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小溪嬉水作文文档格式.docx
《作文讲评小溪嬉水作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讲评小溪嬉水作文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文结构非常好,体现在头身脚。
头——下午,我、妈妈和姐姐在山脚下看到了一条小溪。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
本文的题目是《小溪嬉水》,其中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小溪,一个是嬉水。
这两个方面都要写出来。
这篇文章的开头是开门见山的,让我们一开始就见到了一条小溪。
如果开头就是绿水、蓝天、白云的,那就跑偏了,小溪就找不着了。
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都是这个意思。
作文的头不是开头的头,是有头有脑的头,就是要有思想性,开宗明义,把作文的主题表达出来。
脚——经过了嬉水,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小作者在开头写的是看到了一条小溪;
身子部分写的是我们在小溪里面嬉水,特别开心;
最后的结尾写的是因为特别开心,所以离开时依依不舍。
因为……所以……,这就是逻辑。
有了这个逻辑,才能讲章法。
大家一定要理解,作文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最好的练习方式。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中考的很多问题出来了。
有的孩子偏科:
数理化很好,语文考得不好。
语文,不仅仅是教材上那些简单的东西,而是一门人文学科,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孩子语文差,就是因为我们对语文太轻视了。
说功利点的话,孩子要想考高分,要想当状元,要想考清华、北大,就不能偏科,这是第一要素;
各科都要优秀是第二要素。
如果光是数理化好,文科不好,一下子三四十分就拉下去了。
理科好不容易努力挣上来的分,文科一下子就拉下来了,说明重视的不够。
主要是对语文重视不够。
学工科的知识,一定要用文科的方法来学——多做题,多练,多背,多记。
学文科的知识,一定要用理科的方法来学——多推理,多分析,而不是多练。
权重都是一样的,有什么理由轻视语文?
根本就没有。
语文其实不难学,很多专家提倡大语文的概念,不是只学几篇课文、学点语法、掌握点好词好句,就能够补上去的。
语文要求有许多见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谈古论今,这些都要求平时的积累。
《道德经》里讲: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平时多注意积累,多注意学习,语文就特别简单。
但如果抱着临时抱佛脚、拔苗助长、或者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就肯定不行。
好在群里的大多数孩子都才上小学、初中,还有时间来教,还可以补救。
如果平时点滴的积累不够,到了高中,怎么教都难了。
所以,学习语文不是做几张卷子就能提高的,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
回到正题,刚才我们分析了本文的头,接下来再看身子。
身子大致分两个对称段:
一个对称段写的是小溪,一个对称段写的是嬉水。
在这两个对称段中,小作者的六根六尘运用得很好。
我们来看:
弯弯曲曲的小溪很清澈,我可以看到小溪里面的鹅卵石。
这一段写得非常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常说:
要想让文章生动,五句话内必用一个比喻。
在本段中:
一片片细长的竹叶漂在水面上,就像一条条小鱼在水里游泳——意法。
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就像小朋友的歌声一样动听——声法,声法里还有意法,又称为声意通用。
我蹲在小溪边洗手,觉得很凉爽——触法。
这就让文章言之有声,言之有物,言之有意,言之有觉。
几个对称的句子——看到的是什么?
看到的是鹅卵石,看到的是清澈的小溪,看到的是一片片竹叶;
想到的是什么?
竹叶像小鱼在游泳。
听到的是什么?
听到的是哗啦哗啦的流水声。
感觉到的是什么?
在小溪边洗手,觉得很凉爽。
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声音、形象、颜色都体现出来了,画面很清晰。
这样就把一条小溪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第二,技法用得很老到。
我们再用对称、写黑以白的方法来分析,这一段还有静有动,动静结合——静的是鹅卵石,静静地躺在那;
动的是竹叶漂在水上,在游泳。
我们再看《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也都有动和静的感觉。
所以,我们要学会通过分析,体会孩子作文中的优点。
这里我们就分析到有声音,有想法,有眼睛看到的,有手感觉到的。
你跟孩子也要学会这样分析,那样,你就会辅导,孩子也就会写了。
再往下看,我们看到小作者先写的是小溪,然后是嬉水,这是很扣题的。
扣题是什么概念?
