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2255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认同莎士比亚信仰基督教,研究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但英国当时并存3种教派:

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学术界对他究竟信仰基督教的哪一个教派没有提出鲜明的主张。

本论文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区分3种教派在教义方面的异同,佐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认为他是英国国教(即安立甘宗)的信仰者。

一莎士比亚不是天主教徒

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遭受政府压制的英国天主教

1540年,亨利八世从罗马手中夺得对英国教会的控制权,但英国也因此长达几十年处于宗教紧张状态。

16世纪晚期,罗马天主教对欧洲的新教国家君主进行过多次暗杀行动,包括阴谋毒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天主教徒还认为弑君罪(regicide)是合理的,因为可以它解除暴君的权力①摘译自维基百科:

http:

//en.wikipedia.org/wiki/Gunpowder_Plot。

面对这种危险的局面,伊丽莎白女王一方面用“伊丽莎白的决定”(Elizabeth&

amp;

acute;

sReligiousSettlement)予以解决,要求任何持有官职或教职之人必须承认女王为英国国教会及国家元首。

拒绝执行的刑罚严厉;

天主教徒不去英国国教教堂参加礼拜的行为称为“recusancy”,对其处以罚款,多次犯规者将被监禁甚至砍头。

另一方面她加强了对天主教的监视及迫害:

不准许天主教徒信奉其教义,天主教神甫被搜捕。

另外,女王尤其紧张“带秘密使命”的神甫(missionarypriests),即耶稣会士。

这些耶稣会士从英国信奉天主教的家庭成员中招募,在欧洲大陆接受培训,然后再秘密地送回英国。

一旦被捕,他们会宣称自己的目标是纯宗教性的,但政府确信其也有世俗目的,便将其作为叛国贼处死[1]。

2.莎士比亚的同乡、家人及老师的天主教信仰

在莎士比亚故乡沃威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周围的英国中部地区(theMidlands),拥有英国信奉天主教最多的教徒,也是产生耶稣会士最多的地方。

在沃威克郡的多数天主教家庭之间相互通婚,内部凝聚力强[2]。

几乎可以确定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

莎士比亚(1531~1601)信仰天主教,因为18世纪一份藏在他家屋顶的文档被发现了,虽然没有第一页,但里面记载的是约翰?

莎士比亚发表的一份信仰天主教的誓言;

1592年他的名字上了不去教堂做礼拜的天主教徒名单[3]。

莎士比亚的母亲玛丽?

雅顿来自于一个沃威克郡坚定地信仰天主教的家庭;

莎士比亚的长女苏珊娜1606年由于没有在复活节领圣餐,被列上名单,也意味着她对天主教怀有同情。

莎士比亚上文法学校的6位老师中4位对天主教持同情心理,另外2位中有一个后来离开学校成了耶稣会神甫,而他的继任者本来就是一位当时震惊英国的耶稣会神甫埃德蒙?

坎扁的学生。

后来坎扁被一名间谍捕获,同火药阴谋中的反叛者一样处绞刑、阉割、掏肠、车裂而死①摘译自维基百科:

//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Shakespeare&

s_religion①。

3.莎士比亚不是英国天主教徒

虽然莎士比亚出生和成长于天主教盛行的、以农耕为主的英国中部,他的家人、师长信奉天主教或对天主教徒怀有同情,他本人很有可能被当做一个天主教徒抚养长大,但有研究表明他似乎早年就同英国国教和平相处[1]。

另外,由于莎士比亚22或23岁时就因偷猎而躲避迫害逃到了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它理应是英国国教势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地方,可以断定成年的他摆脱了故乡天主教的氛围和影响。

其次,结合前文对英国当时宗教及政治局势的分析,英国天主教对都铎王朝及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初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英国君主面临的头号敌人就是天主教,并且对不从英国国教的天主教徒的惩罚与迫害也及其严厉。

在这种情况下,对热爱戏剧创作并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莎士比亚来说,从客观上已经不可能成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而且他的名字从来没有登上任何不信奉英国国教的天主教徒名单。

第三,虽然他的戏剧里出现了一些天主教神父形象,但有研究表明,断定一名天主教徒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里面就必然邪恶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因为有造诣的剧作家会利用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及其信仰背景来探索更为基础性的、关于宗教本质的问题[4]。

