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2255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

《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手册新诗选余光中文档格式.docx

(相关资料可见新诗e教学)

2.向阳为本版特聘编辑教授,本版全系列现代诗,均有向阳解说诗歌创作的特征;

本单元中,向阳介绍了现代诗的源流演变,讲读本课时,亦可播放此一单元影片,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现代诗的发展。

参题解

一课文导读

㈠雨声说些什么

  本诗选自余光中的诗集梦与地理。

诗人高明地掌握了夜雨和地理空间的关系,进行情境铺排;

同时巧用了修辞方法,调制出具有节奏感的诗句。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是本诗的语干与主要节奏。

诗人让这句话每隔三行(第一、四、七、十句)就出现一次,到第十三句加以倒句寄寓变化(说些什么呢,一夜的雨声),末句又重现一次。

这样的回环往复表现,形成了极佳的音乐效果。

  除了音乐、节奏的调制之外,本诗另一个值得注意处,就是地理时空的移转与开展、收阖。

诗人表现了雨声由近而远,复又由远至近的听觉和视觉之美。

本诗的高明处,也表现在诗的末段,忽然语气一转,让“灯下的人抬起头来说/怎么还没有停啊”,使连绵不断的节奏,到此戛然休止。

外在的雨中情境急转而下,成为灯下人的内在心境。

接着,“从传说落到了现在”三句,将一夜的雨声和自然宇宙现象结而为一,也使本诗一路层递而来的雨中情境和生命中的童年记忆合而为一。

  “问你啊,蠢蠢的青苔”,更是神来之笔,这使本诗在音乐性之外,更多了一层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于时光、生命的感悟,显见诗人设语造意之高明。

㈡小满

  本诗选自四季卷 之夏,即受到读者欢迎,随即再版到第四版。

一九九二年,又由美国汉 学家陶忘机(JohnBalcom)译成英文,先在台北ChinesePen季刊分春夏秋冬四季连载;

一九九三年再由美国加 州“TaoranPress”出版英译本TheFourSeasons。

  四季收录二十四首作品,依节令顺序,分为四卷,表现四季的生活与想象,是向阳重要诗集之一。

本诗所写节气,介于立夏和芒种之间,为初夏时节,作者以池塘周遭景象表现小满的生机蓬勃,读来相当动人。

  全诗共分两节,各有十行,大致上延续了作者专擅的“十行诗”特色。

全诗前后呼应,句式整齐,尤其特别的是,第一节中的每一句,到次节中以相反的顺序呈现,造成回文回环效果,且在意义上也产生翻转效果。

这种尝试,在诗的形式结构、诗旨表现上,都是大胆的突破。

  诗中以池塘的青蛙、乌鸦、荷叶、水面涟漪、蚂蚁、面包屑、土丘,串连成画面,让读者看到丰盈热闹的初夏景象,具体而微地表现了自然生态的链锁关系;

同时也暗示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机无穷的道理,值得再三玩味。

肆作者透视

※余光中

二诗艺成就

㈠诗风

  余光中是一位多产作家,作品的质与量都相当可观。

诗人向阳将余光中诗风概分为六个时期:

(1)格律诗时期(公元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这个阶段余光中承袭中国新 月派诗风,也受到西方浪漫派的启发。

(2)现代化试验时期(公元一九五八~一九六○年),此时余光中赴美,深受西方文学艺术影响。

(3)古典主义时期(公元一九六一~一九六四年),开始反省现代诗的西化问题,逐渐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试图建立现代诗的民族风格。

(4)民谣风时期(公元一九六五~一九七四年),这个阶段吸收美国摇滚乐的浪漫,融合音乐与诗,创造出新的民歌风格。

(5)历史文化探索时期(公元一九七~一九八六年),这个阶段着重于对历史文化的思索,知性加强,感时忧国之情跃然纸上。

(6)写实写意时期(公元一九八六年~二○一六年),这个阶段主要为诗人定居高雄之后的生活写实和生命写意时期,语言自然,知感相融。

  另,学者黄维梁认为,余光中的诗风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者:

(1)以比喻性语言写诗;

(2)辞采灿然,章法井然;

