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文姬归汉的历史瞬间.docx
《历史趣谈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文姬归汉的历史瞬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趣谈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文姬归汉的历史瞬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趣谈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文姬归汉的历史瞬间
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
文姬归汉的历史瞬间
导语:
一、才女辨琴圉城,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中原古镇。
汉末此地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著名学者蔡邕诞生在这里。
蔡邕字伯喈,出生于东汉阳嘉二年
一、才女辨琴
圉城,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中原古镇。
汉末此地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著名学者蔡邕诞生在这里。
蔡邕字伯喈,出生于东汉阳嘉二年(133年),当世最知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是个书法家,创立了“飞白体”,亲自书写了著名的《熹平石经》,刻碑立于太学门外,成为天下读书人手里的“标准教材”,他还写出了历史上第一部书法理论著作《书断》。
他是个音乐家,通晓音律,理论、实践无不精通。
经学、文学、书法、音乐,跨了这么多界,在所有领域里都取得了一流的成就,蔡邕之前无古人,蔡邕之后无来者。
还在家乡圉城时,一天有个邻居备下酒菜请蔡邕赴宴。
蔡邕赶到邻居家时酒宴已经开始了,有人在一面屏风后面弹琴。
蔡邕走到门口听了听,说:
“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
”于是扭头就走。
有人告诉了主人。
蔡邕一向被乡人尊敬,主人赶忙追出问原因,蔡邕把自己的担心一说,弹琴的人忙出来解释:
“刚才弹琴的时候,我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
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
”蔡邕听罢,才释然:
“这就对了。
”
蔡邕的耳朵,就这么好使,不当音乐家都没地方说理去。
蔡邕有个女儿,受他的影响,很小也展露出超常的才气,在辨识乐音方面一点儿都不输父亲。
一天晚上,蔡邕鼓琴,琴弦断了。
女儿看都没看就说:
“断的是第二根弦。
”这让蔡邕很惊讶:
“你这是冒碰上的吧?
”于是蔡邕故意弄断了另一根,问女儿是第几根,女儿说:
“这一回是第四根。
”答案完全正确。
这件事传出来,蔡邕的女儿被认为是神童。
蔡邕的女儿名叫蔡琰,也就是蔡文姬。
梁代一个叫刘昭的人编了一部《幼童传》,是当时出版的一本儿童教育读物,里面记录了大量神童的故事,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入选其中。
二、金商门
蔡邕生活在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是一个衰世。
这打消了蔡邕出仕的念头,他只想当一名读书人,在家乡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所以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应。
直到后来,在司徒桥玄的征辟下他才出任河平县长,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郎中、议郎。
议郎,品秩六百石,相当于县长,主要职责是在天子身边“顾问应对”,相当于参事室参事吧。
这是个闲差,会来事的,看领导眼色拍马溜须,准能步步高升;不会来事的,只要惜字如金,别乱说话,难得糊涂,也能安身保命。
可蔡邕两样都不是,他多次上书天子陈述得失,有时不惜以下犯上。
其时,天子名叫刘宏,即汉灵帝,跟他的前任汉桓帝刘志一样都很混账,诸葛亮和刘备闲聊每次提到他们二位都恨得咬牙切齿。
光和元年(178年)7月的一天,汉灵帝接见朝臣的御殿里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一条青蛇爬上了御座。
随后几天洛阳又刮大风、降冰雹,有100株大树被连根拔起。
后来,又频繁发生了灾异事件,日食、地震不说,还出现了更不可思议的事,设在宫里的侍中寺有一只下蛋的母鸡打起了鸣,变性为公鸡,有人看到天子卧室所在地温德殿前出现了一道黑气,有10丈长,像一条龙,还有人看到一道青色霓虹降到南宫玉堂附近。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第一件是无稽之谈,可以不理,后2件可以归为不明飞行物范畴,交给UFO爱好者讨论就行了。
但汉灵帝不那么看,他除了是昏君,还是一名文艺青年和五行学爱好者,这些事让他不安,他迅速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讨论。
讨论的地点在洛阳南宫的崇德署,位于金商门内。
汉灵帝本人没有参加,主持会议是的宦官头目曹节,参加讨论的有汉灵帝的老师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太史令单飏以及议郎张华、蔡邕等。
