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对低温冷藏的杜卡特草莓保鲜的影响外文翻译Word下载.docx
《辐射对低温冷藏的杜卡特草莓保鲜的影响外文翻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辐射对低温冷藏的杜卡特草莓保鲜的影响外文翻译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果胶、总酸度、花青素的含量确没有实质上受到辐照的影响[7,9],但是已经辐照后的草莓在高剂量药剂的影响下红色素会减少[11]。
由于培育计划在波兰,这种新型草莓在1985年被命名为杜卡特[12]。
杜卡特草莓是标准的红硕草莓,它们具有更大的硬性、总酸度、干重量和花青素含量的特点[13]。
杜卡特草莓由于更好的色彩、纹理和风味,被认为非常适合冷冻和工业加工。
杜卡特草莓在冷藏中由低级辐照引起的贮存时间变化以及拓展研究申请国家农业同位素研究项目。
实验
材料
收到各种杜卡特草莓的栽培品种在罗兹市附近第二年开始种植。
在丰收季节的中间和结尾挑选四种用以研究。
选择中等大小、坚实成熟的浆果。
这2千克水果根据样品匹配颜色放进木制篮子中。
每一种样品的一部分在同一天进行辐照处理,也就说在收获后6-8小时内。
样品的第二部分在第二天内进行辐照,也就说在收获后20-24小时内。
一半的样品是没有茎,杜卡特草莓将果心保存在水果中拥有良好的纹理。
样品在收获之后辐照以前的时间里室温保存。
辐射
样品在0.2%的钴-60放射性剂量下辐射。
剂量应用在2.5±
0.15和3.0±
0.20Kgy。
辐射时,将篮子翻过来的同时改变水果位子以变样品获得好的化学剂量辐照。
辐射剂量用硫酸亚铁剂量作为指示剂进行。
样品辐射完后,转移至室温问2到4°
C的冷藏屋内。
贮存实验在正常大气压进行,不受相对湿度影响。
分析法
在辐照贮存1到2个星期后,对草莓进行感官评定和化学分析。
对样品进行检查,以确定表现出感染和腐败的浆果的百分比。
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健全水果的保存方法。
100克样品放在一个到随机中;
然后加入500克蒸馏水混合均匀,持续30秒。
混合均匀后,立即通过滤纸过滤。
水果中的维生素C与相同体积的2%草酸混合成稳定的抗坏血酸[14]。
草莓辐照时色彩变化是在500纳米吸收峰点在5倍稀释混合液中。
用0.1M-NaOH通过酸碱仪滴定确定柠檬酸含量[15]。
用3,5-二硝基水杨酸[16]通过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用2,6-二甲苯二氯酚吲哚酚钠对抗坏血酸含量进行测定[14]。
对变医量进行计算,确定变异系数V%,例如,标准偏差为百分比的均值。
冷藏水果实验1星期后,未辐照样品
结果与讨论
草莓辐照后感官评价完成后一天,辐照样品和对照样品没有明显差异,即,对收获的有无茎草莓在20到24小时内进行辐照。
对冷藏一个星期后的水果进行检测,发现未辐照的对照样品有霉斑生长,而被照的果实是不受感染真菌。
然后两公斤样品也腐烂。
计算草莓样品在2.5Kgy和3.0KGy辐照下完整比例,见表1。
对照样品,冷藏2周后被感染发霉占很大的百分比。
辐照过的草莓未发现真菌生长,但是这些水果的纹理恶化,草莓软化。
剂量2.5和3.0kGy引起类似的效果,只抑制真菌生长。
收获与辐照之间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水果出现机械损伤都是在收获时和长时间储存[17]。
当温度接近最佳生长温度的时候,造成真菌大量生长。
在这种情况下,辐照水果只是延迟损耗。
茎更少的草莓没有适合冷库辐照后初熟的草莓变得柔软泄露果汁。
实验结果表明,杜卡特草莓通过2.5KGy辐照可以延迟至少9天贮存时间(收获后10小时内)。
在收获前水果贮存情况是依赖天气情况[13]。
在1987的季节,天气有利于疾病的发展,因此水果成功存储的先决条件是冷藏成功。
表格1在2-4°
C室温下保存几天辐照剂量为2.5或3.0Kgy的杜卡特草莓健全百分比(二种样品的平均值)
0KGy
2.5KGy
3.0KGy
未被冷藏7到14天的草莓
收获后6到10小时内进行辐照
94/0
97/35
94/34
收获后20到24小时内进行辐照
83/0
88/15
90/13
被冷草9到16天的草莓
90/27
98/65
95/59
84/10
89/56
88/57
辐照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杜卡特草莓辐照和冷藏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见表格2。
草莓颜色的损失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在一现象表明在500纳米吸光率时,辐照水果的匀浆比未辐照水果的匀浆相比在减少。
草莓的红色源于花青素,其光密度取决于酸碱度的影响[18]。
至于辐照过的草莓,它的吸光率减少不是PH的影响。
氢离子活动的测量表明辐照样品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格2)。
在储存期中,辐照样品和未辐照样品红色的损失一样。
在第二周储存时,颜色有了更大的恶化。
总所周知,在0°
C以上储存草莓会使花青素减少,总色素增多[18],但是这些过程不受辐照影响。
结果表明在储存开始的时候辐照样品和对照样品的滴定酸度和PH值无明显差异。
然而,在长时间储存时,任何处理都会使总酸度有所减少。
草莓非挥发性酸度含量取决于草莓成熟阶段[19]。
草莓与浆果相比更成熟和较低含量的总酸度。
