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674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2218Word格式.docx

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孙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

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很多人以为它严肃枯燥,但其实它如小说般生动、有趣,情节丰富。

梁启超说“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鸿门》胡曾(唐)

3.相关知识

(1)纪传体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

它的特点是:

“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

”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

其缺点也很明显:

“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以《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

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

”(以上引文均见《史通·

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

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

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

(2)关于鸿门宴的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

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3)楚汉之争

继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四年多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时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

为汉王,故称楚汉之争。

初时楚强汉弱,但战争却以

、刘邦夺取天下而告终。

项羽失败,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刚愎自用,不能用人等种种原因。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他的政治理想只是作割据诸侯的霸主。

这从亡秦后他分封诸侯王而自称霸王看得很清楚。

但这种战国式的政治格局曾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非民心所向;

且经秦的统治,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已经薄弱,不合历史发展潮流。

加上他处事不公,制造和加剧了各诸侯间的权力纷争,他所架构的政治格局先天不稳。

而刘邦与楚争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又一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他所建立的是与秦一样的一统的帝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天纵之英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英雄

末路之悲歌也!

自主预习

一、识记字音

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旦(  )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③范增说项羽曰(  )

④好美姬(  )

⑤皆为龙虎(  )

⑥未得与项羽相见(  )

⑦使子婴为相(  )

答案:

①wà

ng ②dà

n xiǎng wè

i ③shuì

 ④hà

o ⑤wé

i

⑥xiāng ⑦xià

ng

二、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要项伯 

3.不敢倍德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6.因击沛公于坐 

1.“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2.“要”通“邀”,邀请 3.“倍”通“背”,背叛 4.“蚤”通“早” 5.“郤”通“隙”,隔阂,嫌怨 6.“坐”通“座”,座位

三、一词多义

1.辞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③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大礼不辞小让 

①动词,告辞 ②动词,辞别  ③动词,推辞 ④动词,计较,顾及

2.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举贤不避亲    

⑤举世浑浊而我独清    

①动词,举起 ②形容词,尽 ③动词,发动 ④举荐,推举 ⑤全,皆

3.如

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 

③沛公起如厕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 

①惟恐 ②比得上 ③到……去 ④像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乃令张良留谢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否?

①动词,感谢 ②动词,告别,辞别 ③动词,谢罪,道歉 ④请问

5.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胜败乃兵家常事 

①尽,形容词 ②禁得起,动词 ③优美的,好的 ④胜利,战胜,取胜

6.去

①亡去不义 

②相去四十里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为汉家除残去秽 

①离开,动词 ②距离,动词 ③离开 ④除去,除掉

7.为

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我为鱼肉 

③为击破沛公军 

④何辞为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认为,动词 ②是,动词 ③替,介词  ④语气助词,表反问 ⑤被,介词 ⑥向,对,介词

8.之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⑤何陋之有?

 

⑥太子闻之,驰往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 ②动词,到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助词,的 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代词,这件事

四、古今词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

  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义:

副词,很

3.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省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省,河南省

5.所以遣将守关者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2.意外的变故 3.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4.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5.……的原因

五、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道芷阳间行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素善留侯张良 

5.吾得兄事之 

6.常以身翼蔽沛公 

7.籍吏民,封府库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秋毫不敢有所近 

10.拔剑撞而破之 

1.名词作动词,驻扎 2.名词作动词,取道 3.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4.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5.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7.名词作动词,登记在册 8.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 9.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10.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

六、文言句式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贪于财货          

6.具告以事          

7.大王来何操          

8.沛公安在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被动句,用“为”表被动 5.状语后置句,即“于财货贪” 6.状语后置句,即“以事具告”,还是省略句,“具告(之)以事” 7.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操何” 8.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安”

七、文学常识

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    ,夏阳人。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西汉 子长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    篇,包括    12篇,    30篇,    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纪传体通 130 本纪 世家 列传

课堂探究

思考1:

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有何不同?

答:

明确:

项羽是个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悲剧英雄。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席间舞剑也不表态,对樊哙的闯帐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赐酒赐肉又赐座。

最后放走刘邦。

刘邦是个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人物。

在项羽面前谦恭卑礼,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从骂“鲰生”、拉拢项伯、杀告密人等细节中,更表现了他的狡诈多端。

思考2:

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和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之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范增与张良的斗智。

思考3:

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

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

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

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思考4:

刘项双方的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你分析一下,双方的被动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

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

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

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

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止云散”;

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

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

范增“数目”“举玦”,一起;

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

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

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

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

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

一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

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

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

思考5:

课文中哪些人物形成对照?