就是我们讲的结构分析,也就是逻辑。
这个作文的题目是《小溪嬉水》,那就既要写小溪,也要写嬉水,我们来看下面的嬉水。
看原文:
小溪里的水很浅,有的石块露出了水面,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从这边走到那边,但还是不小心滑到水里,把鞋子弄湿了。
我们先说这一段中孩子写得很好的地方:
鞋子弄湿了,站在小溪里,又冰又凉——触法。
就像站在冰箱里——意法。
然后我大叫:
——声法。
又滑又刺脚——触法。
用六根六尘来分析,这里用到了色法、触法、声法、意法。
这样,小作者就把各种感觉传递给了我们,好像我们也在玩水一样。
我们再来看一下孩子写作的顺序(顺序就是结构的分析):
一开始我走在石块上,然后我又怎么样,我又想再试一下,我再试一下。
这就是我们讲的关联词的运用,它们表明的是一种对称的关系,也是写作的顺序。
比如:
我首先……其次……;
一边……一边……;
有的……有的……。
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刚学作文的小朋友,一定要学会这种关联词的运用。
所以,大家要去看《提高篇》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理解什么叫顺序,顺序和对称的关系,顺序和章法的关系,顺序和思路的关系,怎么简单地用关联词把顺序串起来。
我们在写议论文和工作报告的时候,会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还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者甲乙丙丁,这些都是表示顺序的。
孩子写得好的地方就讲到这。
我们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的话,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看这句:
但是后面又写到了:
小溪里的水很浅,有的石块露出了水面。
前面已经写了小溪了,后面就该写嬉水,这个地方却多出了一块。
这样就显得有点散。
我们可以把这一句提到上一段,合并一下:
小溪是弯弯曲曲的,小溪的水很清,小溪的水很浅,小溪里有很多鹅卵石,有的露出水面,有的藏在水底。
正因为小溪的水很清澈,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鹅卵石。
有的……有的……句式的运用,不仅读来更有节奏感,还写出了鹅卵石的形态不一。
下一段开头直接写: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这是不矛盾的。
写小溪就是写小溪,让主题更加集中一些。
前面已经写过小溪,也写过鹅卵石了,后面再写这些,就显得散了,这是结构上要体会的。
下面:
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就像小朋友的歌声一样动听。
这里哗啦啦的流水声可以再写得生动一些——我想知道这哗啦啦的流水声是从哪儿产生的,我似乎感觉到,这哗啦啦的流水声是从浪花里产生的。
还可以这样想:
我不知道是水声产生了浪花?
还是浪花产生了水声?
这就是摆关系,这样一摆关系就很有味道,也让人不由得去想,浪花到底是哪儿产生的呢?
因为有浪花,才有水声?
还是因为有水声,才有浪花?
这样就给人一种很耐人寻味的感觉。
我蹲在小溪边洗手,我们也可以再写得巧妙一些:
我蹲下身用手去寻找浪花,可是我没有找到浪花,找到的是凉爽的感觉。
就是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浪花是怎么产生的?
是水声产生了浪花?
就因为我的好奇,所以我就去寻找,去触摸这个声音,可是我没有触摸到声音,但是我触摸到了水的凉爽。
这样就把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写出来了。
接下来: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从这边走到那边。
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可以再来一个对称,写得更有意思: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从这边走到那边,从那边走到这边。
我们把这些动作细化一下,看上去好像是啰嗦,其实这样写是很有意境的。
再看下面:
但还是不小心滑到水里。
别但还是了,就改为:
一不小心,我掉在水里,把鞋弄湿了,后来我干脆把鞋子脱掉,赤脚站在小溪里,又冰又凉,就像站在冰箱里。
既然像站在冰箱里,小朋友不可能是一动不动的,我们就再用一个意法:
我在水里面一边跳着,一边叫着:
这里一边……一边……的运用,主要是为了体现对称,给人以同时的感觉。
姐姐连忙把我抱起来,放在岸上。
这里要注意一个小细节,小作者在开头写的是:
我、妈妈和姐姐在山脚下看到了一条小溪。
这时妈妈怎么消失了、不见了?
姐姐把我抱上来了,妈妈在干吗?
