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Word文件下载.docx
《特殊儿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儿童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整教学目标、方式、过程、时间;
调整评价方法
1.5.
特殊教育义务体系
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大陆地区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7.
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生态学模式
传统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特殊性源于其内部的生理条件或疾病。
生态学模式则认为,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
个体的发展要收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
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从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
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
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二)重视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与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
1.早期干预的对象
(1)障碍儿童
(2)有发展落后可能的儿童
一是母孕期有高危因素的儿童:
高危因素包括35岁以上初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各种急慢性感染、先兆子痫等。
二是高位新生儿:
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大于42周的过期产儿。
全纳教育
产生历程
(1)20世纪中期,特殊教育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中有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务、实际效果展开讨论。
(2)在1971年和1975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弱智儿童权利宣言》、《残疾人权利宣言》。
1978年英国沃纳克委员会发表了《关于残疾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报告》=《沃纳克报告》。
70年代正常化思想开始出现。
表现这一思想最明显的实际结果是“去机构化”运动。
8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术语。
“特殊教育”这一名称也相应改为“特殊需要教育”。
(3)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宗迪恩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及《实施全民教育的行动纲领》。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
该宣言声明:
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有活的课达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的机会。
每一个儿童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来接纳他们。
以全纳性为向导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尽力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此外,普通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并号召世界全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儿童标签问题、残疾人问题、回归主流问题。
全纳教育的涵义
全纳教育就是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
我国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
《萨拉曼卡宣言》:
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1.4.
支持模式
巡回指导、资源中心、资源教室方案、合作学习模式。
资源教室方案是一种教育措施,接受辅导的特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学习一般课程,其余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资源教师或特殊教育人员的指导。
随班就读概念
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起接收教育。
随班就读是一种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
它不是把特殊儿童简单地放在普通班里,二是要创造条件,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
1.6.
随班就读学生的安置
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每班以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
1.7.
随班就读的原则
就近入学;
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
学校接收服务区的儿童入学;
改选适合的安置。
1.8.
差异教学
即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1.9.
重要文献(必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1994.6.10通过《萨拉曼卡宣言》。
2006.12.13,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
这是国际社会在21世纪通过的第一个人权公约。
个别化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育计划(必考)
是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
意义(必考)
1、教育平等
《世界人权宣言》: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平等并非仅指入学机会的均等,更意味着教育过程的均等。
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在教材、教法、课程以及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的权衡,努力使儿童接收最适合发展的教育,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2、因材施教
IEP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还根据该儿童内在的能力设计最适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其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3、教育绩效责任
4、家长参与
一方面,家长可以提供关于儿童发展的重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
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特殊儿童的能力与兴趣。
5、融合教育
6、多学科参与
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的概念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性行为的障碍。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
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前提
第一,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置于个体同龄伙伴有代表性的社区环境背景以及文化中甲乙考虑。
第二,有效的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
第三,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并存。
第四,对限制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
第五,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障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有所改进。
1.3.智力功能的评估
智力是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一)认知特征
1、感知
(1)感觉特征:
绝对感受较低
(2)知觉特征:
知觉速度缓慢,知觉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不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智力障碍儿童知觉范围狭窄,知觉信息的容量小。
知觉分化功能显著偏低,在建立知觉联系上有一定的困难。
知觉恒常性也不及非智障儿童。
2、注意
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难以完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变;
难以区分相关刺激与无关刺激,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学习任务上。
3、记忆
记忆缺乏目的性,难以根据需要选择有意义的,重要的信息进行记忆。
记住的常常是印象鲜明、对比强烈的事物,识记速度缓慢。
对信息的保持效果差,容易遗忘,再现和再认困难。
4、思维
思维直观具体,缺乏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
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
思维还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
1.11.
