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2470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

从利用程度上看:

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

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龙江北部,东从台湾省,西到新疆的伊犁河谷和喀什地区.从地势低洼的沼泽地到海拔2700多米的云贵高原都有水田分布.其中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南最为集中,约占全国水出总面积的92%,其余地区水田面积很小,分布零散.在南方地区,又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地水田集中连片,水网密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加上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裕,耕地经营集约化程度高,农业生产发达,土地利用率高,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东南丘陵,华南及台湾省等地水田主要分布在丘陵,山间盆地及沿海平原地区,灌溉条件较好,耕地经营较集约,土地利用水平较高,粮食产量水平较高,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水田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及丘陵区,水田质量差,有相当比重的水田为

2.旱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和水田相反,旱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约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约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60%,其次是黄土高原,宁夏,内蒙古及西北地区的山前冲积平原,河套平原及绿洲,呈树枝状或带状分布,面积约占全国的25%.此外,找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也有旱地呈串珠状分布,面积约占全国的15%

3.森林中国有林地面积约24亿亩,森林覆盖率只有16.8%.森林面积小,分布不均衡,其中比较集中成片的有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西藏东南部地区;

其次是西南地区的川西,滇西北地区.此外,新疆的天山地段,甘肃的白龙江流域,秦岭大巴山,湖北的神农架,东南丘陵地区,海南南部及台湾中部等地也有较集中的森林分布,其余地区森林面积小而分散.从森林林种构成来看:

东北及藏东南林区基本为用材林,是我国两个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基地;

华北及胶东,辽东两大半岛山地丘陵区以经济林为主,盛产温带果品;

西南山区及秦巴山地区以用材林为主,经济林占有一定比重;

东南丘陵区以经济林和用材林为主,经济林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同亚热带经济林产品及果品生产基地;

华南,滇南山地丘陵区以经济林为主.热带经济林资源丰富,是我国橡胶,胡椒及热带果品的主产区.

4.防护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土高原及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东北平原及华北平原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东北平原西部,长城沿线,河西走廊及新疆部分地区有大面积的人工防风固沙林,称之

5.草原和草地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总面积约40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8%.天然草地包括草原草地和草山草坡.草原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部和西部,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集中连片.内蒙古东部为草甸草原,牧草茂盛,是我国最好的草原牧区.内蒙古中部为于草原,草质较好,是我国重要牧区之一.甘肃,新疆及青海西北部为荒漠草原,草质差,载畜量低.青藏高原为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草质差,季节不平衡,利用率低.长城沿线,黄土高原和西南西部山区为农牧交错地带,草地质量尚好,畜牧业在大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农牧争地矛盾尖锐,草地滥垦,草原退化严重.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区,面积较大,与林地交错分布,牧草生长茂盛,质量较好,但目前尚未充分利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农区草地比重小,而且分布零散,但利用率较高.人工改良草地主要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好的草原牧区和半农半牧区,面积较小,但产草量较高.

6.冰川和永久积雪总面积约0.9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63%.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区.全国冰雪储水量约5万亿立方米,每年

可提供约540亿立方米水量补给河川,是西北干旱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7.裸岩和石砾地面积约15.55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9%,主要分布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华北,西南及东南部山区局部地区亦有分布.

8.高寒荒漠总面积约2.3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昆仑山以南,青藏公路以西,新藏公路以东,北纬33

9.沙漠全国沙漠面积约9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西北,内蒙古和东北的西部.其中面积比较大的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

10.戈壁全国戈壁面积约8.4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8%.主要分布在内蒙占西北部,青海西部和新疆地区,其中尤以新疆东北部和内蒙古西北部最为集中.

11.湖泊我国湖泊较多,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约有2800多个,湖泊总面积约1.07亿亩,总贮水量约7000亿立方米.湖泊遍布全国,其中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形成全国两大湖群.

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尤其在北方半农半牧区,黄土高原区以及南方山区,由于农林牧用地安排不当,争地矛盾较为突出;

②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较低.耕地中中,低产面积大,包括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红壤低产地,坡耕地等;

林地中有林地比重小,尚有大面积宜林荒山荒地及沙荒地未充分利用;

牧草地质量较差,载畜量低;

③土地破坏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尤以黄土高原地区更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8.66%.西北地区由于滥垦,过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④土地管理不善,非农业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加剧了人地矛盾.

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按土地的适宜性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

②保护森林,建设草原,大力植树种草,扩大林草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牧业发展;

③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有计划地开垦宜农荒地.

