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5270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

《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Word下载.docx

1)穿隔离衣指证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穿防护服指证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1)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

(2)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3)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4)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鞋套的使用

1)使用指证: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3)发现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

6、防水围裙的使用

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时;

(2)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1)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

12)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

(3)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应及时更换。

7、帽子的使用

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1)使用指证

(1)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

(2)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1)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2)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3)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求

1、标准预防

1)、适应人群:

适用于全体医务人员。

(1)要求: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做到: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凋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在日常工作中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洗手: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

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

摘除手套后;

(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

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

对从病人接触清洁部位,转移到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用于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职业防护

1、接触传播的职业防护:

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3)可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4)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空气传播的职业防护: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症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飞沫传播职业防护: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

4)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职业防护:

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2)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

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

3)患者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4)医务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3)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5)医务人员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日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离开清洁区·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6)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4)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5)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7)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8)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

(四)医护人员的防护类别

1、基本防护:

1)防护对象:

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2)着装要求:

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

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

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

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防护用品;

(1)隔离衣:

进入传染病区时;

(2)防护镜:

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3)外科口罩:

(4)手套:

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5)面罩:

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6)鞋套:

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进行有创操作,要口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2)要求:

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4、锐器损伤防护:

(1)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上被刺伤;

(2)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做到安全注射,做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可避免的危险;

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注射行为对环境无危害。

减少不必要的注射、输液、输血,保证每次注射都是安全的;

安全处理注射后废弃物。

(4)减少对锐利器具的处理意味着减少误刺机会。

(5)永远不要重新带帽、修整、或从注射端上取下针头。

(6)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无菌器具。

5、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初步处理后,立即报告给主管部门(医生报告给医务科,护理人员报告给护理部),同时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

医务科应当立即组织相关专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并报告给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应当根据专家评估其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1)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

(2)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4)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注意:

(1)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保健科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

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3)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分级(分为三级)。

(1)一级暴露:

①③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二级暴露:

①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长;

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三)三级暴露:

②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4)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类(轻度、重度、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6、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热力灭菌:

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

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

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

应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露,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对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剂,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

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的刺伤发生。

7、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

(1)在工作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和存放食物及使用化妆品。

(2)实验室里应保持整洁,不存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

(3)工作台每天至少用消毒剂清洁一次,在溢渗传染物后要立即消毒、清洗;

(4)进入无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5)在各种操作进程中均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气溶胶产生。

(6)实验工作区禁止无关人员出入,尤其要严禁儿童进入。

(7)工作人员在处理感染性标本之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时要洗手。

(8)凡发生溢漏事故或接触感染性物质后,均应立即报告实验室主任,并做好书面记录及采取相应措施。

结核杆菌的培养及标本涂片务必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9)有涉及感染性标本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10)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无菌区前,应穿隔离衣。

工作完毕后必须脱下隔离衣,不得穿隔离衣离开实验室。

(11)工作时必须戴手套(两副为宜)。

一次性手套必须先消毒后丢弃。

(12)在实验室中必须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冲洗水龙头或生理盐水,且易于取用。

可配备应急药品。

8、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的防护

(1)防护基本原则

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化疗药物的接触,防止药物由任何途径进入人体;

尽量减少化疗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配制抗肿瘤药物应在专用房间、专用的层流安全柜内,由专人集中完成药物配制。

(2)安全防护管理

①环境安全管理

办公室和化疗配置间应有明确的分区,配备淋浴房。

配制间为限制区,有单独的洗手设施。

在配置间入口应有醒目的标记,说明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

操作中不要在工作区内外走动,尽量避免频繁的物流及人员进出,避免将生物安全柜中的药物带入周围环境,在储存药物的区域设置适当的警告标签,提醒操作者应注意的防护措施,在药物配置区域不允许进食、喝水、吸烟、嚼口香糖、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和储存食物。

操作人员不得将个人防护器材穿戴出配制间。

②生物安全柜的安全管理

附:

生物安全柜的管理

生物安全柜地选择:

化疗配制室宜使用Ⅰ级或Ⅲ级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使用检查:

做到定期检查,1年~2年全面检查1次。

以下情况必须检查:

安装之后、使用之前;

凡移动安全柜后;

更换高效过滤器后。

高效过滤器有如下情况应更换:

经检查,确定高效过滤器泄漏;

连续使用时间超过1年。

生物安全柜风机应24h持续运转。

因危险药品通常在生物安全柜中大量沉积,而工作区通常为负压,一旦关掉风机,这些危险药品便会污染环境。

如必须关风机,应先彻底消毒、清洗生物安全柜,然后将其入口及高效滤器的排气口以塑料覆盖后再用胶带封住。

定期消毒、清洗生物安全柜:

至少每周1次,当有喷溅物洒出或移动、检修生物安全柜后应立即消毒、清洗。

消毒采用70%的乙醇。

如果污物不溶于水,可用70%异丙醇而不宜用乙醇,因乙醇会在气流循环型生物安全柜中产生大量蒸汽。

选择对不锈钢表面无腐蚀性、pH值与肥皂相近的洗涤剂。

不宜选用喷雾式洗涤剂,以免弄湿高效滤器,干扰安全柜内的气流方向;

