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4631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Word下载.docx

E、独……哉?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F、安……哉(乎)?

(哪里……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G、不亦……乎?

(不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H、……非……欤?

(……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3)表示感叹:

A、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耳!

(只不过……罢了!

“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C、惟……耳!

(只是……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D、一何……(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E、亦……哉!

(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4)表揣度:

A、无乃…乎(耶)?

(恐怕该……吧?

)(兼表反问)例如:

求,无乃尔是过欤?

B、得无…乎(耶)?

(该不是……吗?

(兼表反问)例如:

若辈得无若贫乎?

C、……庶几……欤?

(……大概……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A、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

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C、其……,其……也?

(是……呢,还是……呢?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常见固定文言词语:

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2、“无以、无从”。

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有以”。

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

4、“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5、“是故(以)”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6、“以故(是)”:

可译为“所以。

“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7、“有……者”译为“有个……人”

8、“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9、“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10、“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11、“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12、“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

把……叫做……。

画出下列句中文言固定结构并翻译句子。

1、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樊哙说:

“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2、王以为何如其父?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5、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6、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7、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8、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

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

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12、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

(柳宗元《童区寄传》)

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

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

“谓”是动词,“说”的意思;

“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13、诗云:

“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诗》里面讲过:

“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

“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1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16、虞兮虞兮奈若何?

(司马迁《项羽本纪》)

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何……为(wé

i)、何以……为(wé

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

“以”是动词,“用”的意思;

“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1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逍遥游》)

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

含强调意义。

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

“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

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19、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只看我的马头(行动)。

(意译:

只听从我的指挥)

20、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

含反问语气。

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

可译为“有什么……”。

21、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2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不是……吗”。

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2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

得无……乎

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25、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6、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蒲松龄《促织》)

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

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27、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28、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恐怕该责备你吧?

2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30、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1、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3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

——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3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3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

“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如:

35、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

(《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

没有斧子砍不成。

娶个妻子怎么办?

没有媒人办不成。

36、王曰:

“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说:

“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7、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刘邦说:

“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3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9、.西门豹顾曰: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

“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40、若先生与百姓何?

(《国语•周语》)

——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41、曰:

”(《项羽本纪》)

——樊哙问道: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4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43、此为何若人?

——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

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

“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4、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

45、坐卧念之,何以为心?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

4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7、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王笑着说:

“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48、(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子鱼论战》)

——(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

“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4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

“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50、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列传》)

——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51、姜氏何厌之有?

(《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5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53、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室铭》)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

54、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55、王曰:

“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

远世之王,于我何有?

”(《孔丛子》)

——(陈)王说:

“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

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56、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57、劳之不图,报于何有?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58、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

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

“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

“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

59、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60、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

(《五蠹》)

——(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6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6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63、.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淝水之战》)

——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64、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栖会稽》)

——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6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66、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

67、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

(《礼记•檀弓》)

——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

6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69、日食饮得无衰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70、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

(《晏子使楚》)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71、高帝曰:

“得无难乎?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高祖说:

“(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

72、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

(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73、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

74、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

(《韩非子•内储说下》)

——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75、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

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

“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

7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苗助长》)

——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77、楚人有涉江者。

——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78、.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史记•魏公子列传》)

——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

79、门下有毛遂者。

(《史记•平原君列传》)

——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

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80、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8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8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

83、吾与徐公孰美?

——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84、哀公曰:

“弟子孰为好学?

”(《论语•雍也》)

——哀公问:

“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

85、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86、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对他的妻子说:

“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7、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

“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88、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

“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

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

“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

89、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

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90、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童区寄传》)

——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

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9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论语•微子》)

——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

92、……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

——……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