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4509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检测Word下载.docx

B.战略反攻结束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4.京师大学堂是今天我国北京大学的前身。

它创建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百日维新时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5.《圆明园特展》于2014年12月30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展,济南人民终于在自家门前看到了咱们的国宝级文物﹣﹣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

在中国近代史上,造成“牛首、虎首、猴首、猪首”流失海外的侵略者是()

A.英美联军

B.美俄联军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6.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

A.鸦片战争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7.蒋介石在1936年9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

“余始终认定倭寇此时尚不敢与我正式战争,不久彼必觅一回转之途径也。

不过我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

”由此可见

A.日本此时军力尚不如中国

B.国民政府对抗战早有准备

C.国共两党此时已捐弃前嫌

D.蒋介石对日本太掉以轻心

8.下列历史文献中能说明“弱国无外交”的有()

①《人权宣言》②《南京条约》 ③《九国公约》

④《慕尼黑协定》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9.“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属于同一条约的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割香港岛给英国

10.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

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

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11.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骆驼祥子》

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12.1946年5月,中共中央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减租减息

B.将逃亡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D.打击地主,保护贫下中农

13.《辛丑条约》的签订与近代史上哪一场战争有关()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北伐战争

14.导致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C.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5.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二者的相同点有()

①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努力 

②毛泽东都直接参与其中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 

④都为国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文中的这所“军官学校”的创办者()

A.周恩来

B.袁世凯

C.孙中山

D.李大钊

17.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自由平等风尚

B.等级界限观念

C.民族风情特征

D.婚姻自主意识

18.某班拟举办“辛亥革命”主题纪念活动。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是()

①七•七事变②西安事变③日本投降④八一三事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20.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21.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最受人们尊敬和羡慕,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

但在清末却出了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此人是

A.张謇

B.荣宗敬

C.荣德生

D.卢作孚

22.奥斯卡影帝菲利普·

塞默·

霍夫曼于当地时间2014年2月2日,被发现死在他纽约的公寓中,警方判断他可能死于吸毒过量。

毒品带来祸患无穷。

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

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23.长春南湖公园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48年10月长春得到解放,相关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4.(题文)主张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是

A.咸丰帝

B.洪秀全

C.洪仁玕

D.曾国藩

二、综合题

2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的“战争”名称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地点,分析此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与材料二“迫来狂潮”之间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灭洋”这一口号在哪一事件中表现最为突出?

据材料二,列举“民族对抗意识的强化”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中所占的比重,该数据反映出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该事件表明中国建成什么性质的国家?

(5)综上所述,归纳近代中国能够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条件。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曾作出以下的总结:

“我办了一辈子的本,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房子,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其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2)“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在“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这场运动中,有两份报刊影响最大.请写出这两份报刊的名称。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

总统成,皇帝灭;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

摇见的中国》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这一重大事件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27.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抗日战争何时开始,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过: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

”显然,自1931年算起,到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整整是14年,而不是8年。

——摘编自中国干部学习网

(1)用所学史实证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

概括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材料三:

……(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国民党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二、三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

淞沪会战对中国的历史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布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争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余人

不到11万人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5)回顾学习过的抗战历史,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