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9951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

《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大校史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学家:

台静农、陈衍

历史学家:

薛永黍、郑德坤

人类学家:

史禄国(俄籍)

社会学家:

徐金声

数学家:

姜立夫

物理学家:

胡刚复、朱志涤、孙贵定、雷通辞、钟鲁斋

法学家:

黄开宗、区兆荣

政治学家:

王世富、丁作韶

会计学家:

郑世禄、陈德恒

银行学家:

冯定璋、朱保训

1922年2月,私立厦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陈嘉庚为永久董事,陈敬贤(陈嘉庚胞弟)为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

1935年5月10日,重新组建校董会,陈嘉庚仍为永久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汪精卫、孙科、宋子文、王世杰、孔祥熙、黄奕柱、曾江水为名誉董事,陈延谦、李俊承、黄廷元、黄伯权、洪朝焕为校董事。

 

1937-1945国立与抗战迁汀

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函请,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任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为保证教学不致中断,厦门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迁往闽西山城长汀。

1938年1月17日,学校在长汀复课,时为在校生数仅为198人。

在长汀办学八年中,学校延聘许多良师学者,厦大学生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成立“国立厦门大学学生救国服务团”等团体,投入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一方面勤勉学习,发奋攻读,务期求得真正学问,在校生达1044人。

1940年8月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蝉联冠军。

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誉为“南方之强”。

1944年春,英国纽凯索大学教授雷立克,美国地质地理学家葛德石,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等先后来校考察和学术访问,称赞“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

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称之为“东南最高学府”、“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在长汀办学期间成绩卓著,获得当时社会各界一致赞扬,学校迁返厦门时,长汀社会各界送大匾额誉为“南方之强”。

1940年4月6日(国外定为5月6日),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宣告成立。

1945-1949复员厦门

1945年9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46年4月6日,汪德耀校长发表《25周年校庆致校友书》,提出“兼容并包”及“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主张,表明厦大的办学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1946年,学校增设海洋学系,1947年赠设国际贸易学系,1948年7月将机电工程学系分设机械、电机2个系,理学院也因之分设理学院和工学院,至此,全校扩展到5个学院18个学系,学校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具有文、理、工的综合性大学。

1949-1966建设新厦大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组建新的厦大党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为厦门大学校长。

王亚南校长学术造诣深厚,知识渊博,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

他能正确处理政治和业务关系,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关心学生和年青一代,善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被誉为“懂得人的价值”的教育家,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就是他发现并加以关心培养的。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对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

厦大也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一系列教学和体制改革。

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58年7月,厦门大学下放归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经中央批准,厦门大学改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6-1976十年动乱,谋求发展

1969年12月6日,教育部军管组等四单位通知,将厦大下放福建省管理。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宣告“文化大革命”历史结束。

同时,厦大也将翻开厦门大学历史的新一页,厦大人也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1977-2006改革开放,重振雄风

1977年曾鸣同志被任命为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书记,而后兼任校长。

学校1977-1981年历任党政领导成员名单:

校党委书记:

曾鸣(1977-1984)

校党委副书记:

司守行、赵源、谢白秋

校长:

曾鸣(1978年4月-1982年2月)

副校长:

司守行(兼)、蔡启瑞、赵源(兼)、未力工、潘懋元、唐仲璋、傅家麟

1978年2月,厦门大学恢复为教育部部属全国重点大学。

1995年7月,厦门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1996年,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厦门大学“211工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审定立项建设,有8个学科项目被列为“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2001年2月,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奠基兴建。

2001年7月,厦门大学“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

2002年10月,厦门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立项审核。

2003年9月,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正式启用。

2004年,厦门大学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厦门大学被增列为中管高校。

2005年11月,在教育组织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取得“优”的评价。

厦门大学

【英文名称】XiamenUniversity

【拉丁文名称】UNIVERSITASAMOIENSIS

【学校简介】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现任校长为朱崇实教授,党委书记为朱之文副研究员。

85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靠着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和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4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50多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2个学院(含55个系)和9个研究院,拥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4个专业可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19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79个专业可招收本科生;

拥有5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3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1个学科项目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11个创新平台和基地被列为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337人。

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1319人,占全职教师总数的56.4%(下同);

拥有博士学位的1091人,占42.9%;

