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受污染、锈浊严重;
钢筋间距不均匀、钢筋保护层厚度不符合要求等。
a、钢筋骨架刚度、稳定性不够时应增设加强钢筋;
b、钢筋笼保护层垫块数量与质量满足要求;
c、应采取防雨防潮措施(下垫上盖);
d、已锈蚀的钢筋要用钢丝刷除锈。
2、路基
2.1路基碾压出现“弹簧”
产生原因:
(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
(2)高塑性粘性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3)翻晒、拌合不均匀;
(4)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
a、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
b、高塑性粘性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应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
c、对产生“弹簧”的部位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
2.2路基压实度不够
(1)碾压遍数不够;
(2)压路机重量偏小;
(3)松铺厚度过大;
(4)碾压不均匀,局部漏压;
(5)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超过规定值。
a、确保压路机的重量及碾压遍数符合规定;
b、采用振动压路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
c、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有重叠;
d、路基土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2.3路基积水严重
(1)路基表面不平整;
(2)路基表面未设横坡或出现倒坡。
a、路基压实前应平整;
b、路基表面应设2%-4%的横坡。
2.4路基边坡被冲刷
(1)过早的削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
(2)未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
(3)每次雨水冲刷后未及时修补路基;
(4)边坡未植草防护。
a、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
b、应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和排水沟;
c、应及时填平冲沟。
2.5路基表面网状裂缝
(1)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
(2)碾压时含水量偏大,且未能及时覆土;
(3)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
a、采用合格的填料,或采取掺灰处理;
b、选用符合规范的土料填筑路基,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c、加强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多的损失;
d、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安排。
3、路基防护
3.1砂浆强度偏低、不稳定
计量不准,或不按配比计量,水泥过期或砂质量低劣等。
由于计量不准,砂浆强度离散性必然偏大。
加强现场管理,加强计量控制。
3.2砂浆和易性差,沉底结硬
砂浆稠度和保水性不符合规定,容易产生沉淀和泌水现象,铺摊和挤浆较为困难,影响砌筑质量,降低砂浆与砖的粘结力。
低强度水泥砂浆尽量不用高强水泥配制,不用细砂,严格控制塑化材料的质量和掺量,加强砂浆拌制计划性,随拌随用,灰桶中的砂浆经常翻拌、清底。
3.3砌体组砌方法错误
砌墙面出现通缝、直缝,里外两张皮,采用包心法砌筑,里外皮砖层互不相咬,形成周围通天缝等,影响砌体强度,降低结构整体性。
对工人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按规范方法砌筑。
3.4砌体勾缝脱落,沉降
(1)勾缝未嵌入一定的深度或勾缝前湿润不足、砂浆强度不高、勾缝养护不当;
(2)基地未夯实或受雨水侵泡等造成承载力不够。
a、勾缝前应清理并湿润砌筑缝,再用强度合格的砂浆嵌入砌缝内2cm,要求封面平整、光滑、密实,并及时压面修整养生;
b、砌筑前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地基承载力经检测合格后,待土体沉降稳定后再进行砌筑施工。
4、路面
4.1路面面层离析形成原因
(1)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径与沥青路面厚度之间比例不匹配;
(2)沥青混合料级配不良;
(3)混合料拌合不均匀,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
(4)摊铺机性能差,未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摊铺。