涝地

odì

[waterloggedlowland]地势低下易被水淹的田地。

也叫“涝洼地”

盐碱化土壤PH变啦!

盐渍化重变浓度!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

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

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

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

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

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

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

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土、黑垆土和灰褐土,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褐土

又称褐色森林土,分布于中国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形成于中生夏绿林下,其特点为腐殖质层以下具褐色粘化层、风化度低,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3.5,含有较多水云母和蛭石等粘土矿物,石灰聚积以假菌丝形状出现在粘化层之下。

土褐土经长期施用土类堆积覆盖和耕作影响,在剖面上部形成厚达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层,即变成土。

主要分布于陕西的关中地区。

黑垆土

以深厚的淡黑色垆土层而得名。

首先形成于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后又经长期耕种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和陇东一带的黄土地区。

灰褐土

又称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具暗棕色或浅褐色的粘化层,因石灰淋溶程度的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两个亚类。

在利用上,褐土系列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为中国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黑土系列

中国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区的地带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

以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为特点。

灰黑土

又称灰色森林土。

处在湿润的地区,以大兴安岭的西坡最为集中,植被为森林类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生草过程较强,有机质累积量大,土壤具较明显的淋溶作用和粘粒移动淀积现象。

黑土

土壤水分状况较充沛,相对湿润,植被为草原化草甸,当地称“五花草塘”,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量较高,具有黑色而深厚的土层,腐殖质层厚达30~70厘米以上,底土常出现轻度潜育特征。

白浆土

表层腐殖质层下具灰白色的白浆层而得名。

分布在东北地区东部山间盆地和谷

地,气候湿润,植被类型为喜湿性的浅根植物,土壤有机质累积量不及黑土,因有机质分解程度差,而常具泥炭化特征,白浆土表层有机质的含量达8~10%,白浆层下质地多属重壤土和粘土;

白浆层质地相对较轻,铁的淋失十分明显,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无定物质。

黑钙土

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类型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机质的累积量小,分解强度较黑土大,腐殖质层一般厚约30~40厘米;

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积,常在60~90厘米处形成粉末状或假菌状的钙积层,是黑钙土区别于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征。

黑土系列的土壤以东北地区分布的面积最广,适于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特别是黑土、黑钙土和白浆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对象,除已垦者外,尚有较大面积的荒地可供开垦,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栗钙土系列

包括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是中国北方分布范围极广的一些草原土壤。

这类土壤均具有较明显的腐殖质累积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并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过程。

栗钙土湿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层为栗色或暗栗色的腐殖质量,厚度为25~45厘米,有机质含量多在1.5~4.0%;

腐殖质层以下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状或粉状石灰的钙积层,石灰含量达10~30%。

中国栗钙土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部内蒙古高原的栗钙土具少腐殖质、少盐化、少碱化和无石膏或深位石膏及弱粘化特点,而西部新疆地区在底土有数量不等的石膏和盐分聚积,腐殖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但土壤无碱化和粘化现象。

棕钙土

与栗钙土相比较,其腐殖质累积过程更弱,而石灰的聚积过程则大为增强,钙积层的位置在剖面中普遍升高,形成于温带荒漠草原环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灰钙土

其形成常与黄土母质相联系,分布面积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东段和新疆的伊犁河谷最为集中,土壤剖面分化弱,发生层次不及栗钙土、棕钙土清晰,腐殖质层的基本色调为浅黄棕带灰色,钙积层不明显,表层有机质含量0.5~3.0%,且下延较深,一般可达50~70厘米。

栗钙土系列土壤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需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改良草场和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

漠土系列

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龟裂土等,共同特征是:

具有多孔状的荒漠结皮层,腐殖质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强,石膏和易溶性盐分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内聚积,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染红现象以及整个剖面的厚度较薄和石砾含量多(龟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

在成土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钙化作用(石灰聚积)、石膏化与盐化作用、弱的铁质化

作用,同时风成作用相当明显。

灰漠土

发育在温带荒漠边缘细土物质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冲积平原和北部剥蚀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

新疆灰漠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0%左右,腐殖质层极不明显,石灰的最大含量可达10~30%,聚层出现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盐含盐最大的层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与石膏层相联系,土壤矿物风化处于脱钾阶段,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4.0左右;

