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Word下载.docx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本所编选的课文,是语言的海洋。
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语言,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
这些语言,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些语言都是语文教学中的珍贵资源。
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探究语法运用之巧,品味修辞表达之妙。
(三)情感朗读,体会语法、修辞的表达效果
汉字有声调,音节清楚,词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还有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字成语,因此汉语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这样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是言语表达效果的重要组成局部。
因此,自己朗读或听他人朗读,通过语言的声音和节奏,是体会表达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诗歌最讲究韵律,好的散文也十分注意用字响亮、清晰和上口动听。
如《开国大典》中: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这句话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节奏感很强。
原因是句中
平仄的安排、对偶手法的使用和长短句的结合都非常恰当。
可以说这样的节奏、这样的印象、这样的语势,与所要表达的内容到达了较好的统一,菜场生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当然教学中完全不必讲什么有关韵律、修辞的知识,学生只要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到这句话在音韵上、节奏上很有美感。
(四)注重训练,运用语法、修辞规范美化语言新课标特别指出,语法、修辞只是的学习应以“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引导学生学习语法修辞,不仅要4
了解他的表达效果,还应懂得如何运用。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用结合。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包括四局部: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一是课程理念,二是课程目标,三是实施建议。
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二局部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局部。
“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局部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
开头局部增加了如下一段话: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开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开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开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开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3、第6——10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的核心,是“知识与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培养。
2、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学段目标的重
5
要性。
教师的教学,应以学段目标为基本依据。
因此,把握学段目标和内容,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重中之重。
修改后的学段目标,与原来的相比,总体结构、基本内容未变,但具体要求有一些变化。
(1)关于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仍然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识字写字量降低了识字,而对写字质量提高了要求。
如低段识字要求的变化:
♦原课标: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
♦2022年版课标:
“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显然,要求比原来降低了近200个汉字,这有利于减轻低年级学生识字的负担。
再如中段写字要求的变化: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中段要求会写的字由2000降到1600,减少了400个汉字,这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小学六年的识字写字总量仍然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和原课标总量相同。
但2022年版课标在写字的习惯、美观等方面,均提高了要求。
在体现多识少写思想的同时,提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提高书写质量”的要求,如中高段的写字,均增加了如下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高段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
课标在
“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可见,写字练字是修改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
(2)关于阅读♦课程标准在阅读阶段目标中,根据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内容,同时也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的不同的阅读要求:
阅读内阅读要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浅近的通话、寓言、故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感受和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一一多读、多写、多积累,并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实施建议”等局部反复强调。
(一)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使然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读涵咏,熟读精思,强调熟读勤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执法。
朱熹就说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而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在优秀的阅读能力和广泛的阅读实践基础上成就了一代“诗仙”。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可见,我国古代的圣人、名人,都提倡学习语文要靠多读书,多积累,而不提倡教师讲的太多。
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来看,我国传统的私塾教学,百分之九十的教学时间是让学生诵读背书,教师极少讲问。
方法虽然有些呆板,但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指导思想,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启发意义。
《红楼梦》中有一回描写黛玉教香菱学诗,黛玉的教法并不是讲解和发问,而是让香菱熟读王维、杜甫的诗各一百首,边读,边吟咏,边揣摩,读到一定的量时,再与黛玉交流读诗心得,这样反复屡次,一个初识字的丫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写古诗。
由此可见,把读书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写,自读自悟,是一种有效而且高效的读书策略。
巴金曾自述十二三岁就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说那二百多篇古文,是自己真正的启蒙教师。
又说“我以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少,而且讲的简单,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叫学生多读写,多背书,……
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是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几千年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做到教有成效,学有收获,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的路子。
2.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使然从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均主张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读练活动为主。
发现法的创始人布鲁诺说:
“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引申到语文学习中,那么是要以语文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写多练,自己去发现、探求和解决问题。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与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到达一定的阅读量。
他说:
“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得出一条理论:
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就必1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课时,而花在
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
“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研讨上比从前注重多了;
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
”国学大师吕叔湘先生也指出: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
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现代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已然清楚地证明,学习语文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之路。
3.国内、境外语文教学的实践使然
从国外以及港台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倡导以学生的自主读练活动为主。
我们先来看看台湾的阅读教学。
台湾的阅读教学,常常是一篇课文学六个课时:
第一课时归纳大意,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
第三课时,欣赏课文特色,练习语句;
第四课时,说话练习;
第五课时,作文;
第六课时,写字。
在这六个课时中,后三个课时全部是学生活动;
前三个课时也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学生的。
这样设计,整体上保证了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读练为主。
美国的小学语文教学。
首先,美国小学强调多读,充分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
如威斯康星洲际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每天在校内的阅读时间为45分钟,还有的学校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为一小时。
其次,强调自主阅读。
其阅读教学,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自由阅读课”,一般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走进专用阅览教室,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自己选择读物。
在阅读形式上也是以学生个人阅读或小组合作阅读为主的。
教师在课上只进行组织和催促,一般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另一种是“有指导的阅读课”,学生阅读前教师对读物作一些简单介绍,或者介绍书中一个有趣故事,或者讲述故事的开头,或者大致描述书中的内容,其目的是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的这些指导,花的时间非常少,一般每堂课全班性指导只有3-4分钟,余下的时间全部留给孩子自己阅读,或小组合作交流。
美国的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在我们国家简直不可想象。
在我国,阅读是由成人严密控制的,不光教材是统一的,一个班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的问题、学习的步骤等,都是统一的,都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自由度可言。
那么,美国阅读教学的质量如何呢?