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1727人,占73.8%。

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1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列入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9人;

有3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现有在校学生36410多人,其中本科生20824人,硕士生13349人(含专业硕士),博士生2237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2000余人,本研比为1.4:

1;

获第四、五届(2001年和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15门课程入选全国“精品课程”。

厦大毕业生是最受社会欢迎的群体之一,一次就业率均达96%以上。

2005年年底,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专家组的评估。

学校设有13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2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文科基地20个,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另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4-2007年有5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2项科研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厦门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台湾研究、南洋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领域居国内高校前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2003和2004年均居全国高校第三,2005年居第六,2007年19项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学校已与美、英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2004年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了“全球七校联盟”合作协议,2005年,联盟高校扩大为8所。

在对台交流方面,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高校。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占地5000多亩,其中校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2500多亩,漳州校区占地256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4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16万册(含电子图书110万册),固定资产总值25亿元,仪器设备总值9亿元。

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

2005年底学生宿舍基本实现“421”的住宿目标。

厦大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厦门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

这支队伍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力军,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中坚力量。

厦门大学校现有两院院士17人(其中双聘院士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讲座教授4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2人、讲座教授10人,校级特聘教授21人、讲座教授7人(已聘任的各层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共73人);

有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5个校级创新团队;

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有44人,列入校级“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有61人;

列入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有23人。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十,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十五。

学校历史

  1921年:

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

 

1926年:

开始研究生教育。

  1937年:

改为国立厦门大学。

  1952年:

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63年:

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

  1986年:

试办研究生院。

  1995年:

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96年:

教育部首批批准厦大建立研究生院。

  2001年:

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4年:

确定为中国副部级大学。

  2005年:

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内迁长汀

  1937年12月-1945年7月,厦大内迁长汀办学。

  陈嘉庚创建的私立厦门大学于1937年7月1日正式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立厦门大学。

7月6日,教育部任命清华教授萨本栋博士为厦大校长。

紧接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9月3日,厦大生物大楼被摧毁,于是迁校的计划被提上议程。

9月4日,厦大借闽西职业学校为临时办公处继续办公,并在鼓浪屿借得英华中学和毓德女校的部分校舍,但鼓浪屿还是处于战火严重威胁下,所以萨校长多方考虑,与省主席陈仪商定将厦大迁往与江西省交界的山城长汀。

萨校长委派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语言学家周辨明博士去福建内地选址。

周博士的父亲周之德牧师(福建惠安人)自1892年始即在长汀传播基督教,遂选定长汀为厦大内迁的校址。

省政府拨给的迁校经费只有5000元。

  厦门大学于1937年12月20日停课,准备迁移。

师生从24日起分批出发,至1938年1月12日,人员安全抵达。

校本部和大礼堂设在县城的文庙。

1938年迁汀后,共计学生239名,教职员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4人。

当时厦大规模甚小,是国立大学中得到中央政府迁校经费最少的,但萨校长实行质重于量的办学方针,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

当时厦大极其重视师资质量和国际交流,1941年厦大51名教授中,有47名来自清华大学。

美国地质地理专家葛德石称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

教育部于1940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厦门大学以最少经费取得最好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第二届竞试蝉联第一。

在1943年的本省专科以上学校学生辩论会和联合国论文竞赛中,也获得了第一名。

厦大在萨本栋校长带领下,在抗战艰苦时期取得了极大发展。

刚来到长汀的时候,学校只有3院8系,分别是文学院、商学院、理学院,学生为284名,教师83名。

到1940年,学校发展为4学院13系,学生发展到600余人。

到1944年,全校发展为4学院15系,在校学生已有800余人。

1945年抗战胜利时,全校发展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94人,学生达到1044人。

内迁长汀这段历史,使厦大赢得了“南方之强”的声誉,也反映了厦大和清华的深厚渊源。

  全国院系调整——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厦门大学损失严重,但也为全国高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师生转入山大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

  中国海洋大学:

山大1958年迁往济南时将海洋系留在了青岛,后发展成为青岛海洋大学,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浙江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的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并入浙大。

  东南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俄语专业合并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转到该校外文系学习。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

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参与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

  上海财经大学:

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即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1952年,厦大的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

  内蒙古大学:

