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修改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修改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修改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于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5.抒情:
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常见题型
1、文中画线句(或某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文中某处运用的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或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或分析其表达效果)。
复习检测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了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2.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象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
3.这种巨鲸,名列世界第五大,有时能长到体长超过45英尺,体重40多吨,寿命长达30—40岁。
4.我们这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更应挺起胸膛,用我们的决心和毅力去创造将来,使人人都能够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安定和幸福的生活。
希望全人类都有一个和平的世界。
5.妈妈呀,你把您的爱深深的藏在了心里。
是女儿不懂事,错怪你了。
我再也不会以为您不爱我了,因为我从那张字条上,读懂了您对女儿深沉的爱……
微笑的可乐
[美国]杰奎林•海克尔
我7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彩,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出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
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似的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
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
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
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在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
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了,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
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
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
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
“孩子,你口渴吗?
”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
爷爷又接着说:
“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
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
“您是认真的吗?
”“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
”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
“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
”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
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
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
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
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
“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
勇敢些!
”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
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
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
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的海滨度假。
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飞扬的缎带标志说:
“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
”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甜美的可乐。
(选自《环球时报》)
1.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2.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结合文章标题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云南的歌会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9.文中画线的句子“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起到什么作用?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
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
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
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
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
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
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
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
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
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
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
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
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
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
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
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
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
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
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
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
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
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本文略有删改)
1.填空:
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
以第
人称的口吻来叙述;
段5和段6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4分)
2.段③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分)
3.段④中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
4.谈谈段⑦“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
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
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
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
他就这规矩!
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
苏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
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似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
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
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
“接上了。
”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
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
“这药我送了。
”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
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
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
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
请你试着给文中A、B两处划线语句加批注。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
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
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
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
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
“你跑什么?
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
“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
“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
“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
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
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
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
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
“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
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
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
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
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
“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
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
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
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
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
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
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
“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
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
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
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
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
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
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
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
“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
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
《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
“陶淘兄,你认为如何?
”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
“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
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
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
“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
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23.欣赏文中加横线句子。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
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
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
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
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
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
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
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
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
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
“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
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
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
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
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
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
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
他笔
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
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
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
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
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
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
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
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
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
我大气也不敢出。
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
沉吟半晌,许老说:
“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
”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
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
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
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
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
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
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
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
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
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7.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字)(7分
少年爱国者
①一艘法兰西轮船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驶往意大利的热那亚。
船上乘客有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瑞士人。
其中有一个十一岁的少年,衣衫褴褛,避开人们,像野兽似的用白眼看大家。
两年前,他被在乡间种田的父母卖给了杂技团。
杂技团的师傅残忍地打他,踢他,不给他饭吃,强迫他学艺卖艺,带他去法兰西、西班牙到处跑。
②到达巴塞罗那后,他受不了虐待与饥饿,终于逃了出来,到意大利领事馆请求保护。
领事可怜他,叫他乘上了这艘轮船,要把这个孩子送回他残忍的父母身边去。
这个可怜的孩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成为二等舱中人们关注的目标。
众人都盯着他看,目光中带着疑问。
有人还走过来与孩子打招呼。
可是,这个孩子什么也不回答,仿佛憎恨、厌恶所有的人。
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如意与挫折,已使心灵布满了累累伤痕。
③尽管如此,有三位乘客仍然不断地询问,终于,这个孩子开口讲话了。
他用夹杂着法语、西班牙语的意大利语,大略地讲了自己的经历。
这三个乘客虽不是意大利人,可是也听明白了他的话,一半因为怜悯,一半借着葡萄酒的醉意,他们给了那孩子一些钱,然后继续逗弄他,想从他那里再听到别的一些事。
正在这时,两三个夫人走进了大厅。
这三个乘客就像故意要人看见似的,又拿出若干钱来掷在桌上,嚷着:
“拿去吧!
”“拿去吧!
④少年低声答谢,把钱收入袋中,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笑意。
他回到自己的床铺,拉上床帘,静静地沉思:
有了这些钱,可以在船中买点好吃的东西,饱一饱两年来饥饿的肚子;
到了热那亚,可以买件上衣换上;
拿了钱回家,总可以多少得到一点像人的待遇。
在他,这钱就如同是命运的恩赐一样,带给他许多的希望。
⑤与此同时,那三位乘客仍在二等舱中的大厅里,围着饭桌谈个不休。
他们一边喝着洒,一边谈论着自己旅行中所经过的地方情形,最后谈到了意大利。
一个人抱怨意大利的旅馆,一个人则攻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