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36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doc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第一章50-7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的转折

一、40—50年代之交的文学界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并不一定导致文学形态的变化,但是我国文学和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长时间以来,始终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因而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直接影响了文学的转折。

“转折”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关系的重组。

1、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事实。

从20年代后期开始,左翼文学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文学形态,20-50年代是一个推进文学“一体化”的过程。

40年代后期的作家群,其实存在着不同的思想艺术倾向,存在着不同的文学力量,比如我们1945年10月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第二年另外一个作家群也成立了一个协会,就是以张道藩为首的、与国民党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作家群,组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

两个协会处于对峙状态,宣告了战争期间文艺界“团结”局面的结束。

另外,国民党官办刊物《文艺先锋》,提出了“促进三民主义文艺建设”的口号,加紧了对左翼文学的挞伐。

还有一个作家群,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

属于这个作家群的人,他们的主张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主张文学的“独立性”,他们怀疑和批评文学与商业、政治、宗教结缘,认为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宗教的奴隶,作家应该忠于艺术,坚持“独立的识见”,创作“受得住岁月陶冶的优秀作品”。

比如1937年初创刊的《文学杂志》复刊,由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主编,在《卷首语》里,他们重申自己的目标是“采取充分自由的严肃的态度,集合全国作者和读者的力量,来培养一个较合理底文学刊物,藉此在一般民众中树立一个健康底纯正底文学风气”。

朱光潜对左翼文学追求的“文艺新方向”持批评、抵制态度1946年萧乾从国外回到上海,任《大公报》社负责“文艺”副刊,他撰写了一篇社评《中国文艺往哪里走?

》,批评了文艺的“集团主义”,提出“应革除只准一种作品存在的观念”。

46年沈从文来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也批评“政府的裁判”之外的“另一种‘一尊独占’”,等等,这些都是指向左翼文学的。

他们都属于“自由主义作家”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在二战结束后,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力图匡正文学的强烈意识形态化的走向,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但是最终没有实现他们的愿望。

40年代后期,有着明确目标,并有力量左右文学界走向的,只有左翼文学。

在中国文学总体格局中,左翼文学是最有影响力的派别,从30年代开始,到50年代,左翼文学逐渐成为主流文学力量。

2、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考察中国当代文学,不可能离开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文学政策的了解。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遗产和左翼文学运动的理论、实践,加以选择、融会、改造,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形成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

他的文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这些著作中: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最大的特征是:

实践性。

他在文学领域提出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针对现实的紧迫问题。

《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要从分析“客观现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他列举的客观现实,指的是抗日战争和中共领导的革命等。

毛泽东是十分确定地从现实的政治任务的要求,来看待文学问题的,也就是说革命事业面临的问题是他考虑文学问题的出发点。

(2)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问题:

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功能)。

毛泽东不承认具有独立品格和地位的文学的存在,认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对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他说:

“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必然要批判托洛斯基,托氏认为“艺术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走自己的道路”。

在毛泽东的文学主张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左翼文学的问题,已经被极大地简化、直接化:

现实政治成为文学的目的,而文学是政治力量实现其目标的手段,是政治斗争的武器。

那么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3)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问题: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

他在一定程度上把创作看成是对生活的加工。

在1954年以前的《讲话》版本中,毛泽东称“社会生活”为“原料”、“半制品”或“自然形态的文艺”,文学创作就是对它们的加工。

那么他是怀疑否定创作过程中的直觉、感悟、灵感、重视形式等。

(4)毛泽东的文化政策:

从40年代到70年代,他的文化政策不同。

40年代初,他严厉批评延安鲁艺的“关门提高”;50年代他把民歌确定为新诗发展的方向;“文革”期间,他对“旧文化”实行摧毁性的打击,在文化的过去到现在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变革和断裂,尤其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

3、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体系性的规范。

50-70年代的文学题材以工农兵题材为主,农村题材成就比较大,赵树理、柳青、梁斌、马烽、李准、浩然等都是著名的农村小说家,《三里湾》《创业史》《红旗谱》《李双双小传》《艳阳天》等都是有名的农村小说。

农村题材发达,和我们是农业大国有关,也和当时的农村政策有关。

当时重视培养农民作家,主张作家深入农村。

农村题材大都表现农村新旧势力的冲突,新旧思想意识的冲突,最终以农村新人的胜利而告终。

革命斗争题材也比较发达,如杜鹏程、吴强、曲波、峻青、王愿坚、茹志鹃、杨沫等都是写这个题材的,作品量更大,如《红岩》《红日》《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黎明的河边》《党费》《百合花》等,都是以我党军队胜利而告终。

4、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

建设新文化,依靠什么人来实现也是一个难题。

作为知识分子的现有的作家,毛泽东对他们有很大的保留。

他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教育,与工人农民的生活相脱节。

他在《讲话》中说,尽管工人农民“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他认为有些作家的立足点“还是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方面”,“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毛泽东把作家思想改造、转移立足点,长期深入工农兵生活,作为解决文艺新方向的关键问题提出。

即使如此,毛泽东对他们能否胜任这个任务(建设新文化)一直持怀疑态度。

因此他把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特别是从工人、农民中发现、培养作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他以“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来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想敢干”。

提问:

你怎样看待文艺走工农兵道路?