(3)建立半自由体(或半格律体)格式;

(4)融汇古今中外,题材广阔,风格屡变,技巧多姿

  此四个特征,高度概括了余光中的作品风格。

透过以上二人对余光中作品分期及诗作特征的分析,可得见余光中不断在作品中突破自我的意图。

  从一九四九年开始发表诗作,余光中未间断地从事创作,他的诗风多变,诗艺成就早被肯定。

他对现代诗的成熟与发展,贡献甚大,由传统到现代,由西方回归东方,每个阶段的诗,都表现了他的超卓与敏锐。

㈡创作观

1.作品是作家最好的日记和自传

  余光中曾在一场演讲中,谈到自己一生的写作历程,强调“作品就是作家最好的日记”,并自陈他的诗歌题材甚多,举例来说,他在北京出的一本诗集,目录分为五辑,第一是亲情,第二是乡愁,第三是友情,第四是爱情,第五是生命。

其中包含了民族、家人、朋友,可以说,自己一生最深切情怀,都收录在作品中了。

所以,他认为作品记录了自己的人生,是日记,也是自传,甚至可说是作家写给世界的一封信。

2.强调诗歌的意象声调

  余光中认为:

“诗不能没有意象,也不能没有声调,两者融为诗的感性,主题或内容正赖此以传。

缺乏意象则诗盲,不成音调则诗哑;

诗盲诗哑,就不成其为诗了”。

他对音乐性的强调,使他的诗可读、可诵、可唱。

如他应音乐家戴洪轩之邀所写的乡愁四韵,全诗共分四节,每节句数、字数、音节相同,每节换韵:

平仄相间,而中心意象又多次重复,因而具有回环往复的声韵美,便是其中之一例。

3.散文与诗各有侧重

  余光中曾表示,他用右手写诗,用左手写散文;

对散文和诗的关系,他有过以下的说明:

(1)散文有如地球,诗有如月亮:

月球被地球所吸引,绕地球旋转,成为卫星,但地球也不能把月球吸得更近,力的平衡便长此维持;

另一方面,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也形成了海潮。

(2)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分证。

诗,是一切艺术的入场券。

(3)散文可以向诗学一点生动的意象,活泼的节奏,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然而散文毕竟非诗。

旗可以迎风而舞,却不可随风而去,更不能变成风。

把散文写成诗,正如把诗写成散文,都不是好事。

㈢相关评论

1.璀璨的五采笔

  学者黄维梁推举余光中“手握五色之笔”:

用紫色笔来写诗,用金色笔来写散文,用黑色笔来写评论,用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用蓝色笔来翻译。

由此可见余光中彩笔之多端、才华之雄奇。

学人多因黄氏的评论,称誉余光中手握“璀璨的五采笔”,是兼擅研究、创作,文学表现、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学者作家,在当今华人文化圈中具有文学泰斗的地位。

2.向古人借火

  诗人向明称赞余光中是“懂得向古人借火”的诗人。

  他说:

“诗经、楚辞,唐宋 诗的名句,西洋典籍、旧约圣经,在他的诗中出出入入,自然轻巧,一点也不影响他诗中纯正现代风韵。

3.书写菊香与兰香的中国

  评论家夏志清曾称赞其散文:

“更见缤纷华丽、音节铿锵,笔调随着情景之转移而多巧变,又多着意嵌入古典佳句,不愧为惊人之笔。

4.台湾现代诗人中成就最高者

  中国诗评家流沙河在余光中一百首书中,对余光中诗作的音乐性大加赞扬。

他指出,余光中是善于调制现代诗音乐、节奏之美的大师,他对诗歌音乐性的追求,在台湾现代诗人之中,是成就最高的一位。

三轶闻趣事

㈠院长慧眼,转入台大

  余光中一生,读过三个大学,考取过五个大学。

他在南京考北大录取了,可是北方打仗,所以选择了南京的金陵大学。

他曾在文章里说:

“京沪 铁路,伸出两千五百公里的长臂,欢迎我从南京到北京去,可是我的母亲,伸出两尺半的慈母的手臂,就把我留下来了。

”后来又转读厦门大学。

  余光中来台后,插班考上台大,读三年级,注册时他拿的转学证明书是厦门大学给的,上面标记的年代是公元多少年,当时的法学院院长一看就说:

