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3921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路巴门尼德思想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译文[2]:

One,thatis,anditisimpossibleforitnottobe,istheWayofPersuasion,forPersuasionattendsonTruth.Another,thatItisnot,andmustneedsnotbe----this,Itellthee,isapaththatisutterlyundiscernible;

forthoucouldstnotknowthatwhichisnot----forthatisimpossible----norutterit.[4]

译文[3]:

Theone[says]:

“exists”and“itisnotpossiblenottoexist,”itisthewayofpersuasion(forpersuasionfollowsupontruth);

theother[says]:

“exists-not”and“nottoexistsisnecessary,”thisIpointouttoyouisapathwhollyunknowable.Foryoucouldnotknowthatwhichdoesnotexist(becauseitisimpossible)norcouldyouexpressit.[5]

译文[4]:

Dereine,dass“esist”unddassNichtseinnichtmoeglichist,istdieBahnderUeberzeugung,derWahrheitnaemlichfolgtsie,derandereaber,dass“esnichtist”unddassNichtseinnotwendigist,dieserpfadistfreilich,soerklaereichdir,gaenzlichunerforschbar;

dennwederkoenntestdudasNichtseindeerkennen,denndasistnichtdurchfuehrbar,nochaussprechen.[6]

译文[5]:

Dereine,dassnurdasSeinunddassnichtistdasNichtsein,----diesistderUberzeugongPfad,aufihmistdieWahrheit.Derandere,dassdasSeinnichtistunddasnotwendigdasNichtsein,----vondiesemsageichdir,dasserdergangunvernunftigeWeg;

denndasNichtseinkannstdunichterkennen,nocherreichen,nochaussprechen.[7]

译文[6]:

DereineWeg,dassISTistunddasNichtseinnchtist,dasistdieBahnderUeberzeugung(denndiesefolgtderWahrheit),derandereaber,dassNICHTISTistunddassNichtseinerforderlichist,dieserPfadist,sokuendeichdir,gaenzlichunerkundbar;

…[8]

译文[1]-[3]是英文,[4]-[6]是德文。

我想,通过分析和比较这几段两种不同文字的译文,大概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巴门尼德的意思。

先看英译文。

译文[1]用“it”作“is”的主语。

这样,它可以是一个先行词,是一个语法概念,因此可以是空的。

根据这样的理解,这里所说的“itis”可以是一般的语言表达形式,省略了断定或谓述的东西,即“……是……”,也可以表示断定真,就像一个断真句,即“……,这是真的”或“……是这样的”[9]。

译文[2]用“Thatwhichis”作“is”的主语,尽管加了括号,以此说明原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达,但是说明译者认为巴门尼德在这里的表达实际上是有主语的,而这个主语是事物,而不是事实。

这样也就表明,译者认为巴门尼德这里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语言表达形式,即不是“……是……”,也不是断真句。

译文[3]用“exist”来翻译,显然译者认为,巴门尼德这里表达的是“存在”,因而根本就没有上述含义。

再看德译文。

显然,译文[4]的意思与译文[1]近似,译文[5]的意思与译文[2]近似。

译文[6]的意思则既不同于译文[4]和[5],也不同于译文[3]。

它用“IST”来表示,显然译者认为,巴门尼德这里的表达有特殊的含义,与一般的“ist”的含义不同。

但是,作者没有使用“存在”这一表达,这也说明,译者并不认为这里的意思是表示“存在”。

综合以上几段不同译文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巴门尼德这段话的理解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区别。

首先:

有人认为这里的estin有主语,有人则认为这里的estin没有主语。

其次:

有人认为这里的estin表示“是”,有人则认为这里的estin表示“存在”。

这里应该指出两点,第一,在西方学者的讨论中,这两方面的区别并不是非常清楚的,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

第二,人们对巴门尼德这段话的解释,直接地、断然地、纯粹地用“存在”表示的是极少数[10]。

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必须特别仔细当心。

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说,人们讨论estin有没有主语,这就说明与考虑“存在”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简单地说,人们用“是”来翻译巴门尼德的话,则说明巴门尼德的话没有“存在”的意思,或者人们不认为巴门尼德的话有“存在”的意思。

但是我们至少应该看到,在大多数外国学者看来,对于巴门尼德所说的话,是不能简单地用“存在”来理解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中译文:

译文[7]:

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

/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

/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11]

译文[8]:

第一条是:

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

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另一条是:

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

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

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

[12]

译文[9]:

一条路是,只有“有”存在;

