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写作技巧Word下载.docx
《歌词写作技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歌词写作技巧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歌词还有其他种类。
歌词有多少种类呢这就必须知道声乐形式有多少种。
我这里不是指的唱法(美声、民族、通俗),是指歌曲种类。
歌曲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独唱、重唱、对唱、表演唱、小合唱、大合唱、组歌、交响合唱等。
当然,决定这些形式主要靠作曲家,不过,歌词的基础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曲者谱什么形式,大多时是根据歌词的内容、篇幅、风格而定的。
下面,我就把这些形式的基本特点简要作以介绍。
独唱:
顾名思义,一个人、一个声部的演唱,歌词要求直抒胸臆,抒情、舒展,段落句子可长可短,有时还可以按演唱者的条件而定。
独唱歌词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齐唱,它是一个声部的歌曲,像群众歌曲、队列歌曲。
歌词要求主题集中,篇幅短小,节奏性强。
《打靶归来》就是这样的歌曲。
重唱:
包括男女声、男声、女声二重唱,女声三重唱,男声四重唱等。
歌词要考虑写声部的需要,句子、字数不宜过长,对称性要强一些,写重唱选材时就应该有所考虑。
例如:
《山村好姐妹》青山绿水的好山村/这里有对好姐妹/一个叫红梅,一个叫春梅……这样的歌词显然是为女声二重唱写的歌词。
当然,有时一个现成的歌曲也可以改成重唱歌曲。
对唱:
这是一种山歌的形式,一般是一个人对一个人,一组人对一组人演唱,有问有答。
《什么花开最美丽》女:
我说那个一来,你给对上一,什么花开最美丽男:
你说那个一来,我给你对上一,开革花开最美丽……?
表演唱:
是集唱、说、演为一体的形式,要求歌词有表演性,趣味性。
《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八大员》等,就是这样的歌曲。
小合唱:
分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男女声小合唱。
这主要是两个声部的歌曲。
为女声写的就要女性化强一些。
为男声写的就要阳刚一些。
歌词的写法和独唱、重唱的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合唱:
是若干人分若干声部演唱的一首多声部的歌曲。
一般大合唱多为颂歌,因此,歌词要气势磅礴、豪迈舒展。
要考虑各个声部的特点。
所谓大合唱并不一定歌词就大,这样,反而画蛇添足。
当然,《黄河大合唱》就是另一种构思、另一种布局,只要研究一下,就可以学习到写这样歌词的要领。
组歌:
是指在表现一个主题时,由若干支歌曲组成的歌曲。
歌词要求的较严格,讲究布局、讲究起承转合。
一般大多由阵容强大的专业队伍来完成。
《长征组歌》就是典型例子。
交响合唱:
这主要是以表现交响乐队为主要功能的歌曲,歌词在合唱中并不十分重要,这类的合唱也是专业交响乐团在能胜任,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基本特性。
交响乐《沙家浜》属于这一类,因为是改编,不典型。
第三节:
歌词的体式与段式?
按歌词要表现的内容写成什么风格体,叫体式,写成几段叫段式。
歌词按风格,可以分成格律体、自由体、民谣体、问答体。
按性质,有抒情体、叙事体、回旋体、分节歌等。
歌曲的段式,有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
关于体式1:
格律体,自然从格律诗而来,被谱成曲就是格律体的歌词了,毛泽东的一些格律诗大多被谱成了曲,显然这就是格律体的歌词。
这种词被约束在固定格律里,讲究平仄,难掌握,写现代生活内容还要服从格律形式,本末倒置,青年人还是尽量少写。
自由体,没有固定的格律,可长可短,可以按内容随意发挥,是现在人常用的一种歌词体,许多的歌词都是这种类型。
民谣体,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形成的一种歌词体,自由、流畅,可写景、可喻情。
《众手浇开幸福花》,还有当年一些歌颂红军的歌曲大多是这种文体。
问答体,上一章在对歌中已经讲过,不再多说了。
关于体式2:
抒情体,也叫抒情性歌词,一般说它没有故事情节,是抒发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生活和事物的。
许多独唱、合唱都是这种文体。
《那就是我》、《祖国慈祥的母亲》都是很好的抒情体歌词。
叙事体,歌词中有人物、故事、事件。
但是,只能简约的描写,主要还是写人物的思想情感。
《兰花花》、《老房东查铺》等,都是这种文体。
其他的体式用的较少,在以后的章节里再涉及。
关于段式:
一段式,(A式)整首歌词只有一段,或四、六句,或十几句。
内容集中,情节统一,情感变化不大。
《骑马要骑千里马》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
还有《志愿军战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都是属于一段体。
两段体,(AB式)不完全是指相同并列的两段,也许是一段歌词,主要特征是歌词分前后段,但是,由于中间情绪的变化,在谱曲时写成了AB式,例如:
《太阳岛上》?