汉灵帝让给每个人发了一副笔砚、2块1尺长的奏板以及一个封奏板专用的封囊,要求大家就这些灵异现象现场笔答,之后由曹节当面封好,交给灵帝。
杨赐在对策中引用了2部谶纬学专著《中孚经》和《春秋谶》对灵异事件进行解读,认为温德殿的黑气和玉堂后殿的霓虹都预示天子权力运行的失度,而霓虹是阴气,象征奸臣或后宫。
杨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怪异现象,就是天子重用宦官,宠幸群小,要化解这些灾难,就要远离小人,重用在野的士人君子。
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在杨赐看来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人。
看着杨老师写的话,汉灵帝陷入了沉思。
他是一个昏君,但不是白痴,他知道杨老师的每句话都是对的。
沉思中,汉灵帝随手又翻开另一份对策,是蔡邕写的,看完让汉灵帝更为吃惊。
蔡邕认为,这些怪异现象都是亡国之兆,是妇人或小人乱政的结果,他一口气点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包括灵帝的奶妈赵娆、永乐宫宦官霍玉以及外朝的太尉张颢、光禄勋伟璋、长水校尉赵玄、屯骑校尉盖升等等,蔡邕建议罢黜这些人,同时建议立即停办令天下人诟病的鸿都门学,重用敦厚老成、聪明方直、忠实守正的人。
对策的最后,蔡邕请求汉灵帝务必替自己保密,以免让他招来祸端。
大臣给皇帝上书,千叮咛万嘱咐请皇帝替自己保密,这是极大的讽刺。
尽管如此,密还是没保住。
汉灵帝看完,唯有叹息。
他承认杨老师和蔡先生言真意切,他也想那么做,但他又深知不能那么做,或者说无法那么做。
表面上他大权在握,但其实不然,他怎么玩、怎么闹腾都可以,要动实权就得跟宦官们商量,宦官同意还能办,宦官反对他就做不了,而要跟宦官直接较量,他没有这个胆。
汉灵帝起身去冼手间方便,一直在旁边侍立的曹节立刻上前,把群臣的对策看了一遍。
看完,不禁恨得咬牙切齿。
宦官们立刻反击,他们让人写了封匿名信,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蔡邕,蔡邕被流徙朔方郡。
宦官们不敢动杨赐,但收拾蔡邕就是对杨赐最严厉的警告。
三、五原郡
在东汉帝国的版图上,朔方郡是标准的“西北角”,以今内蒙古库布奇沙漠为中心方圆几百里都是它的范围,在当时既是边疆又是人烟稀少的塞外之地。
流放到这样的鬼地方,生还者少。
宦官及同党还不罢休,派出刺客去杀蔡邕,但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动,不为奸人所用,刺杀行动失败。
宦官及同党又贿赂地方上的官员想毒死蔡邕,受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
在这两起刺杀暗杀事件中,蔡邕的高尚品德救了自己。
后来,蔡邕居住在朔方郡相邻的五原郡。
之前,蔡邕与学者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因遭流放没来得及写成,他一心想完成这件事,于是找了个机会,向汉灵帝上书呈上自己的新作,汉灵帝爱怜蔡邕的高才,于是借大赦的机会把他赦免,准许他返回原籍圉城。
行前,五原郡太守王智设宴为他送行。
酒足,王智劝蔡邕起舞。
王智是大宦官王甫的弟弟,一向骄横,蔡邕看不上他的人品,不起。
王智感到丢了面子,破口大骂:
“罪犯也敢轻侮我!
”蔡邕闻言,振衣而去。
王智怀恨在心,密告蔡邕心放怀怨,诽谤朝廷,汉灵帝身边那些宠幸的人也都出面说坏话。
蔡邕于是无法返回家乡,又怕被迫害,只好亡命江海,逃到江东避难。
四、江东作琴
蔡邕的这次逃难历时12年,是一段很长的日子。
在这期间,蔡邕曾收了一个学生,就是后来当了孙吴丞相的顾雍。
顾雍拜蔡邕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受到蔡邕的喜爱。
顾雍的名字都是蔡邕起的,“雍”与“邕”同音,表达师生二人的深厚情义。
由于受到老师的称赞,顾雍后来干脆给自己取表字为元叹。
在这段漫长而艰辛的日子里,除了学生顾雍,音乐是蔡邕孤独的伴侣,是支撑他在黑夜中前行的动力之泉。
一天,蔡邕行至吴地,即今江浙一带,看到有人在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料,于是讨来做成了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
木头的尾部已经被烧焦了,这把琴便被人们称为“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汉代,这把琴一直被皇宫收藏,存于后宫内库中。
据说到了齐明帝在位时这把琴还在,古琴高手王仲雄曾经弹奏过它。
王仲雄连续弹奏了5天,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齐明帝。
这把琴后来传到了南唐中主李璟的手中,李璟后来又赠给了大周后。
南唐后主李煜死后,这把琴归宋皇室所有,传说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曾经收藏过。
再往后,就不知所终了。
五、周历三台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了,不久军阀董卓控制了朝廷。
董卓是个武人,但也想干一番事业,青史留名。
所以,他掌权后迅速起用了一批名士,给自己装点门面。
蔡邕作为本朝最具知名度的大学者,自然在董卓的名单上,但他仍在外面逃亡,董卓于是派人寻找,竟然找到了。
董卓想把蔡邕请到洛阳来给予重用,但蔡邕对政治已心灰意冷,于是以有病为由推辞。
董卓大怒,让人放出狠话:
“再不来,我可以灭人一族!