“非有”不存在,──这是确证的路径,真理是在这条路上。

另一条路是,“有”不存在,“有”必然是“非有”,──关于这,我对你说,这是完全非理性的道路;

因为“非有”你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达到,也不能说出。

[13]

译文[10]:

存在如何是有,非存在如何是无,/这是一条可靠的道路(因为它符合真理),另一方面,相反,存在如何是无,/非存在如何是必要的,/我告诉你,/这条道路是无法认识的,/对于非存在(因其没有实现),/我们没有任何知识,/也无可言说。

[14]

以上四段中译文分别根据了不同的希腊文、英文和德文版本,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这里,我不想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只想指出一点:

它们并没有参照译文[3],也就是说,它们参照的文本都没有明确的“exist”这样的表达,但是它们几乎都采用了“存在”(或“有”)这个术语。

这样,至少在字面上,它们与译文[3]是近似的。

因此,它们相应于一种最少见的译文。

特别应该看到的是,译文[3]的译者对其他没有采用“存在”的翻译进行了探讨,甚至提出批评,而我们这样的翻译却不是这样,它们仅仅是根据译文[3]的译者所探讨和批评的那些译文翻译出了“存在”。

因此,这里的翻译(除译文[9])与译文[3]仅仅是一种字面的巧合,在理解方面仍然是有很大差异的。

我认为,中译文翻译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翻译出estin这个词作为系动词的特征及其性质,这样就从字面上掩盖了这个词本来可能会有的极其丰富的含义,从而使我们的讨论从一开始远离了巴门尼德本来可能会有的种种含义。

尽管我们不能说巴门尼德使用这个estin完全没有存在的含义,但是用“存在”来翻译它却会使我们完全局限在存在的意义之下。

这无疑是很成问题的。

下面是我对这段话的翻译:

译文[11]:

一条路乃是是,且不可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道路,由它得出真;

另一条路乃是不是,且必然不是,我告诉你,这是完全走不通的路,因为你认识不了不是的东西,这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说的。

读这段译文,可能也会产生理解的困难。

但是我想请读者想一想:

这里的困难主要是理解巴门尼德的思想的困难,还是理解中译文的困难?

即使理解这样的译文仍然会有困难,但是我们离巴门尼德的思想究竟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考虑巴门尼德的思想。

2、分歧所在

关于巴门尼德这段话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

在卡恩的著作发表以前,不同考虑的主要焦点在于:

estin有主语还是没有主语?

如果有主语,它的主语是什么?

卡恩的研究成果问世以后,与以前不同的考虑主要是:

estin表达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这里首先不考虑卡恩的结论,看一看该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思想;

然后再根据卡恩的研究成果来理解巴门尼德的思想,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

这样两种思考方式有什么不同?

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不少人认为,estin是应该有主语的。

但是这种观点又有分歧,即estin的主语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产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这一段希腊文只有孤零零一个词“estin”,而在翻译中似乎必须为它补上一个主语才合适。

比如,英文对它的翻译一般是“itis”。

但是正像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这样的翻译“太容易产生‘it’是什么的问题”[15]。

而且实际上确实形成了关于“it”是什么的讨论。

有人认为,estin的主语乃是“所是者”(thatwhichis),比如上述译文[2],也有人认为,estin的主语乃是“是”(Sein,IST),比如上述译文[5]和[6]。

这些看法对于理解巴门尼德的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

持estin的主语乃是“所是者”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巴门尼德常常省略用语,“所是者”乃是他未表达出来的概念。

从巴门尼德残篇整体来看,他谈论的乃是实在[16]、世界、可被谈论或思考的东西,以及真,等等[17]。

持estin的主语乃是“是”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巴门尼德这里讨论的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命题,这对命题构成了他探讨问题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第二句话是:

“是乃是,而不是乃不是”,它表达了同一律,而第五句话是:

“是乃不是,并且必然不是”,这句话违反了同一律。

所以巴门尼德用前一句话表示通往真之路,而用后一句话表示不能走的道路。

此外,这样的表达似乎与残篇8中的一句话恰好相应,那句话是:

“要么完全是,要么不是”,它表达的正好是排中律。

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观点认为,estin没有主语,乃是一种非人称用法。

因此巴门尼德这里表达的是“存在”,比如上述译文[3],这里使用的estin和oukestin是无人称的,没有主语,因此应该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理解,它的“意义是纯存在的”,“因为希腊语与英语不同,它接受不带表达出主语的系词非人称用法,也接受不带表达出主语的存在非人称用法”[18]。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认为,这里,“存在”这个概念是由一个动词表达的,而巴门尼德同样可以用一个动名词来表达,即说“是”(Being)。