A幸福的热望/在青年心头燃烧/甜蜜的喜悦/挂在姑娘眉梢/带着真挚的爱情/带着美好的理想/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
B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
这首歌词,前八句为一个段落既A段,后四句情绪变化了作为副歌处理为B段。
这就变成了两段式。
相反《又见炊烟》两个四句,平行段,在作曲上处理恰恰是一段体。
还有副歌两段式和这个例子差不多,中间加一个衬词“啊”,情绪变化了,就成了两段式了。
《这片土地》就是这种样式。
三段式,三段式是从一段歌词发展而来的为ABA结构式,它的特点是一段A和三段的A句数、内容要相同。
《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第三段仍然重复的是这四句。
三段式也有ABC结构式的,例如《红旗飘飘》三个段落各不一样。
多段式,这是指超过三段,每一段内容、情绪又都不一样的段式。
因为,多段式歌词变化大,层次多,作曲的难度也大,一般很少有人写,这里就不讲了。
第四节:
完整画好歌词这只凤?
我把好的歌词比喻一只凤,它给人飘逸、给人美丽、令人神往……歌词写成功了,凤就活了。
如何画好这只“凤”让我想起了戏剧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形象的说,结构时要做到凤头、虎背、熊腰、凤尾。
歌词的结构方法,我也想了这样几个字——立稳凤头、托好凤身、护好凤尾。
也叫“起点要高、发展要新、结束要精”。
立稳凤头(起点要高)这里主要是指确立好主题,写好开头两方面。
我们创作不能随心所欲,想哪写哪,一开始就必须确立主题,我们要写什么内容,要表现什么思想,这是歌词成败的关键。
譬如,你要写和平题材,就要在这个大的范围中寻找一个突破点,有人用和平鸽表现。
有人用鲜花表现。
有人用歌声表现。
你用什么表现,怎样表现这里,举一个我自己写歌词的例子,我一直想写一个达斡尔族人热爱新生活的歌词,想了很久,最终定为写“敖包会”,起名《欢乐的敖包会》。
从哪入手呢我在构思时决定从外向内写,从宏观向微观写。
结果成功了。
因此,要立好主题。
说到这一点,还有写好开头的问题。
歌词的开头一定要开门山,不能云遮雾罩。
说开头难写,关键是要对歌词的特点把握的准。
《欢乐的敖包会》的开头看起来很平常,你细细的琢磨就会觉得这个头开的很好——金马驹驮来流云一片/绣花袍落下彩云一片/小路上的姑娘和小伙/把美丽的夏日带到嫩江边。
这样写开头自然流畅,主题一下就带了出来。
托好凤身(发展要新)这里主要是讲,主题确立之后,要写好内容,表达好情感。
也就是歌词的发展段落,它像凤的脊背和肚子,一定要有内容。
写法要精心铺排、句句连贯、步步深入为高潮做好铺垫。
事实上,一首歌词的中心,主要靠这一段完成。
我们的歌词在这里要具体、鲜活、典型、动人。
还要把情感写透。
《再见吧妈妈》这部分写的就很精彩——你不要悄悄的流泪/你不要把我牵挂/当?
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
中间短短的四句,无论内容还是情感都表达的淋漓尽致,令人折服。
可见,要想托稳凤身,写好中段的发展`很重要。
《再见吧妈妈》这首歌的开头四句——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写的非常精彩,如果中间发展的不好,就像一个人得了大头病,发展的好,也像一个人一样,曲线就表现出来了。
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前边的四句,接着就是副歌,这时,这前四句就包含了头和身两部分,更要合理布局。
护好凤尾(结束要精)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脚底没鞋穷半截”,如果收不好歌词的尾,前面的一切都白费工。
我这里说的是歌词要收的好、收的住,同时,还要有余音。
一段体,最后两句很重要。
两段体,副歌很重要。
三段体,第三段很重要。
但是,一般三段体,有时第三段是重复第一段,这时在不影响词格的情况下,要有飞来之笔。
例如《血染的风采》——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每段八句歌词,这后两句收的真如飞来之笔,为这首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还有一首外国的歌词《鲜花与士兵》,是用咬尾的手法写的,一气呵成,如何结尾给人留下悬念,但是你看——鲜花那里去了/鲜花被姑娘采去了/姑娘哪里去了/姑娘被小伙娶走了/小伙哪里去了/小伙到军营里当兵去了/军营的士兵哪里去了/军营的士兵到前线去了/前线的士兵哪里去了/前线的士兵到坟墓里去了/坟墓那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
请注意,如果没有这后两句,我们是不是会认为是玩文字游戏,在耍贫嘴,可是“坟墓那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
”的出现,简直是让人叫绝。
凤凰的尾翼是最美的,歌词的结尾也应该如此!