5、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作家也有收入问题,书籍的出版、销售也不能完全摆脱市场的制约。

当时的作家都隶属某一组织机构,身份是国家干部,都有固定工资,而没有自由撰稿人。

著作和译著有稿费,但以一千字为计费的基本单位。

作品的印刷数量和出版次数,与作家经济收益关系不大;畅销书与非畅销书差距也不明显。

但是当作家还是比较有诱惑力的职业,一是让人敬佩,一是收入不低。

出于政治、道德、宗教、社会秩序等各种原因,国家、社会组织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对文学写作、出版、阅读,加以调节和控制。

这种现象很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中。

在50-70年代的中国,作家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家自身,都被高度组织化。

国家对作家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作家协会两个组织来实现的。

其权利核心是作协中的“党组”。

文联和作协在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和直接介入下,曾经发起了一系列文学运动和批判斗争。

在五六十年代,常以决议的方式,对作家、作品、文学问题,作出政治裁决性质的结论。

50年代对文学期刊非常重视,从数量上看,比三四十年代多很多,1959年统计,全国文艺刊物达到89种。

其中最重要的、最有分量的是文联和作协的“机关刊物”,如《文艺报》《人民文学》,此外比较重要的刊物是《新观察》、《文艺学习》、《诗刊》、《民族文学》等。

另外,如《解放军文艺》、《译文》、《世界文学》、《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北京文艺》、《长江文艺》等,也都很重要。

这些刊物的性质和作用:

(1)它们是发布文艺政策、推进文学运动、举荐优秀作品的阵地。

这些刊物的控制权,主编和编委的构成,是当时文艺界斗争的组成部分;从人员的频繁更迭,可以窥见当时激烈斗争的线索。

(2)刊物数量虽然大增,但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有人争取办出个性、特色,但他们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终不能实现。

因为,当时文学已经被死死地规定在了一个统一的路线里。

例如负责《文艺报》、《人民文学》、《文艺学习》的秦兆阳、钟惦斐、萧乾、唐因、唐达成、黄秋云等,都曾为动摇僵硬的文学规范做过努力,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在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政治转折中,一部分作家离开大陆,前往台湾、香港、美国等地,如胡适、梁实秋、苏雪林、张爱玲、徐圩等。

而大多数作家,都留下来,怀着创建新中国的理想,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当时在国外的一些作家,如老舍、曹禺、卞之林等,也回到了国内。

1949年初,北平已经被确定为未来的首都,大批作家从四面八方进入北平,并开始酝酿召开全国性的文艺工作者的会议。

1949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的理事、监事和华北文协的理事,共同召开联席会议,产生了筹备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茅盾、周扬任副主任委员。

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

共有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824人,分别组成平津、华北、西北、华中、东北、部队、南方等代表团参加,实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作家、艺术家的大会师。

在会上,周恩来、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分别作了报告,一些代表还作了专题发言。

1、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1)第一次文代会后来被当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2)第一次文代会指定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

它在对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实践的总结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文学方向,指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制定了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

(3)第一次文代会成立了专管文化艺术部门的组织机构:

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它是我们国家和执政党对作家、艺术家进行控制和组织领导的机构。

全国文联下属的各协会,也都先后成立。

在这些协会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

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重要报纸、刊物《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在会后也陆续创刊。

2、存在的问题:

(1)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会师的文艺大军成份不同,如各自的文学观念不同,创作实绩不同,在文学界的地位不同,因而,在大会上不具有同等的价值和地位。

大会按照40年代已经明确的文学阶级性的类型学尺度,同时也包括文学界的宗派利益,被分为不同等级。

这种等级不仅存在于“新文学”和“旧文学”,存在于“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之间,而且还存在于“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的革命文学”之间,甚至存在于来自解放区的不同文学派别的关系上。

(2)在这次大会上,延安文学的主题、人物、艺术方法和语言,以及解放区文学工作、开展文学运动和文学斗争的经验,作为最主要的经验被继承。

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一体化”的进程,违背了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

三、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谓“结构性的变化”,文学也不例外。

作家、作家群大规模更替,位置上也不断变动、转移,这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事实。

究其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