忽然拉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声音,老师说:

“放松了。

”而一得意,一注意,那放松的感觉却溜走了,再也找不着。

来无影,去无踪,真正成了仙踪。

③我苦苦地寻了几年,也未找到它并留住它,因此那力度始终也上不去。

声音始终立不起来。

我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

看来,这把琴命定不属于我。

我在那弦上费了偌大的心血,算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懂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理——力度来自放松。

④写了几年小说,渐渐发现,这个拉琴的道理似乎可运用在我的创作上。

⑤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和生活所给的感受,蓄聚到心里,由心里传到笔尖,最终变成小说,这从生活到心,再从心到笔的路途,应该是通畅的,少障碍的。

我以为,也不能紧张,要放松。

⑥生活中,切莫牢记自己是作家,端起作家的姿态,皱紧眉头,瞪大眼睛,牢牢地看定生活,一心想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

恰在专心一致看生活时,生活从身边湍湍地流了过去,连些水声都没在耳边留住。

莫记自己是作家,莫以写小说为己任,只是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

吃喝、工作、劳动、恋爱、交朋结友等等。

自然会悟出一些意思来,虽不是真谛,也不是奥秘,可总会给人一点启示。

好比,生活是汪洋大海,要去捞它,用碗,用瓢,用盆,用缸,终能得水几多?

应该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自由自在,整个大海便都获得了。

⑦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路途更要畅通无阻。

如何结构,如何组织;

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意识流还是生活流;

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幽默的还是抒情的;

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深而新颖的哲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要追求什么样的风格等等,也许不必多想。

想多了,纠缠久了,或许会抵消力量,会妨碍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出。

有时候,也许会使心里的东西流出来,面目全非,成了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成了什么别的声音。

就好比,大提琴发出了不是大提琴的声音。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奇怪:

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

好比贾宝玉求黛玉梦里一见,诚心诚意,敛声屏气,那黛玉就是不来。

⑧我自以为学琴时没有得到的良好感受,写小说时悟到了一点,尽管还是影影绰绰,飘忽不定。

仙踪难觅,修到家还早呢!

我决心修下去了。

⑨实际上,小说也是一把琴呀。

我自以为找着了属于自己的琴,我要将这琴拉响,奏出这琴真正的声音。

(取材于《名家精品阅读之旅·

王安忆散文》)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学习大提琴的体会和进行小说创作的感悟。

题目阐释了放松和力度之间的玄妙关系。

B.苦苦学习了几年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活中许多事情“命定不属于自己”的无奈和伤感。

C.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刻意观察体验生活反而不能获得生活真谛的道理。

D.文章强调作家应该“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意在号召作家要多深入生活实际,不要高高在上。

E.本文行文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多处运用口语又不失文雅,有些语句含义非常丰富,富有哲理。

16.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从全文看,文章前三段写作者学琴的经历和体会有什么作用?

(3分)

(2)解释第⑦段中“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个语句的含义?

17.作者说“力度来自放松”,从⑥⑦段看,对作家的创作而言,“放松”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18.作者说:

“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9.作文(60分)

“堵”是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它可以指勇敢决绝的行动,可以指及时补救的措施……还可以形容交通不畅,心情不悦……

请以“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2011.1

1.C2.A3.D4.B5.A

6.C(切:

严厉)

7.B两个“相”都是“互相”的意思。

(A项第一个“为”,介词,给;

第二个“为”,动词,写。

C项第一个“乃”,副词,于是,就;

第二个“乃”,副词,仅仅,只。

D项第一个“于”,介词,与“见”组合,表被动;

第二个“于”,介词,向。

8.D(“薄其礼”理解错误,应该是“在礼节待遇上却欠缺优厚”)

9.C(徐坚并没有不满,而是高度评价了《史通》的价值)

10.(5分)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可断可不断)

11.(8分)

①体无咎言②终刚强兮不可凌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④野径云俱黑

⑤金就砺则利⑥门庭若市

⑦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12.①B(3分)