教学策略
——支架教学法
“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
——任务分析法
就是将对学习者而言复杂的“总任务”分解成能够被其接受的多个简单的“分任务”。
听觉障碍儿童
1.1.概念
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1.2.听障儿童的特征
(一)认知特点
——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听觉障碍儿童对复杂的事务和环境感知不完整,缺乏听觉信息加工。
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
听觉障碍儿童知觉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就受到制约。
(2)视觉的优势地位
当听觉丧失后,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感知活动中的优势地位,视知觉能力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3)缺陷补偿
用“以耳代目”来强调视觉的缺陷补偿作用。
但不能完全取代听觉。
——注意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都比较缓慢。
听觉障碍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
听觉障碍儿童注意的分配困难。
——记忆特点
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和动觉表象比听觉表象要多。
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
无意记忆占优。
——思维特点
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形象性。
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分类事物时依据感知的特点、生活的情境或物体的功用。
(二)语言发展特点
1、发音不清2、发音不好3、音节受限制4、语言发展落后
5、智力发展与语言发展不同步
(三)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
1、情绪特点
①听觉障碍不一定会导致社会和人格方面的困难,但它能造成一种容易产生这类困难的环境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和语言的康复,听障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将逐渐提高
2、个性特点:
固执、自我中心、缺乏内部控制力、易冲动和易受暗示
——交流技能
“全面交流方法”:
在全面交流方法中,手语系统与口语被同时使用。
——手语系统
它是手势语和手指语的统称。
(都以手为媒介传递信息)
手势语是聋人利用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交往的一种表达系统,亦称手势表情语。
手指语又称指语,是用指式(手指的格式变化)来代表拼音字母,连接若干个指式,可以拼成任何的语言词句。
视觉障碍儿童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视野是指眼球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
1.2.特征
(一)感知活动特点
视觉感知渠道完全堵塞或者严重受损,无法对事物的色彩、形状、大小及三维空间等形成明确的概念。
(二)语言和思维特点
视觉障碍儿童使用的词汇缺乏感性的基础,缺少视觉形象,常出现词与视觉形象相互脱节的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一些视觉性词汇的内涵。
(三)个性特点
并不是所有视觉障碍儿童都有个性和社会问题。
视障儿童对失明能作出良好的心理调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局限性,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通过教育能形成较好的理智感。
视觉障碍学生的情绪倾向于消极。
独立意向较差。
沟通障碍儿童
1.1.沟通障碍
沟通障碍是指接收、发送、处理以及理解概念、口头及书面信息、图形符号系统等方面的能力出现障碍。
沟通障碍的分类
——言语障碍的分类
构音障碍:
替代、扭曲、省略、添加、整体性的语音不清
发声障碍(嗓音障碍):
指由于呼吸系统及喉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失声、发声困难、声音嘶哑等。
语流障碍(口吃)
——语言障碍的分类
语言发展迟滞、失语症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我国的定义
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是指行为表现与一般学生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p166
1.2.鉴定与分类
——鉴定标准:
其一,行为或情绪显著异于其他同龄伙伴
其二,除学校外,至少在其他一个情境中显现出适应困难,
其三,在学业、社会、人际、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有显著困难,且经评估后确定一般教育所提供的辅导无显著成效。
1.3.情绪与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
——儿童的气质类型
易相处的、兴奋缓慢的及其困难的
——家庭因素
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
其他类障碍儿童
1.1.肢体残疾
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或参与的局限。
1.2.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社会交往障碍
不能进行社会交往;
不能建立伙伴关系;
依恋关系的缺乏;
感情和社会互动方面的困难。
自闭症儿童因其缺乏社会兴趣,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往往不加区别地表现出冷漠。
没有眼光接触是自闭症儿童的一大特征。
可以很长时间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毫不在意,只停留在自己的天地里。
很少有自己的朋友。
依恋关系很晚才回出现,有时甚至会不出现。
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社会上或公众场合的交往往往是困难重重。
——语言交往障碍
语言发展的延迟;
语言应用能力的障碍;
语言的重复;
使用语言时,在声调、重音、速度、节奏、音调等方面的异常。
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较晚。
他们说话时表现出的语调平板单一。
——兴趣和行为异常
兴趣异常狭窄;
对生活中统一性的执著;
重复性肢体动作;
异常的感觉以及相连的行为特点。
自闭症儿童在听觉与视觉方面都有与众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