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78854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间的的区别》Word文件下载.docx

与健康教育相比,卫生宣传侧重于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态度,不着重信息的反馈和效果。

尽管卫生宣传也期望人们的行为有所改变,但实践证明仅有卫生宣传难以达到行为改变的理想目的。

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在功能上的拓展、内容上的深化,它的教育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注重反馈信息,着眼于教育对象行为改变。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然而,健康教育离不开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要实现特定健康行为目标,必须以卫生宣传作为重要手段。

当前,社会性宣传仍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见,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健康教育是整个卫生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创造健康社会环境的“大卫生”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与联系:

1.健康教育要求人们通过自身认知、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因此,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最适于改变自身因素即可改变行为的人群;

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有支持性或约束性。

2.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促进一样,不仅即涉及整个人群,而且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的推动和落实,营造健康促进的氛围,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缺乏基础。

而健康教育必须有环境、政策的支持,才能逐步向健康促进发展,否则其作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4.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健康教育是个人与群体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改变。

总结: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在内容上的深化,范围上的拓展和功能上的扩充。

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和支持,不仅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个体与群体的认知水平与采纳有益于健康行为的能力,同时还须借助健康促进中政策、资源、环境等提供的支持,最终促使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

而健康促进也需要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来推动和落实,即通过传播与教育活动。

促进各部门对健康的关注与参与,促进政策制定者、社会领导群体观念与行为的变化,实现对健康相关事业与活动的支持。

因此,卫生宣传、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手段,而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以减少它们对个体和大众健康的不利影响

总之,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既体现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不同的促进健康策略。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处于卫生宣传教育阶段;

80年代中期开始,由卫生宣传发展成健康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阶段。

目前,上述三个阶段的三种工作模式在我国各地一般说都处于并存状态。

第二篇: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计划设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计划设计

一、计划设计的概述

(一)计划设计的概念

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出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计划是有利于选择优先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明确目标,指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行动。

计划是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的依据。

(二)计划设计的原则

1.目标原则。

计划要有明确的总目标和可行的具体目标,使计划设计有明确的方向,计划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以保障计划目标的实现。

2.整体性原则。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是整个卫生发展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在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时不仅应全面理解和考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自身,而且需要考虑项目与整个卫生发展规划的协调一致。

3.前瞻性原则。

制定计划时要预计未来,有一定的先进性,考虑人群需要、资源、环境条件的长远变化。

4.弹性原则:

在制定计划时使计划留有余地,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5.从实际出发原则。

在计划制定中要借鉴其他项目的经验与教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

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才能真正符合目标人群的需要。

6.参与性原则。

计划涉及到的各人群、机构都应参与计划制定,如目标人群、合作伙伴、投资者、健康教育人员等。

(三)计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在实践中,人们可能依据不同的思维逻辑和系统工作方法进行计划设计,不同机构或组织的健康教育项目招标也可能对健康教育计划提出特定的要求。

但一般而言,进行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基本上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计划前研究

(1)对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确定优先项目;

(2)对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健康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3)进行政策、环境与资源分析,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4)目标人群分析,以便确定适宜于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和方法。

2.计划设计

(1)制订健康教育目标;

(2)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和活动;

(3)确定健康教育评价方案;

(4)制定活动进度表;

(5)制定经费预算。

二、健康教育诊断

(一)概念

健康教育诊断又称为健康教育需求评估,是一个为科学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的过程,指在人们面对健康问题时,综合运用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学、统计学有关方法和技术,通过系统的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与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判断,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健康教育诊断的目的是了解社区的特点,确定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主要健康问题、社区内组织机构、政策、资源现状等的过程。

当代健康教育领域最有代表性、也被最广泛应用的健康教育诊断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

格林(lawrencew·

gre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precede_proceed模式,又称为格林模式(图11-2)。

precede-proceed模式中

precede-----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着重应用于健康教育诊断;

proceed-----指实施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侧重在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与评价。

precede-proceed模式不仅是一个健康教育诊断的模式,也是开展健康教育评价的模式,对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都具有指导意义。

健康教育诊断是计划设计的基础

依据precede-proceed模式,健康教育诊断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二)社会诊断

1.社会诊断内容

内容:

目标人群的健康、生活质量、所处社会环境

生活质量:

如人均收入、住房条件、交通状况、环境质量、食物供应、卫生服务、教育

社会环境。

分析影响健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服务等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群的受教育水平、人群崇尚的信念和信仰、风俗习惯,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等。

