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悲剧精选5篇修改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完美的悲剧精选5篇修改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美的悲剧精选5篇修改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
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
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
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
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刘昊化工二班
学号201000112030
第二篇:
伟大的悲剧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师:
“第一”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
鲜花。
掌声。
生:
成功赞美等等。
这是我们每一个所追求和向往的。
你知道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是谁吗?
阿蒙森。
迎接他的自然是数不清的鲜花和掌声,但是奥地利著名文学家茨威格却为这场角逐中的失败者斯科特作传,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去文中去寻找答案。
(板书文题与作者)
这就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齐读。
(齐读)奥地利作家、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
二、抓住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读文章,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
请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
这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英雄的故事。
那么对于给我们心灵如此震撼的文章一定要读,不读不足以感受文章的悲壮和英雄的伟大。
我们先来默读文章,有一个小小的提醒,注意默读时的技巧:
嘴唇不动、不指读、不回读。
还有一个高一点的要求:
试着用以下的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
概括的时候你要讲清楚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关键词:
无垠风餐露宿千辛万苦耀武扬威疲惫不堪羸弱告罄遗孀
学生默读约6分钟
老师首先看看同学们和文中的字词是不是亲密无间了呢?
“遗孀”是什么意思?
丈夫死后留下的妻子。
师:
“告罄”作何理解?
宣布事情已经完毕。
同学们预习比较充分,那谁能试着运用关键词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5人在“无垠”的南极雪原“风餐露宿”,历尽了千辛万苦,于1912年1月18日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登上了南极极点。
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赢弱”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
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最终于1912年3月29日在距离大本营十几天路程的一个“贮藏点”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他们的妻子成为“遗孀”。
这位同学既运用的关键词,又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等主要信息。
三、自主阅读,抓住文眼,解读文章
大家谈了对文章总体的感受,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作者称斯科特等五人在归途中不幸遇难的故事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指文章标题一起回答(齐读)这叫做文章的“文眼”。
我们一起来抓住文眼、解读文章,聪明的同学们,在阅读中你觉得文中悲在何处?
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
学生思考
我觉得首先斯科特等人在争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斗争中失败了。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但是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斯科特等人到达南极的时候,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已经到达这里了。
对于斯科特等人而言,没有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就意味着失败了。
这可以说是失败的悲哀。
说得真好,抓住了其中的一处的“悲”。
作者非常详细的描写了斯科特等人到达南极点前后的心情的变化过程。
哪些同学结合具体词语和语句谈谈。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和兴奋。
“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的比平时更早„„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学院上”在这个句子中,我觉得“拽”写出了斯科特等人焦急的心情。
“坚持不懈”“热情高涨”写出了他们为了早点到达南极始终不停的行走并且充满了兴奋的感情。
“而他们原想的是:
欢呼着冲向哪里。
”的“冲”写出了当时他们的兴奋。
你说得这个词太形象了,我们来用手演示一下“冲”,几个月来,所有人身上的这么一股“劲”被“冲”释放出来,这一“冲”冲向的是成功的喜悦。
谁来试读一下。
(生朗读注意“冲”、“拽”、“热情高涨”等词)师:
那么当他们知道失败之后的表现呢?
“泪水从他们的眼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能眠。
”人们常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南极恶劣的自然气候都没有使他们退缩,但是面对失败,他们的内心极其痛苦,因而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希望和现实相差太远了,所以此时此刻他们只能“拖”这脚步向前走。
我们该有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部分呢?
无限的失望、悲伤。
谁能带着我们自己体会出的感情读一下?
(生朗读)
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
其实同学们刚才在分析品评时从一些具体的语句中发现了一些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这就是圈点批注法,这是品评文章的“金钥匙”。
看看一会谁能用这把“金钥匙”带领我们畅游文章。
到这里为止,这场悲剧还只拉开一个序幕,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
那位同学谈谈?
他们在回去的途中全都牺牲了,这是“死亡之悲”。
你认为这里的“悲”是“悲哀”还是“悲壮”?
“悲壮”师:
为什么?
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他们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很好,这就谈到了题目中的伟大二字。
鲁迅先生说: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整个故事中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
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下面我们回到“文眼”。
课文题目中编者特意在“悲剧”之前加上了“伟大”,你从哪些情节中感受到他们的“伟大”?
拿起我们刚才得到的“金钥匙”——圈点批注法。
首先标注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词或句子,体会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把你的体会写在书边上。
(学生批注、分组讨论交流)
我们讨论后对文中“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
’我要„„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中”英雄似的”进行了批注.因为奥茨感觉到自己不可能有生还的机会了,自己的存在只能拖累队友,于是自己选择走向了死亡,这种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伟大的。
板书:
集体主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集体而死比泰山还重。
同学们觉得“英雄似的”用什么语调来读?
高昂的生:
升调
“向死神走去”要字字千斤。
齐读。
(学生齐读、朗读好的同学点评、再齐读)
从同学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死亡。
谁再来说说他们的伟大之处?