比我国严密控制的阅读教学质量是高还是低呢?
近几年来,由于美国许多大学到中国来招生,这给了我们一个比拟的机会。
据湖南招生考试报道,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低于中国,而阅读水平却高
于中国。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期刊上曾经刊登美国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一套水平测试题,约八千字,无论是题量或难度,都高处我国六年级学生的测试题。
由此可见,强调多读多练、自主读练的阅读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语文教学当下存在的问题使然
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练得少”。
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读书活动时间缺乏1/4,其余的时间被老师的讲解、提问、板书等活动所占用。
这种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读得少了,写得少了,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时间少了、机会少了,再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变成一句空话了。
其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学习重“理解”轻“积累”,更别说“运用”了。
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而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消耗大量珍贵的时间,以至教完一篇课文,学生只理解一些内容和浅显的语文知识。
语文没有熟读,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印象不深,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语言了,因而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只有致力于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语感”,才能拥有浓浓的“语文味”,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即所谓“在游泳中学游泳”,我们也应当让学生在语言中学语文,尤其在多读、多写、多积累中学语言。
(二)怎样在教学中落实多读、多写、多积累1.落实两个“转变”
走多读、多写、多积累之路,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怎么教”的问题上,由教师唱主角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由“人文性”唱主角转变为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中心,在课堂上、课堂外都大胆地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
认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不是教师问出来、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的。
这正如两岁左右的儿童学2
拿筷子吃饭夹菜一样,就是靠他自己反复模仿、反复尝试、反复习练而成,大人至多做做样子,稍加指点,而不必花许多力气去讲解拿筷子的意义、功能和方法,更没有必要吃一顿饭提10个问题。
语文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只有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和人类最优秀的、同时又是最优美的心灵和头脑对话,并接受那些高尚情感的浸润和启迪。
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悟得语文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2,坚持“三多三少”
正如前文所言,“三多三少”是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现象未能改变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变“三多三少”为“三少三多”。
“三少”为教师少问、少讲、少演。
“三多”即为学生多读、多写、多练。
这个“三少三多”,包括多重涵义:
一是表达在时间上,学生读、写、练习的时间要相对较多,教师活动的时间要相对较少;
二是表达在主体性上,学生的主体性要强,有较大的自由度,教师只是指导者,不是牵羊的人;
三是表达在学习内容上,每课力求少而精,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贪多求全。
要将
“三多三少”落在实处,卓有成效,那么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吃准学段目标,吃准编写意图,吃准课文特点,吃准学生实际,在“四个吃准”的基础上,综合设计朗读、默读、背读、速读、精读等读书活动;
精心设计课堂练笔活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适度安排拼音、写字、理解等阅读练习。
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
《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每位学生九年的阅读总量到达400万字以上,这是对“破万卷”的要求。
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学习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正如古人云;
“积学以储宝。
”大量阅读正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
但“破万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这便是要求我们还要抓好课内“破一卷”的训练。
缜密选择,悉心指导,方能实现“破万卷”与“破一卷”这对矛盾的辩证统一。
其实,“破一卷”必须是以
“破万卷”为前提,也就是精读是以精选为前提的;
而精选出来的名篇佳作却要必须熟读精思,吸收精华。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指点和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书能读十当百。
可见学生的精读又必须以教师的精讲为前提。
・关于“强调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应用性。
”解读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实验稿没有提及,而2022年版稿在实施建议的第6条提出: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的方法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
因此,要防止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这一建议有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明确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的目的一一“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语感”。
第二,明确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的指导思想一一“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
第三,明确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的方法一一“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忽略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日趋严重,时至今日,语文知识教学仍是处于尴尬的境地。
很多老师不能正确理解课标当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因而不敢谈语法修辞“知识”,不敢提“训练”。
认为一提语法、修辞就是违背了课标精神,就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种做法和认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贫乏,语文能力低下。
小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是学语言的,它和语言学息息相关,涉及语言的各个领域。
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理解语言表达的方式,体会语言的美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技能清楚明白地进行口语表达,又能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进行书面表达。
这样,我们就不能回避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不能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和做法,所以,《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从范围难度上进行规定,从方法上强调“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才能让老师们充分利用语文课本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的内容与表达的形式,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业。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呢?
3
(一)依托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
河之间”中的“镶嵌”一词的使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
“镶嵌”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什么,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替换?
比方用“分布然后引导学生比拟两个词语的意思不同之处,体会用”镶嵌“一词的好处。
用“分布”意思单调且过于理性;
用“镶嵌”意义就丰富了,给人以联想、想象的余地,便多了一份情趣。
河水环绕着低地,那低地便是水中之碧玉。
句子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还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课文《再见了,亲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