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567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

《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 附录政策和表文档格式.docx

积极应对推迟接船和弃船风险,防止出现大量撤单问题,力争船舶企业按期完成订单任务,保持生产平稳较快增长。

加强政策引导,扩大船舶需求。

调整优化运力结构,淘汰落后老旧船舶,扩大船舶市场需求。

推进结构调整,整合造船资源。

实施兼并重组,整合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资源,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促进船舶制造业和配套业协调发展。

加快自主创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究开发,提高船用配套设备水平,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规划目标。

1.船舶生产稳定增长。

今后三年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2011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200万马力。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

3.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

4.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

5.研发水平显著提高。

三大主流船型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取得突破。

6.发展质量明显改善。

骨干船舶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大主流船型平均建造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年累计降低15%,钢材利用率显著提高。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稳定船舶企业生产。

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合同,积极应对推迟接船、撤单、弃船等经营风险。

指导船舶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持生产连续性。

(二)扩大船舶市场需求。

加快报废更新老旧船舶和淘汰单壳油轮,积极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工作船等专用船舶。

(三)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综合性一体化组块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潜水装备、甲板机械、油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等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

(四)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及其他骨干船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

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船舶修理、特种船舶制造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知名船用配套设备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制定《船舶工业科研开发重点项目目录》,支持优化升级三大主流船型,开发适应新规范、新标准和节能环保要求的船舶,提高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科学考察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开发能力,加快新型船用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信导航自动化设备的自主研发,加快现代造船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六)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制定《船舶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生产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填补国内空白、节能环保效果显著以及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的技术改造。

(七)积极发展修船业务。

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

加强修船技术研究,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改装能力。

规范发展拆船业,实行定点拆解。

(八)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制定并完善相关措施,巩固我国船舶工业在三大主流船型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国际市场份额;

鼓励船用配套设备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带动产品出口。

(九)加强船舶企业管理。

引导船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数字化造船;

加强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研究,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推广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

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强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培养,强化职工培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

各相关银行对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确保按期到位;

对船东推迟接船的,要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

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船舶企业要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

加强银企合作,对在建船舶实行抵押融资。

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加快建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

(二)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帮助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和其他骨干造船企业稳定现有出口船舶订单。

(三)鼓励购买弃船。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骨干航运企业购买远洋船舶的弃船,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购买出口船舶的弃船。

(四)努力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

对国内企业向国内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销售海洋工程结构物,继续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

加大预算内资金投入,提前实施纳入国家规划的政府公务性、公益性船舶建造。

(五)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和单壳油轮。

研究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政策。

抓紧出台单壳(包括单壳双底和双壳单底)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严禁超龄船舶改造、运营。

(六)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除《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内的造船项目外,各级土地、海洋、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其他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

新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专用基础设施项目需报国家核准。

今后三年,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

(七)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

制定出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合并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

采取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等方式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实施兼并重组。

支持骨干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其他船舶企业,优先核准其技术改造项目,鼓励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八)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

增加高技术船舶科研经费投入,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加快船舶工业标准体系建设。

支持开展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特种船舶制造专业化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后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再造,支持中小型造船企业符合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的调整转型。

支持船舶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条件建设。

五、规划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有关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第一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6月1日

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当前船舶工业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空间、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方向。

为贯彻落实《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推动我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做大做强,特制定本指南。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不断枯竭,海洋油气开发特别是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世界能源开发的主要领域。

尽管遭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与造船市场相比,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仍有一定需求。

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加速发展,国内市场对装备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成功建造了多型FPSO和自升式钻井平台,完成了国外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改装建造,承接了国内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和起重铺管船的订单,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具备了技术能力快速提升的基础。

但总体来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还远不能适应国内国际深海油气开发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1、主流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只能自主设计用于浅海油气田开发的装备,尚不具备100米以上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深水FPSO等装备,以及具有国际市场竟争力的深海海洋工程辅助船的自主设计能力。

2、新型高端装备的设计建造仍属空白。

在SPAR平台、LNG-FPSO、多功能自升式平台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我国至今未曾涉及,缺乏设计建造经验,更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3、基础共性技术整体薄弱。

在海洋工程装备的水动力性能分析、结构性能分析、工程管理技术、总装建造技术等方面,我国研究水平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配套设备发展明显滞后。

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配套设备依赖国外进口,国内生产的配套产品技术指标相对较低,单点系泊系统等高附加值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均属空白。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战略部署,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开展海洋工程装备的技术研发。

一是瞄准需求、抓住主流,着眼于我国南海油气开发的现实紧迫需求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具有一定基础的主流海洋工程装备为重点,着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突破设计瓶颈。

二是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兼顾配套设备发展,尤其是关键配套设备研制,推动配套设备与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发展;

兼顾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发挥海洋工程装备的共性基础技术支撑作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提前加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装备研究力度,增强技术储备。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主流移动钻井平台(船舶)、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的研发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形成若干知名品牌产品;

掌握主流浮式生产系统和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的关键设计技术,为后续工程研制奠定基础;

具备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设备的配套能力,填补国内空白;

提升海洋工程装备的基础共性技术水平,形成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研发重点

针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储运等方面的装备需求,本批指南主要包括海洋移动钻井平台(船舶)、浮式生产系统、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等三类装备及其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

(一)主流海洋移动钻井平台(船舶)

1、120米及以上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研发

研发目标:

瞄准当代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主流结构形式和功能配置,掌握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推出具有知识产权的设计方案,打造品牌产品,具备工程总承包的技术能力。