但是,说“是乃存在”(Beingexists)则是同义反复。

“巴门尼德从本体论问题的优先性出发,他的出发点乃是存在”[19]。

以上我只简单地介绍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巴门尼德思想的解释。

应该说,这些解释都是从巴门尼德的思想出发,而且都有一些依据,因此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正像它们的观点鲜明不同一样,它们相互之间也是有批评的。

应该说,这些批评也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我把所有这些通通略去不谈,因为我认为,以上观点有一个比较大的弱点,这就是它们不是从estin本身所有的各种用法和含义去考虑,而是仅仅从其某一种用法或含义去考虑,并以此下断言,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它们的解释是有道理的,而别人的批评也是有道理的。

在卡恩的研究成果问世以后,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卡恩对希腊文进行了详细的考察[20],他强调指出,在希腊文中,einai表现为最普遍的动词。

这个动词主要有三种用法:

系词用法,存在用法和断真用法。

在这三种用法中,系词用法是最主要的用法,也是最普遍的用法。

根据他的研究统计,在《伊利亚特》前12卷中,在“einai”这个动词出现的情况中,系词的比例至少是80%,也许是85%以上。

卡恩认为,这些事实证明,“纯粹从量的角度说,eimi的主要用法是系词构造”[21]。

他还具体地比较了系词用法和存在用法,他指出,在荷马史诗中,系词构造不仅出现在这个动词的每一种形式,而且它比存在用法或组合的非系词用法频繁多得多。

在《伊利亚特》前12卷中,eimi的系词构造是451个,其他例子是111个(其中19个是混合的系词用法)。

在这个动词出现的562处中,明确的存在用法几乎不超过45或55次,即大约十分之一。

在这种考察的基础上,卡恩认为,古希腊文中的“是”乃是一个统一而系统的体系,“是”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它们系统地与一种根本的用法相联系,而这种根本的用法就是系词用法[22]。

卡恩的工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为本体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起人们的重视,产生了新的研究成果。

因此,基于卡恩的研究成果,人们对巴门尼德的思想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解释。

这方面的成果很多[23],下面,我主要介绍穆尼兹对巴门尼德的解释。

穆尼兹认为,首先,在残篇2中,巴门尼德只使用了estin这个词,因此这个词构成了一个单词-句(one-wordsentence),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构成了一个句子框架。

这也就说明,这样单个的词能够表达整个句子和完整的思想。

其次,在残篇2中含有estin这一单个的词的上下文中,最好把它“理解为结合了上述所有三种用法”[24],即系词、存在和断真用法。

这一点突出地表明穆尼兹接受卡恩的研究成果,从其研究成果出发,而不同意以前那样的研究,也就是说,他反对仅从某一个用法或一种含义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巴门尼德的思想。

但是,这样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问题,穆尼兹也承认,如果巴门尼德表达的确实是这样,那么人们立即就会问,什么是被estin这个系词连接起来的主语和谓语?

穆尼兹认为,巴门尼德本人没有明确地说明主语或谓语。

由于estin含有谓述用法,因此它具有一种完全形式的性质。

这就说明,“它对任何是我们的主语、任何是我们的谓语的东西都会是适用的,只要这是某种可以认识的事物的结合,也就是说,只要它是与某种可被认识的东西有关的”[25]。

为了表达这种事物状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

(1)我们可以在句子框架中使用填充位置的代词“Itis──”(“这是──”)。

我们在“是”的后面留出一个空位,表示一个谓语仍然需要明确说明。

(2)另一方面,除了给我们一个语法主语和用作位置标记表示一个真正的有待提供的主语以外,“it”(这)这个词实际上对我们根本没有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干脆留出这个主语词项空位的地方,就像我们已对谓语所做的那样。

这样我们就会有“──是──”。

穆尼兹明确地说:

“这个表达式是一个句子框架,其中,主语的位置和谓语的位置都是空白的。

在这个框架中,只有‘是’(esti)保留下来,指示其作用。

这种作用,一种恒定的逻辑作用,就是联系主语和谓语。

它用来表示一个谓述记号。

它标志着一个事实:

谓语正被附加在主语上,正被用来谓述主语。

”[26]

不论穆尼兹的这种理解是不是有道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它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它与过去的解释有明显的、甚至根本的区别,它强调的主要乃是estin这个词作为系词的性质和特征,并且由此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巴门尼德的思想。