②(4分)答题要点:

(1)答出形象特点:

孤独、愁苦的词人形象。

(2分)

(2)结合词句分析:

从神态、心理、动作、环境、侧面等方面分析,能够表现出词人形象即可。

③答题要点:

第一问:

写出表现手法(映衬、拟人),并能结合词句恰当分析。

第二问:

举例准确(1分),能进行赏析(3分),语言表达通顺(3分)。

13.(3分)B(“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部进行权力争斗”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

活动的目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14.(5分)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

“竞争性宴饮”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礼仪性宴饮”国家内部出现了等级分化。

(2)用餐器皿不同:

“竞争性宴饮”使用陶器;

“礼仪性宴饮”使用青铜器。

(3)宴饮目的不同:

“竞争性宴饮”的目的是证明部落实力强大;

“礼仪性宴饮”的目的是上层贵族巩固权力,显示富贵;

国家宣扬国威,显示富足。

(5分,前两条每条1分。

第3条3分;

未概述,照抄原文者酌情扣1—2分)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5.(4分)CE

16.(6分)

(1)为了揭示“力度来自放松”的道理,点明题旨(1分);

以拉琴作比,引出下文(1分);

说明文学创作也需要通过放松达到一定的力度(1分)。

(2)内心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的感悟,就要用笔表达出来了。

17.(5分)

要点一:

要自然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

要点二:

自然地抒发(表达)心中的情感。

(照抄原文最多给1分)

18.(10分)略

作者的意思是:

文学创作中,越是想从生活中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生活越是容易从身边溜走;

越是想要告诉人们一个哲理、达到一种社会效果、追求一种风格,就越是会妨碍心中情感的表达,甚至有可能表达出面目全非的东西。

相反,如果放松下来,自然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

创作时不必多想,灵感自然地流于笔端,那么就能够写出真正好的作品。

19.作文(60分)(略)依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

文言译文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

十二岁时,父亲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小杖责打来督促他。

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混在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

“《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

”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

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

他以擅长文词知名。

后来考中进士。

武后证圣初年,下诏令让九品以上的官员陈述朝廷政事得失。

刘子玄上书说:

“君主不应轻易地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

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施恩。

如今群臣没有功劳,碰到机遇就能升迁,以致京城中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形容数量多)的谚语。

”又说:

“刺史任职不是三年以上的不可以转任,应当考核政绩的优劣,明确奖惩。

”武后称赞他的直率,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

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

几度升迁做到了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中宗时,提拔为太子率更令,以耿介正直要求自己,多年没有升迁。

适逢天子西回长安,刘子玄自己请求留在东都。

三年,有人上书说刘子玄身为国家的史臣却私自著述,朝廷派人从驿路征召他到京师,担任写史的事务,迁任秘书少监。

当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都兼任监修,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统一,而萧至忠又多次指责他编写无成效,加之仕途不顺利,于是奏记请求离职,并借机向萧至忠上书,对他讲了著史的“五不可”。

又说:

“朝廷虽重用史官的才能,却没有给予史官相应优厚的礼遇。

萧至忠看过之后,感叹爱惜他的才华,没有准许他离职。

宗楚客等人憎恶刘子玄的批评直率严厉,对史官们说:

“这个人作书,想把我们置于何地?

当初,刘子玄编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人不采纳。

刘子玄以为自己虽被朝廷任用,但自己的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著《史通》,来讥刺品评古今的史书。

徐坚读《史通》后,感叹道:

“写史的人应当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开元初年,刘子玄调任左散骑常侍。

正赶上他的儿子任太乐令,犯事被治罪,刘子玄向宰相求情,玄宗发怒,把刘子玄贬到安州作别驾。

在安州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著他总要参与修撰。

在他去世后,玄宗阅读《史通》,称赞写得好。

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断句译文

所以古代圣王为政,给有才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只要有才能就选用他。

给他高高的官爵,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

这样说:

“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

积蓄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

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

”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而是想要让治国的大业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