a、适当选择小一级集料最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与沥青路面厚度相适应;
b、调整生产配合比矿料级配,使稍粗集料接近级配范围上限,较细集料接近级配范围下限;
c、自卸车装料时应至少分三次装料,编混合料堆积形成一个锥体使粗集料与混合料离析;
d、摊铺机调整到最佳状态,熨平板前料门开度应于集料最大粒径相适应,螺旋布料器上混合料的高度应基本一致,料面应高出螺旋布料器2/3以上。
4.2路基面层压实度不合格
(1)沥青混合料级配不良;
(2)沥青混合料等待时间过久,碾压温度低于规定要求;
(3)压路机吨位偏小,压实遍数不够;
(4)压路机未走到边缘,留下了边角;
(5)标准密度偏小。
a、认真检查混合料级配,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确保沥青混合料有良好的级配;
b、运输过程中做好保温措施,确保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不低于规定要求;
c、选用符合吨位的压路机压实,压实遍数符合规定,严格按照试验段的标准施工;
d、当采用埋置式路缘石时,路缘石应在沥青路面层施工前安装完毕,压路机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且紧靠路缘石碾压;
当采用铺筑式路缘石时,可把边缘的混合料稍微提高,然后将压路机的外侧轮伸出边缘10cm左右碾压。
e、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进行马歇尔试验,保证马歇尔标准密度的准确性。
4.3沥青面层压实度不均匀
(1)装卸、摊铺过程中导致沥青混合料离析,局部混合料温度过低;
(2)没有按照规范要求的速度、方法碾压,导致局部漏压;
(3)碾压温度不均匀。
a、料车在装料过程中应前后移动,分几次装料,运输过程中应覆盖保温;
b、调整好摊铺机送料的高度,使布料器混合料饱满平整;
c、合理组织压路机,确保压路机轮迹的重叠和压实遍数。
4.4沥青面层横向裂缝
(1)基层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2)桥台沉降缝、搭板尾部与基层结合部产生不均匀沉降;
(3)基层顶面未清扫干净,有浮料或污染,沥青混凝土在碾压时产生推移形成横向裂缝;
(4)终压时沥青混合料温度较低,沥青粘结力下降,碾压时的推理产生横向裂缝。
a、基层施工时严格控制配合比,压实度及加强养护工作,采取防裂措施,减少基层横向开裂;
b、严格控制结构物台背的路基回填质量,回填时应留置好台阶分层压实。
基层开裂处、桥头搭板尾部和通道沉降缝处顶面铺设玻纤网,以降低对面层的影响,减少面层横向裂缝;
c、在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基层顶面必须清理干净;
d、严格控制终压时的沥青混凝土温度,压路机及时碾压。
4.5沥青面层纵向裂缝
(1)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路基面层纵向开裂;
(2)路基填筑使用了不合格填料,路基吸水膨胀引起路面开裂;
a、加固地基,使用合格填料填筑路基或对填料处理后再填筑路基;
b、在开裂两边各挖除一定宽度基层,采用厚度不小于20cm的钢筋混凝土补平集成的措施进行处理,其上加铺玻纤网,再铺装沥青面层。
5、桥梁
5.1混凝土强度偏低
(1)没有防潮措施,致使水泥受潮,水泥标号降低,影响砼强度;
(2)不同规格的砂石料混堆。
碎石的压碎值、针片状、级配等指标达不到要求,砂石料的含泥量过大,黄砂中含有杂质,砂的级配差;
(3)砂、石料和拌合用水计量不准确;
(4)混凝土拌合用水不符合要求;
(5)未按审批的砼配合比进行施工。
a、选择在地势较高处搭设地面硬化、且有防潮处理的水泥库房;
b、对进场用砂石料进行自检优选,选用含泥量低的砂,扩大砂石料的堆放场地,并硬化,分类堆放。
应用高压水泵对泥量高的粗集料进行冲洗;
c、选择合格的拌合及养生用水;
d、严格按审批的砼配合比进行施工。
5.2混凝土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纹、裂缝
(1)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2)养护不合格;
(3)基础与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引起的裂缝。
a、采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
b、大体积砼应优选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低水化热水泥;
c、优化配合比:
改善集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粉煤灰等混合材料、掺加缓凝剂;
d、采用遮阳凉蓬的温度措施以降低砼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
e、及时养生。
5.3混凝土离析
(1)集料级配不合格引起砼离析;
(2)砼自由倾落高度大。
a、采用级配合格的集料;
b、砼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串筒、溜槽等设施。
