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按照考纲提炼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按照考纲提炼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按照考纲提炼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一)定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1.从实践领域中选择课题2.从理论领域中选择课题
3.从交叉或相邻学科中选择课题4.从有关文献中选择课题
二、查阅文献
三、提出假设
(一)提出假设的意义
(二)提出假设的方法
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一)确定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二)确定研究变量(三)选取研究对象
(四)制定具体的研究程序(五)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
(一)整理研究结果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六、撰写总结报告
(一)标题
(二)摘要与关键词(三)前言(四)研究方法(五)结果与讨论
(六)结论(七)参考文献与附录
2.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一)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认为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没有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5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自主对羞怯(1.5—3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防止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完美无感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发展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三)评价
(1)埃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
(2)(3)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在情感上的表现)
(3)自我监控(意志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
社会自我在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
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心理自我成熟的标志。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培养
1.全面认识自我2.积极接纳自我(关键和核心)3.努力改善自我。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阶段。
流体智力:
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表现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晶体智力:
是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显然,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它解决于后天的学习。
(3)掌握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发生认知论
(1)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叫作作图式。
人类归根结度的心理反应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
(3)适应分为:
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或环境信息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4)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20-21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显著标志是获得课题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2.前运动阶段(2-7岁)自我中心化,儿童常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是出现“守恒”概念,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变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
4.形成运算阶段(11-16岁)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七种:
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肢体—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
2.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1)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
(2)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
(3)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4)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
(5)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4)掌握学生常见的智力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详见P27—31)旧课本P163-164
(5)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掌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P115-121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征2.学习困难3.儿童厌学症
中学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怖症5.网络成瘾6.人格障碍
3.教师心理。
(1)理解教师角色的含义及构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设计者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中的首席6.反思者与研究者7.终身学习者
教师的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1.知识结构
2.教学能力
(1)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认知能力是基础,操作能力是集中体现,监控能力是关键。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1.职业信念
(1)教学效能感
(2)教师监控点
2.职业性格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1.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行为的明确性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任务取向
(4)富有启发性
(5)参与性
(6)及时评估教学效果
2.教师的期望行为
(1)教师期望效应
(2)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的内涵。
P39.40
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管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分为两个部分:
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罗塔尔森的效应也叫教师期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即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
(3)了解师生互动及相互间的影响。
P40-43
(4)掌握教师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特征、人格特征以及行为特征。
(5)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6)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能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掌握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成因:
(一)社会因素
(二)组织因素(三)个人因素
对策
(一)社会方面
(二)组织方面(三)个人方面
4.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类型。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作用:
(一)学习是有机体与生存坏境取得平衡的条件(必要条件)
(二)学习可以影响成熟
(三)学习能激发人大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主体分类:
1.动物学习
2.人类学习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接受间接经验
3.机械学习
(二)学习水平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学习4.动作技能5.态度
(四)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学生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五)学习内容分类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六)学习的意识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一)尝试—错误说
试误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
(二)学习律
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正强化:
实施奖励和负强化:
撤销惩罚)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
4.惩罚
(三)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教学机器的发明者是普莱西)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三)对强化的重新解释(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
四、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认知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重新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的需要)
2.结构原则(以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呈现)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三)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发现学习的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3.发现学习的步骤
五、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二)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通话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1.接受学习的优点
2.接受学习的缺点
(三)先行组织者(一类:
陈述性组织者,另一类:
比较性组织者)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2.学习观
(1)主动建构性
(2)社会互动性
(3)情境性
3.学生观
4.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预热、探索、独立探究)
2.抛锚式教学
3.随机通达教学
4.认知学徒制
七、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学习主要有:
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
学习方式有:
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
(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
掌握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
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新P67-72旧P178
学习动机的含义:
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是一种直接的外在表现。
学习动机种类:
1.高尚的动力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需要的层次理论的内容:
(美国马斯洛提出)按先后顺序及强弱分为高低不同七个层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会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需要(认知与理解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效能感理论:
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最早提出)强化:
1.直接强化2.替代性强化3.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1.成败经验2.归因方式3.对他人的观察4.言语劝说5.情绪和生理状态
归因理论P71-72:
1.成败归因(美国维纳):
把成败原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和外部、稳定和非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把人们成败的原因鬼节为四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
2.不同归因的效应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二)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五)对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教育,开展合作与竞争学习
(4)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旧P186-188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1)
(2)(3)
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
(5)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元认知的含义。
概念: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的分类:
1.由于反映的深度不同: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由于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3.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陈述性知识以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或图式表征,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图式表征)
技能: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和元认知监控。
(6)理解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特征:
1.主动性2.有效性3.过程性4.程序性
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一)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记忆中提取信息)
1.复述策略
(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3)多种感官参与(4)画线
(5)排除干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6)合理复习
2.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
(2)做笔记(3)提问策略(4)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5)生产性学习
3.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表(3)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其他人的支持)
(7)会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能联系教学实际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心向)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解决问题时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
4.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人因素(能力、气质、性格等)差异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流畅性2.灵活性3.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4.组织性活力,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性技法
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5.品德心理。
(1)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
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理解并应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旧P225-226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
(1)无道德阶段(5岁前)
(2)注意尊重(5岁左右)(3)他律道德(10岁以前)
(4)自律道德(10岁以后)
2.道德发展原因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
认为道德是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提出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可以通过教育培养。
第一阶段:
惩罚从取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阶段
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三水平、六阶段)
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阶段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
水平二:
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
3.道德发展年龄分布
(3)了解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