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4075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7.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p40

物质:

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

1、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8.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

   B,运动离不开物质。

9.论述: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p41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动中有静。

      B,静中有动。

10.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P41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对静止:

一;

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二;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2、二者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1.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3.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14.时间的特点:

一维性(不可逆性)如:

时光不可倒流。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B,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

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

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

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

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15.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其三种形式: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

实践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三种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16.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反过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试验

18.把握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促使了人脑的形成,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物质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到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③科学实验的进行推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④医疗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21.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

22.联系的特性: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如实地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3)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

要求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还要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3.唯物辩证法:

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

有区别无联系。

相对主义:

有联系无区别

24.发展的实质:

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如:

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5.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

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6.论述:

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

说明坚持唯物发。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P54

(1)对立表现在: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联系。

形而上学--孤立)

②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7.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28.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1)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

(2)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

(3)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29.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主要表现: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0.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和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31.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A.二者相互区别:

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B.二者相互联系: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质转化为量:

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量转化为质: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3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P56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3、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33.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系P56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C,二者相互区别:

D,二者相互联系:

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3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矛盾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2)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里。

35.(04年论述)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P60

1.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 

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03年材料论述题)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

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

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

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

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

‘外因论’只讲外因。

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

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36.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

3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8.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是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0.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其主要表现: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4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关系:

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①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

4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43.简述度的含义及其意义P65

1、度:

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2、把握度的意义:

1)在认识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

2)在实践上:

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44.质的含义及其与属性的关系:

(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关系:

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45.量的含义及其与质的关系:

(1)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质和量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

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

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也制约着质。

46.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47.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

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东辩证统一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4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否定而实现自身运动、自身发展。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辩证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49.原因的结果的关系:

对立统一

1.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

2.统一原因和结果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

50.(常考单选)一果多因:

多种原因影响下。

造成一种结果。

P73

5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

52.(考3次论述2次简答重点题)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

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表现在:

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

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

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

2、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本质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

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53.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特点:

A、客观性B、普遍性

54.(03.05论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P80

1)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本质:

意思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5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认识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

56.(03.06.0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

P84

(07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见练习P56)

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统一起来的哲学依据。

一方面,讲科学就是说在尊重客观规律,讲革命热情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只讲革命热情,不讲尊重客观规律,是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坐等观望,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5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8.论述:

试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