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1929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专业建设基础

虽然我院转变为高等职业院校才刚刚两年,但是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却有34年的发展历史(我院前身为安钢职工大学),是我院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构建了一支业务扎实、思想品德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河南冶金行业特别是安钢集团公司培养了大批机电人才。

由于我们的培养目标准确、质量高,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较高评价,近两年新生平均报到率94%,现有在校生304人。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高,教学成果明显、实训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并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占15%;

研究生7人,占青年教师的35%;

双师型教师8人,占40%;

兼职教师4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20%。

2.2基本满足学生培养需要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初步具备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拥有一栋4000平米的实训大楼,内设金工实训、电工实训、钳工实训、计算机实训、制图测绘实训,PLC实训、自控实训等7个实验实训室;

具有各类普通机床以及一批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

学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来源生产实际需要的毕业设计,同时理论课程都开设了相应的实验环节。

具有充足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本专业已经与企业建立了6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期间都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顶岗锻炼,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促进了“零距离”人才的培养。

表1-3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

校内实验室

电子实验室、电工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PLC实验室、自控实验室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制图测绘实训室、金工实训中心、电工实习电子实训室、电工实训室

校外实训基地

安阳钢铁集团公司、永兴沙钢公司、无锡索尼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林州铸园机械有限公司、鹤壁天海、武汉美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安彩集团有限公司

2.3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历练,本专业形成了勇于开拓进取,主动投入科研教改,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团队特色。

历年来,专业教师共获得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项1项;

近两年公开发表论文40篇,主编、参编高职高专教材8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前背靠安钢集团,面向冶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都与企业紧密结合,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

转变为高职院校后,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贴近职业教育的要求,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明年就要毕业,现在就有很多像武汉美的公司、天津富士康、沙钢集团、浙江天煌、安阳岷山集团、鹤壁天海集团等一些大型企业来我院招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

3专业建设目标

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等文件的精神,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国家、河南省及安阳市“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航空经济和机电产业的良好发展战略机遇,“立足河南、服务地方、依托行业、辐射全国”,培养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动进入机电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争取把该专业打造成河南省职业教育领域的品牌专业。

3.1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3.1.1建设目标

利用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充分调研,征集和参考实践专家特别是高职毕业5年左右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毕业生,寻找高职毕业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

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

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按照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合作,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开发一批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组织内容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一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

校企合作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倡导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

按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部分课程考核与执业证书取得相结合”的要求,倡导等级制考核方式改革,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

3.1.2建设内容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精神中的四个基本原则及要求,结合我系本专业目前建设状况,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遵循教育教学和企业生产经营规律,结合行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起示范作用。

特制定专业建设内容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国家机电事业、河南经济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实践育人,推进素质教育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充分有效的利用企业人力物力资源,校内校外人力资源、实习实训条件有机结合,校企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a、推进中职与高职合理衔接,探索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模式,在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合理界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衔接和延续,明确各自教学重点。

b、淡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形成由系列课程组成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各模块的系列课程中,都以基本素质和专业综合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

c、打破学科系统性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优化组合了原教学体系中按学科分类的课程,实现专业理论为能力培养服务、为技术应用服务、为实际工作过程服务。

d、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3.教师团队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校企对接与工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

通过校企合作与对接,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

继续增量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使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更加合理、更加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完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购置的实训设备注重综合性、先进性、可拆装性、灵活组合性。

满足学生综合运用液压、PLC、传感器、变频器、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数控操作、通讯技术和机械装配等实训要求。

同时利用实训条件增加承接企业外协加工任务,增建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工学交替及校外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全面推进。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学院现有师资、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为企业、社会和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将办学优势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服务地区经济建设,辐射带动安阳地区和周边地区职业院校协调发展。

上述总体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与实际操作及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能力,按照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岗位(群)、工作内容,归纳本专业毕业生的行动领域,构建以“行动导向,理实交融,学做合一”为特色,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三方面为培养方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3.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2.1改革目标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

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3.2.2改革内容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单位、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重大教学环节,专业教学要以机电行业发展为基础,广泛争取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意见,制定出可以很好满足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相互渗透的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和文化建设等多样化合作,实现专业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是指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结合、核心课程与岗位要求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

2、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所服务的行业、合作企业需求及专业特点,继续完善“订单式”、“岗证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校企业合作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活动,认真分析生产一线企业地人才需求情况以及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优化专业结构和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持。

施以“2+1”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1”模式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包括校内的“2”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和用人单位现场顶岗实习的“1”阶段两个部分。

其中,重点加强现场顶岗实习“1”阶段的教学设计和管理。

“1”阶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企业这个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进行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教育;

通过顶岗实习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项目,在真实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学习与工作、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完善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通过中职高职一体化、高起专、专升本、高起本等多种途径,拓宽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3.3课程体系建设