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厦大,中山大学,五校为主,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包括清华、南开等)共同创建了内蒙古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80年前是一家。

1924年6月,厦门大学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学-潮离校到了上海,在原来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的帮助下成立“大厦大学筹备处”。

“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改名大夏大学。

解放后经院校合并,发展为今天的华东师大。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大连海事大学)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中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即为从厦门大学分出的航务专科。

  福州大学:

1960年,为筹办福州大学与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院士赴榕任职(化学一所也随之迁往福州),化学系的一批优秀教师也来到福大。

厦门大学物理系也调出林星等数十名教师组建福州大学物理系。

厦大的电子物理组技术物理一组,电子物理组及其电子管试制车间(相当于厦大物理系的2/3)也同时转入福州大学物理系。

此外,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当于厦大数学系的3/4)也迁到了福大。

为了创立福州大学,厦大分出了一半的理科,而不是大家一直认为的一半的工科,厦大工科早在50年代就已分到其他高校了。

编辑本段校园设施

  滨海风光,秀色可餐,建筑散落云雾之中,若蓬莱仙境;

最妙海塘堤岸,红花绿影,仿佛珍珠翡翠,镶嵌于鹭岛之西,这是对厦门大学最美的概括。

厦门大学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三房两厅两卫、电梯入户、可视门禁系统、保险柜、高层看海景……这不是房地产广告,而是厦门大学漳州校区2010级新生的宿舍楼、被住在“四人间”的往届学生称为“秒杀”全国大学生宿舍的“豪华海景”宿舍。

在厦门大学所有学生公寓楼,实行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与服务,实施标准化保洁、绿化、维序、维修作业,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

同时倡导学生民主参与、自律管理、自助服务,共同营造文明、整洁、安全、温馨的“学生之家”。

学生公寓楼按相关标准建造,实现住宿功能区分,通讯、网络入户,配用组合式家具及智能化用电管理等;

宿舍区的洗浴、洗衣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备,日臻完善;

每间学生宿舍都配备一台空调、24小时供应热水的热水器、免费校园网及宽带网接口,每位学生都配有一台固定电话。

学校食堂免费供应米饭,教学楼和图书馆提供免费纯净水,以及厕所配有免费卫生纸。

  2010年,厦门大学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一台密码保险箱。

厦门大学在漳州校区和本部皆有高尔夫球练习场。

学生公寓均实行园区封闭式管理,并采用智能卡门禁管理系统,利于住宿学生乐学安居。

全校已基本实现学生住宿“4-2-1”的目标(即本科生4人一间,硕士生2人一间,博士生1人一间)。

这些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生活周到、人性化的关怀,在全国是属于领先水平。

  学校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优良学习环境。

全校90%以上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拥有1800多台电脑的公共计算机教室,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向学生开放。

各学院装备的8000多台计算机,可供学生上机、上网学习。

学校文化体育设施完善。

现有塑胶田径场4个(其中400米标准田径场3个,非标准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4个,篮球场69个,排球场28个,网球场18个,羽毛球场10个,游泳池5个,室内体育馆4个,高尔夫球练习场1个。

学校建有为全校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所需的一批场地、琴房、音乐厅、排练房等设施。

规模壮观、可容纳4000多观众的建南大礼堂,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

投资近亿元建设的科学艺术中心也将于今年投入使用。

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562万册,其中纸本书刊371万册,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191万册。

分别有总馆、漳州校区分馆、东部分馆、经济与管理分馆、法学分馆等馆舍,馆舍面积合计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6500个。

学校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福建省中心、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之一、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历经89年的积累,较为全面拥有学科门类的各类学术性文献资源,尤其是系统收藏了经济学、管理学、哲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海洋学等本校具有优势的学科文献。

身为厦大人,虽然很多还是知道的,不过宣传厦大是义不容辞的,更值90周年校庆之际,转帖过来,让更多的人喜欢厦大,爱上厦大......

1

你知道吗?

厦门大学是唯一仍然采用拉丁名的大学;

是唯一迄今没有同其他学校合并的大学;

是唯一没有选用“毛体字”或“郭体字”作校名题字的老牌大学,其门匾是鲁迅先生的笔迹,他曾在这所学校教书,校名是从先生书信中摘出的。

2

厦大是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

第一所把创办人称为“校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