2.社会诊断方法

对社会人群生活质量的评估,通常通过问卷调查等定量方法直接从人群中获得,可以参考已有的生活质量量表设计问卷,也可以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或研究的特定问题进行专门的设计。

社会诊断同时也必须十分重视反映群众主观感受和社会需要的定性研究。

常用的方法有。

①知情人座谈会,邀请社区卫生行政领导、有关卫生专家、社区工作者、各有关组织和群众代表等知情者提供社区需求的信息;

②个别访谈,与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交谈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

③利用常规资料,如卫生部门提供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入院率、出院率等资料,以及从既往文献中获取数据;

④现场观察;

⑤当用上述方法仍有不足时,可用专门调查表进行抽样调查,甚至普查,但提倡采用快速社会学评估方法。

(三)流行病学诊断

确定影响目标人群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有哪些,包括躯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健康问题,并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

重点评估这些问题的发生率、分布、强度、危害等

可能涉及躯体、心理、社会健康问题

资料最终能够回答:

1.威胁人群的主要疾病/健康问题是什么。

2.该疾病/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

3.哪些人群受这些疾病/健康问题的影响,有什么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

4.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发生有什么特点,季节性、地区分布、持续时间等;

5.需要优先解决的是什么疾病或健康问题。

对哪个(些)疾病或问题进行教育干预最敏感,效益可能最好。

(四)行为与环境诊断

区分影响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与非行为因素

以高血压为例,酗酒、高盐饮食是行为因素,而遗传倾向、糖尿病等即非行为因素。

分析行为因素的重要性和可变性,确定优先干预行为

分析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和可变性,选择环境改变对象

行为的重要性:

①行为与健康问题关系的密切程度。

关系越密切,行为的重要性越高;

②行为发生的频度。

发生频度高,行为的重要性相对而言更大。

行为诊断通常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现场观察等定性调查方法进行,也可以通过复习文献资料、问卷定量调查等方法进行。

行为与环境诊断

行为的可变性

低可变行为的特点:

①形成时间已久

②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之中

③既往无成功改变的实例

高可变行为的特点:

①行为正处于发展时期或刚刚形成时期

②行为与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关系不密切

③在其他教育中已证明可成功得以改变

④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五)教育诊断

分析影响行为的因素:

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

倾向因素。

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

包括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等

促成因素。

又称实现因素,促使某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包括实现行为改变所必须的技术和资源。

发生在目标行为之前

强化因素:

是激励行为维持与发展/减弱的

包括社会是否支持、同伴影响、周围人评价、个人采纳行为后的感受等,发生在行为产生之后。

管理与政策诊断

分析组织机构内可能促进或干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发展的政策、资源

包括:

拟干预项目所需的、可利用的资源,影响项目实施的组织阻碍因素或促进因素,可利用的政策或必须改变的政策

获取资料的方法

收集现有资料:

卫生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各种统计资料、相关文献等

定性:

专家座谈、目标人群访谈、利用现场观察等

定量:

抽样调查或普查等

三、确定优先项目

重要性原则

致残致死率高、受累人群数量大、分布广、行为因素与疾病结局的关系密切

可变性原则

具有较高可变性,通过干预能改变

可行性原则

可控、可测量、易被接受、成本低、效益高

四、制定计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是对计划的理想最终结果的描述,是宏观的,给出计划在总体上的努力方向

(二)具体目标

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设计的具体、可以测量的目标

具备以下特征:

具体、可测量、可实现、有时间性

who——谁。

即目标人群是谁。

what——实现什么变化。

即目标中具体要改变的是什么。

when——时间范围。

即计划在多长时间内实现上述变化。

where——在哪里。

即计划实施的场所。

howmuch——变化程度。

即发生多大幅度的变化。

分为三类:

1.教育目标:

改变内容为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如卫生保健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行为技能等。

执行该计划一年后,项目学校:

(1)知识方面。

80%青少年能说出三项以上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2)态度方面。

75%青少年更喜欢与不吸烟的人交朋友。

(3)技能方面。

60%青少年学会如何拒绝第一支烟的技巧。

2.行为目标: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预期改变的内容为健康相关行为,以某行为的发生率、改变率表示。

(1)60%青少年吸烟者戒烟。

(2)70%青少年劝阻家人不吸烟。

3.健康目标。

表达人群健康状况的改变如疾病有效控制率、发病率、死亡率等。

从执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到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健康目标的选择取决于该计划的性质、持续时间和可能在执行期间产生的健康效应。