3.3.1建设目标

专业必要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在建设期内,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出发点,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集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点建设电工技术、机械制造基础、工厂电气控制等3门工学结合紧密的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3.3.2建设内容

1、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大纲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设等内容。

项目建设期间,我们将组建包括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法”课程开发思路,稳步推进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

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按照学习情境设计的“开发学习情境---确定教学组织---实施开发评估---反馈”四步骤,制定出3门专业核心课程大纲,共同做好课程描述、学习情境划分与描述,学习项目(任务)的划分、推荐考核方式等内容,形成课程大纲试用稿,经教学实践并修改,最终成为成熟的课程大纲。

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课程开发六步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来设计学习情境,使教学具有“项目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

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更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上述思想开发出相应的特色教材。

在专业建设期内,我们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重点开展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争取将其中1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开发特色教材6册。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按照技术工作领域和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构建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为了促进中职、高职的衔接与协调发展,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基本步骤:

①确定专业主要服务行业:

机械制造企业、自动生产流水线等。

②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群:

设备操作员、质量管理员、设备维护员、产品营销员、工艺员、设计辅助员、车间调度员等。

③围绕工作岗位群,经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能力要求。

例如:

制图、车钳工、维修电工等基本技能,工艺编制、单片机应用、PLC应用、产品检测等专项能力,产品生产与管理、产品设计与开发、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综合能力。

④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⑤根据工作岗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3门核心课程。

⑥校企合作制定标准: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结合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两大行业岗位典型职业资格标准,共建课程标准,基于岗位经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内容的知识与技能一体的综合型课程。

图3-4-1融“教、学、做”一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结合基于职业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应用模块,应用模块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和校外基地,由专职、兼职教师分别或共同完成。

2、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选修课、自主学习等需要。

采取自行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收集整理已有资源等方式进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平台,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共享平台。

3.4教师团队建设

3.4.1建设目标

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开发项目驱动课程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推进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基本建设单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实施“双师工程”,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

通过培养、聘请等多种途径,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以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项目建设期内,拟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5人、引进2人,聘请包括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骨干教师、兼职德育辅导员在内的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

1。

3.4.2教师团队建设内容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突出专业带头人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地位。

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学团队。

培养标准与职责。

2、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培养5名讲师或技师以上职称教师,在本专业有一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在国内知名院校培训、进修、承担科研课题、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手段,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提高学术科研水平,并且到企业一线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学骨干,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双师结构比例。

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或到企业工程实践的方式,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同时为每位骨干教师指定导师,并在科研资助、脱产进修等方面预以倾斜。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专业建设期内,“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约18人次,其中将安排专业教师8人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中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同时安排专业教师10人次,根据各自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状况,增加其企业生产经验,最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力军。

另外,我们还将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班,邀请专业带头人或教育专家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以此来促进全部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4、兼职教师队伍及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人员的作用,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从企业选择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建立一个25名以上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

两年从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中选聘12名以上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做为兼职教师,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从事专业技能课教学,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总之,通过上述几种方式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组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教学的正常进行。

同时制定兼职教师骋任、管理等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资源管理,并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本专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5、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需要,由现场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三支团队,并依托团队做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历进修、技能培训、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形式,促使团队成员在理论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

同时,以课程建设项目、生产科研项目及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使专业教师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设计创新能力,使本专业教学团队具有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协作能力强等特点。

3.5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3.5.1建设目标

为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实施“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机电一体化岗位能力需要,跟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整合原有实验实训室,建设两大基地三大实训中心,即:

金工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专项技能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

完成各类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职业技能实训项目。

金工实训基地完成钳工基本技能、车工、铣工基本操作技能实训;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完成现代加工技术训练;

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为实现真实专项实训前的模拟操作提供有效途径;

专项技能实训中心为实现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为实现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提供有效途径。

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将其建设成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并能实现工作过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引领中小企业机电技术水平提高,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

加强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0个,合作企业20个,开展专业群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5.2建设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5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中心):

①金工实训基地建设。

原有设备已基本满足钳工、车工实训,新增各类电焊设备,除了满足基本操作工训练外,增加了承接企业订单生产的能力。

②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购置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增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以及数控机床拆装实训部件等,加强学生数控操作技能实训以及保证“工学结合—订单式”实践的需要。

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建设能满足50人同时使用的仿真实验室。

利用电子电路模拟分析软件、电子仿真实验软件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和调试;

利用WAVE6000、Keil软件的软件仿真功能开设单片机汇编程序的调试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单片机软件开发能力;

利用Proteus软件仿真单片机CPU的工作情况以及仿真单片机外围电路,以提高学生的单片机硬件系统开发及运用能力;

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数控编程与操作仿真实验。

为教师科研、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