第五节:
寻求口语化语言,增加歌词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随着音乐文学的成熟,假大空、豪言壮语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假小空、套话依然没有杜绝,常用歌词200句的现象还在歌词创作中频频出现,歌词语言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解决当然要感受生活、感受时代、感受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活动。
在感受中思考、在感受中采集、在感受中创造。
认识歌词语言的基本特点很重要。
这一节,我谈谈歌词语言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歌词创作中把握口语化的话题。
要想做到歌词语言的口语化,我认为有三忌讳,1忌讳华而不实2忌讳拖沓晦涩3忌讳多种意象;
有三提倡1提倡开门见山2提倡形象准确3提倡深入浅出?
毫无疑义,歌词和诗歌一样都需要美的语言,然而,由于歌词受音乐的制约,它的语言和诗的语言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了。
歌词语言三忌讳只是我的理解和认识,也许有偏颇。
1,忌讳华而不实,其实,任何文体都忌讳华而不实,歌词尤其要注意。
本来歌词的篇幅就很小,面似华丽,实为隔靴搔痒的语言再占去一些,这首歌词就费了。
歌词的语言最忌讳形容词过多(并不是绝对的)形容词、装饰词多,就影响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想象空间。
举个例子,同样写茉莉花,初学者可能认为写的越“美”越像歌词,于是,就会写成“像白玉、像月光、像少女亭亭玉立,像棉桃、像朝霞、像白云飘向天际……”写了这么长的两句也不知道写什么,“皮”厚自然不必说,人们如在雾里,音乐的形象就更难抓了。
可是民歌《茉莉花》开头就叫你一目了然——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这样朴实无华的歌词语言,一比一兴立刻就使人闻到一股沁人的芬芳。
这样的歌词很容易被音乐接受、被听众接受,是我们写歌词的一篇好范文。
说道忌讳华而不实,并不是反对歌词的文学性,关键是用的好,用的巧。
《好日子》中写了阳光的油彩,月光的水彩……生活的花朵等很漂亮的句子,不但没有影响歌词的内容,反而,还增加了歌词的审美魅力。
为什么因为此时没有形容词了,全成了名词“阳光的油彩”而不是油彩般的阳光。
“生活的花朵”而不是花朵般的生活。
你们看,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2,忌讳拖沓晦涩,无论是抒情歌曲还是叙事歌曲,简约、明快是它的基本要求。
歌词不能写成“词报告”。
一首词写成四段,每段十六句,从“猴子变人”写到信息化,这样显然不行。
这里面有一个歌曲基本规律的问题,也有一个让听众真正听进去,记得住的问题。
这就是听觉艺术的功能,决不能用歌曲代替政治报告。
谈到拖沓还有一个词句过长、空洞,没有层次、没有语言分工,总也不入题的现象,用一句民间说法“墨迹”。
晦涩,是指语言生涩、难读、难懂、难记、或者咬文嚼字,或语意含混。
举一个例子:
“我的行囊装满许多泡沫,我还有筐提包和锁”还有一些生造的词句和无法唱的词句,如:
城市里有一片虹霓,这显然是为了压韵,不顾别人能不能唱,演唱后人们能不能听懂,这和歌词的属性格格不入。
3,忌讳多种意象,(也包括多种形象)一句或者一段歌词中的多意象是作曲的绊脚石。
听觉的绊脚石。
记忆的绊脚石。
也会使作曲者找不到准确的形象,听众的听觉找不到通道,记忆找到不到记忆点,例如:
“村庄里的阴沉鞋子里的沙砾空气里的麦芽气。
一个桌子一个椅子一个杯子一种情绪”这样的句子作为诗也许可以,作为歌词绝对不行。
关于三提倡,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在这里不多说了,举三个不同的例子来说明。
“是你给我爱,爱向我走来”这就叫开门见山的写法:
“生活像一团麻,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这就叫形象准确;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时都到心头来。
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还可爱”这就是深入浅出。
上述的种种理由,就是强调歌词的口语化,口语化使抒情酣畅,有利于记忆传唱;
口语化口语情态生动,有利于提供情境;
口语化亲近自然,有利于贴近听众。
但是,口语化决不是浅薄。
歌词语言要不断创新,近些年来,一些歌词语言确实有了很大变化,总的特点是吸收了绘画和舞蹈的变形艺术。
“窗外两三枝樱桃,每年开一次喧闹”,“心灵是快乐的自治区”以及上述的《好日子的》歌词等等,这些语言或意识形象化、或形象意识化、或意象重组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由于这种变形化语言的出现,改变了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和抒情的具像的直白的结构方式,把新诗的一些特点吸收进来,在不违背音乐规律的情况下,给歌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第六节:
用色彩、声音、装扮美丽的歌词?