一个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干预项目的中、长期目标(5年、l0年)采用高血压患病率、脑卒中发病率等指标是适宜的,例如,“执行计划5年后,社区35岁以上人口的高血压患病率下降10%”。

但对于一个短期计划来说,并非必须制定健康目标。

五、确定干预策略(框架)

(一)确定目标人群

一级目标人群。

是计划希望改变其行为,改善并促进其健康的人群,是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的人群。

二级目标人群。

指对一级目标人群采纳健康行为有直接影响的人群,与一级目标人群关系密切。

(父母、家属)

三级目标人群。

指对计划的成功实施和计划目标的成功实现有重要影响的人群。

(医生、投资方)

(二)确定干预策略

1.教育策略:

以增加目标人群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三个类型:

信息交流、技能培训、组织方法。

2.社会策略。

包括发展和运用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来鼓励人们形成并巩固促进健康行为,规范和约束人们的危害健康行为。

3.环境策略。

通过改善和创造支持性环境,促进有益于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巩固。

4.资源策略。

通过动员、筹集、分配、利用社区中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途径和方法。

(三)确定干预场所

1.教育机构:

如学校、幼儿园等,可以组织系统、正规的教育,在其行为形成阶段进行干预

2.卫生机构:

如医院、诊所等,利用居民在发生健康问题时对健康教育需求增加的有利时机,发挥专业人员优势

3.工作场所:

员工面临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一致,健康问题相似,有针对性、有组织、利于实施

4.公共场所:

包括商场、车站等,流动性大、密度高

5.居民家庭:

利于深入教育,效果较好

制定实施及评价方案

1)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资料,进行基线调查,形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确定监测和评价方案。

2)实施的准备阶段。

包括材料设计与预试验、材料生产、人员培训、物质资源准备等。

3)实施阶段。

全面开展教育、干预,落实每一项干预活动。

4)评估与总结阶段。

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效果评价。

第三篇:

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形式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形式

医院健康教育的形式,按内容形式分有专题式、针对式、混合式。

按载体形式分有板报式、电化式、信息储存式。

按医院健康教育的内涵分有2个方面:

一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称“临床健康教育”或“病人健康教育”,是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保健知识及保健技能,以促进康复;

另一方面是以“健康”为中心,针对社区“健康群体”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预防疾病、维护与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一)医护人员教育

医护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一支最重要、最基本、最权威的力量。

他们不但具有专业的绝对优势,而且直接与病人打交道,最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最方便开展健康教育,也最受病人信赖。

但我国医护人员大多缺少健康教育学科的正规教育,对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了解,他们苦于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技能、方法,因而首先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主要内容应侧重于掌握心理、社会、行为、健康教育学等新的科学知识,掌握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组织实施及效果评价,学习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转变医护人员、行政领导的卫生观念,提高健康咨询的能力与技巧,使他们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预防疾病、指导病人建立健康行为视为本职业务的一部分。

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培训可分为两个层次:

1.专业健康教育骨干的业务培训以脱产办短训班或进修或在职自修、函授等方式,掌握健康促进基本理论和必要的传播手段和沟

通技巧。

系统学习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社会医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心理学、美学等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科学理论。

2.职前教育或在职教育将健康教育学纳入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内容,以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有关疾病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健康教育的热情,帮助医护人员开展社区干预研究,培养对健康促进计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能力。

现在许多正规医学院校都已开设了健康教育学课程,有的院校还设置了健康教育学的硕士点或博士点,这为今后的健康教育培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患者健康教育

1.门诊教育门诊教育是指对病人在门诊治疗过程中进行的教育。

由于门诊病人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而且这些人的职业、年龄、性别、患病种类各异,他们的需求以及接受教育的能力差异也大。

难以进行系统的、具体的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就以门诊病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主,如夏季宣传肠道病的预防控制,秋天宣传流脑,冬天讲冻伤、感冒的预防等。

另外对门诊病人,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精炼、新颖、通俗,以增进教育的吸引力。

有些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门诊病人及家属。

例如孕期妇女,一般不需要住院,但却需要有关劳动、休息、营养、用药对胎儿的影响、母体疾病及情绪与胎儿健康的关系,性生活注意事项、乳房卫生、妊娠并发症的发现及预防、定期产前检查、观察胎动、测听胎心音等方面的指导。

另从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角度看,病人住院期间也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健康教育,所以在这类病人中,健康教育必须是门诊病人服务的主要项目,即通过咨询门诊服务或定期的门诊专题讲座或专题宣传栏完成健康教育计划。