第二,它恰恰与卡恩对estin的三种主要用法之一──系词用法的解释相一致。

也就是说,这样的解释至少符合estin这个希腊语词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用法。

穆尼兹不仅从系词用法出发进行了解释,而且也从存在用法和断真用法出发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从存在用法来看,巴门尼德的句子也是表达了一种句子结构,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为:

“──存在”,或者,“──是一个存在物”;

第二种为:

“有一个东西,‘──是──’中的主项指它”。

而从断真用法来看,巴门尼德的句子表达的也是一种句子结构,对此我们可以有三种理解:

第一,“‘──是──’这整个句子是真的”;

第二,“是这种情况(事实是)‘──是──’”;

第三,“‘──是──’所体现的这种事物状态保持着,持续着”。

在所有这些不同的理解中,引号表达的是句子框架,其中的横杠表示句子中的空位,可以填充不同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实际表达的东西。

这样,穆尼兹就把巴门尼德在残篇2中的思想解释为表达了一种句子框架。

他明确地说: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句子框架中的空位都会需要被适当的表达式填充,从而得到一个句子,而在句子中,‘esti’的这样那样的意义就会以上述描述的方式起作用。

我想提的建议是,由于巴门尼德仅仅使用了单一一个词‘esti’,我们就应该把他的单词-句理解为结合了上述所有三种表述,就是说,他想一下子传达‘esti’这个词所有独立的用法。

”[27]

我不认为穆尼兹的这种解释就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认为它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众所周知,巴门尼德的残篇是很难理解的。

从巴门尼德的残篇来看,他的表述有几个特点。

一是使用比喻的方式,这样很多地方就需要联想和猜想。

二是著作不完整,因此许多非常重要的思想很不容易确定。

比如残篇3中有这样一句话:

“是者对于思考和是乃是一样的”。

这句话涉及了“思维”与“是”的关系,乃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但是由于它是孤零零的一句,因此非常令人费解。

有人认为它应该紧接在残篇2之后,但是放在这里还是不放在这里,产生的理解和解释会有很大差异。

第三,尽管如此,不把巴门尼德的这些残篇中的思想联系起来考虑,似乎也是不行的,因为他的思想肯定不会是没有联系的。

因此,尽管人们都承认巴门尼德在残篇2中的思想至关重要,但是没有哪一位学者只是孤立地理解和解释它。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以我之见,穆尼兹的解释更像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和有道理的解释。

穆尼兹认为,“是”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

对于巴门尼德来说,在语言(和思想)的问题与现实的问题之间最初没有区别,他主要是关心本体论的问题,对是的哲学分析就是分析我们在进行逻辑思维时如何思考或谈论是,是本身是什么,因此,“巴门尼德最关心的是分析是乃是什么意思,其次才关心物理学”[28]。

在巴门尼德的研究中,他区别了esti(itis[是])和toeon(thatwhichis[是者])。

他主要关心的乃是对toeon的分析,而“他对esti的分析是为了理解toeon服务的”[29]。

穆尼兹进一步指出,巴门尼德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享一种共同的兴趣,即以谓述来对待是。

对巴门尼德来说,本体论的起点和基础是理解使用esti这个词时所涉及的东西。

在这种程度上,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是一致的,尽管他们也有一些区别。

他认为,柏拉图的注意力在一般词项作谓词的用法,发展了形式理论,提供了这些谓词的本体论相互联系;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兴趣在主项方面,在作为这样的主项的规范作用和状态方面;

而巴门尼德的兴趣则是把关于使用estin的基本公式应用于toeon,即最终的实在,作为根本的主体。

因此,“对toeon的理解,即把它理解为不定式和系词,乃是巴门尼德理解toeon的实质的门径”[30]。

显然,穆尼兹实际上把巴门尼德的论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乃是关于是(estin)的论述,另一部分则是关于是者(toeon)的论述。

关于是的论述则是为关于是者的论述服务的。

也可以说,他在残篇开始部分探讨了是,但是最终目的乃是为了后来探讨是者,后者形成残篇8的主要内容。

残篇8被认为是巴门尼德遗著中最长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巴门尼德有关本体论的独到理解和论述,也可以说他关于是者的理论。

在这一部分著作中,巴门尼德基本上不再谈论“estin”,而是谈论“toeon”,而且提出了一系列论证,说明了是者的各种性质,解释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应该指出的是,“是者”乃是希腊文toon表示的东西。

而toon是从“einai”这个动词(是)的分词“on”形成的一个名字。

toeon则是巴门尼德对toon的表示,乃是爱奥尼亚方言的形式。

穆尼兹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