课文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可对照的是:

(1)刘邦的虚伪狡诈和项羽的直率粗犷。

(2)张良的足智多谋办事得体和范增的刚愎自用。

另外,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也可形成对照。

思考6:

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

人中之奇,就是才。

司马迁最爱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地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结果的人物。

够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

你认为项羽是不是英雄?

你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

可见他虽然武力上占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

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

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

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写作特色]

语言特色

《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

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谋轻信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

而范增则老谋深算,急于事功;

张良则足智多谋,外柔内刚;

樊哙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

这些人物所以性格鲜明,无不得力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

此外,文中有些词句,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化成今天的成语“秋毫无犯”,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而功高”等,都流传下来,为人们所常用。

[写法归纳]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

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刘邦在斗争中善于洞察时势。

他深知“天下苦秦久矣”,注意吸取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较能体察关中老百姓渴望废除秦朝繁徭苛法,希求获得休养生息机会的心理,于是就“承敝易变,使人不倦”,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

诸如“约法三章”,严明军纪,开垦“秦苑”,屡赦天下,不杀降卒等。

因此,他占领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相反,项羽思维方式简单,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项羽的分小国、封诸侯的思想与刘邦的大一统、集强权的政治主张相比,明显不合潮流,毕竟周后至秦的400多年里,老百姓多经战乱,担心诸侯割据,渴望和平安定。

刘胜项败的历史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史上抹黑刘邦第一人,不是写《史记》的司马迁,而是三国时期的阮籍。

这位阮先生曾在某一天考察了当年刘邦与项羽对战过的古战场,然后发表了一番个人意见: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谬矣!

(2)

刘邦使用干部就是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能够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做到集思广益。

例如,和刘邦一起参加“鸿门宴”的随行者张良、樊哙、纪信等人,都是他的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

谋士张良常常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提出正确的策略,使刘邦避免了许多错误。

“鸿门宴”过程中,在项庄舞剑欲杀沛公的危急时刻,及时召樊哙为刘邦解围;

刘邦脱逃后,张良又从容处理善后事宜。

项羽只会用兵,不懂用将,他麾下的韩信、陈平和彭越纷纷弃项投刘,就连忠心耿耿的范增也被他活活气死。

战争不是仅凭武力,它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

项羽的刚愎自用导致人才流失,最终处于劣势。

从用人这个角度可见真正的战争要凭借智慧,而不是武功。

昔汉高祖,田舍翁耳。

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李世民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司马迁)

(3)“义”的标准不一,讲究“义”,也需因势而异。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虽谓之“义”,但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但也是对自己不“义”。

现代社会,有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儿们义气”,也有为国为民的大义,前者不可取,后者却可贵。

可见“义”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苏辙说: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英国的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在评论世界历史人物时说: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相关链接

①古人云:

“义者,宜也。

”——《礼记·

中庸》

②行而宜者谓之义。

——韩愈《原道》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隐公元年》

2.在名句中选择

(1)单调难成曲,群柱可擎天。

——徐特立

(2)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创造文明。

——泰戈尔

(3)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

(4)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

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歌德

(5)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要是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

——爱因斯坦

3.从历史中比较

歌德与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的诗人,也是同时代旗鼓相当的两位竞争对手。

在争霸诗坛的同时,他们也是一对朋友。

歌德在谈到他们的友谊时说:

“像席勒和我这样的两个朋友,多年结合在一起,兴趣相投,朝夕晤谈,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两人如同一人,所以关于某些个别思想,很难说其中哪些是他的,哪些是我的。

有许多两行诗是我们俩一起合作的,有时意思是我指出的,而诗是他写的,有时情况正好相反,有时他作头一句,我作第二句……”

合作与竞争并不矛盾,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正是两个人的友好竞争和团结合作,使两人同时成为了最伟大的诗人。

4.从佳作中积累

孙刘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美名,也为吴、蜀各占一分天下奠基。

无奈孙吴贪小利,夺荆州,吕蒙白衣过江,麦城擒关羽,一代虎将死于东吴,致使吴、蜀相攻,两败俱伤,曹操渔翁得利。

先前刘备、孙权执手相游,跃马驰骋,誓共伐曹操;

后来却反目成仇,水火不容,招致祸患。

前合后分,前胜后败。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禁令人感叹: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缺乏合作的团体注定是一盘散沙,只懂得单枪匹马自顾自的人注定难成大事,唯有合作,才能创造双赢,甚至多赢。

正如克雷洛夫所言:

“一燕不能成春。

”如果不能够齐心协力,通力合作,那么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二)素材这样运用

团结的力量

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合作团队。

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合作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

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

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合作、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