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5747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

《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命题研究遵义中考语文 附录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Word下载.docx

1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19.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辅佐

20.月渐暗,门人然烛来。

《劳山道士》

“然”通“燃”,点燃

2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通“熟”,仔细

2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细柳营》

“被”通“披”,穿

23.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2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5.公输盘不说。

《公输》

“说”通“悦”,高兴

26.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挡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挡

28.公输盘诎。

“诎”通“屈”,折服

2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要”通“邀”,邀请

3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具”通“俱”,都,全

3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3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辩”通“辨”,分辨

3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反”通“返”,返回

34.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5.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36.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37.汤熨之所及。

“汤”通“烫”,用热水焐

3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

39.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食”通“饲”,喂养

40.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即暮春,指农历三月

4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恩德

42.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订鬼》

“案”通“按”,按着

4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食”通“饲”,喂

44.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显露

4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华,才能

46.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7.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转”通“啭”,鸟叫声

4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9.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支”通“肢”,肢体

50.同舍生皆被绮绣。

5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与妻书》

“彀”通“够”,能够

5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旁”通“傍”,依傍,依靠

53.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二则》

“反”通“返”,转身

5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简”通“拣”,选拔,选择

55.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失,疏漏

56.不复一一自辨。

《答司马谏议书》

“辨”通“辩”,辩解

57.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鲁莽

(二)语文版教材重点虚词梳理

一、之

1.代词,可译为“他”“它”“他们”“这”或自称等

(1)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六则》)

(2)下车引之。

(《期行》)

(3)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

(4)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5)愿藉子杀之。

(《公输》)

(6)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7)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8)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10)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2.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1)不能称前时之闻。

(2)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

(3)忘路之远近。

(4)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5)春冬之时。

(《三峡》)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宾语前置的标志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2)宋何罪之有?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1)妇拍而呜之。

(2)心乐之。

(《小石潭记》)

(3)处处志之。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公将鼓之。

5.代词,代指这件事

(1)余闻之也久。

(2)闻之,欣然规往。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吾既已言之王矣。

(5)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6)肉食者谋之。

6.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2)无丝竹之乱耳。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7)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

(8)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9)此之谓失其本心。

7.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的”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动词,译为“去”“往”“到”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在乎山水之间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二、其

1.代词,代人、事或物,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她(们)的”;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等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其真无马邪?

3.语气助词,加强语气,表猜测,译为“大概”

(1)其真不知马也。

(2)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

4.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如土石何?

5.相当于介词“于”“在”

颓然乎其间者。

6.其中的

(1)不能指其一端。

(2)既克,公问其故。

三、而

1.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1)相委而去。

(2)潭西南而望。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面山而居。

(6)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2.表示顺接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1)学而时习之。

(2)愿乞一言而死。

(《强项令》)

(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将其固可袭而虏也。

(《细柳营》)

(7)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1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1)人不知而不愠。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卖油翁》)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而纵奴杀良人。

(5)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包拯》)

(6)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而轻伯夷之义者。

(《秋水》)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表并列,不译

(1)隶而从者。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3)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5.连词,“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

6.表因果关系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感极而悲者矣。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7.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了”“罢了”等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词缀,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

(1)既而儿醒,大啼。

(2)久而乃和。

四、以

1.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凭借”“依据”“按照”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策之不以其道。

2.介词,表示动作方式,可译为“把”“用”“拿”“靠”等

(1)或以钱币乞之。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全石以为底。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6)成,将以攻宋。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咨臣以当世之事。

3.动词,译为“认为”,有时“以”“为”连用

(1)以为妙绝。

(2)自以为大有所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皆以美于徐公。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愚以为宫中之事。

4.动词,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3)不以千里称也。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连词,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6.连词,相当于“而”

(1)近岸,卷石底以出。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河曲智叟亡以应。

7.连词,因果关系,译为“因为”“以致于”

(1)以中有足乐者。

(2)以伤先帝之明。

8.比得上

不以疾也。

9.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由”

受命以来。

10.助词,用于“可、所、足”等后,不译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4)士不可以不弘毅。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五、于

1.介词,和“是”连用,表示承接关系

于是入朝见威王。

2.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给”“和”“对”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胡不见我于王?

(5)告之于帝。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比”

(1)皆以美于徐公。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对于”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1)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3)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4)于时冰皮始解。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6.介词,译作“到”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2)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3)皆朝于齐。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7.表示提起相关的一件事,“至于”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至于负者歌于途。

(3)至于斟酌损益。

六、乃

1.副词,译为“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副词,译为“于是,就”

(1)乃记之而去。

(2)乃重修岳阳楼。

(3)蒙乃始就学。

(4)乃入见。

(5)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6)王曰:

“善”。

乃下令。

3.副词,才,这才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4.却

乃尔寂饮!

(《劳山道士》)

5.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此乃勇士头也。

(《干将莫邪》)

七、虽

1.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1)游人虽未盛。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2.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虽杀臣,不能绝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7)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八、为

1.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作动词,译为“是”“做”“成为”等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武陵人捕鱼为业。

(3)念无与为乐者。

4.动词,当,担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5.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6.译作“因为”“为了”

以为且噬己也。

(《黔之驴》)

7.认为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愚以为宫中之事。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8.为……所,表示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9.作,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10.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夫子何命焉为。

九、然

1.连词,译为“可是”“但是”“然而”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然,胡不已乎?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可译为“……的”“……的样子”等

(1)泯然众人矣。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指示代词,这样

(1)父利其然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十、夫

1.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语气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议论,可不译

(1)夫战,勇气也。

(2)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啊”“吧”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4.读“fū”,作名词,指成年男子,译作“男子”或“丈夫”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5.“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可译为“先生”

夫子何命焉为?

十一、焉

1.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且焉置土石?

2.相当于“于此”,代词或兼词,译为“在这里”“在那里”“为这个”“对这种情况”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为“啊”或不译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夫大国,难测也,惧怕有伏焉。

4.“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

(1)夫子何命焉为?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