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如此。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劳伦斯神父,虽然他通过缔结两个年青人的姻缘以消除两个家族封建世仇的努力失败了,但该剧就神职人员与其所服务的社区之间的关系问题塑造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形象,而其发挥的作用似乎也可以运用到一个信仰新教的世界[4]。

第四,在有些戏剧中,莎士比亚表达了他对英国耶稣会士的憎恶以及对英国天主教徒的同情。

比如,在《麦克白》中,他按照当时耶稣会士的形象塑造了他笔下的女巫,将其邪恶化、妖魔化,把罪责巧妙地推诿到女巫身上,而女巫正好又变成了现实中耶稣会士的最佳替罪羊,从而成功地将麦克白的弑君罪行淡化[2]。

因此,笔者认为莎士比亚虽然不是天主教徒,但由于家庭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他对英国天主教徒抱有同情心理。

二莎士比亚不是清教徒

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清教

英国的清教产生于16世纪中叶爱德华六世时期,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5]。

它直接发端于加尔文教,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因其要求在英国国教中内未能实现,自16世纪70年代起,脱离英国国教,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

在当时的英国,新生的资产阶级并没有一致的宗教归属。

商人和制造业主中追随清教的人并不多,除少数人同情清教外,大多数人士忠诚的安立甘宗信徒。

相对而言,乡绅中清教徒人数较多,因其通常将子弟送往大学深造,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大学是清教运动的策源地,他们的清教立场进而又影响了各自家族成员的宗教立场[6]。

由于清教徒主张过清贫朴素的生活,反对奢侈享受,甚至认为到剧院看戏也是一种腐败的行为,因此他们极力主张关闭剧院。

在莎士比亚生活并创作的年代,情况堪忧。

2.阻碍英国戏剧自由发展的英国清教

当时有一位名为威廉?

布鲁克的考伯汉男爵十世(他承袭的是约翰?

福斯塔夫原型—约翰?

欧尔卡苏爵士的爵位),他不仅就福斯塔夫的形象提出抗议,并且对莎士比亚及剧院持强烈的否定态度。

当他于1596年继任海军大臣、并同时接管了莎士比亚所在的“海军大臣供奉剧团”后,便极不友善地撤销了对他们的官方庇护,任由伦敦的市政官员处置,后者则长久以来就想把剧团赶出伦敦。

幸亏威廉?

布鲁克于第二年去世,海军大臣的职位又由其前任之子接任,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又重新获得了以前的庇护②摘译自维基百科:

//en.wikipedia.org/wiki/Sir_John_Oldcastle②。

可见,在莎士比亚生活并创作的年代,英国戏剧界面临的头号敌人就是清教徒。

由清教徒掌权的伦敦市政当局及甚嚣其上的清教反剧院运动阻碍了英国戏剧的自由发展。

3.莎士比亚对清教徒的嘲讽和批判

事实上,纵观莎士比亚的戏剧,他对清教及清教徒的嘲讽和批判是由始至终的,并逐步深入地揭露其虚伪冷酷的本质。

早期的作品以《爱的徒劳》为例,君臣四人——那瓦国王及三位侍臣宣称为了创造世界奇迹,决定专心苦读三年,并立下戒约,不近女色、拒绝一切物质享受。

但是一当法国公主率领侍女与侍臣前来出使,国王爱上了公主,而他的三个侍臣也对公主的三个侍女一见倾心,结果四个发誓不与女子来往、潜心学术研究的青年男子最终纷纷坠入爱河,放弃了清教徒荒唐的禁欲生活原则,唱起了赞美爱情的颂歌。

中期的作品以《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为例,莎士比亚从高利贷者的职业入手,按现实中的清教徒为他造型,赋予他以强烈的时代感。

如同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清教徒,夏洛克喜欢援引圣经典故,为自己重利盘剥寻找理论根据,并极端敌视文化娱乐活动,实行新的禁欲主义,把家庭变成了人间地狱,逼得独生女跟着情人逃之夭夭;