“这是伪证书,所以我非但不能让你来报名,我还劝你赶快收起来,否则你麻烦大了。

”所幸当时的文学院院长沈刚伯说:

“没有关系的,可以来读。

”余光中才进了台大。

沈刚伯院长一句话,救了余光中。

㈡茱萸的孩子来往两岸

  余光中的生日正好是农历九月九日,所以他总自称是“茱萸的孩子”。

多年来,余光中在两岸三地游走、教学,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比喻两岸三地与他的关系,就好像: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㈢南京大萝卜

  余光中出生在南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三个第一年都是在南京就读,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岁以前的大部分时光。

二○○○年,余光中在离乡五十一年后回到南京,当时,还写下诗作再登中山陵、散文金陵子弟江湖客以为纪念。

二○一一年,余光中获选为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对于自己获选,余光中笑言,“其实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南京大萝卜”。

  据说,在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过去地主收了佃户的地租,便嘲笑佃户如同地里长的“大萝卜”一般。

此说传开去,南京人便有了这个雅号。

在某种意义上说,南京大萝卜,既敦厚朴实也木讷愚笨,天生具有憨厚木古的风格。

余光中以之自称,亦见其风雅自戏自嘲。

※向阳

㈠为诗定音,为现代诗定位

  诗评家、学者萧萧在向阳知感交揉的现实主义美学一文中认为:

向阳的诗具备“律诗”、“小说”、“语言”、“歌谣”与“幽默”等五种功能,可以具体“为诗定音,为现代诗定位”。

㈡取向于脚镣手铐挑战的选择

  诗人向明在我有一个写诗的弟弟—管窥向阳的诗和人中提到:

  向阳虽然写诗以敢于正视生命的实存取胜。

但这祇是他诗的内涵结构追求,在诗的外在形式上却是不断的挑战求变,极力追求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符号系统。

在形式上,我认为他是尝试新格律的始作俑者。

  向阳在十行集出版的序言中,说:

“固定行数成节,固定节数成篇是对诗想的自我冶鍊与弃取。

诗想可能有十分,经过形式的裁定,大约祇能用五分。

如果诗想繁复,五分适足以除其杂芜。

”这也就是说在这种自设形式的限制下,并不会影响到他思想的运用,反而由于去其杂芜,仅剩精华,多少可以誊出一些想象空间,使诗更形精鍊。

这种取向于脚镣手铐挑战的选择(如果真把格律视为脚镣手铐),正是一个诗人该有的颠覆勇气。

诗如果想时时有崭新的变貌,就得像向阳这样具备不拘一格的尝试精神。

㈢向阳与十行诗

1.何谓十行诗

  所谓十行诗,是现代诗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每首诗以十行为书写极限,在十行的行数内完整表现一首诗,是现代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格律体,又称“十行体”。

早期现代诗人洛夫的诗集石室之死亡,每首均以十行组成,就是典型的十行诗体,不过当时并无“十行诗”之称。

到了六十五年三月向阳开始以“十行诗”为名,大量发表诗作,每首诗后均标明“十行”,如立场,发表时用立场十行,受到众多讨论与瞩目,方才成为被诗坛接受的新格律表现形式。

十行诗不像传统诗那样有极其严格的字数、声律限制,容许在十行的外型下求取变化,如洛夫、向阳的十行诗,以每段五行、两段十行的对应格式为之;

如小满每节各有十行,每节均表现充足的诗旨及意象,便是十行诗的一种表现。

2.对向阳十行诗的评论

(1)十行诗分为两节,就是一个单纯的对比,写作的方法可以先起承,而后有转合,在呼应与结构上,都能容易掌握,向阳甚至于有全首都以对比方式写成的,足证他对律诗的格律有相当深的执着。

……向阳是一个诗的形式的坚持者。

(萧萧十 行天地两行泪,萧萧评 十行集。

(2)由形式的创发试验,比较古典形式(指传统诗的格律),我们指出“十行集”表现的语言之种种可能。

再越过形式,“十行集”在“象”(指语言本身意义与指涉意义的重叠)的建立,也表现朝向中国诗“公共象征系统”(指具备历史文化意义而公共默认的象征系统)的倾向,因此,唤起了现代诗中的历史意识。

三向阳的创作观

㈠文学仅可作为心灵的安顿

  向阳在与萧萧的对谈中曾提到:

  文学或诗到底有没有社会学功能?