2、3000米水深钻井船研发

瞄准当代钻井船的主流结构形式和功能配置,掌握深水钻井船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推出具有知识产权的设计方案,打造品牌产品。

(二)主流浮式生产系统

1、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以满足深水油气田开发需要为主要目标,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掌握深水FPSO的关键设计技术,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2、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以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技术为基础,掌握半潜式生产平台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掌握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的关键设计技术,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三)主流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

1、万马力级深水三用工作船研发

以能够适应深水工作需求的三用(起抛锚、拖航、供应)工作船为目标,掌握此类船舶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具备开发设计能力,打造品牌产品。

2、3000米水深大型起重铺管船研发

以3000米工作水深和起重能力在4000吨以上的大型起重铺管船为目标,掌握此类船舶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具备开发设计能力,打造品牌产品。

3、高性能物探船研发

瞄准目前市场主流的三维高性能物探船,通过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掌握此类船舶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具备开发设计能力,打造品牌产品。

4、5万载重吨及以上半潜运输船研发

针对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运输和安装需求,以5万载重吨及以上的大型半潜运输船为目标,掌握此类船舶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具备开发设计能力,打造品牌产品。

5、3000米水深工程勘察船研发

针对海洋油气及其他海洋资源开发的工程需要,以具备3000米水深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特性测试能力的作业船为目标,掌握此类船舶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具备开发设计能力,打造品牌产品。

(四)新型海洋工程装备

1、浮式LNG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以满足海洋气田或油田伴生气开采需要为目标,掌握LNG-FPSO的设计理念,针对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掌握LNG-FPSO的关键设计技术,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2、多功能自升式平台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结合国内外海洋工程市场的最新需求,对具有钻井/修井、生产和储油功能的多功能自升式平台进行研究,掌握关键设计技术,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3、边际油田型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以边际油田开发为主要目标,结合我国海域环境条件,开发出一套投资小、生产流程简化、可迁移和重复利用的边际油田型FPSO,掌握相关设计原理,突破设计关键技术,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4、立柱式生产平台(SPAR)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跟踪研究SPAR发展情况,掌握SPAR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展相关技术经济论证研究和关键设计技术研究,具备SPAR研发能力,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五)基础共性技术

1、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耦合及外载荷分析研究

围绕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开发,通过开展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耦合分析、外载荷分析等研究,掌握深水浮式结构物的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工具,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技术研究

针对海洋工程装备深水化、大型化等趋势,结合现代造船模式特点,开展总装建造技术研究,为提高建造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

3、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管理技术研究

掌握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管理思路、操作方法,结合国内造船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与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模式、方法和体系,为具备项目总承包管理能力奠定基础。

(六)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

1、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深水定位系泊系统研制

针对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化和深水化趋势,通过开展大功率绞车及其控制技术、钢制锚链或合成材料缆索、预抛锚设施、锚固基础等关键设备和技术研究,以及系泊系统安装研究,掌握深水定位系泊系统的设计和计算分析等关键技术,具备研发能力。

2、FPSO单点系泊系统研究及关键装置研制

通过技术引进与合作,对单点系泊系统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与开发,攻克单点系泊系统的多通道流体旋转接头技术,设计出具有知识产权的多通道流体旋转接头。

3、动力定位系统研制

通过技术合作,在控制系统、推进系统、测量系统、动力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掌握动力定位系统的集成技术,建立动力定位系统可靠性和冗余度设计分析方法;

通过对全回转舵桨装置、吊舱式电力推进装置等关键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4、海洋工程船舶综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研制

以装备海洋工程船舶为目标,突破综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形成设计和开发能力,初步具备海洋工程船舶集成管理系统的配套能力。

5、大型海洋平台电站集成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研制

针对海洋平台电站规模大、功率高、非线性负载多的特点,突破电站系统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设备,具备系统集成能力。

6、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研制

通过对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进行研究开发,突破升降机构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以及升降系统的传动和控制关键技术,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四、项目鼓励原则

1、重点鼓励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打造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项目。

2、重点鼓励有工程依托,以形成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的研发项目。

3、重点鼓励有一定基础、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关键配套设备的研发项目。

4、重点鼓励“产、学、研、用”共同参与,以及开展技术合作并拥有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

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年-201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加速发展海洋产业,支撑、带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年~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沿海地区掀起了科技兴海热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科技兴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加快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1.推进了一批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提高了海洋开发意识。

国家和地方大力推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开发并转化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调动了沿海地区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的积极性。

2.实践了多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兴海模式,加快了海洋科技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步伐。

通过示范引导,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科技兴海工作,先后建立了16个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8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8个省级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海洋龙头企业,显著提高了技术开发、转化、咨询和服务能力。

3.促进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和发展了新兴海洋产业。

水产养殖、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渔业结构得到优化,盐业产品逐步多样化,交通运输业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海洋油气、海水利用及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4.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加了就业人数。

2001年到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从9301亿元增长到249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48%增长到10.11%,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海洋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拉动了沿海地区劳动就业的稳步增长。

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兴海工作还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缺乏总体部署,尚未形成科技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小,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部分领域的成果和专利转化率不足20%;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科技转化与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缺;

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有效促进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发展需求

科技兴海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

世界已进入全面开发利用、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海洋的时代,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海洋管理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任务。

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多方式开发利用海洋以及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时期,发展海洋经济对于促进东部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促进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

需要推进海洋开发从浅海向深海发展,加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区域海洋产业布局。

这些都对科技兴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作出规划与新的部署。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实施海洋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