虐待仆人,把他饿得瘦骨嶙峋,迫使其另觅新主[7]。

晚期的作品以《一报还一报》为例,维也纳公爵的代理执政、法官安哲鲁表面上是一个谦恭谨慎、彬彬有礼的正人君子,但内心却是一个充满野心的纵欲之徒。

他对维也纳的平民执行严刑峻法,一上任就要把年青绅士克劳迪奥处以极刑,判定他犯下奸淫罪,仅仅因为他与订有婚约的情人没有正式结婚就同床共寝。

自己表面上冷若冰霜,净修斋戒,似乎没有任何情欲邪念,俨然一个彻头彻尾的清教徒。

但是,当克劳迪奥美貌的姐姐前去求情,他居然荒淫无耻要求对方奉献自己的肉体以赎回弟弟的性命。

在此,莎士比亚不仅揭露了清教徒的虚伪无耻,更鞭笞了其残忍无情的本质。

三莎士比亚是英国国教徒

1.英国国教教义的传统性、包容性与折中性

英国国教,即安立甘宗,是英国的基督教新教,在教义方面它接受路德宗的“因信称义”说和加尔文的“预定论”与“拣选说”,宣布在天主教中占突出地位的炼狱说、赎罪券等与圣经相悖予以舍弃;

但与当时欧洲大陆的其他宗派相比,它又具有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保留了天主教礼仪与制度方面的传统)、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它容纳了16世纪新教中所有重要宗派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它的教义,实际上是一种基督教各宗派观点的杂烩)和折中性(体现在为了调和各基督教派不同乃至冲突的观点,它经常使用涵义宽泛的措词),从而使它能够比较灵活地应付各种特殊的宗教形势[8]。

2.莎士比亚剧作颂扬仁慈、宽容与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莎士比亚时代,以知识与理性为特征的人文主义运动和以信仰与救赎为特征的宗教改革运动同在。

在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在信仰领域就是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表现的,所以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信仰交织在一起。

不仅如此,莎士比亚的英国国教意识渗透到他的戏剧当中,使其戏剧作品在思想上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哲理度和深刻度。

如同英国国教,莎士比亚肯定了基督教教义中仁慈、宽容、博爱等积极向上的方面,同时又否定了其教义中的糟粕—人的原罪及禁欲思想[9]。

另外,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一长串的宗教神职人员形象介入了世俗之战。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劳伦斯神父,他的博爱与仁慈无与伦比,即使是在世俗之爱的敏感领域,也表现了超越宗教的戒律、背离禁欲主义的人文精神[10]。

又如,在《一报还一报》中的文森修神父,虽然严格说来,他不是神父,而是一国之主的公爵,但他经由托马斯神父、彼得神父的打扮,完全以一个神职人员的形象活动于监狱、教堂、街巷和宫廷,不但完成了微服私访、考察治绩的任务,而且救人于牢狱,成人之美,俨然是活动于民间的、世俗的上帝。

因此,在英国国教的影响下,正如英国国教服务于英国的政治,莎士比亚的神道是服务于人道的,从而也使得莎士比亚式的人文主义闪烁着具有当时时代特征的、信仰的光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在思想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和他所信仰的英国国教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Bevington,David.EnglishRenaissancedrama:

aNortonanthology[M].Norton&

Company.2002.GeneralIntroduction,xlv,xlvi,xlviii.

[2]Wilson,Richard.SecretShakespeare—Studiesintheatre,religionandresistance[M].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2004.186-7,190,193-5,198-200.

[3]Holland,N.Norman.Shakespeare&

sPersonality[M].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9.24.

[4]McRae,Andrew.RenaissanceDrama[M].OxfordUniversityPressInc.,NewYork.2003.94.

[5]柴惠庭.基督教安立甘宗的形成及其特点论析[J].史林,1994

(1).

[6]余荣.英国清教运动的起因及性质[J].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7]徐克勤.“莎士比亚研究”课教学内容提要[J].齐鲁艺苑,1995(3).

[8]柴惠庭.基督教安立甘宗的形成及其特点论析[J].史林,1994

(1).

[9]肖四新.莎士比亚创作的基督教语境[J].世界宗教文化,2007

(2).

[10]魏兰,罗峰.“对人和神的双重失望—论莎士比亚戏剧精神的隐秘色彩”[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