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灰棕漠土

温带荒漠条件下和粗骨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在西北占有很大的面积,同灰漠土比较,腐殖质的累积作用更弱,几无腐殖质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很少超过0.5%,且随深度增加含量亦无多大变化,C/N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量以表层或亚表层最高,且石膏的聚积较普遍,在10~40厘米处常形成小粒状或纤维状结晶的石膏层,石膏的最大含量可达30%以上。

棕漠土

暖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下发育的土壤,广布于新疆的南部和东部。

这类土壤基本上是与石质漠境或戈壁相适应,与北非的石漠(或称石膏荒漠和石膏壳)近似,但其干旱程度更强,以致在土壤中出现氯化物的盐层,成为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见的现象。

龟裂土

发育较年轻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的细土平原上,常受暂短地表水流的影响。

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质,地表平坦、坚硬,呈灰白色,被网状裂纹切成不规则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镶嵌在地上的龟裂图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于细土物质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无。

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仅有小部分垦为农田。

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绿洲土。

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所形成。

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称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辽河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为主。

土壤剖面中沉积层次明显,粘砂相间,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低层氧化还原交互进行,有明显的锈纹斑及碳酸盐分异与聚积。

有些地区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

黄河淤积平原潮土的机械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为砂土,老河床两侧缓斜平地多为轻壤土,浅平洼地则为粘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6~1%。

碳酸钙含量在6~8%,含钾量可达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

其含盐量一般不超过0.1%;

在洼地边缘可达0.5~1%。

土壤呈碱性反应,pH值7.5~8.5。

潮土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有利于深根作物生长,但有机质、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涝,局部地区有盐渍化问题,亟待改良。

灌淤土

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

灌淤层可厚达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

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

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

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

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

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1%,含盐量较高。

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

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

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

绿洲土

又称灌漠土,主要分布于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区的绿洲中,是干旱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

灌溉淤积层甚至可厚达1.0~1.5米;

在引用坎儿井灌溉地区,灌淤层不超过1米。

这些厚层灌溉淤积层土壤层次分化不明显,上部土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2%,下部可达0.5~0.7%。

磷钾含量均较丰。

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20%,且分布均匀。

但易发生板结,有次生盐化问题。

采取灌溉与排水相结合,营造防风林带与林网,合理轮作倒茬,多种绿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径。

草甸、沼泽土系列即湿土。

为水成、半水成土壤类型。

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覆盖下发育而成。

广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河流两岸的泛滥平原、湖滨阶地上,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质含量一般较丰富,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草甸土,暗色有机质层厚达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见二氧化硅粉末,土体中见锈色斑纹及铁锰结核;

在新疆地区的草甸土有机质层仅25厘米,常见大量石灰结核,并有盐分累积。

表层有机质含量约3~6%,甚或可高达10%。

在1米深的土层中,其含量尚可达1%。

在西北干旱区有机质含量表层低于4%。

在新疆、内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钙含量可达10%。

草甸土开垦后,表层土壤垒结性减低,较前疏松,有机质含量亦随之下降。

这类土壤肥力较高,养分也较丰,水分供应良好,是主要垦殖对象;

亦为重要牧场基地,合理安排农、牧关系十分重要。

沼泽土

在长期积水或过湿情况下形成。

广布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

均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

因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产生了明显的潜育过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蓝灰色潜育层。

土壤结持力甚低。

在表层有机质层或泥炭层与底层蓝灰色潜育层间,尚可见大量锈斑或灰斑的土层,亦可见铁锰结核。

沼泽土中有机质含量常在5~25%,泥炭层可高达40%以上,有机质分解不充分,C/N比值宽。

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稻土系列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

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

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包括下列层次:

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淀积层

(B)、淀积潜育层(Bg)及潜育层(G)。

耕作层淹水时水分饱和,呈半流泥糊状或泥浆状。

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块的大块状结构,结构面见锈斑杂有植物残体;

犁底层较紧实,暗棕色的垂直结构发达,有锈纹和小铁锰结核;

渗育层由于水分渗透,铁质淋洗强烈,颜色较淡;

淀积层多呈棱块状结构,多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

淀积潜育层处在地下水变动范围内,呈灰蓝色,有较多的锈斑和锈纹结构不明显;

潜育层处于还原状态,呈蓝灰色结构。

水稻土大致可分为淹育、潴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

淹育型发育层段浅薄,属初期发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见母土特性,如红壤仍有红色底层;

潴育型发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结构;

潜育型属由潜育土或沼泽土发育而成。

水稻土是中国很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盐碱土系列又可分为盐土和碱土。

盐土

中国土壤中含可溶盐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