我们掌握了歌词的基本属性、掌握了歌词的种类、掌握了歌词的体式、段式,接着,就想把歌词写的更好,这里面除了需要大量的实践,有些成名词作家的经验不可忽视。
这一节,我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在歌词的语言中用好色彩、声音。
我讲歌词语言中运用好色彩,是一个写作手段的问题,关于歌词特色中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时代色彩、是另一个话题,在这里就不涉及了。
色彩是歌词美丽的时装一首好的、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歌词,除了主题、哲理之外,歌词语言中能适当的运用色彩,也是成功的一个因素。
我曾把歌词比作凤凰,色彩就是它的羽毛、它的时装。
怎样在歌词中运用色彩呢就是说,我们在写歌词时,要选择有颜色的语言,这样,写出来歌词自然会艳丽、生动。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像《祖国颂》在气势磅礴的词句中突然出现“高粱红,棉花白”十分夺目。
像《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支花”一下子就把喜气带了出来。
还有“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等,由于歌词中有颜色,内容、形象都丰满起来。
我自己多年的创作也在努力的做到这点,例如《生长牧歌的地方》“好蓝好蓝的一条大江,好绿好绿的`一片草场”。
例如《红灯红》等都是遵循这样的原则进行创作的。
说到歌词中的色彩,有的是明写的,有的即使没有明写,由于选择了带有色彩的形象,也给人一种色彩感。
像《希望的田野上》“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像《祖国正是花季》花满江南/花开塞外/祖国啊祖国/你是花的大海/红梅吐蕊/唤醒新春/杜鹃烂漫/千姿百态/花汛奔去花潮涌来/万紫千红是你青春的风采。
你看,这样的歌词是不是有色彩呢!
第七节:
声音是歌词流动的意绪?
我们知道,歌曲的形态一直在抑扬、扬抑、或平缓或跳跃中行进着。
为了使旋律流畅,鲜活,歌词一定要提供这种条件。
在歌词中选择有声音的语言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它可以使歌词运动起来,跳跃起来,使歌曲在一种活跃的环境里向前发展。
不但如此,它还可以使演唱者、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们随着音乐徜徉在自然的景观中,形象、真实。
好的歌词,特别是民歌更是如此。
还是举例子说明像《全世界人民心一条》“胜利的旗子哗啦啦的飘,全国人民欢呼地动山摇”。
像《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
像“小雨淅沥沥”等很多。
说到选择有声音的语言大多是指动性比较强的词句,有些词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声音,由于动词用的好,仿佛使我们听到了声音,像“海浪把战舰轻轻摇”。
像“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推开波浪”。
像“(吁)(吁)夜空中传来口哨/声声悠扬,悠扬/(吁)(吁)长长的一段旋律/牵着一个银色的月亮,(吁)(吁)总之,带有声音的语言在歌词中运用的得当,会增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还是应该从表现内容出发,能用则用,不要勉强,更不要画蛇添足。
第八节:
通俗歌曲歌词的基本特征?
近些年,人们对通俗歌曲的无韵提出了许多质疑,有人感到这种“离经叛道”,对于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简直不可思议。
有人还认为,已经到了粗制滥造的程度。
也有人认为,歌词既然是歌唱体,无论有韵无韵,只要有人谱,有人唱,只要能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不要去指责它是否押韵。
这些人也指出,不押韵不是绝对真理,这和一些写歌词的人根本不懂辙韵有关。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认识通俗歌曲的歌词,这一节我把在93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济宁年会上听到的发言和我个人的理解进行了整理,讲讲通俗歌曲歌词的特征。
通俗歌曲的歌词,确实和传统的歌词有所不同。
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规律,自己的特征:
一.它有宣泄性?
从通俗歌曲诞生的那天起,宣泄性就是它的主要特点,特别是一些摇滚乐歌曲更是如此。
通俗歌曲从引进到自己创作一直在宣泄着。
宣泄不是贬意,它可以起到健康和治疗的作用。
能够利用歌曲来宣泄是社会的进步。
二.它有煽情性?
