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1257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讲义Word下载.docx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的分层: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为、、。

我们平时所见的太阳是其层。

2、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是和;

其中位于光球层,位于色球,其活动周期约为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引起层扰动,产生,影响无线电通信②在高纬度地区的夜空产生③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灾害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等,其中黑子的多少与的多少有明显的相关性。

【考点5】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在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在图中

A、

B、

C、D处标注二分、二至及其日期,在图中用M、N表示近日点、远日点。

方向周期恒星日恒星年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个周期)速度角速度近日点(月初)时速度最;

远日点(月初)时速度最。

线速度

【考点6】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1)、在图上标出赤道面、黄道面。

(2)、∠α是面与面的夹角。

大小为____;

(3)、∠β是____和_____的夹角,大小为。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的南北移动、各地的变化、的变化及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考点7】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晨昏线:

、晨昏线是和的分界线,与太阳光线。

2、昼夜现象的成因:

3、昼夜更替的成因:

4、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5、地方时的成因:

地球的运动。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数,称为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6、区时计算:

全球分为时区,每个时区跨个经度。

区时:

每个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两地相差几个时区也就相差几个小时。

区时计算公式:

未知地点区时﹦已知地点区时1小时时区差第一步:

求时区差,同侧,异侧。

第二步:

求区时,知西求东用加,知东求西用。

7、北京时间:

北京所在区的区时,经线的地方时。

8、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北半球向偏转;

南半球向偏转;

赤道。

【考点8】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赤道南半球北回归线昼最,夜最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昼最,夜最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昼夜昼夜赤道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昼夜昼夜南回归线昼最,夜最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最,夜最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最大,然后向南北递减。

春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地区达最大值,地区达最小值。

冬至日:

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达最大值,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次。

3、四季现象:

地区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天文四季:

一年中白昼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高的季节是季。

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是季。

一年中白昼变短、正午太阳高度变低的季节是季。

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是季。

4、四季成因:

【考点9】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⑴人们依据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其中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且速度较;

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且速度较。

⑵根据地震波,人们在地下33千米处找到了面,无论纵波、横波,通过该界面后速度都会。

在地下千米处发现了面,横波通过该界面时,而纵波通过后。

2、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地球的圈层结构范围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一般把至千米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是由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和。

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

水圈是一个而的圈层,水圈由态水、态水和态水组成;

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占有的底部,的全部,的顶部是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与圈、圈、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内部圈层地壳地表以下,面以上。

物质呈态,由组成。

平均厚度千米,大陆部分较,大洋部分较。

地幔面与面之间可分为和,在的上部有一软流层,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和合称为岩石圈。

地核面以下地核的物质组成最有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和,外核呈或状态,内核呈固态。

第2部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分 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而成。

岩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而成。

岩、岩、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

其典型特征是具有构造、常含有。

岩、岩、岩、岩变质岩各类岩石经作用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岩、页岩变质为岩、砂岩变质为岩

2、地壳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图1-4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含义分别是①②③④图1-4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1、褶皱与地貌构造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的地貌侵蚀后的地貌背斜中间两翼常形成顶部常形成向斜中间两翼常形成槽部常形成

2、断层与地貌构造岩块的运动形成的地貌我国对应的地貌地垒中间的岩块相对两侧的岩块相对地堑中间的岩块相对两侧的岩块相对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区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冲积平原、等干旱地区风力、、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刃脊、角峰

【考点4】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主要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部。

2、大气的热量来源:

是大气的根本的热源,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又称为辐射,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强),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吸收,吸收能量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大气因强烈吸收辐射而增温。

因此,在近地面,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

4、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削弱作用参与物质有无选择性典型事件吸收、、O3等

1、对流层中的、吸收

2、平流层中的吸收反射和较大的尘埃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空气分子和较大的尘埃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日出前、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保温作用。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①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与大气中含量增加、作用增强有关。

②多云的夜晚,辐射强,作用明显,不易形成霜冻。

③我国北方农民在寒潮来临前,通过燃烧秸秆等方式增强辐射,保护农作物免遭冻害。

④地球上的昼夜温差比月球上小很多,是因为地球上有大气,白天大气对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作用强。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的形式。

即地面大气运动同一水平面差异大气运动。

2、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近地面受热,气压,等压线向弯曲,高空气压,等压线向凸起;

B、C两地冷却,气压,等压线向凸起,高空气压,等压线向弯曲。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①海陆风:

沿海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和夜晚陆地与海洋形成温差,导致近地面白天形成由吹向的风,夜晚由吹向的风。

②城市因,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即“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在郊区,下沉气流在近地面由流向,因此在城市和效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流入谷底,形成了山风(如上图)。

4、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异就会形成力,它由指向,并与等压线。

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

近地面大气运动受力、力和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1、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在图1-9上填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2、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其移动规律如图1-10所示。