在奥茨要求将他留在睡袋里的时候,他的同伴“坚决拒绝”了他,也能也体现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组对课文第二段结尾的部分“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屡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对“冷酷无情”“职责”进行的批注。
这部分很感人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斯科特等人人格的伟大。
他们很诚实,守信用,能坦然地面对失败。
诚实守信师:
什么是“职责”?
必须做的事情。
这是他们的“职责”吗?
生齐说:
不是
如果他们在全世界的面前宣布阿蒙森是第一个到达极点的人,那就等于同时向全世界宣布什么?
生齐说:
自己是失败者。
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多么宽广的胸襟。
败得光明磊落,那飘扬的国旗背后也凝聚了阿蒙森他们伙伴数年的心血、一生的梦想,贬低他们同样贬低了自己。
我们该怎样读?
有痛苦,但也有坚定。
(指读、点评、齐读)
我们批注的是1912.1.16日和1.18日还有3.21日3.29日这几个时间。
这些时间能说明什么?
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两个多月,这就说明了他们对事业有一种坚毅、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坚毅执着
这位同学阅读文章如此之细,是我们的榜样。
文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谁再来谈谈。
我们批注的是在第六段中“在阴森的一片寂静之中„„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中的“只”和“还”,在南极那么恶劣的天气下,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明明知道自己要死了,还在进行科学研究,能看出他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献身科学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竞赛吗?
不是师:
是什么?
科学研究师:
他们中有一半是科学家,没有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没有献身科学的勇气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
读出钦佩。
(齐读)
这16公斤在特殊的环境下是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
我们来看这两句有何不同: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悼念这几位英雄。
相差“跪”字。
国王因何而跪?
为他们用于探索的精神而跪。
为他们为事业献身的精神而跪。
为他们诚实高尚的精神而跪。
为他们热爱生命、热爱他人而跪。
他们的壮举赢得了全人类的敬重。
这是整个国家对英雄精神的肯定,留在南极的是他们的躯体,荣归故里的是他们的灵魂。
2002年适逢斯科特逝世90周年,英国的安妮公主为了表示对斯科特的崇敬之情,冒险来到南极祭奠英雄。
文章的结尾对英雄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们来齐读,读出这首英雄的赞歌。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在整个探险活动中他们牺牲了、失败了,这是一个悲剧。
但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勇于探索、勇于牺牲、诚实守信、集体主义的精神是伟大的。
五位英雄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四、创造阅读,拓展探究
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
探索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
谁来读读这两个故事。
生朗读:
1986年,世界上第一个漂流长江,探索长江的中国探险家尧茂书,在金沙江上游翻船身亡。
但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流的历史从此结束。
生朗读:
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5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希夏邦马西峰上。
你觉得这些探险值得吗?
值得,探险是为了认识自然、挑战人类、挑战自我。
值得,探险可以实现生命的价值。
同学们把想说的写在日记中。
探险是一项用身体实现的精神的事业。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这样虽在未成功的事业中悲壮地毁灭了生命,但他们在奋斗中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的挑战的精神去激励着后人。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伟大吧!
六、总结文章、朗读升华师:
悲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
学生齐读:
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让我们再次记住他们的名字:
学生起立齐读:
斯科特
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
【板书】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集
体
主
义诚实守信╋坚毅执着
献
身
科
学
教学反思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怎样做到这一点?
文本是金。
抽到这个讲课题目后,我并没有立刻上网查找资料,而是静下心又仔细读了几遍文本。
只有先让文章打动自己,才能通过自己的引导真正打动学生。
只有自己细读了文本,才能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
这节课核心部分,我只做了三件事。
一是整体感知,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抓住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用关键词以“造句”的形式把故事复述出来,沿着这些词语透示出来的内涵把文本读懂,况且此路一通,而后边的解读就顺畅了。
二是重点突破,紧扣文眼“伟大的悲剧”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性的词句理解“悲”之所在和“伟大”之处。
此处对学生的引导是本课的亮点:
诚实守信
最后抓住细节“国王因何而跪?
”这一问题总结提问。
突破教学重点。
三是感悟升华,结合单元的主题,让学生畅谈对“探险”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堂上,生成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重视课堂的生成,而不是简单地把他们引导到我们设计好的环节中去,这样会给人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
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也许就正是在这些环节中显现出来的。
第三篇:
悲剧的原因
论文:
《伤逝》爱情悲剧根源再探
2006-06-0110:
18【大中小】【我要纠错】
鲁迅名篇《伤逝》展示了子君、涓生在特定时代生活中的爱情悲剧,关于这悲剧的根源,多年来人们作出了种种不同的揭示。
一种意见认为,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囿于个人小家庭的狭隘爱情,这种狭隘性使得他们不能把个人的解放和全民族的解放统一起来,从而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而不能投身于变革社会的革命洪流之中。
不能改变扼杀爱情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爱情自然也就难有美满的结局。
此说着眼于社会环境及其改造,揭示了悲剧根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方面。
这一结论流露出这样一种偏颇,即似乎没有完满理想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幸福美满的爱情,不成为改革社会的斗士就不配享有幸福美满的爱情;
另一种意见以为缺乏物质财富的困顿是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
这固然指出了爱情与物质财富的紧密联系,但它亦并非决定性的一面。
虽然家庭的性质和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影响家庭的唯一因素。
倘若如是,则幸福美满的爱情就应仅为富商大贾的专利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性格的歧异及冲突,源自涓生的自私虚伪和子君的平庸怯懦,这种注重二人自身性格的眼光显然较之上述两种社会学角度的揭示更为切近悲剧根源的实质。
因为它是从当事人内部来探寻原因的。
但是这种归诸于性格缺陷的简单结论又尚欠深入,它难以解释二人当初何以又会热烈地相爱,难以解释二人性格在同居前后的不同及其变化,因而亦是差强人意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真正根源呢?