所以,我们得让妈妈出来。
这个中间环节还是欠缺了点,我们可以这样改:
我想再试一下,就又大踏步地走下小溪,然后又忍不住地喊:
姐姐看我又在那大呼小叫的,又把我抱了上来的。
这里要注意一个微妙的变化:
第一次下水是我叫姐姐把我抱上来的,第二次我再下水时,是姐姐主动把我抱上来的。
就这样,一次,二次,三次,把这个细节写出来,说明孩子在下水嬉戏的时候,也是在适应。
最后:
我还想再试一次,这次凉了我也忍住,过一会我的脚就不凉了,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小溪里走动了。
既然已经适应了,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走:
我终于可以在小溪里走动了,可以用感受走在鹅卵石上又滑又刺的感觉了,我终于又感受到一片片竹叶滑过我的脚踝,那种很滑的感觉。
这样就能和前面提到的竹叶相呼应了。
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把文中的人物重新组合一下:
我在干吗,妈妈在干吗,姐姐在干吗;
我兴致高起来时,怎么玩水,姐姐怎么逃跑,妈妈怎么在旁边拍照。
用上声法,再重新归纳整理一下,把三者摆在一块。
这样就有了泼水声和大家的欢笑声。
这样把三者归拢一下,不管怎么玩的,至少要把我、妈妈、姐姐组合在一个画面上。
前段时间我们也讲了怎么摆关系,比如:
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爸爸吃肉。
这样写关系没建立起来,显得很孤立,我们要重摆一下关系:
妈妈不时喂爸爸一口菜,爸爸不时喂妈妈一口肉,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
妈妈喊我回去了,我穿上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我们讲过,结尾要抬头收腹。
所谓抬头,就是要看一看文章的头。
头是不是讲了小溪?
这里我们都知道你离开的是小溪,但还是要点一下,我们这样改下结尾:
妈妈喊我回去了,我穿上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溪。
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是不是就呼应到头了?
这叫抬头。
我们这是从形式上来讲的,也让大家感受一下抬头是什么。
下面再来讲收腹。
本文的腹好像没收,怎么收呢?
我们可以这样写: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溪,但是小溪哗啦哗啦的流水声还留在我们的身后。
我们知道,脚要像站军姿一样站得住,就必须抬头收腹。
收腹就是总结一下腹部(身子),看看有哪些部分可以为脚所用。
本文的腹部讲了小溪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也有刚才我们玩的记忆。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让大家更明白什么是抬头,什么是收腹,结尾如何抬头收腹。
很多人说脚不好写,问题就在于头没有开门见山,身子不饱满。
只要身子饱满了,脚就很好写——只要把头看一下,把腹收一下。
从文学上来讲,叫有开有合,有离有收,收合离放,放出去还能收回来,能够离散得开,还能收紧得了。
这就是收腹的意思。
小溪嬉水(根据老师点评自行修改)下午,我和姐姐在山脚下来到了一条小溪。
小溪是弯弯曲曲的,小溪的水很清,小溪的水很浅,我可以看到小溪里面的鹅卵石,大大小小的沉在水里,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几块大石块露出了水面。
可是,我不知道,这个动听的歌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是浪花带来了歌声,还是歌声带来了浪花?
我蹲下身,去寻找浪花,虽然我没有抓到浪花,但是浪花却给我送来了凉爽。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从这边走到那边,从那边走到这边。
一不小心,滑到水里,鞋子弄湿了。
我干脆把鞋子脱掉,赤脚站在小溪里,小溪的水又冰又凉,就像站在冰箱里。
我一边抬脚一边大叫:
姐姐快来抱我。
姐姐连忙把我抱出来,放在岸上。
我想再试一下,我又跳下了小溪,又大叫:
冷死了!
刚说了一半,姐姐又赶忙把我抱上来了。
第三次,我忍住了。
我的脚就不凉了,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小溪里走动了。
鹅卵石很滑,开始姐姐牵着我,后来我就自己慢慢地走来走去。
鹅卵石刺过我的小脚丫,感觉疼疼的;
竹叶漂过我的小脚脖,感觉滑滑的;
小溪水流过我的小膝盖,感觉冰冰的。
我的心里真是又凉爽又开心呀!
姐姐找了一根树枝,搭在小溪的两头,就像一个小小的桥。
我走上去,刚走了几步,嘣树枝断了,我掉到了小溪里,姐姐看到了,哈哈大笑,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天快黑了,妈妈喊我回去了。
我穿上鞋,和姐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溪。
小溪哗啦哗啦的歌声还依旧响在我们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