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8、在危机干预时,在当事人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现实可行的用于摆脱困境的短期计划,是为了(A)
A.帮助当事人看到摆脱困境的可能性 B.迫使当事人行动以改善自己的境遇
C.让当事人通过制定计划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D.让当事人作出放弃自杀的承诺
9、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B动机 C兴趣D理想
10、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性格 C兴趣 D能力
11、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2、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13、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1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5、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D)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6、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B)
A.布卢姆、B.加涅、 C.澳苏贝尔 D.奥斯本
17、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18、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B)
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动作技能 D.认知策略
19、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20、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21、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B)
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22、人工智能是属于(D)
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D.机器学习
23、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24、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C)
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B.接受性学习、发现式学习
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 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
2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暗示 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26、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27、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28、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29、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
A.归因 B.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C.自我认知(主我读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D.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映倾向)
30、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B)
A.互不相识、双方的表面接触、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B.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C.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D.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双方建立友谊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l、中共中央在1998年的《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为了(ABCD)
A.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B.健全人格
C.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D.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2、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BCDE)
A.情绪较稳定 B.乐于工作 C.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
D.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
E.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并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BCD)
A.诊疗模式 B.发展模式 C.教育模式 D.文化模式
4、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的作用在于(ABC)
A.保证心理咨询的深度 B.保证心理咨询的私密性
C.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 D.保证心理咨询的效率
5、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BCD)
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6、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BCDE)
A.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 B.学习动力缺失 C.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亲子关系问题 E.学业不适应
7、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CE)
A.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
B.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
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D.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
E.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趋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8、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ABCE)
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 B.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C.消除非理性观念 D.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的动力
E.帮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
9、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CD)
A需要 B气质 C动机D能力 E兴趣
10、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BCD)
A.知识的学习 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11、加涅根据学习成果把学习分成(ABC)
A.言语信息学习 B.智力技能学习 C.认知策略学习 D.接受性学习
E.发现式学习
12、“学习风格”具有如下特点(BC)
A.灵活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概括性 E.指导性
13、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BCDE)
A.生理性要素 B.认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会性要素
14、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ABCD)
A.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B.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C.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D.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 E.学习策略是元认知
E.给于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15、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BCD)
A.努力奋斗 B.实事求是 C.独立意识 D.创造精神
16、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A需要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17、一般能力是指(ABCDE)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E注意力
18、信度包括(ABC)
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
19、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CE)
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C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 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20、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21、行为主义教育观把学习看成(ABCD)
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变化 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22、认知教学观认为(ABCD)
A.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 B.学习依赖于学生自主的信息加工系统
C.教学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 D.教学的目的是建构知识或得深层次意义理解
23、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
A.独创性 B.发散性 C.灵活性 D.突发性
24、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BCD)
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25、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
A.个人成就感 B.认为从事的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中学时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五个方面。
智力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其次,智力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在智力整体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上。
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2)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3)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4)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题(15分)
1、试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无论在生理成熟水平上,还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一、认知能力发展和言语成熟
由于青年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活动向学习者所提要求有了质的变化,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言语都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
1.形成十分稳定和概括化的观察力。
稳定性和概括化是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青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的稳定性日益发达,他们可借此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因此观察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提高。
2.获得成熟的记忆力。
与少年期相比,青年的记忆力达到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从青年初期起,意义识记代替机械识记成为识记的主要手段;
识记的目的性增强,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而居于支配地位;
记忆效果也进入最佳时期。
3.形成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从思维类型上看,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经验型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16~17岁的青年则不同,其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急剧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及至青年中、晚期,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成为一种成熟的思维形式,并必然伴随辩证思维的发展。
在思维的品质上,青年的思维在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上都得到高度发展。
尤其是他们思维的批判性进一步超过少年时期。
他们不仅注意材料本身的正确性,而且逐步学会分析思想方法的正确性。
4.有了成熟的言语能力。
其主要表现是:
青年人的词汇已很丰富,且内容日渐深刻;
口语的语音在青年中期基本定型,口语表达中的独白言语趋于完善;
书面言语表达基本成熟;
内部言语已达到完全“简约化”的水平。
二、情绪、情感特征
青年人的情绪和情感虽还缺乏成年人的理智,但已趋向成熟和稳定。
其主要特征有:
1.热情、奔放、容易激动。
青年人富于热情,伤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
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
2.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少年学生虽然已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同志感和友谊感等高级社会性情感,但还显得肤浅、狭隘,如易把友谊局限在哥们义气这样的小范围内。
3.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
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
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型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
三、意志特征
青年的意志发展迅速,其特征是:
1.完成意志过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与少年、儿童不一样,青年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自钻研,轻易不求助于他人,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
同时青年的意志精力不再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自觉性日益增强。
2.行动的果断性增强。
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逐渐成熟,青年面对充满矛盾的问题时,能够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验比较迅速地辨明是非,作出决定并执行决定。
与少年相比,青年的轻率和优柔寡断都相对减少,动机斗争过程也逐渐内隐、快捷。
3.自制力增强。
与情绪、情感稳定性的发展相一致,青年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也比少年增强。
此时,他们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原定的目的和计划,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激情。
行动的理智性比较强,当然有时也表现出冲动。
4.富于坚持精神。
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内抑制功能的发达,以及动机的深刻性和目的水平的提高,青年人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比少年强得多的坚持性。
他们勇于求成,凡事不肯轻易服输,即便受挫,亦不灰心。
四、个性的成熟
进入青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可能,但已相对稳定。
主要标志是:
1.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
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年有两种比少年更强烈的关于自我的需要,一是全面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和社会价值的需要;
二是自尊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需要。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青年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能力趋于成熟。
他们的评价不仅独立性比少年时增强,而且在深刻性和全面性上也有大的发展。
2.世界观初步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
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初步成型于青年初期(此时尚不太稳定),到青年从中后期进一步成熟。
青年对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青年中后期生活道路给青年的锤炼是青年期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青年世界观的成型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恋爱都有了比较稳定而系统的看法。
在人生观和恋爱观上,已有较明确的对人生的认识和较稳定的理想,对生活道路有了初步选择,择偶标准趋于全面,恋爱中的理智性增强。
3.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向成人靠拢。
这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所掌握的道德准则也比少年时范围更广、质量更高。
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年的道德情感中的直觉式情感明显减少。
伦理道德式的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
此外,青年的道德理想更为现实,知行脱节的现象也日趋减少。
4.兴趣、性格趋于稳定,能力提高。
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入青年期后,兴趣的范围基本稳定,兴趣的持久性也提高。
性格和能力都是最能表现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
性格在青年初期基本定型,此后的改变十分细小。
能力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能力发展的速度不尽一致,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的发展在青年期都先后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