”蔡邕恐惧,只好来报到。
董卓转而大喜,他听人说蔡邕学问好、名气大,于是格外拢络,任命蔡邕为太学祭酒,相当于太学的校长。
第二天,又升蔡邕为侍御史,相当于朝廷监察专员。
第三天,再升任蔡邕为治书御史,相当于朝廷高级监察官,但随即又升任他为尚书,相当于朝廷秘书处负责人。
蔡邕拿着任命诏书刚要去尚书台报到,有人告诉他不用去了,因为朝廷当天又下了诏,升任他为侍中,相当于部长级的皇帝高级顾问。
尚书寺、御史寺、侍中寺都是朝廷的中杻机构,合称“三台”,蔡邕仅用了3天时间就游历了“三台”。
六、犯上进言
董卓掌权,引起了天下的公愤。
袁绍、韩馥等人组成关东联军讨伐他,被迫无奈,董卓挟持新继位的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
蔡邕也随朝廷来到了长安,职务仍然是侍中。
到长安后,董卓一改之前重用士人的做法大肆封拜亲属,他的弟弟董旻被任命为左将军,封鄠侯,他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兼任中军校尉,掌握兵权,还有不少董家的人当了大官,一上朝,董家人能站成一排。
连董氏家族抱在怀里的婴儿也都封了侯,颁发金印紫绶,小孩不懂那是什么,拿着当成了玩具耍。
董卓封自己为郿侯,郿县在长安以西260里,即今陕西省眉县,董卓在此筑起高坛,边长2丈多,高五六尺,坛成,让他一个外孙女乘着轩金华青盖车来到这里登坛,在郿县的文武官员,包括都尉、中郎将、刺史等高级官员都到车前,引导着这个小女孩上到坛上,董卓让侄子董璜为使者亲自颁发印绶。
董卓还在郿县修筑了一座城堡,号称郿坞,城高与长安城相等,里面储藏够30年吃的粮食,对外宣称:
“大功如可成,就称雄天下;如果不成,就守着它安度晚年!
”
董卓还喜欢玩一些新花样,他亲自设计了一种奇特的车子,这种车用青色的伞盖,爪画两轓,大家给这辆专车起了个名字叫“竿摩车”。
董卓觉得很得意,也很威风,出门便坐着。
所有人都不敢上去劝谏,只有蔡邕敢。
蔡邕认为天子和大臣乘坐的车子都有规定和讲究,董卓这么胡来很不妥。
正巧,长安这时发生了一次小规模地震,董卓有点紧张,问蔡邕是什么原因,蔡邕趁机对董卓说:
“这说明地下阴气太盛,是大臣逾制所造成的。
您乘坐的青盖车不符合制度,大家都认为有点不恰当。
”董卓还真虚心接受了蔡邕的批评,改乘皂色伞盖的车子。
一个暴君,通常周围少不了一群小人。
董卓被刘嚣等小人包围,这些人一致认为,董太师的丰功伟绩无人能比,当太师有点委曲了,于是参照周朝开国宰相姜子牙的先例,要给董卓再上一个尊称,叫“尚父”。
人家姜子牙不仅是宰相,还是武王的岳父,才称尚父,董卓是什么东西,也敢把自己抬得这么高?
但心里想归想,没人敢说。
董卓吃不准,怕弄出个历史笑话来,就此向蔡邕询问,蔡邕趁机劝道:
“姜太公辅佐周室,受命讨伐殷商,所以才加上这个尊号。
今明公的威德没有问题,不过我以为现在还不是时候,应该等平定了关东,车驾返回旧京,然后再做。
”
董卓听了,觉得有理,采纳了蔡邕的建议。
在大家眼里蔡邕是极少数被董卓尊敬的士人之一,董卓对他的话不仅相当重视,而且平时也非常尊重他。
而蔡邕似乎也甘为董卓所用,每次宴会,董卓经常让蔡邕弹琴助兴,蔡邕也很用心。
然而,蔡邕内心却十分痛苦,他曾经对从弟蔡谷说:
“董卓这个人性情残暴,终究会失败,我想回兖州,但道路太远了,也不知道那里的人如何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
蔡谷劝他:
“你长得跟普通人不一样,走在外面容易招致大家围观,你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