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398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接古代史名解)

164、 亚罗号事件:

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1856年10月中国水师在一艘停泊在广州的亚罗号船国捕海盗。

这是一艘中国人的鸦片走私船,曾非法在香港领过登记证,且早已过期失效。

中国水师上船逮捕海盗纯属内政,可是英国人却说此船是英国船,中国水师上船捕人是非法的,并诬称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遂以此为借口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法国则借口“马神甫事件”挑起战端,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165、 十三行:

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鸦片战争前官府特许经营在广州对外贸易的商行。

清初沿明之习,命名十三行。

实无定数,最多时达二十六家。

最少时仅四家。

对官府负有担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商等义务,是官府与外商交涉的中介,并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均需由十三行买卖。

初为牙行性质,乾隆四十七年,十三行商人组成公行,专揽茶、丝及大宗贸易。

虽有行会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

在对外贸易中获利虽多,但被官府勒索亦多。

五口通商后,十三行独揽中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趋没落。

166、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签订的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是在南京下关海面签订,故称此名。

主要内容:

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进出口货物的税率需同英方议定。

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进一步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破坏,开始了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变的“双向演化历程”。

167、 片面最惠国待遇:

亦称片面最惠国条款。

在国际条约中,缔结双方互相享受对方已经或将要给予第三国的同等的条约权利,这种待遇称最惠国待遇;仅缔约一方享受这种权利,而并不给对方以对等的权利或利益者,则为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

中国今后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即为中国近代给予外国侵略者片面最惠国待遇之始。

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68、 魏源: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

清代著名思想家。

他于嘉庆末年在京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后与龚自珍齐名,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时人并称龚魏。

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鸦片战争时,他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段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169、 三国干涉还辽:

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

19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

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了辽东半岛给日本。

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施加压力。

1895年4月,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指出: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但“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使亦使朝鲜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并“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三千万两。

日本还辽后,

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

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170、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英、美等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元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参加了“东南互保”。

这一活动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各省免于战火,但是阻碍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并使帝国主义列强得以集中兵力在北方发动侵略战争。

171、 《暧珪条约》:

《暧璋条约》是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58年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暧璋条约》。

条约规定:

(一)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规划俄国;

(二)江东六十四屯仍由中国人民“永远居住,"归中国官员管理,俄人“不得侵犯";(三)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

该条约使中国领土完整与主权蒙受重大损害,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没有批准,但是占领已成事实。

172、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없匕京条约》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

次年任命恭亲王奕奕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它的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兼营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后改北洋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后改南洋通商大臣)。

1901年改为外务部。

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国势日衰,就逐渐便利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成为他们的帮凶。

173、门户开放:

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

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故又称“海约翰政策”。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174、“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早期提出的口号和旗帜之一,由于义和团最初的目的即是反对洋人,所以这个口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为义和团势力的扩大起到了作用,在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大部分团民主要是团结在“扶清灭洋”的旗帜之下。

175、 天京变乱:

太平天国在军事斗争取得一系列的胜利的同时,内部领导集团却在发生着不利的变化,尤其是在定都天京后,安逸的生活,滋生了他们对权力和享受的追求,起义初期的朴素思想荡然无存,而且在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日益尖锐。

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并给清政府的反扑创造了机会,曾国藩的湘军顺流而下,重建的江南、江北大营又将天京陷于包围之中。

176、 女馆:

女馆是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施行家庭组织改革中设立的,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初,便实行男女分营的管理体制,定都天京后沿用了这项体制,按性别和年龄分别居住,其中所有的妇女编入了女馆。

这种体制使得一家人一周只能团聚一次,其余时间都不得见面,违抗者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177、 廊坊狙击战:

1900年6月,八国联军通过铁路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在铁路沿线狠狠打击侵略军。

由于天津到北京的火车只需要走几个小时,由于义和团拆毁铁路,处处狙击敌人,使侵略军四天后才到达廊坊。

侵略军还未喘息,就被义和团和爱

国的清军官兵,团团困在廊坊站。

义和团战士是手持大刀、长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锋,猛砍猛刺手持洋枪的侵略军。

这次战斗打死打伤侵略军400余人,取得廊坊狙击战的伟大胜利。

廊坊狙击战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178、 “借师助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太平夭国的镇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清廷内部经历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慈禧排除异已,独揽大权。

随着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深入,清政府的对外政策,由抵抗转变为争取外国人的支持,逐渐改变着自已的身份,变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言人。

由于双方都是处于保护自已的利益,所以最终勾结在了一起,而“借师助剿”就是二者的实际行动。

179、湘军:

湘军是晚期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湖南湘乡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

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重权落入汉族重臣,客观上加快了其灭亡。

180、 开平矿务局:

开平矿务局是清末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延枢赴唐山开平一帝勘测,发现此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且质地优良,李遂于次年八月派唐筹办,招商集股。

1881年正式投产。

雇工三千人,到1898年更增至七十三万吨。

该局不断扩充设备,改善运输条件,该局产煤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往市场,获利甚厚。

到十九世纪末,总资产已近六百万两,是洋务派所办采矿业中成效最著者。

181、 《筹办夷务始末》:

清政府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

又称《三朝筹办夷务始末》。

共收上谕、延寄、拆片等约三千六百多件,二百五十万字。

综计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凡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军情况,沙俄强占中国东北土地,以及教案问题,租界问题都有记载。

182、 赫德:

中国清末英国侵华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854年来华。

1863年11月任海关总税务司。

在主持中国海关的近半个世纪中,赫德不仅在海关建立了总税务司的绝对统治,而且其活动涉及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他侵夺中国港口的引水权,扩大海关税务司对海关案件的审判权,把中国的邮政权控制在海关税务司手中,直接参与中国借外债的活动。

曾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顾问的身份参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间的各种交涉,甚至被清政府派驻伦敦直接代表中国同外国商议条约草案。

183、 新建陆军:

清朝末年,清政府决定实行新政,在新制定的改革蓝图中,编练新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1901年全国停止了武科的科举考试,转而要求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开始裁汰旧的兵将乡勇,编练新式军队。

实际上新式的陆军最后由袁世凯所掌握,在后来镇压辛亥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一直是袁世凯手中的资本。

184、 容阂:

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

学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人,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

道光二十七年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

二十四年参加变法维新活动,逃出北京。

二十六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的张园会议,称中国国会,被推翻举为会长。

因清政府通缉,经香港赴美,后渐趋支持孙中山进行的革命活动。

1912年病逝于美国。

著有《西学东渐记》等。

185、 “丁戊奇荒”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是最大、最具有毁灭性的一次,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

从1876年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