通俗歌曲写情最真实、最细腻、最透彻、也最能打动人心。
说它的煽情性,一是指它的内容而言,通俗歌曲以写情见长,所以抒情就有基础,煽情就自然而然,毫不用“炒”。
说它的煽情性还指歌曲形式的本身,这种歌曲就像煽情的机器,有众多的狂热者追随其中。
煽情性强化了通俗歌曲,通俗歌曲有煽情的本事。
三.它有时装性?
说它的时装性,是指它变化的速度、是指它对潮流的把握,通俗歌曲充满流行色,劲吹流行风,对社会生活,对年轻人的心态反映相当灵敏,相当快捷,因此说它有时装性。
四.它有多元性?
这是指它的内容和手法,而不可忽视的是它多重于价值观念的表现。
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重于表现价值观念决非指经济而言,它是指人们从心理到形体、从存在到生长的一种自我表现、自我寻觅、自我叫卖……?
五.它有平民性?
通俗歌曲已经变成寻常百姓的一种生活,不管你承认与否,它每时每刻都渗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它实实在在是平民百姓离不开的调味品、调解剂。
说它的平民性还有一条,那就是“不管你春夏与秋冬,躲进小楼成一统”。
它很少涉及“大我”而重视“小我”。
它不做表面文章,而重视和表现人们真实的心理状态。
六.它有哲理性?
通俗歌曲虽然最讲直抒胸臆,虽然最讲娓娓道来,在它的歌词中也经常出现一种发人深省的警句名言,虽然是在普普通通中隐隐现现,确充满了哲理性。
这些带有哲理的词句还会被一些商人、文化人、学生、甚至政治家接受。
这一节因为篇幅的关系,没有举例子,只要大家认真的学习、思考,就一定能逐渐的掌握这些特征。
第九节:
情感内核——歌词之灵魂?
歌词的主要功能就是要通过抒情来赞颂美好事物,赞颂美好生活来愉悦人们身心,陶冶人们情操。
歌词抒情的方面很多,像儿女情、父母情、男女情、战友情、事业情、家乡情、鱼水情、祖国情、英雄情……然而,无论抒什么情都要找到情感内核。
什么是歌词的情感内核说起来很抽象,但是又很具体,就是在歌词中最能表达情感深度的精华语言。
怎样才能作到这一点呢这里要在创作时解决好三个问题:
1、抓准动情源2、找准动情点3、结好动情尾。
在题材确立之后,首先一定要找好动情源,要认清什么样的动情情节能打动人,能让作曲家激动,能让听众激动,并且能发展下去。
举一个例子《我们是朋友》这首歌词开头的四句“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抓的很好!
是一个歌词的动情源,一句“千里难寻是朋友”,就把情煽起来了,就令人激动了。
人们期待往下听,这个源头,就会带出许多的内容来。
接下来就要找准动情点,于是,又出现了“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
这两句是歌词的主题、是词眼、也是动情点,能表达歌词主题深度,因此叫感情内核!
这个情感内核,也是作者在最激动时刻获得和抒发的最强烈的感受。
动情源叫人激动,动情点就应该让人感动了,这时已经到了该急转直下的时候了,于是,歌词开始收尾,也就是结好动情尾。
后两句“天高地也厚/山高水长流/?
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
”恰倒好处,有了这两句歌词就完整了,这也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既然要结好动情尾,在听众已经被你煽动的十分动情时,这个时间一定不能过长。
过长了反而减弱了动情点的爆发力。
俗话说的好,见好就收,还会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认识到,情感内核是动情点,实际是由动情源、动情点、动情尾三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这时我们也会理解为什么说情感内核是歌词的灵魂。
我们知道了上述的观点,怎样才能作的更好,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讲歌词抒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在歌词中一定要有我。
只有把我融进歌词,歌词的抒情更真实、更动人。
也就是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是情感问题,也是一个技巧问题。
许多歌词都是站在第三者或旁观的角度去写,有的好像在教育别人,有的好像在观赏风景,指手画脚,这显然不行,必须是你去唱、你去抒情,抒你的情。
歌词中要有我,就是一定要以第一人称去写,好的歌词都离不开我。
只不过有时是“小我”,有时是“大我”,有时是“明我”,有时是“暗我”。
通俗歌在这一点作的最好。
还是举一些例子,大家会更明白。
翻开歌本,先从歌名上就一目了然。
《我的祖国》《我的大东北》《我不想说再见》《我的根在中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告诉你》……?
当然有一些表面没有我,其实里面含了一个我。
《跨世纪的新一代》《沟里的妹妹梁上的哥》《想家的时候》《心中珍藏一片爱》……?
由此可见,歌词中的我是抒情的制高点、辐射点,是歌词创作中的绝对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