而引起起火或爆炸。

在消毒、清洗生物安全柜时,操作者应着保护性衣帽等。

先用洗涤剂从上至下,从污染小到污染大的区域擦洗,再用清水漂洗,漂洗时应经常更换擦布,擦拭用布应是不脱颗粒的软麻布类。

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

强化职业安全意识。

实行岗前培训和加强在职教育。

工作人员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

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原理、化疗的职业暴露危险、规范操作程序、安全防护指南、相关注意事项等。

经过培训后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安全配药方法,降低职业暴露危险。

如在操作柜内操作时,工作者的手臂重复伸入或移出,在操作柜内放置材料设备不当,或在操作柜正在使用时随意从旁过去等,都会引起操作柜内气雾的逸散,增加职业暴露危险。

制订化疗操作规程,规范防护操作。

所有的数据计算及标签制备工作在操作开始前完成。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手套、目镜、一次性帽子、口罩及鞋套。

防护服宜穿一次性低穿透性隔离衣,有条件可选用正压连身工作服。

戴双层手套即在聚乙烯手套外加戴一层乳胶手套,注意手套须盖住袖口。

操作台铺涂有塑料背膜的吸收衬垫以吸附偶然溢出液。

在配制时选用一次性注射器,尽量选择容积比所吸药品体积稍大的注射器,注射器中的液体不能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吸得太满使针栓滑脱。

打开安瓿前,轻拍瓶颈和瓶身上部,开启时用无菌纱布包住瓶颈。

排气时在针尖处垫上灭菌纱布。

配制好的药液置于垫有聚氯乙烯薄膜的无菌盘内,加盖后放入传递窗备用。

注意在戴上手套之前或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手套和制服若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掌握意外事故紧急处理:

凡涉及化疗的科室应设有化疗防溢篮,内装口罩一个、化学防溅扩目镜一副、手套两双、吸水小棉垫两块、清扫碎片的小扫一把。

一般小剂量(少于5m1)溢出可只用吸水小棉垫处理,大量溢出(大于5ml)时可用防溢蓝内的物品防护与处理。

当药物完全被除去后,被污染的区域先用清水冲洗,再用清洁剂反复清洗3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清洗范围应由污染小到污染大的区域进行。

当溢出量大于150mL时还应对整个安全柜的内表面进行清洁。

如果不慎皮肤接触化疗药,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3min,然后用肥皂清洗;

若溅入眼内,则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洗眼剂冲洗。

操作人员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实行轮换制,孕期及哺乳期应调离,定期体检,包括肝肾功能、白细胞及血小板等指标测定,至少一年一次,并建立体检档案。

一旦出现化疗毒副反应征象,立即进行人员调整。

化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配制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如安瓿、密封瓶、一次性注射器(不需分离针头和毁型)及多余的药液等及时放入生物安全柜内备有内置化疗专用厚垃圾袋的防漏防刺容器内,在配制完成后扎紧袋口从安全柜中取山,弃于配制室内的密闭化疗专用医疗垃圾箱内,箱上有化疗专用警示标志。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具脱卸后直接丢入化疗专用医疗垃圾箱。

当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垃圾箱的3/4时,及时将废物连箱一起密闭式运送至医院定点存放处,再转运至医疗废物定点处理单位进行1200℃的高温焚化处理,使细胞毒药物灭活。

接触抗肿瘤药物的防护措施:

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护士配药时应穿长袖防护服,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必要时戴眼罩、目镜,操作台面铺一次性防扩垫,操作完毕更换。

打开安瓿、抽取药液时均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使药液排入空气中;

抽取后药液应放于垫有聚氯乙烯薄膜的无菌盘内。

给药采用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小壶加药时,用纱布围住小壶后缓慢加药,应确保空针与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

使用过的药瓶、一次性物品应丢放在有“细胞毒性废弃物”标记、封闭的厚塑料袋中,并及时送焚烧炉焚烧。

完成操作后,用75%酒精擦拭操作柜内部,操作完毕后防护衣裤高温处理,用肥皂流动水彻底洗手。

抗肿瘤物外溅的处理:

立即标明污染的范围,避免他人接触;

药液溢到桌面或地面上,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肥皂水擦洗;

配药后要拖地面;

若为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抹擦,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空气;

在冲注化疗药物时,如小瓶内压力高,不慎溅到工作服上,要立即更换、冲洗;

如不慎使药液溅到皮肤上或眼睛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必要时按化疗药外漏处理。

化疗病人排泄物的处理:

患者的排泄物应及时处理,处理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必要时使用一次性围裙,尤其是处理患者化疗后48小时内的排泄物应实施体内物质隔离法;

为防止呕吐物污染病室,应给病人专用容器与塑料袋,便盆、便壶应专用,用后严格消毒处理。

排泄物弃入便池时要冲洗2次,病人用过的物品应使用热水冲洗两次,然后将物品分装、标记、集中处理,操作完毕,彻底洗手。

同时加强肿瘤病人用药期间的管理,在用药过程中及化疗后10天内,应尽量集中在同一病区,与非化疗用药及化疗10天以上病人隔离;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采取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化疗病区及处理污染物。

基础防护措施: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

定期作好科室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每隔6个月抽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发现问题及时凋离,并进行治疗。

认真学习和了解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防护知识。

做好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对科室工作人员、肿瘤患者及家属陪伴的宣传指导工作,普及防护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