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2216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

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

1.如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B. 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 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D. 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

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现代化机遇                         

B. 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C. 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 鸦片战争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3.《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

A. 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B.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D.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4.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信中的“文明人”指(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5.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请问它发生于何次列强侵华战争期间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略者华战争

6.以下是19世纪30.40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数据对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C.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                                

D.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7.菲利浦•约瑟夫在《列强对华外交》中写道:

“它揭开了(英国)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锁国的破产……。

”它当指(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8.“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地犯着罪恶。

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地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作者观后感中所提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9.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并将其捐给国家。

马首铜像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多年后又回到祖国,导致它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 日本军队                           

B. 俄国军队                           

C. 八国联军                           

D. 英法联军

10.有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

这种观点(   )

①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重点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③为英国殖民侵略做辩护    ④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要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645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

由此可知(   )

A. 禁烟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B. 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

C. 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                                    

D. 林则徐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

12.《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 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 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 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13.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14.《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意图(  )

A. 割占香港岛                     

B. 赔款2100万银元                     

C. 协定关税                     

D. 领事裁判权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1至1840年间,中国白银外流至少在一亿元以上,相当于当时银货流通总额的五分之一。

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每年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

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

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为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甚至清朝官廷内部也有吸食鸦片者。

 ──选自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

材料二   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材料三   亲身参加革命洗礼的林伯渠同志曾感慨而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发生前我国的社会状况。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成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的理由。

(2)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请你给出正确评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2)在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

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

(3)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此有人就说: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

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

“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

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

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1906年的上海:

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1)材料中的条约签署于哪场战争之后?

(2)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认为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实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南京条约》规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而不是全境;中国皇帝最终批准了南京条约;清朝开放通商口岸是被迫的,且并不是放弃了原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因此A、B、C三项均错误。

而条约中有协定关税的条款,规定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中方需同英方商定,故本题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要熟记条约的内容并正确的理解,此外,该条约的影响也是重点内容,需要记忆。

2.【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其主旨是在阐明中国现代化道路走的艰难曲折,并且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是内在的清政府的政治敏感度即对现代化的意识问题,准确理解了材料主旨,也就不难判断各个选项的正确与否了,B、C、D三项不符合题干强调的主旨意思,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设问《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1861年”和“火烧圆明园”可知信中的“文明人”是指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故选C项正确;AB项排除;

八国联军侵华是发生在哎1900年,与题意时间信息不合,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紧扣题干中时间等信息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5.【答案】A

【解析】【分析】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抗英斗争。

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

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故选A。

【点评】鸦片战争中爱国军民抗英斗争的事迹有: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州期间缉拿烟贩、整顿海防,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牺牲。

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抗英斗争。

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壮烈殉国。

这都显示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侵略精神。

6.【答案】D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而不是武器上的差距,B错;仅从双方武器上的差距无法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必然性是英国需要市场和原料;A和D相比,A过于片面,武器一一项的比较,实际上反映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巨大,A包含在D项中。

【点评】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7.【答案】A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它标志着中国闭关锁国的破产”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在时间上与题意不合,故BCD项排除。

【点评】解题的突破口是对“中国闭关锁国的破产”的准确理解,意指中国由“闭关锁国”开始走向“开放”,然后联系鸦片战争分析即可。

8.【答案】B

【解析】【分析】B据材料“近160年前……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地犯着罪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的罪行,故B项正确;

A法国没有参加鸦片战争的侵略,故A项错误;

C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故C项错误;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仅只有英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地犯着罪恶是关键信息。

9.【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在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正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到海外的。

故选D。

【点评】对列强侵华的考查一般强调列强侵华的破坏性,同时还应看到侵略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旧制度的灭亡。

要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等方面综合分析,归纳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史实和影响,并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和评价。

10.【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打开中国大门,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其性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题干中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属“通商战争”把鸦片战争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为英国的殖民侵略辩护,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可见作者未能抓住这场战争的实质,故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要透过现象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

11.【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645名学子入贡院‘考试’”可知这不是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故A、B两项排除。

C项与题意无关。

从材料“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

”可知林则徐是在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645名学子入贡院‘考试可以看出是通过考试和教育等方式来宣传,而鸦片集散地,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可分析出宣传涉及的内容,两者信息结合即可得出结论,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分析】B据材料“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广州十三行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故B项正确。

A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的是协定关税,故A项排除。

C材料未涉及海关问题,故C项排除。

D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全国的外贸中心,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是关键信息。

13.【答案】A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故选A,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是关键信息。

1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条约内容中能够打开中国市场的是协定关税。

故选C。

ABC三项均无法体现外国在中国销售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一根本的侵略目的。

【点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而发动的侵略性战争。

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降低关税都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商品销售受到严重的阻碍。

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材料分析题

15.【答案】

(1)白银外流,引起政府财政困难;银价上涨,加重人民负担;毒害人们健康;政治腐败。

中国门户被打开,中国有完整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经济思想,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2)辛亥革命是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材料一的主旨是在描述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的外流,经济上加重人民负担,政治上加重官员们的政治腐败。

第二小问,“鸦片战争成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的理由主要从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即可,“传统社会”指的是封建社会,而“现代社会”指的则是中国的近代化。

(2)本问其实就是变相的让考生回答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等。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6.【答案】

(1)因素:

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政治:

专制集权达顶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窒息人民的创新力,导致社会的封闭。

经济:

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保护自然经济,阻碍新经济的成长。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科举考试,鄙视科技、盲目自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结果:

没有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逐渐由领先转为落后。

(3)整体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因为:

①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②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③但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的确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如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解析】【分析】第⑴问要注意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第⑵问的表现也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来作答,结果应围绕文明转型来考虑;第⑶问要全面分析这种观点,指出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外知识的对比。

分析和比较能力。

本题考查16-19世纪中西情况的对比。

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同时期的中外相关的基础知识来作答。

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入手思考。

17.【答案】

(1)鸦片战争。

(2)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个性品格不合法制;清朝官员凭感觉办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

(3)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侵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析材料,其中“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实际指的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司法主权,即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法,由外国政府按其法律处理,中国无权干涉。

这一特权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约中规定的。

(2)根据“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

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

”可知作者认为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的理由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个性品格不合法制;清朝官员凭感觉办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实际的原因是鸦片战争清朝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是关键信息

(2)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

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关键信息(3)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明确原因在于西方领事裁判权特权的取得,但是取得的情况要避免表述为《南京条约》,因为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不是通过《南京条约》,而是通过此后《南京条约》的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