5.4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
(1)砼浇筑时漏振;
(2)模板漏浆。
防治措施
:
a、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插入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砼5-10cm的深度;
b、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c、控制砼分层浇筑厚度,对于插入式不宜超过300mm。
5.5桥头跳车
(1)回填压实不够;
(2)软基路段台前预压长度不足;
(3)软基路段桥头堆载预压卸载过早;
(4)软基路段桥头处软基处理深度不到位,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a、选用合适的压实机具,确保确保台背回填压实度达到要求;
b、保证足够的台前预压长度;
c、连续进行沉降观测,保证桥头沉降速率达到规定范围后再卸载;
d、确保桥头软基处理深度符合要求,严格控制软基处理质量。
5.6墩柱
(1)外观质量较差,包括混凝土的颜色、均匀程度、光洁度等;
(2)混凝土表面的蜂窝、麻面、水纹、砂痕、露石等;
(3)墩柱混凝土表面的裂缝,尤其是顶部沿钢筋方向的裂纹;
(4)混凝土接茬、模板拼缝明显或粗糙等;
(5)墩柱底脚烂根,即最底部结合不紧密出现脱空等。
a、钢筋施工的控制措施:
绑扎或焊接的钢筋箍筋和钢筋骨架不得变形、松脱和脱焊;
钢筋表面骨架要有足够的钢筋支撑,以保证其施工强度;
b、模板施工的控制措施:
模板施工前,先利用测量放样的纵横轴线定出其中心点,且以中心点划出墩柱外轮廓线;
为保证外观质量,模板使用前应进行打磨确保光洁度,进行试拼保证模板拼缝严密、平整。
确保灌注砼时不出现漏浆现象;
c、混凝土施工的控制措施: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为标准。
充分振捣是满足混凝土强度和外观质量的重要因素,是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水纹、砂痕等现象最直接有效手段。
5.7支座垫石
(1)垫石尺寸不足;
(2)支座中心位置偏移;
(3)支座标高不符,不平整;
(4)垫石出现漏筋、蜂窝、麻面等现象。
a、垫石钢筋绑扎位置要按照测量要求进行定位,小于10cm的要求和盖梁或台帽一起浇筑,保证混凝土强度;
b、由于垫石钢筋比较密实,对振捣的要求更严格;
c、浇筑时,要严格控制垫石位置及标高,保证垫石水平度。
5.8梁体表面有铁锈、气泡较多、腹板与地板导角处有水纹波出现,腹板存在钢筋显影
(1)模板未除锈处理;
(2)振捣不到位;
(3)砼塌落度过小;
(4)每层砼浇筑的厚度过大;
(5)腹板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或者在振捣时振捣棒长时间触及钢筋振捣。
a、模板应严格除锈,表面清洗干净后涂刷脱模剂;
控制砼施工过程中的配合比和塌落度;
b、加强振捣,采用插入式和附着式振捣配合的振捣方法;
c、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应梅花形加密布置钢筋保护层垫块,严格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在浇筑工程中不应长时间振动钢筋。
5.9梁体产生微裂缝
(1)浇筑完成后,砼表面未及时加以覆盖,水分蒸发,尤其高温时,砼体积急剧收缩,在于大风季节极易产生;
(2)水泥用量过大,砂的粒径过小。
a、严格控制水灰比及水泥用量,选用较大砂率和级配良好的石料;
b、避免砼自身与外界温度相差过大,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洒水覆盖养生,发现裂缝应及时抹压一遍,再进行覆盖养护。
5.10后张法时预应力砼张拉问题
(1)张拉过程中发生滑丝滑束或者断丝;
(2)张拉过程中锚垫板压入混凝土内部:
锚垫板后补砼浇筑时未振捣密实;
(3)张拉中伸长量超过规范允许范围。
a、在张拉前仔细检查每个夹片在工具锚和工作锚上应牢固夹持钢绞线,张拉过程中应两端对称分阶段缓慢张拉,不应一次快速达到设计张拉值;
b、在浇筑过程中确保锚垫板后部的砼浇筑振捣密实;
c、检查预应力钢绞线的弹性模量和设计值是否一致,每批钢绞线的弹性模量都须试验检测。
5.11孔道压浆时出现问题
(1)压浆过程中操作人员操之过急,未等梁体另一端冒出浓浆即停止压浆,导致孔道浆体不充实;
(2)水泥净浆泌水过多。
a、待梁体另一端出浆孔冒出浓浆时,堵住出浆口并持荷2min;
b、根据规范要求,用于压浆的水泥浆,3h后泌水率不宜超过2%,24h后,泌水应能够被水泥浆完全自我吸收,在压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水泥浆配合。
5.12梁体顶部砼表面未振捣密实、收面拉毛未到位
在浇筑到最后顶板时,施工人员急于结束浇筑过程,而在顶板浇筑振捣过程中未进行严格的振捣,没有将砼水泥浆在表面泛出,仍有大部分粗骨料石子在顶部,在收面时未做到表面收光即进行表面拉毛,故石子在表面显露,导致新老砼的接触不能完全咬合。
在顶板浇筑时,应严格进行振捣,砼表面应振捣密实,表面泛浆,在对砼收光后,待砼未达到初凝前进行拉毛,使得拉毛线条一致、均匀,新老砼结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