柠檬酸和苹果酸等主要酸性物质的比例可能会影响草莓的颜色[20]。
辐照后,辐照样品和对照样品的还原糖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然而,因为V%的增加,草莓还原糖的含量被发现也在增加。
水果储存过程中还原糖含量测定表明,还原糖含量会有一种轻微的增加,尽管这些差异在辐照样品和对照样品中影响并不显著。
表格2杜卡特草莓辐照和冷藏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剂量
500纳米吸收
pH
滴定酸度
还原糖
抗坏血酸mg/100g
KGy
V%
辐照后第二天测量
0.325
6.7
3.19
0.96
0.71
10.3
3.94
10.4
46.4
17.4
2.5
0.275
7.9
3.21
0.62
0.67
4.5
3.80
3.2
39.6
17.9
3.0
0.252
7.1
0.93
3.3
3.85
6.2
30.9
6.5
冷藏一周后
0.304
8.9
3.23
1.07
0.74
4.26
4.9
35.0
0.262
0.60
0.70
6.3
4.22
7.3
32.1
7.8
5.7
3.24
0.87
8.3
27.9
5.4
冷藏两周后
0.195
15.3
3.36
1.20
0.65
7.7
4.35
8.0
30.3
0.177
18.7
3.35
0.77
4.8
4.30
7.0
29.4
0.160
16.2
3.33
0.43
4.23
9.5
26.4
6.1
从营养学角度看,抗坏血酸是水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的结果表明,早期的辐照导致了草莓化学成分的降解。
在2.5Kgy剂量辐照下损失大约15%的抗坏血酸。
未辐照的样品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速率比辐照样品快(特别是在第一周)。
该方法只允许用维生素C来测定抗坏血酸的含量。
辐照引起抗坏血酸氧化变成脱氢抗坏血酸,也就是氧化维生素C[6]。
因此,辐照草莓的维生素C损失比抗坏血酸损失少。
结论
在2.5KGy剂量的辐射下,杜卡特草莓冷藏保质期最少可以延长9天。
2周后,在同等储存条件下对发霉等不良反应引起的软化及腐烂的水果样品进行了检测。
在采收与辐射水果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参数。
这段时间越短,储存实验结果越好。
有叶柄的水果比无叶柄的水果更适合辐射储存。
辐射并未改变草莓的总酸度和还原糖含量。
辐射和冷藏后经色泽检验可以发现水果失色。
同时检测到抗坏血酸的水平损失重大。
在某种程度上,水果化学成分在储存过程中的变化与果实的成熟和衰老有关。
参考文献
1.QuarantaHO,PicciniJL(1984)RadiatEft81:
1
2.V6r6sZs,KovacsE,PenzesB(1983)Utilizationofradiationenergyinthefoodindustryandinagriculture.Debrecen32
3.ShibabeS,ItoH,IzukaH(1967)AgricBiolChem(Tokyo)31:
930
4.SommerNF,MaxieEC(1966)FoodIrradiatIAEA,Vienna,p571
5.HerregodsM,DeProstM(1963)FoodIrradiatIAEAVienna4:
A35
6.WellsCE,TiehenorDA,MartinDC(1963)FoodTechnol17:
77
7.SchubertJ,SandersEB,PallSF,WaldN(1973)JAgricFoodChem21:
684
8.CarascoAH,LoyolaVargasVM,CabreraMosquedaL(1974)RevSocQuireMex18:
52
9.MahmoudAA,HegazyRA,HusseinMA,RoughdyHM,DomaMB(1984)IsotRadiatRes16:
63
10.IsmailFA,AfifiSA(1976)Nahrung20:
585
11.HorubataA(1968)In:
Preservationoffruitandvegetablesbyirradiation.IAEA,Vienna,p52
12.ZurawiczE,SmolarzK(1985)FruitSciRep12:
13.PtocharskiW(1986)FruitSciRep13:
7
14.Gy6rgyG(1950)Vitaminsmethods.AcademicPress,NewYork1:
270
15.OfficialMethodsofAnalysis(1960)9thEdAssocOffAgricChemists,WashingtonDC
16.WhelanWJ(1964)In:
Methodsincarbohydratechemistry.AcademicPress,London,p252
17.PowelsonRL(1960)Phytopathology50:
491
18.SondheimerE,KerteszZI(1948)AnalChem20:
245
19.SistrunkWA,CAshJN(1974)JFoodSci38:
807
20.ReyesFGR,WrolstadRE,CornwellChJ(1982)JAssocOffAnalChem65:
126
外文翻译原文
ZLebensmUntersForsch(1988)187: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