一首诗对社会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者效果、功能?

我觉得是没有的。

诗人希望你的诗怎么样呢?

赚多一点钱?

一点名声?

或者在历史上留名?

或者感动人?

这些都是社会的功能。

可是对诗人来讲,什么才最重要?

写就对了。

对政治人物什么才最重要?

做就对了,不用讲那么多。

诗唯一的功能(如果我们说它有的话),其实是给那些需要的人、不小心读到的人在他需要的时候有一个心灵上的安顿,如此而已。

㈡讲求诗的对称与平衡

  向阳回应新诗创作,是否需坚守一定的规准形式时表示:

  对称是一种美,除非我们把对称摆到相当的僵硬,可是基本上所有东西它是对称的。

对称里面有点残缺、不平衡,形成一种美。

所以我为什么会在早期,尤其是从我刚开始的时候出道写十行集,包括写土地的歌也是这样,它一定都是对称的。

为什么会这样?

诗人是在左跟右、阴跟阳、黑跟白,或者热跟冷当中去感应,去找到一个觉得还可以平衡、协调的某种方式,也许还可以是音乐,也许意象,也许是节奏,也许是格式的本身。

  可是后来我在写乱的时候,已经开始被我屏除了。

当然一个人从二十多岁写到四十多岁,有二十多年平衡的时光,你说要我把右手放掉或者左手放掉,有时候也会觉得写不出来。

在这个乱里头,有些诗用了更大胆的方式,比方说我们的文字一定要文字吗?

写诗一定有汉字吗?

这里就不一定了。

我有首诗一首被撕裂的诗,用□□来表现,那是写二二八事件,里面有些文字是看不到的,就□□□□。

有些诗是国语台语连着搞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包括我写的一些诗里头文言、现代语、白话、乡土的语言全部都放在一块了,就不全然完全平衡,但融冶这些于一诗,终极求的也还是对称和平衡。

四向阳的相关评论

㈠勇于新诗的实验与创新

  九十一年向阳获得南投县第一届玉山文学奖特别贡献奖,评定书说他“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他写了许多非常优质的现代新诗;

对于斯土斯民,他高度关怀,用情至深;

对于人心人性,他挖掘探索,致力于向上提升;

他不是形式主义者,但勇于实验,包括台语诗的试写、十行诗的新造型等,都相当成功,为现代新诗开创更多可能的发展道路。

㈡游戏规则的塑造者

  向阳被诗评家林燿德誉为“八○年代的淑世精神”、“游戏规则的塑造者”,并认为他的贡献有四:

1.在拟古风格以及“气韵画面”(Luftperspektive)的控制上不让侪辈,成为继杨牧之后,锻接传统的一环。

2.对于处理有关现实环境的题材,有稳妥的表现,证明此类作品亦可能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尤其向阳每每能自特殊的个案中提鍊出普遍性的、对人类的关怀与爱心。

3.向阳在现代诗有关声韵、节奏、格律等技术面,重新探寻可行的路线。

4.他作品的整体性,不论就外延面或内涵面而言,皆有意把握七○年代以降时代的脉搏和气数。

五轶闻趣事

㈠笔名由来

  向阳的笔名,原是高中时为了投稿、写作而取的。

他从春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门第早逢春”得到灵感。

加上天性乐观,他又属羊,而“阳”、“瀁”两音也很近,于是就这么决定了。

  不过这个阶段,他还是本名、笔名混用,那时报社还没有计算机排版,所以每次他的诗作刊登前夕,检字师傅都要辛苦的找来一个“水”和一个“养”来,凑成一个“瀁”字。

纵然如此辛苦,仍吃力不讨好,每次他在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总觉得像得了肢体末端肥大症,有时报社干脆以一个小黑方块顶替,他称其为“林淇黑屁股”。

  等到升上大三,翻读陆羽茶经时,赫然发现陆羽强调茶叶性喜向阳的说法,这使出身鹿谷冻顶茶乡的他,更加确定以向阳为笔名,一路使用至今。

㈡围城天地

  在台北家中的书房,向阳书满为患,桌旁一架简单的铁楼梯通向阁楼,阁楼内还是满满的书。

常有人问他,怎能一天十六个小时,除了工作、睡觉、吃饭、沐浴盥洗外,都窝在这个书搭起来的“围城”?