爱情观!
正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二人的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压迫和金钱困扰的冲击下,终于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
不难看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
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爱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
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涓生看来,则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着一种不愿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流露出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
正是这一爱情观使得他以真挚热烈之情开始的自由恋爱最终转化成“始乱终弃”这一古老的男人风流勾当的变种。
对子君而言,爱则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
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她看来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而非择偶行为的自由,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令人振奋的宣言的实质。
子君把爱视为生活的全部,是目的而非手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身上,这种折射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老妇道观的爱情观念,使得她这样一个实践自由恋爱的新女性亦难免逃脱由尤物到累赘,最终被遗弃的悲剧命运。
涓生的爱情观是浪漫的,子君的爱情观是实在的,这种不同决定了恋爱过程中二人心态行为的不同。
涓生爱子君不可不谓真诚热烈-一时不见则惶惶不可终日,仅仅一见心中便极大地快慰。
但浪漫的,为生活要求点缀的爱情观则使他难有应具的坚强和勇敢,“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狠裹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
而实在的,为生活找归宿的爱情观则使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对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实在的爱情观使子君易于满足,同居后她每每反复回味涓生真诚求爱的情景并陶醉于被爱的幸福之中。
而浪漫的爱情观则使涓生难免失望,那含泪下跪,使子君幸福陶醉的真挚求爱得逞之后,涓生带有悔意地以为那是“可笑甚而可鄙的”了。
他自白: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寻求爱情点缀生活的涓生不无他意地体会到: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而视爱情为归宿的子君却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她“逐日活泼起来”,“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这种满足使她最终难免趋于平庸,和官太太为油鸡和“阿随”而无谓地争吵了,这无疑会使他们间的思想感情难以沟通,最终出现差距及至隔膜。
二人不同的爱情观还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而造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最后结局。
社会环境对他们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们不得不承受起环境和金钱的双重压迫。
面对这种外来的打击,涓生是乐观而又坚强的,甚至反而还有一种终于脱出了牢笼的轻松,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翼。
涓生不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看作生活的目的或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因而亦就并不太在意或是并不太惧怕这一切的失去。
而子君则不然,由于她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视为生活的目的和归宿,视为生命的支柱,因而面对外来的打击,在自由恋爱的追求中曾经大无畏的她胆怯了,虽然她也说:
“那算什么。
哼,我们干新的。
”可那声音“却只是浮浮的”。
由于其特定爱情观的作用,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变故时不仅不能焕发出原来就难有的自信与刚强,而且更显出了其本来就有的虚伪和自私,他以为:
“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
„„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
”似乎子君已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要离开子君,便可以摆脱窘境,有所作为。
他清醒而不乏勇气地认识到:
“向着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孤身奋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即便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
在涓生看来,这时的子君已然是自己的包袱,他不愿再对子君负责,只想尽快地抛弃她,于是怀念起自己在会馆时的独身生活,并勾起了一连串的抱怨,抱怨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抱怨子君及阿随、油鸡使自己不能安心做事,抱怨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打断自己的构思,其实,这不过是他为自己欲抛弃子君而寻找的借口,充分暴露了他的卑怯与自私。
面对生活的压迫,曾持一种浪漫爱情观的涓生在理想破灭后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明白了“人必须活声,爱才有所附丽”的浅显而现实的道理。
而曾持一种具在的、渗透着传统妇女心态的爱情观的子君,面对生活的变故及由之而来的其爱情理想物质基础的失去,则胆怯而不知所措,甚至于求助于温习往事和索求温存的自欺。
随着生活压迫的加深,她终于“失掉了往常麻木似的镇静„„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这种忧疑,正流露了在理想破灭后子君面对生活的恐惧和茫然。
如果说,爱情观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存在差异和隔膜,从而使他们之间难以长久地相爱,分离成为一种必然的话,那么,社会的压迫和金钱的困扰则加剧了这种差异和隔膜,并导致他们思想情感的分歧乃至冲突,最终使他们的分离成为事实。
在知道彼此已不相爱亦难再相爱的情况下,涓生希望能冷酷而自私地撇下子君在生活的道路上奋身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