3、气压带、风带的特征气压带、风带名称受其影响下的气候特征极地高压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1、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图1-11夏季冬季项目成因冬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风气候特点分布地区源地风向源地风向东亚季风西伯利亚、蒙古副热带太平洋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南亚季风夏季风成因西伯利亚、蒙古炎热干燥赤道附近印度洋高温多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

3、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上升或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或下沉),降水较多;

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或干燥),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或干燥)。

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分布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控制南北纬10之间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影响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地中海气候夏季受控制,冬季受影响位于30-40大陆西岸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影响,冬季受控制位于10-20大陆西岸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风,冬季盛行风南亚的半岛东南亚的半岛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风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带或带控制,降水稀少位于20-30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的交界面叫锋面。

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在锋面下方,在锋面上方。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冷锋是指主动向移动的锋。

暖锋就是主动向移动的锋

2、观察冷锋图与暖锋图的区别:

3、三种锋面的对比概念天气状况对我国的影响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冷锋冷锋是指主动向移动的锋单一暖气团控制。

常出现、、、等天气现象。

气压,气温和湿度,天气转晴是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如我国北方夏季的天气、我国冬季爆发的天气暖锋是主动向移动形成的锋面单一冷气团的控制。

多为降水气温,气压,天气转晴。

一场春雨一层暖准静止锋冷暖气团,或遇阻挡,锋面在一个地区长时间徘徊(无)的天气(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

【考点10】

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风向)从四周指向中心。

北半球方向旋转辐合;

南半球方向旋转辐合从中心指向四周。

北半球方向旋转辐散;

南半球方向旋转辐散中心气流过境时天气常出现天气天气对我国的影响(实例)影响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在高气压系统的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

2、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状况的描述。

【考点1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的水在圈、圈、圈、圈这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其能量主要来自,其次是地球重力能。

2、水循环按其发生的领域可分为循环、循环、循环。

它们之间的差别可用下表表示: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和之间和之间和之间主要环节、、、、、、、、、特点使得到补充,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类型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降水量最大典型实例长江等外流河参与了环节,夏季风参与了环节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海洋上的降水

3、在水循环的众多环节中,降水、蒸发、径流输送是最重要的环节。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通过修建水库、南水北调等影响(环节),通过人工降雨影响(环节)。

【考点12】

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⑴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我国各地水循环的活跃程度不同,水资源丰歉程度差异很大,表现为多少,多少,季节多季节少。

⑵在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⑶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考点13】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

1、洋流也称,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按性质可分为和。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它们一般从纬度较海区流向纬度较海区,使海水等温线向纬度弯曲;

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它们一般从纬度较海区流向纬度较海区,使海水等温线向纬度弯曲。

如图1-14所示,表示北半球暖流的是,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表示北半球寒流是,表示南半球寒流的是。

【考点14】

了解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方向,南半球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方向大洋环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④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了夏季呈方向,冬季呈方向的季风洋流。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的作用。

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

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的作用。

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⑵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流和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这些海区往往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如大西洋西北部的渔场位于暖流和寒流交汇处,北太平洋上日本的渔场位于暖流和寒流交汇处。

秘鲁渔场的形成则是受的影响。

⑶对海洋污染的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速度。

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

⑷对航海的影响: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逆流速度。

第3部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

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能够进行作用。

2、对大气圈的改造:

绿色植物改变了大气的成分,使现代大气以和为主。

3、对水圈的改造:

绿色植物参与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

4、对岩石圈的改造:

绿色植物参与了岩的形成,并形成了、、等矿物能源;

同时,生物的参与也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5、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作用巨大,例如山区森林可以起、的作用,干旱地区营造防护林可以、,城市绿地具有、、、等作用。

6、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具有维持全球平衡、维护、调节、促进的作用。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土壤:

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成土母质:

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二)气候与土壤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有机质逐渐加强,土壤增厚

(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影响土壤肥力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四)地形与土壤陡峭的山坡:

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

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五)人类活动和土壤积极影响:

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水稻土消极影响:

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相协调一致B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图1-17):

自然带变化规律:

由南向北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成因: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分布明显的地区:

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图1-18):

由东向西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成因:

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

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图1-19):

沿垂直方向更替。

成因:

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

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

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必修ⅠP85活动题第4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聚落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或高原山区的盆地(坝子)、河谷阶地地区。

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_____________,多呈________型或_________式格局。

丘陵山区的村落规模一般都________________,空间分布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地势________,呈________分布,交通线密度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平原地区交通线一般呈________分布。

山区公路多呈________分布,且工程造价比平原地区________。

3、必修ⅠP88~94活动题

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周期长短不一。

时期特点地质时期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人类历史时期有显著的变化仪器观测时期呈现波动上升状况

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影响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

影响:

必修ⅠP99

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必修ⅠP102~106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主要自然灾害:

⑴气象灾害:

暴雨、洪水、干旱、沙尘暴等⑵海洋灾害:

风暴潮、海啸、赤潮等⑶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⑴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⑵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⑶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⑷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⑸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