他笑道,小时候他就是一个不爱和同伴瞎混、喜欢躲在阁楼里读书写字的人,想看世界,推开窗就有了,何况现在还有网络。

㈢素人雕刻家

  诗人向阳有一项常人所不知道的兴趣:

刻印。

他从高中时代起,就开始刻印章,可说是一名“素人雕刻家”。

从最早的刻橡皮擦,到大学开始刻木章,虽多年来专注于创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自己的兴趣。

向阳的木刻走的是乡土路线,从来没有受过美术训练,他的作品是从同事送他一块木板开始,无师自通地刻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虽然自己写诗,也出版不少诗集,但向阳从不曾想过用自己的木刻来搭配诗选,国外友人陶忘机将他的诗作四季翻成英着,心血来潮地向他索画作插图使用,多年前的木刻兴趣,竟在意外间跃然纸上,向阳除感谢友人温暖的心意外,对这段特殊的因缘,更觉特殊有味。

伍课文补充资料

一课文补充注释

1.青苔 青色的苔藓。

多生于阴溼的环境,常见于石面、泥土表面、树干或枝条之上。

其体形细小,部分完全没有茎、根、叶的分化(苔类),部分则有茎及叶的雏形(藓类)。

所有苔藓植物都没有维管束构造,输水能力不强,因而限制了它们的体形及高度。

有假根,而没有真根。

叶由单层细胞组成,整株植物的细胞分化程度不高,为植物界中较低等者。

二形音义辨正及说明

㈠形似字比较

例词、例句

ㄈㄟ

细雨绵密的样子

霪雨“霏霏”,(范仲淹岳 阳楼记)

深红

“绯”红

比喻感情、婚姻方面的传闻

“绯”闻

没有根据、不实的。

通“飞”

流言“蜚”语

ㄈㄟˊ

胫后肌肉突出之处。

俗称为“腿肚”

“腓”骨

ㄈㄟˇ

毁谤

“诽”谤

文采华美的样子

“斐”然成章

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

不“悱”不发。

(论语述 而)

悲切动人的样子

缠绵“悱”恻

ㄈㄟˋ

鲈形目鲱科鱼类的通称

“鲱”鱼

ㄩˋ

很热、很闷

“燠”闷

ㄠˇ

可御寒且有衬里的短上衣

夹“袄”

ㄠˋ

悔恨

“懊”恼

船舶可停靠的天然港湾,常用做地名

苏“澳”

ㄩˇ

内心悲痛

“噢”咿

陆深究与鉴赏

一课文赏析

  雨声说些什么是近年来余光中应邀演讲或朗诵时必读的一首诗,可见此诗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这首诗主要表现在音乐性的特色上,透过诗人对于音律的敏感和处理功力,在修辞方法的多重交替下,模拟出了雨夜的情境。

由近而远的雨声,以及接着由远而近的雨声,一夜缠绵,把自然界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雨声写得活灵活现,其技巧、其功力,都属上乘。

  余光中曾在一场对台大师生的演讲中提到,对他来说,诗与音乐、绘画可构成一个三角形,诗在顶点,音乐跟绘画则为另外两个角。

诗与音乐是时间艺术(temporalart),诗跟绘画都是空间艺术(spatialart)。

因此,在他的诗中,对于诗的音乐性和绘画性都相当强调。

对于诗的音乐性,余光中认为“诗的音乐性,最基本是由节奏来造成。

”节奏乃是一个动作的周而复始,他进一步说,人体有两大节奏,一是心跳的节奏,二是呼吸的循环,这两个节奏一旦停顿我们就完了,所以节奏对于诗的关系,就等于呼吸对于人体的关系。