门诊教育应伴随医疗活动开展,以稳定病人的情绪,维持良好的

医疗程序,同时让病人获得知识。

门诊教育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健康教育处方。

指就诊过程中,发给病人有针对性的医嘱及宣传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患者易于接受,可使患者获得有关的卫生科学知识,对病人的行为和生活形式给予指导,便于病人保存阅读。

(2)候诊教育。

指在病人候诊期间或在等待各种化验检查期间进行的教育。

目的在于安定病人情绪,维持工作秩序。

主要针对保持公共卫生、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遵守秩序、就诊手续、各科诊室的位置及该科的常见疾病所进行的防治、诊疗、化验、器械检查等简要知识的教育,教育方式有口头讲解、宣传栏、标语、教育材料、广播等。

有条件的医院可设闭路电视网进行教育,效果更佳。

(3)门诊咨询教育;

也是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方法。

院内单一科室的专门咨询(如:

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优生优育、计划生育咨询)及其面向社会人群的综合性咨询。

前者内容跨度比较大,主要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由医护人员解答病人的提问,以满足病人求医问药的需求,较易开展。

后者指对门诊病人的通科咨询,由于咨询门类多,不易开展。

(4)随诊教育。

是门诊教育的重要环节,指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有关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口头教育,医生根据病人所患的疾病,抓住较关键性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简短的解释说明,指导与安慰。

这种教育方法具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但不宜太详细,以免影响诊疗速度,造成其他候诊病人的不满。

2.住院教育可分为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和出院教育3个部分,每部分重点有所不同。

(1)入院教育:

一是指在病人入院时,由护士对病人或家属进

行的有关入院注意事项的教育。

主要内容是有关医院的规章制度,如住院要求、生活制度、探视制度、卫生制度、保护性医疗制度及医护值班室、厕所、盥洗室的分布介绍等。

二是分管医师向病人家属说明病情与诊断和治疗方案,贯彻保护性医疗制度,作心理安慰,使其遵守医嘱,树立信心,积极合作,争取早日康复。

教育方式采用口头教育为主,有些规章制度可以宣传栏、印制小册子发放。

(2)住院健康教育。

指在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教育。

应将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作为治疗病人的一项有利措施来抓。

有条件的医院应在病房内设健康咨询室,为住院病人提供资料,包括书籍、挂图、标本。

健康教育应作为病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护士在护理、治疗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实行有效的教育、指导、和安慰,并列入病史记录。

病房负责医师应在查房过程中随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各种注意事项,必要时可集中同类病人及家属举办专题讲座,教育内容可较系统深入。

例如对高血压患者,可针对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并发症、生活起居、饮食、锻炼、自测血压技术、依从性等一系列内容进行。

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可多样化,包括讲课、咨询、小组讨论、自助、程序化学习、电视录像、宣传栏等。

(3)出院教育。

指病人病情稳定或康复出院时所进行的教育。

应针对病人的恢复情况,重点介绍医治效果、病情现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等注意事项,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当身体锻炼等。

其目的是使病人在出院后巩固和发展住院治疗的成果,防止病情复发和意外,并让病人了解应急情况的处理。

(4)出院后健康教育:

属于社区健康教育的范畴,教育对象主要是出院后需作特殊安排的病人,包括截肢病人、半身不遂病人、老年慢性病人(如脑卒中、心脏病)、需要经常做比较复杂治疗的病人(如

放疗、化疗、理疗)等。

病人及其家属接受教育的内容包括:

饮食、起居、给药方法、目的、用途、活动方式,必要时应增加如何寻找医疗保健等。

出院后教育不同于出院教育,它不是一次性过程而应是一个追踪过程。

其方法有书面指导、不定期的学习班、电话咨询等。

(5)院外健康教育:

院外教育是指在医院范围之外进行的健康教育。

院外教育具体分以下几种:

①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是对所辖地段内进行的教育。

教育的对象除少数是病人外,多数是健康人,是一般居民。

教育内容有医疗、预防接种、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意义、目的、方法、免疫反应、禁忌、注意事项;

流行病调查,健康普查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注意事项;

优生优育、老年保健、家庭病床等。

一般采用卫生讲座、培训班的方式进行。

②随诊访视教育。

指对设立家庭病床的病人及家属进行的健康教育。

主要由医护人员在访视、诊疗中进行,可针对病人的病情灵活地掌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③社会宣传教育。

指医院根据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及医院本身的工作需要,向社会人群进行的普及教育。

如在重大节日或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活动中,组织医护人员上街宣传,开展卫生咨询服务,举办卫生科普展览等。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