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1982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中心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文档格式.docx

课时安排:

4课时。

问题研讨:

在旋转时怎样让学生很快找出旋转90度后的位置?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主讲稿

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掌握倍数的特征。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

教材解读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

用b÷

a=n表示b能被a整除,b÷

n=n表示b能被n整除。

现在:

用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

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

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

=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

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做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

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

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

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

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9课时)

1.倍数和因数……………………………3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1课时

测试与讲评……………………………2课时

1、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往往会找不全面,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2、本单元涉及到的数的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辨析清楚?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先周备课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

3、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4、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课标要求:

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计量单位、单位间的进率有较系统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计量单位、单位间的进率有较系统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容积)的计算。

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根据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练习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

接着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或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长方形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

体积和表面积等概念注意从那几方面进行认识。

五数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包括:

1.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真分数与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材解读

体现如下: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从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两个方面突出分数的产生。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即:

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

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

在以往的教材中,我们知道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是由数的整除引入,紧接着单元内一个概念紧跟一个概念,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负担,而本教材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最大公因数的应在于约分中,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在于通分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本教材的实用性不断加强,无论是概念的引入或者练习的安排都特别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独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4)“分解质因数”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

”中介绍。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2)、会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大小。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注意,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求两个数的。

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也予以了回避。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

4、教学难点:

①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②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四、具体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分数与除法

例1(单位“1”是一个物体)

例2(单位“1”是多个物体)

真分数与假分数

例1(真分数)

例2(假分数)

例3(带分数)

例4(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原理)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约分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例3(最简分数)

例4(约分)

通分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例3(分数的大小比较)

例4(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例2(分数化小数)

五、学情分析

1、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已经感受过分数是由平均分后,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20课时左右。

七、问题研讨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中之重,占据的内容和分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学生五笔对各个知识点掌握扎实,才能更好的应用。

那么,灵活的掌握知识点是学习的关键,在教的过程中有没有更加灵巧的方法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这单元的知识呢?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讲稿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二、教学重难点: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通过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其中,第2节中例1在解答时,先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用整数加法的方法将分子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得出最后的和。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教学时,应通过观察、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

使学生明白:

(1)计算时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只要将异分母转化同分母,然后分子再相加减就可以了。

3.处理好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解题。

五、课时安排: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2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1、众数2、复式折线统计图3、打电话。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首先是注意把本单元的知识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和领会新内容。

比如,对于众数的含义的理解就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统计图的知识也是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出的;

其次是把统计知识和要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现实生活材料,从解决这些材料中凸现了统计知识的价值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同时,通过本单元,尤其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合并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的统计问题,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四、编排特点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

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

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五、具体编排

例1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例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例3

打电话

六、教学建议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如教材第122页例1要解决“挑选身高是多少的队员参赛比较合适?

”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选用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15个候选队员的身高的集中情况,教材先让学生用平均数、中位数来描述,发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然后引出众数,由此体会众数的特点:

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教学时则可按此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3.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

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

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

哪些数据经常出现;

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

从这些数据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从这些结论中能预测到什么等等。

4.适当把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要求。

关于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有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

因此要开放些。

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

七、课时安排

众数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室1课时

打电话1课时

八、问题研讨

如何让学生清晰直观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二、课标要求:

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五、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实际教学时,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候教师就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了。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操作活动时,学生往往会得到多种解题策略。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化的解决策略。

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

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成立呢?

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的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总体反应出淳朴、可爱。

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比较高,比较善于动脑筋,课堂比较活跃,并喜欢和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常一起进行交流体会。

但有个别学生懒散,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意思考问题,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讲评,作业喜欢与同学互相抄写。

八、课时安排:

找次品2课时

九、问题研讨: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