换句话说,没有节奏,就没有诗了。

  从节奏的角度看雨声说些什么,很明显可以发现,诗人在这首诗中,巧妙运用了排比修辞的重复,形成起伏有致的节奏感: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每隔一定行数就出现,犹如鼓声每隔一段时间的起落──这样的绵密节奏,使得这首诗的音乐性立刻凸显出来。

此外,这首诗对于“的”字的重复和连贯运用,如“楼上的灯问窗外的树/窗外的树问巷口的车”、“巷口的车问远方的路/远方的路问上游的桥”等接连出现,“的”也有状声作用,如雨声滴落,因而形成音感上雨声滴答不断的音乐效果。

  排比与类叠修辞法,也是促使这首诗具有强烈音乐性的原因,尤其在末段“从传说落到了现在/从霏霏落到了湃湃/从檐漏落到了江海”,余光中将同性质的事项接二连三加以并排,运用排比,激发读者情绪,营造声音效果;

同时在“从○○落到了○○”的句式使用下,又具类叠的效果,因而在语调反覆中使节奏感增强。

事实上在这三句中,押韵也具有作用,“现在”、“湃湃”、“江海”,都押ㄞ韵,再加后出的“青苔”,四句皆押同韵,雨声的音乐效果从而达到高峰。

  除了韵律节奏之美外,诗人在整饬句式中的变化,亦制造了浅白诗语外的趣味,“说些什么呀,一夜的雨声”,不仅是灯下诗人的叩问,也成了读者的悬念与自我提问;

雨声出以音律,也出以冥思玄想,当一夜的雨声未歇,落雨不停的当下,创作者、读诗者,或许也都不免抬头望向夜空,问问滴雨的老天,“要说些什么呢”?

  向阳的这首诗发表于一九八六年,系他赴美国爱 荷华大学担任访问作家回国后的作品。

向阳尝试以开拓的心情,完成一系列和土地生活、岁月时间有关的作品。

诗人一改创作立场的批判针砭风格,写下了以二十四节气为名的诗,并依序分为“春、夏、秋、冬”四卷,记录诗人对自小生长的土地的观察,传达做为一名纯粹的诗人,追求诗意、诗语和诗艺交融的文学趣味。

  在写作技巧上,本诗以完全回文反覆的句式,将全诗分为两节,每节各有十句,前一节中依序的各句,到了第二节中,再依序倒反其语序,不仅重复强调夏日出现的各种昆虫花鸟,也充实了蓬勃热闹的气氛

  小满的夏日风光,是从“一只青蛙扑通跳下池塘”开始的,青蛙打扰了“树上乌鸦的睡意”,让“荷叶跟着惊颤”,也让“水面漾起一圈圈的涟漪”,这一切,都从青蛙跳下池塘的那一刻展开;

读者也在这只青蛙的引领下,得见池塘周围的自然风景。

全诗至此凡四句,而以第五句“把静寂扩散了出去”,以为第一层的收结与转折,一至五句,写池塘周延的“静中之动”;

接下来,六至八句,写池塘周延的“静中之静”;

九至十句,又回扣到“静中之动”。

诗人接下来说,“莲花孤独地坐着/燠闷的夏日午后/连云们都懒得来相陪”;

莲花、云朵全都安静不动,而正当一切安安静静的时候,“一行蚂蚁运搬着面包屑/颇富节奏地走过土丘”,蚂蚁富节奏地走过,正好回到池塘周延的“静中之动”上头。

这是全诗的第一节,用的是明朗的生活语言,传达的是,节令行至小满节气时的自然景象;

一个有青蛙、乌鸦、荷叶、蚂蚁、莲花、云朵、池塘,花叶虫鸟生意盎然的荷塘风光,安安静静,却也热热闹闹的。

  到了第二节,诗人改以重复的诗语,将首节自第十句开始,再重新铺陈一次。

但到了这一节,蚂蚁变成领头军,牠们“颇富节奏地走过土丘/一行蚂蚁运搬着面包屑”,诗人运用相同而具体的事例,重复强调一次夏日的池塘风光,最后一句,则又重新回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